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移民村里建起小别墅 喜看红寺堡区23万移民富裕和谐新生活

中国《市县领导决策》网、月刊 马照刚

红寺堡,一片神奇的沃土,一个养人的地方。

1998年8月31日,固原市西吉县200户农户来到红寺堡大河乡破土建房、拓荒务农、扎根创业,成为首批移民。至今,来自西吉、海原、隆德、中宁等8县的23万移民在红寺堡区拔穷根、夯基业、奔小康。

20年间,红寺堡区委、政府带领移民群众,面对新变化,适应新环境,谋求新发展。2017年,红寺堡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8元,农民人均可支支配收入达7896元。

奇迹在这里呈现,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

移民住在别墅奔小康

“党的政策好,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已不是难事了!” 9月6日,给10多头牛填完饲草,望着眼前新建的别墅,马良兰的脸上的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这几年靠着养牛、贩牛,让她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殷实。

2006年,马良兰一家5口人从同心县张家塬乡张家塬村移民到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当初,种着8亩地,娃他爸在外打工,一年下来收入不了几个钱,日子确实过的紧巴。”说起移民之初,马良兰记忆犹新。但她坚信,“别人能扎根,我们也能生存。走出大山,移民到这里,就是想着能脱贫致富。”

走出大山,来到平坦、有水的新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良兰和丈夫黑富贵的眼界也宽了。2012年,这夫夫妻俩在银行贷款4万元,又东挪西借凑了6万元,开始走上养牛、贩牛的致富路,当年就挣了5万元。10头、20头、40头……靠着养牛、贩牛,马良兰一家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底子厚实了,日子也要过的红火,生活质量也得提高。”度过了穷日子,脱贫致富了,马良兰的丈夫黑富贵开始琢磨起了新生活方式。2017年,黑富贵将两间当地群众称为“一代移民房”的砖包土坯房拆除后,投资84万元建起了一套400平米的别墅,成为大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在老家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前想都不敢想。”马良兰深有感触地说,。她向记者透露了将来的打算,正筹划着办家大规模的养殖场。

对于女儿、女婿脱贫致富后建小别墅一事,今年已72岁的马彦选老人表示赞同。在马良兰家建小别墅时,老人担心女儿资金周转不开,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5万元借给了女儿。“俺移民到红寺堡这12年,亲眼看着乡邻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以前想都想不到能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些年党的政策好,资金缺少有贷款、种田养殖有补贴、老了养老有工资,真是天天生活在福窝里。”马彦选说。

大河乡党委书记李虎说,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后了,思想观念转变快,能快速接收新鲜事物,从这几年住房的翻建就能看得出,当初的“一代移民房”已被“四代框架琉璃瓦房”和“五代小别墅”代替。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种好政策,红寺堡区移民开发建设20年,23万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正在日益攀升。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红寺堡区的移民村,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后建别墅的不止马良兰一家。

大河乡龙源村村民马营江属红寺堡区第一批移民。1999年,马营江一家三代人从同心县石碳沟乡移民到龙源村,正赶上红寺堡区开发建设,脑子灵活的他凑了4万元买了辆翻斗工程车往建设工地拉沙。20年间,马营江靠着实干,翻斗车换成了大型装载机,自行车换成了高档小汽车,当初的“放羊娃”摇身一变成为乡邻们公认的“有钱人”。今年,马营江拿出90万元建了一套上下两层320的小别墅,可让过往的路人羡慕。“现在的生活好着呢!吃的、穿的都和城里人没区别。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人只要勤快就能干好。”马营江说。

主动脱贫已成新风尚

“咱日子好过了,就要自力更生,不能再拖政府‘后腿’了!”大河乡乌沙塘村李顺玉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作为红寺堡区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户行列的村民,李顺玉的这一举动让乡邻们很惊讶。

2009年,李顺玉带着母亲、弟弟、妻儿一家6口人从固原师隆德县奠安乡移民到乌沙塘村。当初,由于土地正在改良中,且水量不足等因素,辛辛苦苦白天黑夜的劳作,可一年到头算账,收入却少得可怜,经济上很拮据。“一家子挤在两间房里,年年混个肚子,心里很不踏实。一直思谋着,咋样才能谋一条更好的出路?”李顺玉也发过愁。2012年,给儿子冻结西凑花了7万元娶来了媳妇,就这7万元让一家人整整还了3年;2013年,在危房改造政策补贴下,李顺玉建了3间砖瓦房,除了政策补贴的2.5万元,其余的7万元均是欠款……

在红寺堡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李顺玉被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户,通过帮扶政策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变化。李顺玉通过自助招聘,在村子里的小学当保安每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妻子在周边打临工每天收入80元,儿子在一企业打工月收入3100元,12亩土地每亩以400元流转后一年有4800元的收入。

“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逐年在改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方向,踏踏实实做事,富裕的生活就不再是梦。”有了稳定的收入,李顺玉不想继续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他主动向村委会申请要脱贫,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新时期的现代农村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像他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使穷困家庭一定会变成小康之家。

李顺玉主动脱贫的事,是红寺堡区开发建设20年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后思想解放的一个缩影。

新庄集乡南源村王克银主动“退保”已成为红寺堡区广大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孩子们都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所以我必须从贫困线上走出来,把‘低保’名额让给更需要的贫困户。”对于亲朋好友们不解的决定,王克银如此解释。

2004年,王克银从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移民到南源村,他凭着家电维修的手艺让一家人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王克银用心建设的新家被一场大火烧毁,父亲也在这场火灾中不幸去世;当年,二哥、二嫂因病相继离开人间,留给王克银的是三个孩子: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大侄女、刚上大学的侄子和正在上小学的小侄女……心理的创伤和生活的重担,一时间让王克银寝食不安。“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各级组织给我送来了温暖。村干部第一时间前来看望,送来了慰问金;乡镇领导多次走访,帮助申请了农村低保,这是我自家的困难,党和政府却时刻关注着!”王克银至今也记着党和政府的“恩情”。

今年,王克银的儿子和侄儿先后大学毕业有了固定工作,开始帮着贴补家用,这让王克银身上的担子轻了,他决定将“低保”退出,让给更需要的贫困户。

扶持给力百业兴,勤劳换来甜日子。如今,红寺堡区移民群众正在党和政府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在新时代编织着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网络运维:赵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