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養牛最常遇到的牛病、養牛的收藏!

常見牛病症狀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

(一)症狀:口腔粘膜(即內壁)、蹄部發生水泡、爛斑,嚴重時蹄殼脫落。病牛體溫升高時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後體溫便降至常溫。

(二)防治:海南是此病的常發地區,為此應用口蹄疫病毒滅活菌進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發現病牛時,應即採取隔離及其欄圈消毒措施。對病死牛屍體要進行深埋處理。對病牛要加強護理,餵給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飲水。並用0.1%高錳酸鉀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殼。

二、炭疽病

這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該病多發生在夏季。

(一)症狀:發病初期,病牛體溫升高到42度,食慾和反芻停止,呼吸極度困難,粘膜發紫,有出血點。初期便秘,後期腹瀉帶血,有的發病數小時即死亡。亞急性型的病情緩和,症狀在體表各部,如喉部、頸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膚,以及直腸、口腔粘等處出現腫脹、甚至壞死。死後瘤胃脹氣,口、鼻、耳、眼、肛門等孔竅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點。

(二)防治:每年要給牛注射一次無毒炭疽芽孢苗或二號炭疽芽孢苗進行預防。微畜牧提醒您對於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類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黴素100-300萬單位,每日4次,後期治療效果不大。

三、新生犢牛病毒性腹瀉

這種病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犢急性腹瀉綜合症。它常感染一週左右的初生牛犢。它可通過病牛的糞便及呼吸道傳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發,發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氣候寒冷、衛生不良等因素可誘了該病,並增高病死率,此病多發生於冬季。

养牛最常遇到的牛病、养牛的收藏!

(一)症狀:病犢牛精神不振,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厭食。排黃色或淡黃色液狀稀糞,有時帶有粘液或血液,嚴重時,呈噴射狀排出水樣糞便,有輕度腹瀉。腹瀉時間長了,會造成嚴重脫水和酸中毒而導致死亡。

(二)防治:

1、治療:內服高錳酸鉀水即可收到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內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靈95-10毫克/公斤體重,分2-3次內服)等藥物。下痢不止時,應內服次硝酸鉍(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護腸粘膜,減少毒素吸收。有條件的,最好同時進行靜脈內補液、強心等對症治療。

2、預防:於母牛臨產前喂足優質的飼料,讓犢牛吃足初乳,同時可內服促苗生或乳康生,並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敗血病

牛出血性敗血病(簡稱牛出敗),亦稱牛巴氏桿菌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特點是突然發病,發生高熱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腫,有時出現急性胃腸炎和內臟廣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殺性巴氏桿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傳染病之一。

1、急性敗血型:體溫高達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芻停止,下痢,糞便有時混有血液。常於24小時內死亡。本型常出現在疫情初期。

2.肺炎型:呈現胸膜肺炎症狀,體溫升高,呼吸急迫,咳嗽幹而痛,流粘性鼻液,呼吸聲響亮,喘鳴。眼結膜潮紅,流淚。本病型最為常見,病程3-4天。

3.水腫型:特徵症狀是頜下,喉部腫脹,本地稱為“箭喉”、“蟾蜍痣”。有時水腫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處。眼有急情結膜炎。皮膚和粘膜發紺、呈紫色至青紫色。本病型常在水牛病例中出現。

防治:

1、預防為主,每年要進行防疫注射。

2、一旦出現疫情,一般都對疫點的其他健牛進行緊急預防注射,可有效地控制疫情。

3、病牛可採用抗菌藥物和對症療法,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牛出敗(又稱牛肺疫)

症狀:在臨床上有三種類型。

1、急性敗血型:體溫突然升高到40℃以上,肺博加快,食慾減退,被毛粗亂,鼻鏡幹 燥,呼吸困難,反芻停止,有時還流鼻液和眼淚、腹瀉等,糞中可能混有纖維蛋白或血液, 有時尿中可能帶血,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

2、肺炎型:病初表現為虛弱、結膜充血,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胸膜肺炎 症狀逐漸明顯,鼻液帶血紅色,乾咳,胸膜叩診有濁音。

3、水腫型:病牛胸前及頭頸部有水腫,重者可波及到下腹,舌咽腫脹,眼紅腫、流淚、 流涎、呼吸困難、粘膜發紺,常因窒息或下痢虛脫而死。

治療:發現此病應及早隔離治療, 大牛用青黴素100一300萬單位,小牛減半,進行肌肉注射。也可用10%磺胺噻唑鈉溶液 每頭100一150毫升進行肌肉注射,一天2次。中藥治療為:黃連、黃苓、知母、白朮、白 芍、厚朴、白薟各40克、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雲苓各25克,火麻仁13克為引、 研未溫開水灌服,每天一劑,連服3劑。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避免使役過度,疫區每年給 牛注射牛出敗病氫氧化鋁菌苗1一2 次,連續3年。

六、流行性感冒

症狀:牛眼發紅腫脹,呼吸困難,關節發炎、眼角、鼻孔流出漿液, 發抖、咳嗽、不吃、不倒嚼,體溫有時高達41℃以上。

治療:鮮毛茛全草20克、苧麻根20 克、加鹽少許搗爛,敷跛腳懸蹄方,6小時除去。另外可用紫蘇全草0.5公斤,蔥一大把、 共煎濃汁灌服,每天一次,連服3天。

預防:注意牛圈保溫,加強飼養管理,冷天多飲溫水, 病牛及時治療。

七、瘤胃積食

主要是飼料調配不當,引起消化不良,或吃下過多的發黴變質草料,誤 食有毒植物或黴菌也能引起本病。症狀:患牛拱背擺尾,起臥不安、精神緊張,有肝疼現象, 食慾減退,停止反芻,瘤胃的蠕動音減弱或消失,嚴重時呼吸迫促,心臟衰弱,粘膜發紺, 四肢戰慄,步態蹣跚,躺臥昏迷。

治療:停食而讓飲,施行瘤胃按摩,牽牛散步不讓倒臥。 用硫酸鎂(鈉)500克,魚石脂15克,水600一800毫升一次灌服,並用毛果姜香鹼0.2 克及下注射。中藥治療為大黃100克,芒硝250克,厚朴100克,枳實、枝子各50克,黃 苓40克,當歸、山楂、郁李仁、火麻仁、萊菔子、二醜各100克、廣木香40克,香油250 克為引,煎水內服。

預防:合理配治飼料,不喂發黴飼料和變質的青草料。

八、牛膨脹(又稱脹氣病)

發病原因是春夏季節,牛吃了大量的豆科鮮草,在瘤胃中發酵產生大量氣體,致使牛發生膨脹病。

症狀:食慾不進,反芻停止,背拱頭低,腹部迅 速膨大,呼吸困難,以至出現張口伸舌狀態,眼結膜充血,急性的有發汗、驚恐不安等症狀,重者走路搖晃或很快倒地死亡。

1、使病牛站在斜坡上,前高後低,用力按摩左側穴位,排除胃內氣體。

2、菸葉30一50克,植物油400克,將植物油燒熱炸菸葉5分鐘後,待溫給牛一次灌服。

3、植物油500克、食醋250克,大蒜倒汁混合一次灌服。

4、往牛的兩眼角抹點菸袋油,膨脹肚子會逐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