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空間站一直在太空運行,那麼宇航員生存的氧氣是如何提供的?

南山易人


在空間站上,宇航員需要長期駐留,維持生存必須的物質是氧氣,水和食物等,代謝產物是二氧化碳,液態和固態排洩物。通過太空站配置的閉合生態和生命保障系統,可以解決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生存所需的氧氣和水等基本問題,但食物和一些氣體還需要從地面運輸。

其中氧氣主要是通過電解水方式獲得,在國際空間站上配置有靜態供水固定鹼式電解制氧系統。通過電解的方式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必要時也會使用固體燃料氧生成系統。

然後通過大氣控制與供給系統,將氧氣與儲備的氮氣以一定比例混合,保證在艙內大氣的總壓與氧氣分壓,21%的氧氣,78%的氮氣,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於0.7%。

我國也自主研發了空間站環境生態控制系統,在神舟飛船任務得到驗證,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的太空站也即將在2022年升空,在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太空站可能成為屆時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


量子實驗室


太空中幾乎沒有氧氣,在太空中運行的空間站需要自己製備氧氣。空間站的最主要氧氣來源是通過水的電解反應,而這些水主要是由太空飛船從地球帶上去的。

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水分子之間存在互相作用,這將會引起水電離出少量的氫氧根離子(OH-)和氫離子(H+)。如果對水施加一個電壓,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陽極會帶上正電荷,這會吸引帶負電荷的氫氧根離子向陽極移動,使它們在那裡失去電子從而產生氧氣;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陰極會帶上負電荷,這會吸引帶正電荷的氫離子向陰極移動,使它們在那裡獲得電子從而產生氫氣。

通過電解水產生的氧氣將會被送到太空艙的空氣循環中,而具有爆炸性的氫氣將會被排放到太空中。電解水的電能來自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電池板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電解水的水最主要由太空飛船從地球上帶上來;還有一部分來自空間站上的水回收系統,這種系統可以把宇航員產生的廢水、汗水和尿液淨化成可飲用的水。在國際空間站上,電解水製氧系統(OGS)每天可以產生2.3至9公斤的氧氣。

上圖為國際空間站上的應急氧氣罐。

除了電解水之外,還可以通過點燃由高氯酸鋰組成的固體燃料製氧機(SFOG)來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也能產生氧氣。此外,無人的貨運飛船還會帶一些增壓氧氣罐上來作為補給。


火星一號


空間站一直在太空運行,那麼宇航員生存的氧氣是如何提供的?

國際空間站的養起來源一共有三個,第一個是從地面直接帶氧氣罐,第二是通過高氯酸鋰的氧化還原反應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第三則是在空間站內製造氧氣.....氧氣還能製造?

當然第一個很容易理解,因為從地面發射到近地軌道的每一節軌道艙,本身都是有一個大氣壓的,而儲備的氧氣罐則是根據消耗調節壓力使用,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哪種飛行器,比如空間站和載人飛船,這是必備!

第二個則是使用高氯酸鋰的還原反應,將空間站內的空氣通過還原板即可將其中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這個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阿波羅13號上的將方的還原設備與圓的抽氣孔如何連接起來拯救了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差點窒息的三位宇航員!

爆炸後的阿波羅13號服務艙!巨大的破口觸目驚心,這應該是指令艙和服務艙分離後拍攝的!

第三則是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日常氧氣的主要來源了--電解水生成氧氣和氫氣,當然氫是危險廢氣必須排出空間站,因為它在空氣中濃度很低即可發生爆炸!空間站上水從哪裡來?當然是從地面送上去,但宇航員日常也會產生很多廢水,比如汗液洗澡尿液或者通過空調溫度調節後的冷凝水等做淨化處理後重新利用!

電解水原理很簡單,但空間站這電源從哪裡來呢?各位不必擔心,在地球軌道附近獲取太陽能還是相對比較容易,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即可!

巨大的太陽能電池甚至比空間站本身來得更為巨大,因此完全不必擔心空間站的電力來源!因此主力隊員電解水產生氧的方式是可以持續與複製的,而且在太空除了地球陰影之外,至少有半圈甚至整圈軌道都會有太陽曬到.....

當然空間站不止是有氧氣即可,還有一套空氣循環與過濾系統,畢竟我們是人類,在滿足生命必須的氧氣供應外,還需要各種過濾處理,比如將各種味道過濾掉,否則將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因此這套系統與氧氣製造與轉換還有補充的高壓氣瓶等提供了宇航員呼吸所必須的環境!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空間站中的氧氣都是利用電解水的方式人工製取,由於距離地面400多公里,靠發射火箭運輸物資耗資嚴重,對長期維持空間站的運轉是不利的。

空間站是一個密閉的空間,為了儘可能地保證宇航員的活動,空間站內都充斥著人造空氣,使氣體成分和壓力與地球大氣比較接近,而人員活動會消耗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水等“廢物”,需要設計一套二氧化碳轉化裝置和氧氣發生裝置。目前國際空間站利用的是電解水製取氧氣和氫氣,氧氣被消耗產生二氧化碳,然後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又可以產生水和甲烷,相當於是一套循環裝置,生成的水又可以作為電解水製氧的原料,可以保證氧氣持續穩定的輸出。

還是前邊說的,由於運輸成本大,空間站採用的都是能省就省的策略,氧氣可以生成,用的水也可以通過處理人體代謝產生的水,儘可能地降低地面物資輸送的次數。由於這種方式產生氧氣的速率有限制,因此空間站也有人員限制,保持12人及以下的宇航員居住生存,並且該裝置還保留一定的冗餘,為的就是在緊急情況能夠產生更多的氧,前段時間空間站就發生了洩漏的問題,造成空間站的失壓和氧氣洩漏。

空間站是為了宇航員在太空長期駐留開展空間實驗的場所,儘可能地使宇航員的生活接近地面,除了有一些不便,空間站中也配備了洗澡、理髮、娛樂、健身的場所。


來看世界呀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中國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天舟一號飛船“只運貨、不送人”,是中國航天界的太空“快遞小哥”:高10.6米,寬3.35米,比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還要大些,重約13噸,是我國目前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能夠運送相當於自身重量60噸多的貨物,獨立飛行可以長達3個月。


天舟一號飛船自2011年立項,到成功發射,歷時6年,該貨運飛船採用模塊化設計,建造類似“搭積木”,模塊間技術和產品實現共享和通用,降低了研製成本,縮短了週期。

天舟一號屬於全密封貨運飛船,一整個天舟系列貨運飛船有全密封、半開放、全開放三種型譜。其中全密封飛船主要用於運輸航天員消耗品、密封艙內設備與試驗載荷,半密封貨運飛船除了運輸密封艙內貨物外,還可以滿足包括太陽電池翼等艙外物資的運輸需求,全開放貨運飛船主題用於大型艙外貨物的運輸。

所以,有朝一日,當你身處於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的時候,請不必擔心空間站的氧氣會影響了你的生存,等著天舟飛船送快遞上門就可以了。


拉拉酋長


人類要實現遠距離航天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生命維持系統,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供氧問題。空間站是人類在地球軌道上空的一個實驗基地,其中就有生命維持系統的試驗和改進任務。目前唯一在運行的空間站就是國際空間站,這個空間戰是由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六國航天機構推進,十六個國家參與建設的大型空間站。

建設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美國里根總統提出,九十年代完成設計開始啟動,經歷了十幾年的國際合作建設,於2011年完成了最後一個組件的安裝。完成建設後的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和一個足球場大小差不多,總重量400餘噸,在地球軌道上約400千米的太空運行,繞地球一圈為90分鐘。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天宮。

這個人造天宮在建造過程中和完成後,進行了大量的各種實驗和太空任務,也創造了人類太空的各項紀錄。這個太空站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所以,一個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是很重要的。前面說了,最重要的就是呼吸需要。國際空間站有一個完善的氧氣補充和空氣過濾系統,基本按照地球大氣的成分配置空氣。空間站配備了一套氧氣生成系統,它的原理是通過電離水來生成氧氣的,生成的氧氣被釋放到空間站內部,氫氣則可再利用。這種設備具有很高的氧氣生成效率,是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們所需氧氣的主要來源。

這套系統每天可以提供12磅的氧氣,這些氧氣可以供應12人使用,所以6名航天員是完全夠用的。這套系統在緊急情況時,還能增加氧氣的生成量,最高可以達到每天生成20磅。空間站還配置了高效的空氣過濾系統,對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分離後,二氧化碳與氫氣反應,生成水和甲烷。甲烷直接排出,水用於水循環或電解產生氧氣。其他有害氣體,如氨氣、硫化氫及儀器工作產生的垃圾氣體,徹底濾除。目前這種氧氣生成系統還在持續的改進完善中。除此之外,在太空站補充物資時,也還會重點補充壓縮空氣、氧氣和水,以確保航天員們的需要。

現在,不光是氧氣的再生,國際空間站上還種出了蔬菜,可再生生活支持系統也在不斷地完善,這種系統還能對站內產生的生活廢水進行再生利用。這些可貴的探索和創造,不但可以解決空間站自身的循環問題,還為今後人類太空實踐和旅行積累著寶貴的科學技術經驗。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正在進行中,計劃於2022年建成投入運用。


時空通訊



國際空間站的氧氣主要由強大循環過濾系統和電解水來產生氧氣,將這些氧氣與其他氣體混合成和地球成分相同的空氣,從而讓宇航員在失重的空間站中也能正常呼吸。

國際空間站最為人類製造過的最貴的設備之一,最多卻只能讓6個宇航員長期駐留在空間站內,空間站的氧氣生成系統每天可以產生12人份的氧氣,而國際空間站大部分時候只有6名宇航員,所以氧氣是絕對夠用的,而且每次從地球來的補給飛船也會給國際空間站帶來壓縮空氣和水。

在國際空間站強大的循環和過濾系統下,宇航員們都尿液和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被回收再利用,讓二氧化碳與氫反應產生水和甲烷,水繼續用來電解產生氧氣或者供宇航員使用,至於其他的有害氣體則會被徹底過濾。

國際空間站還有儲存罐中的緊急氧氣和100多支高氯酸鋰,每支高氯酸鋰產生的氧氣可以供一名宇航員呼吸一天。

所以說國際空間站內是十分安全的,雖然前不久國際空間站突然出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但是宇航員們在第一時間用手堵住了它,並且後來也把它封上了。


國際空間站最長可以服役到2028年左右,不過在那之前我國自己的空間站就會完成組裝並且投入使用,當年美國不讓我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理由是怕洩密,但是我國現在已經能自主組裝空間站了。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目前空間站的生命保障系統已經相對完善,能夠提供與地球大氣環境幾乎一樣的空氣成分和標準氣壓。

但是人類在航天事業前進的道路上終會有人犧牲的,但沒有犧牲哪裡來的前進。

以前的悲慘

在最開始也就是載人航天起步的初期,人們認為純氧可以攜帶更多供宇航員呼吸時間更久而且方便進入艙外活動,所以飛船艙裡用純氧供宇航員呼吸。


但這種做法最終發生了一個悲痛的事件,1961年3月,前蘇聯的模擬宇宙飛船在地面試驗時,發生火災宇航員被火火燒死,同樣是1967年阿波羅1號在地面測試時,由於艙內攜帶的是純氧,電纜產生火花引發了火災,三名宇航員精英被火燒死。

所以宇宙飛船內部呼吸的空氣從純氧變為氧氣/氮氣氣體的混合空氣。

現在的空間站

現在隨著航天事業的不斷髮展,太空站都裝備了相對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統提供空氣。

一般情況下,太空站的大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定時補充,另一部分就是站內循環。

其實在地球上會製造壓縮氣瓶,空間站進入太空後,打開氣瓶充氣。。。因為氧氣實在太重要,所以國際空間站也一直保證充足的氣瓶儲備。其次就是站內循環。


我們知道人會放屁,機器會避免產生有害氣體,所以肯定需要系統去維持。因此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就非常重要。

比如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水和甲烷。甲烷和過多的二氧化碳直接排出去,水可以繼續用來電解。而有害氣體則會徹底過濾。

但是不要以為太空站就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其並不能不能實現100%循環利用,還需要定期補充。


科學認識論


國際空間站中宇航員生存所依靠的氧氣是由一個名稱為ECLSS的系統提供的。

ECLSS直譯成中文就是 [異西愛鷗捱斯捱斯]。翻譯成書面中文就是 [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這是國際空間站中最最重要的系統,絕對的重中之重,是直接關係到航天員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系統,也是關係到航天任務能否圓滿完成的重要系統。

因為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依靠的是空間站自身電子設備和機械設備,而國際空間站的操作和維護部分的工作則是需要由人類來協助完成的,也就是說把人類宇航員放進空間站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使空間站可以更平穩更持久的運行下去,畢竟造一個空間站的費用還是太高了,高的不可想象了都,把空間站維護好讓空間站運行久的策略從商業角度來講還是非常划算的,特別是這種具有國際範兒的空間站,不但要精工細作保質保量以保證其內的生命安全和其效的長久穩定,同時還要造得莊重大氣。因為空間站往天上一放那就是地球的臉面地球的名片呢,就是地球的門鈴啊,別的不說,至少咱得保證外星人搜索咱們或是到訪咱們的話,咱們總得有個看得清的像個樣的門鈴吧,這也充分的體現了地球人積極樂觀熱情好客聰明大氣的特性。同時空間站的作用也是使其創造更多的實驗數據來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價值,以改善人類現有的生存環境和達到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目的(雖然目前還不能,但將來必定可以,而將來拓展到外太空所依據的數據必定是現在人類所創造的成果)。以上所述為空間站與人類的直接關係。

那麼空間站裡沒有人類會怎樣呢?如果沒有這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國際空間站還能夠正常的運行嗎?在這裡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訴你:那就是老母豬看書---完全沒問題。以現在人類的科學技術,完全可以實現遠程操作和派駐機器人進駐空間站,但機器畢竟是機器,電腦畢竟是電腦,人工智能畢竟是以人工為前提的智能,畢竟還是處在模仿人類低幼智能的階段,就算運算速度再快,目前也無法達到人腦的綜合運算能力,也不能達到人類的發展要求,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意義和目的,或者說是大大降低了空間站產生數據的效率。還有一點如果空間站不派駐人類的話,外一被塞伯坦星球的霸天虎之流認作是他們的基地那也將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啊!

以上分析純是民間思維百姓想法,完全不能做為科學依據,請有關部門千萬不要予以採納,切切。


知電影


宇航員抱一盆植物就行。初中的生物課就有告訴。把一隻老鼠放在一個透明鍾裡,很快就死掉。而裡面放盆花,老鼠就能一直活著。現在都講究綠色環保,可重複利用。宇航員是絕對不會用什麼電解水呀,什麼過氧化那種純化學的東西,那種都是對身體有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