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中小學生有不愛閱讀的習慣甚至有閱讀困難的問題,原因何在?

童趣父母學堂


不愛閱讀甚至有閱讀困難的問題,除非孩子有嚴重的閱讀障礙。如果不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還是可以有辦法去引導的。大人最關鍵的引導是:讓孩子願意拿起一本書!


世界上沒有哪種減肥藥可以打包票,一定會讓你瘦下來。但是隻要你願意,多運動,你是可以慢慢瘦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你願意!!!


閱讀也一樣,沒有哪本書或者方法可以讓你的讀寫能力速成,但是隻要你願意去讀、去想,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所以,在閱讀這件事上,尤其是大人引導兒童閱讀這件事上,有這麼幾個值得遵循的原則。只要遵循了這些原則,那些閱讀困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閱讀應該是自然的,就像我們的呼吸。因此,閱讀理應是我們的必需品。但是現實中,大人往往想當然地給孩子規定各種書目,強迫孩子去閱讀。孩子最後的感覺只能味同爵蠟。


2.閱讀應該是有興趣的,不管是什麼書,經典的還是快餐的,首先是要有興趣拿起它們。但是現實中,大人更看重閱讀的考試效果,是不是答對題目了。


3.閱讀應該是有引導的,大人的協助能力需要這樣體現:如果你很了不起,有本事看完一本書嗎?但是現實中,大人自己不怎麼讀書,引導能力有限,只能照本宣科,模式化引導,板起面孔引導,怕被孩子的奇怪問題嚇到。


4.閱讀應該是參與現實的,不贊成那種讀死書和死讀書的狀態,那樣會讓一個人變得乏味且了無生氣。但是現實中,大人的閱讀引導脫離了孩子的生活,脫離了孩子的情感。


5.閱讀應該是連接自我的,只有“自我”這個個體不斷融入,“自我”才能獲得不斷成長。但是現實中,閱讀和自我是分開的,閱讀成為了一種知識,沒能有效轉化為孩子的情感積澱。

6.閱讀應該是整體的,而不是閱讀片段或者習題化。閱讀應該是對抗互聯網碎片時間和沉迷遊戲最好方式之一(當然還有運動)。但是現實中,閱讀經常被割裂,閱讀經常被習題化。一本經典童書被支離破碎。


7.閱讀應該有共同體,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不論父母還是老師,和孩子一起參與(閱讀)遠比命令更有力量。但是現實中,父母和老師更願意發號施令,會藉口說沒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


8.閱讀應該是安靜的,安靜地閱讀,安靜地成長,安靜地活著,而不是時時炫耀自己讀了多少萬字,讀了多少本書。但是現實中,閱讀成為了一種商業和宣傳,很多人打著閱讀的旗幟做生意。


9.閱讀應該是批評的,而不是順從的。讀完一本書後你需要思考一下:自我在其中到底獲得了什麼?但是現實中,閱讀是順從的,閱讀有權威指導,閱讀是有標準答案的。


10.閱讀應該是比較的,而不是猴子掰苞谷。大量閱讀後需要建立自己的閱讀觀。但是現實中,閱讀量少,閱讀建不起聯繫,閱讀只是讀書本,與孩子們廣闊的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是脫離的。


金陵餘力


這裡面的原因可就多了。

首先,他們從小就沒養成這個習慣,沒有嚐到閱讀帶來的甜頭。這原因應該歸結到家長,家長也沒有閱讀習慣。試想,一個天天忙於工作、都沒時間陪孩子的家長、一個天天看手機、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的家長、一個天天在孩子面前玩麻將的家長,怎能培養出孩子的閱讀習慣呢?可見,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不可小視。如果孩子小時候就經常看見家長手執一本書在讀,孩子就會在心裡產生疑問: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在讀書?書裡究竟有什麼好東西?這樣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產生了興趣,再順勢挑選幾本適合孩子讀的書,給他讀,教他讀,慢慢的,他自己不就愛上閱讀了嗎?

記得我看過央視播出的一個節目: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叫小憶,會背好多首古詩詞,就連《將進酒》那麼長的詩他都能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下來,有些詩詞還能解釋。原因就是他從出生後,還沒會說話呢,奶奶就經常給他讀古詩詞,會說話了,就領他讀,後來,他自己就特別喜歡古詩詞,也通過朗讀,認識了許多的字。這和家長的正面引導是不是有直接的關係呢?

再一個原因就是,孩子課業負擔過重,經常感到沒時間閱讀,天天寫作業,上補習班,忙得不可開交,哪還有心思讀書呢?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告訴同學們要多讀書,同學們尤其是中學生,聽了,就會一臉無奈地抱怨:老師,沒時間啊!作業一大堆,都寫不完啊!然後我告訴他們:擠時間讀,魯迅說了:時間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就會有。每天讀5分鐘,有沒有時間?能讀5分鐘,就能讀10分鐘哦!讀就比不讀強。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要為成功找方法哦!這樣,也會解決一部分同學的閱讀習慣養成問題。

還有,就是一些同學認字少,讀書困難,也讀不好,越讀不好,就越不願意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要多給他們指點,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或不批評,等他們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後,再給予方法的指點,錯誤的更正,這樣,孩子就能快一些進入閱讀狀態。

另外,給孩子選書是否恰當,也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給他們選帶圖較多的書,一些短小的童話故事之類的,他們往往就很願意讀。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選中外名著中的童話故事書,他們也會很願意讀的。讀完,鼓勵他們帶動作地講出這個故事,這樣,既能檢驗出他們讀書的所得多少,還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對寫作文是大有幫助的。上了初中以後,就要鼓勵他們多讀中外名著中的小說、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和一些勵志類的像小故事大道理之類的書,他們也會擠時間去讀的,從書中吸收好多寫作、做人、做事方面的營養,以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相反,有些家長一看孩子作文不好,就慌亂,急急忙忙地選好多的作文選,什麼滿分作文、高分作文、優秀作文之類的,讓孩子讀,雖說那些作文寫得都很好,但孩子未必喜歡讀,也未必能讀進去,即使他們勉強讀一些,也會覺得:這文章我也寫不出來啊!會越來越沒自信的。也就越來越不願意讀了。

有些孩子喜歡讀漫畫書,這個我不建議,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要讀字多圖少的書,通過文字想象出書中的畫面,才更好地練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光看圖,只會使思維越來越懶惰,對他們是不利的。

一點粗淺的認識,希望能幫到需要的學生和家長。



冀老師講作文


我覺得主要原因應該是:閱讀需要訓練。

我說的訓練是指,從一個字一個字讀,到一個詞組、數個詞組流暢讀的過程,以及由文字轉化為思想、形象等等的過程。閱讀愉悅感的形成必須經過這個過程,或者說,閱讀愉悅感的獲得需要付出代價,而我們本能地抗拒任何代價。這個過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多的,甚至可能需要數年。相比之下,網絡、影視等不太需要這個訓練,非常容易上手,愉悅感來得也很快,因此,能更加輕易地帶走中小學生的興趣。

但是,由於上網、影視(視頻)等與閱讀相比,對身心成長的作用顯然是不同的,閱讀無法被替代,所以,還是應該引導閱讀。

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中小學時期沒有養成閱讀的能力,等長大了,就更難閱讀了。


鄭光赫


沒有培養好良好閱讀習慣,自律能力。

大家都知道閱讀是很重要的學習能力。我們考試的題目都需要通過閱讀迅速理解。如果閱讀不好,將會嚴重影響你的理解能力和作題的速度,以及其他能力的發揮。

閱讀能力也是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現在社會信息量比較大,更新速度快。我們需要大量的閱讀才能儘快的掌握有價值的信息並加以轉化。

只有培養好閱讀能力才能讓你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有一個很好的基礎,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北京謝澤光律師


原因一般是父母沒有閱讀習慣吧,還有就是各種輔導課太多


手機用戶hym8928


現在中小學生有不愛閱讀的習慣甚至有閱讀困難的問題,原因何在?

可能有一下原因,一是現在很多消息都是通過網絡、視頻得到的,以前是以看書報紙得到的,現在閱讀變少了。二是孩子從小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三是在閱讀的時候出現過問題,形成來了消極的條件反射,閱讀的時候就擔心出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