05.18 恩和鎮“抱團取暖”破冰三農發展

以前,中寧縣恩和鎮9個村大部分是“空殼”村,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無錢辦事現象嚴重,群眾對村集體信任度不高。去年年底至今,該鎮通過引導各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土地股份制經濟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通過農村黨支部、村委會、股份經濟合作社“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經營模式,初步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目標。


合作社成立後,農民每年不單可以拿到以土地入股的基礎股金,而且還能享受到合作社當年純收入20%左右的經營收益二次分紅。而合作社在經營過程中,每年扣除生產成本及基礎股金後,預留50%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30%作為各村完善基礎設施及關愛生活困難群眾等事業的社會公益性支出,剩餘部分用於合作社成員分紅。恩和鎮副鎮長韓少軍說,目前,恩和鎮所有合作社已吸納農戶土地1萬多畝,佔全鎮耕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輻射帶動全鎮一半農戶參與其中。

恩和鎮黨委書記王少庸說,恩和鎮為進一步抵禦市場風險,提高村級合作社信息渠道面窄、無發展啟動資金等現狀,成立了恩和鎮股份經濟聯合社,對各村合作社進行統一經營指導和管理,並統一提供生產資金、產品訂單和銷售以及結算服務等,通過抱團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合作社的發展實力。同時,該鎮還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入股、經營性資產入股、公私聯營、社會化服務、能人帶動型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致富經營能手參與,立足枸杞、蔬菜、中藥材、紅棗等產業發展實際,形成“龍頭企業+聯合社+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而讓各村徹底告別無錢辦事的尷尬局面。

恩和鎮上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合作社負責人張治庭說,今年,該村通過鎮上引導成立合作社後,經聯合社牽線搭橋,與一家糧食加工企業簽訂了玉米購銷合同,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保守估計,扣除所有開支和分紅,今年該村將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以上。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宋大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