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移民村裡建起小別墅 喜看紅寺堡區23萬移民富裕和諧新生活

中國《市縣領導決策》網、月刊 馬照剛

紅寺堡,一片神奇的沃土,一個養人的地方。

1998年8月31日,固原市西吉縣200戶農戶來到紅寺堡大河鄉破土建房、拓荒務農、紮根創業,成為首批移民。至今,來自西吉、海原、隆德、中寧等8縣的23萬移民在紅寺堡區拔窮根、夯基業、奔小康。

20年間,紅寺堡區委、政府帶領移民群眾,面對新變化,適應新環境,謀求新發展。2017年,紅寺堡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8元,農民人均可支支配收入達7896元。

奇蹟在這裡呈現,曾被稱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如今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區。

移民住在別墅奔小康

“黨的政策好,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已不是難事了!” 9月6日,給10多頭牛填完飼草,望著眼前新建的別墅,馬良蘭的臉上的臉上露出難以掩飾的喜悅,這幾年靠著養牛、販牛,讓她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殷實。

2006年,馬良蘭一家5口人從同心縣張家塬鄉張家塬村移民到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當初,種著8畝地,娃他爸在外打工,一年下來收入不了幾個錢,日子確實過的緊巴。”說起移民之初,馬良蘭記憶猶新。但她堅信,“別人能紮根,我們也能生存。走出大山,移民到這裡,就是想著能脫貧致富。”

走出大山,來到平坦、有水的新家園,隨著時間的推移馬良蘭和丈夫黑富貴的眼界也寬了。2012年,這夫夫妻倆在銀行貸款4萬元,又東挪西借湊了6萬元,開始走上養牛、販牛的致富路,當年就掙了5萬元。10頭、20頭、40頭……靠著養牛、販牛,馬良蘭一家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底子厚實了,日子也要過的紅火,生活質量也得提高。”度過了窮日子,脫貧致富了,馬良蘭的丈夫黑富貴開始琢磨起了新生活方式。2017年,黑富貴將兩間當地群眾稱為“一代移民房”的磚包土坯房拆除後,投資84萬元建起了一套400平米的別墅,成為大河村一道靚麗的風景。“這在老家是不可能實現的,以前想都不敢想。”馬良蘭深有感觸地說,。她向記者透露了將來的打算,正籌劃著辦家大規模的養殖場。

對於女兒、女婿脫貧致富後建小別墅一事,今年已72歲的馬彥選老人表示贊同。在馬良蘭家建小別墅時,老人擔心女兒資金週轉不開,把自己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5萬元借給了女兒。“俺移民到紅寺堡這12年,親眼看著鄉鄰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以前想都想不到能脫貧過上小康生活,這些年黨的政策好,資金缺少有貸款、種田養殖有補貼、老了養老有工資,真是天天生活在福窩裡。”馬彥選說。

大河鄉黨委書記李虎說,移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後了,思想觀念轉變快,能快速接收新鮮事物,從這幾年住房的翻建就能看得出,當初的“一代移民房”已被“四代框架琉璃瓦房”和“五代小別墅”代替。

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各種好政策,紅寺堡區移民開發建設20年,23萬移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指數正在日益攀升。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在紅寺堡區的移民村,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後建別墅的不止馬良蘭一家。

大河鄉龍源村村民馬營江屬紅寺堡區第一批移民。1999年,馬營江一家三代人從同心縣石碳溝鄉移民到龍源村,正趕上紅寺堡區開發建設,腦子靈活的他湊了4萬元買了輛翻鬥工程車往建設工地拉沙。20年間,馬營江靠著實幹,翻斗車換成了大型裝載機,自行車換成了高檔小汽車,當初的“放羊娃”搖身一變成為鄉鄰們公認的“有錢人”。今年,馬營江拿出90萬元建了一套上下兩層320的小別墅,可讓過往的路人羨慕。“現在的生活好著呢!吃的、穿的都和城裡人沒區別。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人只要勤快就能幹好。”馬營江說。

主動脫貧已成新風尚

“咱日子好過了,就要自力更生,不能再拖政府‘後腿’了!”大河鄉烏沙塘村李順玉的話語裡充滿了感激。作為紅寺堡區主動申請退出建檔立卡戶行列的村民,李順玉的這一舉動讓鄉鄰們很驚訝。

2009年,李順玉帶著母親、弟弟、妻兒一家6口人從固原師隆德縣奠安鄉移民到烏沙塘村。當初,由於土地正在改良中,且水量不足等因素,辛辛苦苦白天黑夜的勞作,可一年到頭算賬,收入卻少得可憐,經濟上很拮据。“一家子擠在兩間房裡,年年混個肚子,心裡很不踏實。一直思謀著,咋樣才能謀一條更好的出路?”李順玉也發過愁。2012年,給兒子凍結西湊花了7萬元娶來了媳婦,就這7萬元讓一家人整整還了3年;2013年,在危房改造政策補貼下,李順玉建了3間磚瓦房,除了政策補貼的2.5萬元,其餘的7萬元均是欠款……

在紅寺堡區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後,李順玉被一家人被列為建檔立卡戶,通過幫扶政策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一家人的生活逐漸變化。李順玉通過自助招聘,在村子裡的小學當保安每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妻子在周邊打臨工每天收入80元,兒子在一企業打工月收入3100元,12畝土地每畝以400元流轉後一年有4800元的收入。

“在黨的好政策下,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逐年在改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只要找準方向,踏踏實實做事,富裕的生活就不再是夢。”有了穩定的收入,李順玉不想繼續戴著“貧困戶”的帽子,他主動向村委會申請要脫貧,也讓自己成長為一個新時期的現代農村人。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身邊的群眾,像他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使窮困家庭一定會變成小康之家。

李順玉主動脫貧的事,是紅寺堡區開發建設20年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後思想解放的一個縮影。

新莊集鄉南源村王克銀主動“退保”已成為紅寺堡區廣大幹部群眾熱議的話題。“孩子們都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每月有固定的工資收入,所以我必須從貧困線上走出來,把‘低保’名額讓給更需要的貧困戶。”對於親朋好友們不解的決定,王克銀如此解釋。

2004年,王克銀從固原市涇源縣六盤山鎮移民到南源村,他憑著家電維修的手藝讓一家人的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天有不測風雲,2009年,王克銀用心建設的新家被一場大火燒燬,父親也在這場火災中不幸去世;當年,二哥、二嫂因病相繼離開人間,留給王克銀的是三個孩子: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大侄女、剛上大學的侄子和正在上小學的小侄女……心理的創傷和生活的重擔,一時間讓王克銀寢食不安。“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各級組織給我送來了溫暖。村幹部第一時間前來看望,送來了慰問金;鄉鎮領導多次走訪,幫助申請了農村低保,這是我自家的困難,黨和政府卻時刻關注著!”王克銀至今也記著黨和政府的“恩情”。

今年,王克銀的兒子和侄兒先後大學畢業有了固定工作,開始幫著貼補家用,這讓王克銀身上的擔子輕了,他決定將“低保”退出,讓給更需要的貧困戶。

扶持給力百業興,勤勞換來甜日子。如今,紅寺堡區移民群眾正在黨和政府溫暖陽光的沐浴下,在新時代編織著和諧幸福的新生活。

網絡運維:趙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