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1942年中國遠征軍從印度發起了對緬甸的反攻,日軍為對抗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3月發動了英帕爾戰爭。在參戰人數上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日軍約9萬人,盟軍約15萬人,盟軍方面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戰爭結束時盟軍僅以損失1.6萬人大獲全勝,而日軍損失數約為盟軍6倍。英帕爾戰役不僅是日本軍事史上的恥辱,更爆發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集體抗命事件。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自古以來就尤為嚴重,他們強調效忠於天皇,更以為天皇為聖戰獻出生命為榮。日本軍人自入伍開始就被灌以絕對服從的思想,在這種思想下,日本士兵多數已經成為了戰爭機器,只懂得服從上級命令。那麼英帕爾戰役中的日軍集體抗命事件又是怎麼回事呢?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領導這次集體抗命事件的,正是日軍15軍第33師團的師團長佐藤幸德。佐藤幸德並非一個畏戰的人,而是一個被軍國主義徹底洗腦的戰爭狂熱分子。1937年張鼓峰事件,佐藤幸德曾在部隊折損大半的情況下,依舊負隅頑抗。這樣一個日軍口中的“勇猛之將”怎麼會成為英帕爾戰役中的逃兵呢?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主要是因為英帕爾戰役,日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的諸多荒唐決定。在後勤補給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牟田口廉也急功近利,執意發動戰爭。導致在1944年5月英帕爾戰役進入僵持期,佐藤幸德帶領的第33師團彈盡糧絕,多次要求後勤補給。牟田口廉也卻以:沒有食物完全可以從敵人那獲取,的荒唐原因拒絕了佐藤幸德。佐藤幸德在一怒之下帶領部隊後退,離開了日軍15軍司令部。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面對英帕爾戰役這樣的大規模作戰,僅由一個軍司令官指點江山,既無大本營協同指揮,也沒有完善的後勤部隊,這無疑於是殺雞取卵,絲毫沒把日軍士兵傷亡考慮在內。儘管日軍多年來被軍國主義思想荼毒極深,但這種活活被自家的後勤拖累死的結局是日軍不願看到的。戰爭後期日軍反戰論盛行,佐藤幸德被認為挽救了諸多部下的生命,在其出生的縣城中還有佐藤幸德的紀念碑。佐藤幸德也成為了日本戰爭史上唯一一個做了“逃兵”還被立紀念碑的日本軍官。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下,為何他能公然抗命,帶部隊做逃兵?

其實面對英帕爾戰役當時的情況,堅守陣地固然是成全了對天皇的忠誠,但面對的也是必然會被餓死的絕境。儘管是佐藤幸德這樣被軍國主義思想徹底洗腦的戰爭機器,在面對無辜慘死時依舊選擇了逃避。可見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本就是違反人性主觀意識的,強行改變人性對於生存的渴望,使他們淪為只會戰鬥和服從命令的機器,這是何其不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