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院士裡有真本事的太少了!有的是賴於充數?

用戶52512307097


院士是百萬分之一的人,其智力才學絕對是人中龍鳳,非常人所能及,不是屌絲幾句話就能否定的。

一般來說,院士當選時,大多過了科研的高峰期,因為年齡的關係,但這不能作為否定其成就的理由,畢竟科研需要很長的實踐來驗證,同樣的還有諾貝爾獎,為什麼不質疑他們呢?

人無完人,科學研究的偉大,不一定道德上沒有瑕疵,人都一樣,如果要找沒有完人!

搞科研的人大多比較固執,認為對的不大在乎別人的議論,加上科學很多是否定現有的,才發現新的,所以這是一種精神。

至於學科以外的領域,他們有可能就是一個凡人,和我們一樣,不必苛求,如果說你認為院士誤導了你,那是你自己沒分清楚,它是談論專業以外的事情,姑且聽之任之,如果認真了,那是你沒搞清楚!為什麼要無條件的相信呢?

戲子明星,你明明知道她實在演戲,但依然迷的三昏六迷的,把戲裡的角色和現實中的偶像遷移為一,那就是你的不對了,失望是在所難免的。

院士是人,只是一個榮譽,是對於過去的成績的一種肯定,別的沒什麼。

民智的開化,不盲從,也許是破除的根源。


生活對我說



一、存在問題

一是院士濫竽充數。院士是集最高學術榮譽和壟斷學術資源於一身的頭銜,所以是官家必爭之地。這造成了兩個不好的結果,一是濫竽充數,官員很多,二是國有居多,民間很少。

二是院士壟斷資源。各家大學爭相聘請院士,是他們當真愛才?其實是對院士背後所擁有的學術資源的渴求。這反過來造成了三教九流都對院士這個頭銜趨之若鶩。

二、改革方向

一個好的制度,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一是評價公正。就像諾貝爾獎一樣,被評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獎?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參加評獎。院士的評選為什麼需要申報,申報就意味著利益會被把控,通過匿名評價評選出來的,一般會具有普遍的公正性。

二是導向正確。院士實際上是一個榮譽,不應該是壟斷學術資源。這個榮譽是對一個學者一生學術研究貢獻的最大肯定,同時應該保證他的晚年待遇。在國家最高學術榮譽和高質量晚年生活待遇的激勵下,把最好的資源配置到學術研究最旺盛的年輕人手中,讓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於學術研究,才是一個正確的導向。

三是結果喜人。那就是研究出的成果在國際上得到普遍承認。中國自己辦的各類獎項,不必太看重,因為太容易閉門造車。真正應該看重的是這些學術成就在國際上所獲得的肯定。

院士的制度好不好,我覺得就應該看獲得了多少諾貝爾獎,中國有多少高精尖設備在國際上碾壓同行,中國的經濟有多強健,軍事上能打贏誰。


致良知平天下


目前社會上對院士的懷疑度比較高,認為不少院士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他們往往都是通過自己的官職、大學教授等職位,也就是說要想獲得院士的資格條件,完全依靠自己的科研實力等民間力量,是很難得到院士的學術名號。

以當前院士的生存現狀來看,國內院士主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只要能獲得院士的名號,似乎在國內就能擁有學術界最高的榮譽,也就會成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爭相競爭的優質教育科研資源。因此,這也造成了很多人鑽營取巧,為了能獲得院士的稱號而不擇手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科研資源的均衡發展。

其實在院士評選的具體標準、過程中需要進行嚴格的規範與改革,要以學術標準為評價導向,而不是以參選人員的身份地位為評選決定條件。一是要確保評選的公平、公正,不能以院士申報為主,而是要以直接評選為主,按照年內各學術領域的突出貢獻者,綜合評價該領域中的領軍人物,讓能在學術、科研等方面具備較強實力的人入選;二是要有正確的導向,說到底院士僅僅只是各榮譽而已,並不是爭名奪利的工具,更不是學術資源壟斷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肯定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等,但也要注重對年輕科研等領域的頂尖人才,以此來提高年輕人的積極性。

綜合來講,我們的院士質量到底怎麼樣,要有正確可觀的評價,比如是否榮獲國家獎勵、是否獲得諾貝爾獎,是否在世界各領域最高領獎臺上獲獎,是否真正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對國家、世界有突出貢獻的事情。


東愛雨小公


兩院院士中的絕大多數還是有真本事的,也就是說他/她是有真才實學的行業內的頂尖人才,起碼在某個時期是這樣。

兩院院士是終身榮譽稱號,所有兩院院士的評選資料的真實性和合理合法性可以終身追責。對於那些弄虛作假評上兩院院士的偽院士必須堅決清退。對於行政領導尤其是政府官員,除非是在科技界具有獨樹一幟的領軍人物,否則一般就不要參與兩院院士的評選。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是中國科學界神的聖殿堂,兩院院士必須是科學界某一領域的真正翹楚。

與時俱進,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人無完人,兩院院士,一般來說都不可能是萬能的人才,也不可能長期在其熟悉的領域或者學科具有領先性和引領性。

以貨真價實的科學研究項目和成果給經費和待遇。兩院院士給予適當的待遇是必須的,這是尊重,更是承認他/她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眾、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的應得。過猶不及,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給予兩院院士及其所在機構的附加待遇太多太好太高,這是不正常的,必須從法律法規層次予以規範。


用戶山水海天jwq


我不喜歡回答“有人說"、“有人認為"這類問題,這個“有人"到底是誰?是自己想出的“有人"還是調查之後的結果?



今天的“有人認為很多院士都是濫竽充數"我還是要說“很多院士"是“濫竽充數"是以偏概全,觀點偏頗!

不否認極少極少極個別院士的研究成果略低於某行業頂尖科學家,應該說這不是濫竽充數,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結果,是一種自然規律。社會總是在前進的,原來被你認為濫竽充數的院士他或她在過去時,水平也是很高的!

上世紀早中期,很多院士是被人“抬"進科學院的。那時的院士沒聽說“賄選“一詞,也沒有如今濃重的“金錢味”,更沒有聽說將評選院士作為領導的“政績工程”攻關。不過,這只是聽說,並不代表“很多院士都是濫竽充數。"如果妄下結論,必定過於武斷。



中國的院士是通過推薦評選制度,不受理個人申請。①院士3名以上聯名推選;②部、委、各省有關機構申報推選:國內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國科學技術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程序推選候選人。

中國兩院院士是依據學術加貢獻雙結合評選的,近幾年據說還加進了道德因素,在評選過程中,如果被人舉報在主持項目研究中有貪汙腐敗行為,也會取消評選資格。如中國工程院(鐵路系統)就取消了張曙光的院士評選資格。

李寧,是中國遺傳學領域的權威,2007年被推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年45歲,是當時最年輕工程院院士“轉基因院士”。2014年被查出利用研究項目,貪汙2000萬元,被停止院士資格,取消“院士”頭銜。

中國兩院院士,更形象地說是一種資歷,一種榮譽。是對其在科學領域建樹的一種肯定;院士不是職稱,更不代表官位。

最著名的前輩過世院士有錢學森、李四光、王淦昌、茅以升、華羅庚、竺可楨……;健在影響最大的有袁隆平、劉先林、……等等。


對科學家是多點敬畏還是多點褻瀆是個人修為問題。如今的社會已經進入科技社會,科學才是推動社會快速前進的生產力,還是多一點敬畏為好!


老狼48440790


其實就和中國足球一樣,在我天朝是一項富人的運動無疑了!

沒錢就連學球、練球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上場比賽了!

(朋友的孩子從小學踢足球,曾踢過天津二隊權健的替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錢花了海了去了😁)

那說這些,和我天朝院士的評選又有何關係呢?

聯繫就是:基本類同!

學術上是一方面,權勢和財力是另一方面,缺一不可!

絕非空穴來風!😁☹️

現實如此!





嚮往曠野


是的,濫竽充數的院士在國內已經是氾濫成災。據我瞭解,一般許多的學術論文都抄襲來的,《資格證書》不少都是花錢買的,地位職稱都是走後門來的。然後,這些所謂的院士們,以國家寶貴“人才”自居,拿著國家的高薪奉祿,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待遇,過著奢侈的生活。出國“考察”,遊山逛水,國內講學,驢唇不對馬嘴。因此,我建議:國家成立中國院士認證複試領導小組,對其國內一些濫竽充數的院士們,進行一次全面的通考。首先,考寫作,然後,再考,高等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可以自選一種國家的語言)、語文、政治、地理、歷史等,另外,自選題目是:談談你對今後中國改革開放有何建樹性的建議,並結合你所在的工作崗位實踐寫一篇《學術論文》(字數限制在一萬以上)。

此次認證複試一定要嚴肅認真,由新聞媒體全程報道,考場各個角落裡必需按裝攝像頭,必要時,我可以親自出題。


劉年14


看了底下的評論,真是感慨有些人的無知,他們有些人都根本不知道院士是怎樣的,怎麼評的,怎麼做報告的,也沒去了解過沒去仔細研究過就說,有的院士就是濫竽充數這種說法,這種話從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看確實沒毛病。但實際上,院士中百分之99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因為研究成果是靠各種經歷積累得的,過程之艱辛,必須是科研人員才能理解。

那麼有人會反問了,學術成果不能造假嗎?這種說法太幼稚了,因為評院士所需要的學術成果是一整個團隊做出來的,那都是幾十個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你覺得幾十個人會一起造假嗎?

有人也會說,為什麼這麼多院士卻沒什麼人獲得諾貝爾獎?實際上,諾獎主要是給影響特別大的研究者,同時是否具有客觀性不置可否,但實際,國內的院士主要以自己的研究領域為主,並不是一個研究領域就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的。所以諾獎的獲得猶如你中彩票一樣,是有很低的概率成分的。

同時,我想說,院士是引領整個領域發展的先驅者和領導者,大家應該多加尊重和學習,而非作為一個槓精非要挑一些軟刺。


貧頭輪足


這是中國院士制度評選的問題,其實國外院士評選更多的是在第一線科學家比例大些。相反中國在院士評選上往往不是很注意當下主持科研項目與課題組一線人員。特別是在學科上分配不夠合理,所以才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我們不可否任被評為院士人士科研成就的真實性,也不可否認尖端性,但是我們也要照顧到能夠反映當期生產力與社會創造力的當期。

有時正向的鼓勵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有力的助推器。包括袁隆平水稻之父,帶給我們國家,帶給人類生活的貢獻。還有中國高鐵目前的創造性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其經驗也應該收到世界的尊重。

所以建議中國應該建立更多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的中國院士,這樣才是科研與實踐的互動與促進。這樣的方向也應該是中國的,也會是世界的。但願我們大家能夠見到更多的中國的聲音成為世界的聲音。至少我們用自己的能力養育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也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力量。其實背後不正是有許多科技界的精英的努力。讓中國大家帶領我們走向世界,這樣才符合院士的風度,這是這個時代中國人的驕傲,而不是功名利祿的分配與瓜分更不是行政的附屬品和掛名。


時剛軍


這個話題我最有發言權,我聽過了太多院士的學術報告,聽過太多院士的發言,總的感覺,80%的院士徒有其名,濫竽充數。在鑑定項目時,我們一聽就明白的問題,院士問幾遍才明白;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某院士做學術報告,連AlphaGo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某老院士做學術報告,講到機器學習,連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等等。這類例子舉不勝舉。院士的選拔太多功利、太多學術水平之外的東西在起作用!院士制度必須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