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寧河豐臺鎮這座道觀來頭可不小,相傳建築祖師魯班親自來指導!

寧河豐臺鎮這座道觀來頭可不小,相傳建築祖師魯班親自來指導!

喜歡天下霸唱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天下霸唱其實是我們天津人。他筆下的故事,很多都是來源於天津的民俗傳說。比如他最近的新作品《白骨娘娘》,白骨娘娘講的就是天津的白骨塔的故事,其中穿插著掩骨會,白骨塔,火神廟等真實地點,當然還有神話傳說中的奇人異事,崔老道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在天津流傳著很多關於道士的傳說,道教文化淵源悠久。天津現存最早的道觀可以追溯到唐朝,這座道觀也許知名度並不高,但卻有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傳說。若要細細說起,怕是要說上個三天三夜了。

咱們今天,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為天津三大道觀的天尊閣。說一說天尊閣的歷史來源和建築風貌,至於天尊閣的傳說。若是諸位看客感興趣,將會另闢新篇來詳述。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天尊閣座落於天津市寧河區豐臺鎮南村,南大街東側。為元豐臺太乙觀中主體建築殿宇,是國內供奉道教三清祖師的主道場。天尊閣在歷史上經歷過大規模的重修,真實的年代很難判定。直到1982年的時候,天尊閣內修建蓄水池,在地下3米多深的圖層中挖掘出3枚開元通寶,這才確定了天尊閣始建於唐朝,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天尊閣大修,後在史書記載上於清康熙九年啊(1670)年再次重修。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天尊閣是一座由清康熙年保存下來的三層木結構樓閣,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建築面積555平方木,佔地4736平方米。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關於天尊閣的來源還有一個傳說,真實度無法考究。大家且聽聽看。

天尊閣的來源和一個皇帝有關。傳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率大軍徵高麗國渤海灣東渡遇到滔天大浪。君臣想不出渡海良策,後大帥薛仁貴請出“無字天書”,得天尊點化巧用“瞞天過海”之計幫助大軍平安渡海。唐太宗東征凱旋歸來之後為了感謝天尊的點化之恩,命令徐茂功在豐臺南部修建了一座天尊閣。另有說法雲,天尊閣是為鎮壓海眼所建。龍龜大將軍和河神都住在這裡呢,現在宮內還有龜龍大將軍、河神塑像兩尊。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清代詩人魯璠曾寫下《登豐臺天尊閣》詩一首,詩云:“傑閣俯雲霄,登臨白日遙;雲流雙檻外,人語半天腰;北望燕嶠雪,南瞻海國潮;漁舟開晚市,燈火雜平橋。”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天尊閣的巍峨壯麗。

天尊閣通高17.4米,閣內以八根12米長的大柱通連三層樓板作為支撐。大柱之外又輔以簷柱、山柱、廊柱,並用3種和不同規格的榫卯與三層縱橫樑枋和兩層樓板連接,從而形成一個緊密牢固又富有柔韌性的木框架結構。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天尊閣的結構造型十分考究,層簷下斗拱為:下層為一斗三升,中層為一斗三升交麻葉,上層為三踩單下昂。層出簷之下和木柱額枋之上,均有各式斗拱為飾。閣頂為九脊歇山式,正脊磚雕二龍戲珠和雙鳳牡丹。兩側脊頭、大吻相對,各垂脊頭及兩頭的飛簷上站有各種走獸,每層簷下四角都掛有驚鳥鈴。閣內東側有樓梯通往各層,三層前簷下樓板伸出露臺,並設有木欄杆,可登臨遠眺。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護法堂兩側供奉的是各位大仙的神像,有常仙、胡仙、黃仙、蟒仙等。這些大仙只是大仙中的代表,天尊閣的大仙有六十多位,其中蟹子大仙在天宮供職,負責看守南天門。護法堂內還供奉著“顯道神”過去的老人們曾看到過顯道神顯像,顯道神坐在天尊閣三層的簷子上,兩條腿垂下,腳踩地。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天尊閣整體建築雖好,卻有一個無法無法彌補的遺憾。那就是短簷。關於這個短簷還有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相傳劉兆麟主持重建天尊閣在竣工之時,建築祖師魯班化身為白鬍子老人對天尊閣做出了評點:挺好,就是短簷,短簷···後來劉兆麟反應過來之時,天尊閣已經修建好了,短簷成了天尊閣的遺憾。

天尊閣的保留實屬不易,抗戰期間經歷了日軍炮火轟炸;經歷了特殊時期險被拆除但卻作為學堂保留下來;經歷了1976唐山大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可以說是建築史的奇蹟,也許冥冥之中自有神明保佑才讓天尊閣歷經磨難依然存在,讓後世得以一窺真容。

宁河丰台镇这座道观来头可不小,相传建筑祖师鲁班亲自来指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