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的農村有什麼區別?

用戶1275188967248


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的農村有什麼區別?傳統的手工農業以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需要。以前的農村理想小康生活,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摩托車一掛,西裝領帶,手錶皮鞋大哥大,家有收音機,縫紉機,生活能有餘糧,堤飽肚子,老牛耕種,手工農業,挑河挖溝,肩膀挑肩膀背,起早貪黑,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農民卻實不易。這就是過去勞村農民生活寫照。



現在和過去大不一樣,機械化造作。農民雖辛苦,比起過去有了較大改觀,網絡連接千家萬戶,農村人也能到城市過把癮,忙時種種田,閒時打打工,農村不比從前了,有頭腦的都到外面闖蕩了,掙城裡人的錢。農村城市化建設己逐步實施,有錢人也到周邊縣城或大城市買了房,農村城市兩頭忙,汽車農村人一樣也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超前,晚上散散步,跳跳舞,健健身,吃穿不愁,農村人雖沒有城裡有錢,到老沒有基本保障,但比起過去好多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農村未來前景廣闊,農民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也經歷了歷史的見證。


有緣人153832681


這個問題問的面太寬泛了,我國疆域遼闊,各個地方發展不均衡,發達地區的農村和以前相比肯定是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來介紹一下我所在豫東南農村的以前和現在的區別。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我86年到90年在省會鄭州讀書,每次從豫東南乘車去鄭州都要七個多小時的時間,交通十分不發達,更別說當時的農村了。我隨當時男友(現在我先生)回他老家看到的情況更糟糕,村裡全是土路,一有點雨雪,幾乎全是泥濘。自行車和農用三輪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直到2000年前後還是如此),現在家用轎車已經很普及了。房屋甚至還有土坯房,穿著普遍很土,吃的食物也非常粗糙,甚至有的人家還有一日吃兩餐的習慣。現在村裡道路已經全部都是水泥路,別墅式的小樓也非常多,吃的和穿的自不待言,物質相當豐富。




二、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90年代初的農村耕作方式雖然有部分的機械化,但是還是相當落後。一家一戶的承包經營方式也沒辦法大面積使用機械化操作,生產作物也相當單一。現在他們所在村土地已經流轉出去,租地的種的是菸葉、藥菊和大蔥等作物,除部分不能外出打工的婦女及尚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給他們做活,剩餘的年輕人大都出外打工去了。過去雞犬之聲相聞,春耕、夏收、秋種、秋收時節的熱鬧場面,再也見不到了。我一回村,到處靜悄悄的,只有代銷店和現在新設的農村超市裡能多一些人,因為顧客大多還是鄉鄰,所以這些地方就成了人們嘮嗑小聚、打個小牌熱鬧一些的地方了。


三、農村教育和環境的變化。把這兩個放在一起,有一定的原因。因為這些變化有喜有憂。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以及2010年以前,農村教育出現了喜人的變化,每個家庭都竭力供孩子讀書。而近幾年,就我所看到的,農村教育開始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有盡力供孩子讀書不惜在縣城租房陪讀的,也有讓孩子很早輟學打工的,而輟學打工的比例越來越大。農村的環境也從以前物質不豐富時期的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維護的狀態變成了現在的白色汙染和空氣汙染嚴重的狀態。這說明農村精神文明方面的發展還是跟不上物質文明發展的腳步。


四、通訊和物流方面的發展。把這兩個變化放在一起說,也是因為它們都是一個從無到有,從落後到發達的過程。現在村裡也用上了互聯網,也設立了物流網點,更別說手機電話這些通訊工具了。

結語:我所瞭解到的農村除了上述說到好的變化之外,還有一些令人極其擔憂的現象。如留守兒童、空心家庭、白色汙染、建築無序,以前淳樸的民俗民風現在幾乎消失殆盡,高額彩禮使婚姻披上買賣的外衣,壓得很多家庭抬不起頭;在農村養老方面更是存在令人難以忍受的現象,少部分家庭出現厭老甚至棄老的現象,村頭路旁兩間低矮的小磚房往往是年邁父母的養老專用房,與孩子們的現代化的裝修精良的小別墅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現象真的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天靜雲潔


我是廣東梅州這邊的客家農村人,在我記憶裡的兒時農村,跟現在的比起來大有不同,就那農村裡的耕種來說吧,

1.

在我小的時候印象裡的農村耕田還是用牛來犁田,還經常跟爺爺奶奶一起去放過牛。現在的80後和90後應該都會見過以前這樣的場景吧?現在的犁田全是機械化了,他們都叫這東西是鐵牛。

2.

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是住瓦房的。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在我們這個村裡的人基本上都蓋了新樓房,裝修的都還算很不錯,用的建材跟縣裡面的那些樓房差不多了。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收入也不斷增長。很多那時候早早就搬出農村的鄰居,現在想搬回來農村來住都沒那麼容易了。以前的老房子倒的倒了,被村集體收回去的收回去了,很多都後悔沒有常回看看。

3.

以前的農村我們走的都是泥巴路,最怕的就是下雨天,鞋底都能厚很多全是泥,走都走不動。現在已經全是水泥路了,還裝上了路燈。每條路政府都有安排公交車,方便農民們出行。

還有很多,我只是簡單的說了三個以前跟現在農村改變的場景,對我來說,農村還有很多的大改變,在評論裡說說你的家鄉都有什麼改變吧?


鮮果農阿軍


現在的農村與以前的農村區別太大,大的很難比較,再過二十年,也許就沒有比較了。二十年後,只能提問“過去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再過一百年,各地爭相修建假農村,用於“農學會”的專家學者研究探討論證,也可用於智能機器人、太空人旅遊參觀考察,門票10萬。
好在農村的路還在,還算完整,也有比較的價值和難忘的故事。

過去北方農村的街道、出村路、田間路都是土路。春夏豔陽高照時,外出一次,褲腿、襪子、鞋全是厚厚的灰塵,從灰塵的多少、厚度、上腿高度就可以判斷一個人走了多長多遠的路。手扶拖拉機經過的地方,一里多路都是塵土飛揚,三里多路偶爾出現輕微塵土帶,一般是縣上或公安局的北京吉普車到了,此時,村幹部和群眾都有點緊張感。

春夏雨天,土路變泥路,農業生產停工,村民在家閒聊或做家務。受苦的是學生,上下學路上,富裕一點的孩子打著傘,一般家庭的孩子戴著草帽,披著塑料袋(紙),窮一點的孩子或撿半片塑料紙撐在頭上或什麼遮風擋雨的物件都沒有,一天往學校去三次,多數小孩沒有雨鞋,平時穿布鞋,雨天還是布鞋,少數同學怕遲到,在雨中小跑一會,滑到的不少,爬起來繼續跑,不能遲到,溼衣服泥衣服穿到放學回家。較遠的小學一般5到7里路,初中學生中午帶饅頭當午飯,少數膽大者去老師哪裡要一點開水喝,多數學生中午不喝水,直到下午放學回家。

冬天,土路變冰滑路,上學路上,滑到的男女同學很多,很正常,更快樂,多數人都將此歸為美好的記憶,其實走進路邊的麥田很安全,不會滑到,但學生一般不走麥田,怕踩壞莊稼。冬天最為難受的是凍手凍腳,影響學習,影響作業。凍手凍腳人數在70%以上,青紫傷口較大,有些時常流著血,作業本上撕一點點小角角貼到血上面,繼續學習、寫作業。

改革開放後,農村街道、道路逐步硬化為水泥路了,雨雪天都有人接送,地球氣溫也升高了,想見到一隻凍傷的手很難。


時代軒評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然現在在縣城買了房子,但每個星期都還要回去看爹孃,農村是根。所以說我見證了農村的變遷。

首先變化最大的是路,以前的路,晴天是“洋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溝溝壑壑,坑坑窪窪,塵土飛揚,非常難走。現在好了,街道都硬化了,就連衚衕都是水泥的。再也不怕下雨了。



其次是房子的變化,原來的房子是土坯房,是用粘土混草和成泥搭成的房子。這種房子現在在農村還有,這種房子冬暖夏涼,也很結實,幾十年了還好好的,缺點是不好看,容易生老鼠和蟲子。

現在的房子都是磚瓦的了,帶上3米寬的走廊,寬敞明亮;條件好的蓋的是兩層的小別墅。住著很是舒服。



前幾年國家投資搞新農村建設,現在好多人搬進了樓房,住進了社區。

還有變化最大的是生活水平,以前只有過節的時候能吃上肉,現在肉都吃膩了,頓頓基本都有肉。

隨著國家對三農的重視和對新農村建設投入的加大,農村的生活水平的越來越高,農村路更寬了,環境更好了,不少農民買轎車,農閒的時候開著車到處旅遊,很是愜意。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農民收入會再上一個臺階,農村會發展的更好。


文明一家人


別的農村我不清楚,內蒙古赤峰市的農村和以前的區別很大。

以前的農村房子都是土房,形式都是車軲轆圓,就是房頂像車軲轆形狀,俗稱車軲轆圓,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這種車軲轆圓的房子很少了,大多被磚平房代替,有的地方住上了樓房。

村街也有了很大區別,原來的村街都是土的,坑坑窪窪,有的村莊的家家大門口旁還有個糞坑,燒火後的灰倒進坑裡,用來漚肥,種地用,大街上豬糞狗屎遍佈,柴火末土塊到處都是。下雨天難拔兩隻腳,行車扭著大秧歌;現在農村的街道都用水泥鋪成,有的用磚砌成,乾淨整潔。

以前的農村人冬天沒事幹,下象棋打撲克。現在在大街上或者村部的院子、文化廣場跳舞扭秧歌,和城裡人沒有什麼區別。

赤峰市的農村已經進入新時代。


呂洞賓


口說無憑,一組圖片告訴你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的農村有什麼不一樣。

1、以前的村子看起來破舊,不美觀。現在的新農村,漂亮、規劃整齊。

2、以前出行靠走路和拖拉機
現在家家戶戶開起小轎車

3、以前農村公路都是泥土,一下雨就走不了了
現在農村公路由於國家三通工程,變成了水泥路。


4、以前農村人穿著很土氣
現在的人洋氣的很


5、以前村裡老人沒事打牌消遣
現在跳跳廣場舞,鍛鍊身體,豐富生活。

6、以前吃的很簡單,因為條件差。
現在平時也能吃這麼好的菜,生活富裕了。



7、以前農村房子破舊,
邋遢,基本是土和木板做的。現在的農村大都修建起自家的樓房。


愛美食的薪薪







農人阿巧


問題: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的農村有什麼區別?

做為一個農村土生土長,現在在農村創業的人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現在農村和過去的農村差異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差異 現在不管是偏遠農村還是城鄉結合的郊區農村,生活物質水質都整體提高,大部分農民都已脫貧從溫飽到小康生活的進程,剛剛過去的新年春節就可以看出來,幾乎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房,開上了小車,更多追求的是物質享受、穿著打扮、精神文化。

二、農村文化氣息的普及及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

中央連續幾年的1號文件發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生活水平高了,新農村建設從村容村貌到文化廣場建設、體育運動場地建設、健身器材、農民普法、新型職業農業培訓培育。

最具代表的就是現在基本每個地方的農村都是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隨處都可見一群跳廣場舞的大媽以及在健身器材上健身的大爺、玩鬧的小孩。

三、留守老人、小孩、婦女的比例逐年增長 雖然農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年輕人都還是選擇了外出務工、進城市生活、工作、定居,留在農村的都是獨居老人、以及由老人帶著在農村上學的小孩。

四、曾經的農村過年的年味丟失了,剛過去的狗年春節,都在討論一個熱點問題,那就是年味,哪去了?

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


萱妹子莊園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童年生活肯定是豐富多彩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現在想起來小時候在農村度過的那些時光還是會不禁發笑,有趣的童年,有趣的遊戲,這種快樂是別人體會不到的,這樣快樂屬於農村孩子獨有的,城裡長大的孩子童年可能沒有泥土地沒有玻璃球,他們的童年可能是枯燥的,但我們絕對不是!不知道為什麼童年獲得的這種快樂會長留心間,一直在這種快樂之下成長,記得那份愉悅,可是現在,農村變了,趣味的童年沒有了,現在的孩子童年只有作業和輔導班,似乎沒有了樂趣!那些曾經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消失了,這麼多年我們沒有注意,農村到底哪裡變了?可是卻再也回不去了。

小時候最愛圍觀的地方就是小賣部,看著裡面的商品琳琅滿目就是一顆大白兔奶糖都會引的我流口水,夏天的時候拿一毛錢去買一個冰袋也喝的津津有味,偶爾爺爺奶奶給個一毛兩毛錢都拿去買冰袋喝了,雖然只是個小零食可能你還覺得那不衛生,不健康但是那就是那個時代的快樂,就是滿足,可是現在的孩子誰還在乎幾毛錢,隨便買個聖代都得十幾塊誰還喝冰袋再說想買也沒有,小賣部也變成了大超市都是一些高檔商品,孩子也不再光顧!

現在雖然經濟發達了但是感覺社會的溫度降低了,沒了人情冷暖,也沒有過去鄰居親如一家的現象了,有時候可能連對門住的是什麼人都不知道更別說認識了!大門一鎖真的是關起門來過自己家的日子,不知道這樣還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最讓人心痛的還是現在農村環境的改變,過去農村遍地的青山綠水,飛禽走獸遍地都是,山林野味也是相當豐富,隨便進山打個野味也是一頓美餐,山泉水清澈甘甜,那些小湖小泊都是孩子夏天的嘻戲地,可是現在大規模的開發毀了青山綠水,沒了飛禽走獸,河流乾了,湖泊也被汙染了,孩子們夏天也再不會去戲水了!童年自然有少了樂趣!

過去農村經濟條件差,十里八村可能就一臺電視機,幾十人圍著一起去看,看見看不見主要是圖個熱鬧,小孩子也跟著東跑西跑都是一番樂趣,過的也很開心,現在都在自己家裡抱著手機足不出戶!

農村在發展,在變化,在前進,但是真的不知道這種變化是不是都是好的!沒了人情味的農村還算農村嗎?如果農村都丟了那份淳樸這一代人該何去何從,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回到幾十年前那樣的狀態,找到那些快樂,恐怕再也回不去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