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咕嚕和它的小夥伴


蓋房子對於農村人來講,是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自然對於建房子有著很多的講究,而在農村對於年齡的各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理解,農民認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就像在農村人說的“五十不建屋”,他們認為50歲不能建新房子。這是為什麼?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五十不建屋”這句話是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在以前,人們平均壽命普遍都很低,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生活勞累,壽命更是短一些,而對於一個50歲的農民來講,建房子確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首先,建房子不僅勞累,還要花很多心思,不管是從體力還是精力上,對於一個50歲的農村人來講,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其次,以以前的平均壽命來看,即便是蓋好了房子,到了50歲也沒有多少時間能夠在里居住,莫不如用建房的錢去好好享受自己的晚年,這樣也不用再去花很多心血。

另一個原因,農村建新房子,大多數是為了給自家兒女結婚用,到了50歲,兒女早已成家,不需要再為兒女新房操勞,另外,農村人本身積蓄並不充裕,從辦完兒女婚事所剩也不多,從財力上來看也不具備再蓋新房子的條件。

不過,隨著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50歲也算不上老年,仍有大把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建新房子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在如今也是存在的,因此,“五十不建屋”這句話顯然有些不適用了。這只是個人的一些見解,有什麼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評論。


生活巷


“五十不建屋”出自民間老話“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這類年齡類的老話,似乎在灌輸一種“宿命論”的觀念,到了一定年齡階段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人的某些行為真的就應該被年齡所禁錮嗎?

當然,在民間流傳這類俗語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字面意思上理解“五十不建屋”,是說到了五十歲就不適合“大興土木”蓋房子了。過去一般人的人生安排是這樣的:“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力所能及的“人生任務”。

五十歲的人已經過了積累財富的最佳年齡了,應該盼望著過上“兒孫繞膝”的生活。而“娶媳婦、蓋房子”都是人生中的花錢大項。尤其是蓋房子,即便是過去的土木房子,也要早早的積累房椽木材,傷財費力,一所房子要透支未來養老的錢。所以“五十不建屋”是在提醒人們,蓋房子要在經濟能力較強的時候早作打算,否則未來養老都是問題。

現在房子更是一個大問題,自己鄉下建的房子,兒媳們已經看不上了。而在城裡買一處房子則要透支兩代甚至三代人的財富。所以五十歲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既要為未來自己的養老考慮,還要為下一代組建家庭而奮力奔波。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五十不建房子,是過去的農村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以前的農民到了五十歲左右幾乎成了老人,體能下降,蓋完房子後有的累病了。而人到老年也不適應改變居住環境,所以有的人在搬進新房不久,疾病纏身,嚴重的導致臥床不起。

五十不建房也不是針對所有人。有的家庭有花不完的錢,錢留著也沒大用處,乾脆把錢花了蓋房子。由於這類人原本就不差錢,身體保養也好,而且蓋房子也不用親自動手,也累不著,居住環境改變後,不但沒有疾病反而精神更好。

五十不蓋房對現在的大多數普通農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的農村五十歲的人,是一生當中用錢最多的時候。這個價段的人不但要考慮到以後養老問題,更重要的是兒女在此期間都要成家立業,花消很大。特別是有兒子的家庭,娶媳婦需要錢,還要在城裡買一套房子。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這些錢對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把一生的積蓄用了蓋房,那麼兒子娶媳婦買房的錢從哪兒來呢?如果兒子因此娶不起媳婦,作為父母的臉往哪裡擱。

現在的農村面臨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農村人越來越少。有不少人說農村房子值錢,可是在偏僻的農村房子是不值錢的。現在有的農村已經出現了無人村,再過十幾年,這些房子就是送人也可能沒人住的。一生辛辛苦苦攢了點錢蓋了房,自己住了十幾年後,兒女也不在此居住,賣了也沒人買,只能是白白扔了。最終的結果就是兒女在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候沒有幫,養老錢也被蓋房佔用了。這時候再想要兒女幫助,怎好意思張口。


山野50


從小聽過太多的老話,聽起來朗朗上口,隱含的哲理卻使人讀懂了人生的各種道理,雖然很多的已經不適應今天的社會,但依然閃爍的智慧的光芒。題主提到的“五十不建屋”,其實是還有後句“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製衣”。那麼為什麼“五十不建屋”呢?

這得先從當時的生活現狀說起。過去的人生活很艱苦,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又從事著繁重的體力活,人一到50歲,身體的各種機能已開始消退,顯得面容憔悴而蒼老,活個60多歲也算是長壽的了。50多歲的人要再幹修房子這樣的重活,力氣已經達不到了。

再說修房子也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以前人修房是土坯的,要土築夯實,還要用泥也抹光牆面,砍伐木料做椽檁,修房間耗時費人,手非脫幾層皮不可;再說還得花錢,吃喝都成問題,那工價及材料也得掏錢,修房就等於雪上加霜。還面臨自己的養老問題。修房子的事不該50多歲的人折騰。



其次,建了房子也可能引起家庭糾紛。過去生兒育女很多,完全沒有能力給每一個兒子修好房子。如果傾其所有,修了一兩處房子,那沒有房子的兒子會心生怨恨,不但對老人不管不顧,一定會是兄弟間為房子爭來搶去,鬧得雞犬不寧。50多歲的人,該是兒女都已婚嫁,也算“任務”完成了。房子的事還是讓兒子們自己奮鬥。

對現代人來說,思想未免有點消極了,這也是時代的侷限性所致。現在50多歲的人還被稱為“壯年”,正在打工掙修房子的錢,還房貨也算間接地在建房子吧!好多50多歲的人也還在為別人建房子。因此“五十不建屋”很不適合於現代社會了。

不過“五十不建屋”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現在還有啟迪作用,那就是人到一定的年齡,該有所選擇,做一些自己想做的,還沒有做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農村歷來對於建設房子都有很多的講究的,比如看建設房子的位置、朝向、下地基時間等等都要經過充分的參考才能動工。房子對於人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它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誰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即漂亮有穩固的房子,經得起風吹雨打。



在以前農村環境中,人們壽命普遍不高。他別是二十年前的那個年代,農村人能活到60歲就算長壽的了,而且到了50歲就會顯得特別蒼老。這主要是跟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有關,吃不飽、睡不飽而且每天還能起早貪黑勞累,那時候農村人乾的基本是體力活,風吹日曬,久而久之身體就會漸漸垮掉。



人們常說“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歲就預示著自己生命不長了,身體也會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在以前的農村當中,醫療條件缺乏,再加上人們吃的也不好,營養跟不上,而常年體力活的影響下,五十歲已經是做什麼都有心無力了。而對於建設房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而且化肥人力物力非常大,這個五十歲年紀已經摺騰不起了。



因此“五十不建屋”對於以前農村來說非常普遍,這個老話也在展現了當時人們的貧苦生活,是最直接的生活寫照。而現在看來,五十歲的人還奮鬥在一線呢,五十歲的父母很多子女都還沒有成家立業,估計這時候子女還在讀大學,作為父母還有更多的責任等著去完成、去勞累。

現在的人生活好了,卻更加操心了。城裡人60歲退休,而農村人估計得勞累到70歲都不止。現在人壽命長了,但是責任和使命卻更重了,大家覺得呢?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這個問題其實農村出來的人都知道,農村以前都比較窮。一般三四十歲就把房子搞好了,到了50歲基本上就知天命了。大拆大建不但花費極大,而且還要耗費精力,更要命的是房子建好了,兒女將來爭奪遺產會鬧得雞犬不寧。

1、50而知天命,真操不了那心。

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說,人到50歲,一切都造就了,懂得了“天命”的涵義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了,趕緊作頤養天年的打算,將紅塵看破得了。是說看一個人能否有所做為,50歲就基本確定了,以後的人生是什麼已經基本確定了,50以後一般很難再能做出什麼偉業。農村人建房子是大事,所以50歲之後就很少有建房子的了。

2、50以後該知足,耗費錢財的事少做。

其實,五十不建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耗費大量錢財。大家都知道,人到了50歲,不論是賣力氣還是技術活都力不從心了。就算是你想幹,單位領導也怕出現三長兩短,找個理由就打發你回老家了。所以,這時候掏出一大筆錢來建房子實在是不智的行為。當然,你要是腰纏萬貫,有錢沒地方花,那就另當別論了。

3、50以後安享晚年,建房子也沒有幾年可以享受了。

以前的農村,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人們的平均年齡也就60-70歲。當然,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越來越發達,老百姓壽命普遍提高了。按照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6.34歲。所以,年過50再建房子使用年限也不高了。除非老房子實在破敗不堪,或者住房困難。

4、什麼年紀幹什麼事,50以後建房子有點晚了。

我們中國人信易經,其實易經就是時間和方位的科學。就是說什麼年紀幹什麼事,凡事盡力而為,不可以幹力不從心的事。這就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那麼問題來了。過了50歲去建房子肯定已經晚了。因為,兒女都已經成家,居者有其屋了,這時候再大興土木有畫蛇添足之嫌,身子骨吃不消不說,老伴也折騰不起了。


聚焦三農熱點說


農村有句俗話“人到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人到了50歲就不能蓋房子呢?這背後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身體精力不足。在過去,醫療條件不好,人到50歲左右,兒孫滿堂,很多農村老人的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各種疾病出現了,身體也佝僂了,也沒有力氣,外出打工也沒人願意要,建房子是特別耗體力的事,需要協調各種雜事兒,對於一個50歲的老人而言,精力可能照顧不到。

第二個原因是財力的不足。剛講過,在農村五十歲的老人已接近半退休,不再是青壯年是最好的階段,靠出賣力氣勞動力為生也不能再賺到什麼錢了,而蓋房搭屋是個很耗費資金的事,就會顯得有點勉強,這是財力上的不足。

第三個原因是容易出現家庭糾紛。人到50歲,兒子女兒也都各自成家,50歲的人剛剛蓋好房子,可能住不了多少年就去世了,到時候剛蓋好的新瓦房該怎麼處理?搞不好還會引來家產糾紛,給兒女們矛盾留埋下隱患,反而不如不蓋的好,說穿了,50歲再蓋房子,性價比太低,若不是娶媳婦,誰願意蓋新房呢?

當然,現在農村都富裕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拆遷戶手裡有閒置資金,喜歡炫耀,要蓋幾間上好的大瓦房,買上20萬的好轎車,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除此以外,在以前人到了50歲就不會再蓋房。

亦文亦物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在以前農村,老人們把三十歲以後的每十年分為一個特指時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

那時候農村最多能出個秀才,種地為生的農民居多,基本上十五歲以後可成家,早早的當爹當娘,沒等三十歲子女又有十歲的年齡了。

所以過去蓋房子都是在二三十歲左右,那時候精力體力充沛,孩子也正在長大,如果家裡有兒子,有能力的話,就得早早給他們建好屋子,好讓他們也到了年歲結婚生子。

不到四十歲孩子們幾乎都已結婚,四十歲左右的農民幾乎都是爺爺奶奶輩老人了,等到了五十歲可以說是兒孫滿堂,是真正的老人了。

五十歲是知天命的老人,身體各方面都開始老化,特別在過去吃穿都不盡人意的年代裡,五十歲除了擁有積累的生活經驗,是沒有資本的年齡了。

所以過去有五十不建屋的說法,不能在身體、精力、物力、財力都薄弱的階段去建造房屋,會把五十歲的人拖垮累垮。

如今五十歲的農民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身體健壯,精力充沛,財力富庶的五十歲農民,有兒子的大部頭分早已經給他們建好或者買好房屋了。

也沒有人在五十歲的時候去建房屋,個別特殊情況例外,農村五十歲的人,這個年紀都還在種地或者上班,還算不上老人,六十歲以上才是老的開始。

五十不建屋,是五十歲沒有必要建造房屋,房業是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事情,都會安排在精力最好的時候去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五十歲以前基本完成。

農村老話五十歲不建屋,是沒必要建屋,得多沒打算的人才能把人生如此大事放到五十歲才做啊!


悠然見東山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農村的老話都是千百年來生活經驗總結,有的我們可以繼承,但有的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了,比如“五十不建屋”,山村梅花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在過去飯都吃不飽的年代,人們越窮,結婚也越早,人到五十的人都是兒孫滿堂了,且有五十知天命之說,那時的五十歲就真跟老人一樣,的確不管從體力還是財力都不適合建房子了,過去在農村建個房屋可不是件容易事,那時都是人工幹,蓋棟房子不知要掉幾層皮,而且蓋起新房還得拉一身外債,不知要換到啥時,因此老話說五十以後不建房。


第二,現在社會發展了,人們生活經濟條件都有所提高,在農村蓋棟新房子經濟上不用愁,而且現在都有專門施工隊,房主根本不用去動手幹,只管好好督導得了,但還是不建議五十歲建房子,因為在這個年齡孩子大部分都二十五六了,也應該叫他們來挑起重擔,來操操心,鍛鍊一下,而做父母的應放手給孩子,自己只做個堅強後盾就可以了,況且這時建房子大都是給兒女建的,現在年輕人都有自己獨特設計。

五十歲能不能建房這都不是絕對的,只是不建議建,我理解的就是人到五十,該放手時就放手,一切讓年輕人去接手,自已事情自己做主。


山村梅花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這句話的完整的說法應該是“五十不造屋,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製衣”。這是一句老話,在現在看來其實有些欠妥當了。不過放在過去來講還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五十歲為何不能造房子?

常言道“五十知天命”,過去人們的壽命比較短,能夠活到五十歲,就要知天命了,然人們無慾無求的生活了。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看看古人一般的壽命有多長,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顯示古代普通人的壽命平均就在35歲左右,而皇室的人一般壽命稍微長一些,但是也就45歲左右。雖然清朝有幾位比較長壽的皇帝,但是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之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過去的戰亂比較多,很多年輕人都戰死了,而且醫療水平很低,有時候一場感冒就可能要了性命。成年人的壽命尚且已經這麼短了,嬰兒夭折的數量就更多了。在過去能夠活到五十歲已經算是長壽的了。

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五十歲,人們已經自己給自己下定論了,就是我已經進入老年了,我要頤養天年了。這樣的話就沒有再建造房子的需求了。而且過去人們結婚都早,進入五十歲的時候說不定孫子都已經十幾歲了,完全不用自己操心了,那又為何還要建造房子呢?但是如果把這句“五十不造屋”放在現在的話,人們一定覺得你腦子出問題了。五十歲的年齡只能說還很年輕,完全還能夠再奮鬥幾年的,況且現在女性的退休年齡一般還在五十五歲以上,所以五十歲年齡並算很大。而且現在人們普遍結婚都很晚,五十歲孩子最多也就25歲左右的樣子,孩子有可能還沒有結婚呢,再說了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都得父母買房子,農村的最不濟也得給在家裡蓋個新房子。如果五十歲不建房子,孩子可能以後還會埋怨父母。所以這句話在現在已經說不通了。

這句話的後兩句“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製衣”也很好理解,六十歲年齡就更大了,但是有一句話叫做“百年育樹”,所以這個年齡去種樹,自己已經無法享受樹蔭了,也無法讓樹長成木材使用了,所以就沒必要種了。人到七十古來稀,古人認為能夠活到七十歲可以說十分稀少了,這時候要做的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有可能隨時都會駕鶴西去的,所以再做衣服已經沒有必要了。不過這些都是古人的說法,放在當今社會已經不適用了。(三)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