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雲龍最精銳的部隊創建初期就全軍覆沒,是否實現了軍人的價值?

無心冰冷的唇


熟悉《亮劍》的朋友應該都清楚,李雲龍根據丁偉的暗示,派當時的副團長孔捷偷襲了萬家鎮,弄來了一個偽軍騎兵營的裝備,正在李雲龍想在自己團裡成立騎兵營的時候,卻被旅長硬硬的要去兩個連的裝備,無奈,李雲龍只好弄出個騎兵連,隨著騎兵連長孫得勝的到來,這支小部隊訓練也初見成效。在戰鬥來臨之際,他們也開始躍躍欲試了。

要知道,當時的八路軍部隊裡面能有騎兵連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啊,有的部隊連槍支彈藥都不夠,更別說騎兵這樣高大上兵種的了。八路軍裝備極差,交通基本靠腿,作戰機動很慢,而有了騎兵連就不一祥了,騎兵連作戰機動靈活,速度快,最適合偷襲,包抄。所以李雲龍一直把騎兵連當成自己部隊的精銳。平時,只讓他們訓練,不讓他們參加戰鬥。後來,在李雲龍部隊和日軍山崎大隊的戰鬥中,騎兵連要求參加戰鬥,李雲龍雖然同意了,但是,卻被安排在部位的最後戰鬥序列。最終山崎大隊被全軍覆滅,李雲龍部隊的騎兵連也傷亡了13人,讓李雲龍好一陣心疼。

1942年,日軍開始對晉中地區開始嚴酷的大掃蕩,我八路軍損失慘重,後來,我八路軍制定了軍民結合的作戰方略,開戰了,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挑簾戰等作戰方法與敵軍周旋。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也在此時全面加入戰鬥,戰鬥到最後時刻,騎兵連彈盡槍絕,連長孫得勝下令,用刺刀戰鬥,直到最後,全連犧牲,真可謂英雄悲壯啊。

儘管,騎兵連全軍覆沒了,但是他們仍然和其他犧牲的抗日部隊一樣,是一個英雄的部隊,他們也無疑在這次戰鬥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因為:

一,他們成功了吸引住了敵軍的火力,給老百姓和上級部隊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給部隊留下了寶貴的有生力量,留下了戰鬥的種子。

二,消滅了敵人相當數量的部隊,也讓日軍付出沉重代價。騎兵連在戰鬥過程中是非常英勇的,讓日本不敢小覷,他們明白眼前的對手是可怕,可敬的。最後連日軍也向我犧牲的騎兵連脫帽致敬了。

三,為以後我軍大規模建設騎兵部隊積累了寶貴的不可缺少的戰鬥經驗,為後來我軍的發展壯大開闢了新的方向。後來我軍有了騎兵團,騎兵旅,我想八路軍最早的騎兵連是功不可沒的。

四,威懾了敵人,讓敵人不再以為我八路軍只有小米加步槍,讓他們不敢再小看我們的部隊。讓敵人捉摸不透我軍的真正實力。

五,塑造了戰無不勝的中國軍魂。騎兵連的英勇戰鬥,鼓舞了後來的廣大指戰員,更加激起了,我軍的鬥志和士氣。讓我軍更有勇氣戰鬥下去。是一支真正有靈魂的部隊,

六,再一次完美的體現了我軍的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逢敵必亮劍。就算對方再強大,就算明知道自己會戰死,也依然果斷亮劍,血濺七步,不怕犧牲。

儘管,這支部隊是經過文學加工以後表現出來的,但是,我依然堅信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一定有千千萬萬這樣的英雄部隊在與日軍做著艱苦卓絕的鬥爭。這只是抗戰過程中,犧牲的所有英雄的一小部分。

所以,我認為,儘管這支部隊在創建初期就全軍覆沒了,但是他們依然光榮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們依然是我軍歷史最可敬的部隊,他們依然是我們的英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功臣,是人民心中永遠最可愛的人,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們。

在此,也向共和國所有的愛國軍人致敬!!!

敬禮!!











月下清溪浣舊裟


《亮劍》圍攻日軍山崎大隊李家坡戰鬥打響的時候,騎兵連長孫德勝拼命請戰,李雲龍寧可落個出爾反爾的話把,也死活不肯同意騎兵連參戰。他清楚剛剛組建的騎兵連那是寶貝,傷亡一個都是可惜的,因此特別下令:“騎兵連目前沒有戰鬥任務”!



從軍事上說,騎兵攻山頭髮揮不出快速的威力,反而會因為目標太大成為鬼子兵的靶子,同時騎兵連組建不久訓練並不充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戰鬥力,不拉上去是對的。但是趙剛為了維護團長軍事命令的權威性,還是同意孫德勝參戰了,畢竟命令是:“全團參與攻擊”!

李雲龍無奈,只能追加命令不許乘馬,並且要求騎兵連在攻擊隊伍的最後面展開,豈料孫德勝率部還是趕在了前面,結果犧牲五人負傷八人,老李這個心疼啊。軍人是免不了犧牲的,但是要“死得其所”才有價值,從這一層說,孫德勝的李家坡之戰確實有些得不償失。



然而其後的反掃蕩戰役性質可不一樣了,晉西北鐵三角率領的三個團全部損失慘重,總部參謀長犧牲。這次戰役是有歷史背景的,即1942年5月山西日寇第一軍對八路軍根據地的“大掃蕩”,日軍不僅調集重兵合圍,同時使用摩托化部隊和騎兵進行奔襲切割,企圖阻止八路軍主力撤進晉冀交界的山區。

李雲龍的獨立團雖然突破了日軍數道封鎖線,但距離山區仍然有一定距離,結果遭遇了鬼子黑島騎兵聯隊,按照日軍編制,那可是1400多人的快速部隊,總兵力完全超過獨立團。如果獨立團主力被黑島聯隊堵截在平原上,後面就是日軍第4旅團主力,其結果只是有一個:全軍覆滅,李雲龍有多大本事都白扯。



這才是騎兵連關鍵時刻的價值體現,他們不顧敵眾我寡,死死拖住了鬼子騎兵,用全連犧牲的代價,掩護團主力撤進安全地區,這也是“亮劍精神”的最好詮釋。其實當和尚報告騎兵連被堵在包圍圈裡時,李雲龍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去救援:獨立團沒有丟下過一個兄弟。

戰爭是殘酷的,戰場形勢是絕望的.,由於獨立團已經分兵突圍,李雲龍趙剛身邊只有兩個排的兵力,一個衝鋒就傷亡一半,再打下去非但救不了騎兵連,整個團部都得搭進去。趙剛很清醒,堅決命令撤退,否則騎兵連的戰士們就白白犧牲了。



導演讓李雲龍這個時候“打擺子”昏過去也是無奈之選,按李雲龍“不丟下一個兄弟”的口號,不實施反衝鋒不符合李大團長性格;可繼續進攻顯然就是玉石俱焚,把團長和政委都打沒了,《亮劍》還怎麼朝下演?

騎兵連挽救了全團,他們實現了自己作為軍人的價值,其實也達到了李雲龍組建騎兵連的目的:危急時刻能完成最後一擊,儘管場面極為悲壯。其實在真實的抗戰歷史上,許多次戰鬥的殘酷和悲壯性比此有過之而無不及:狼牙山五壯士、馬石山十勇士、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等等。



亮劍精神是什麼?“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於亮劍,敢於戰鬥至最後一個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孫德勝和他騎兵連的戰士們,用生命詮釋了這段話的含義,這後來也是第二野戰軍的戰鬥口號,比如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強渡汝河戰鬥最激烈最危險的時候,言猶在耳。


度度狼gg


當然說起這個片段,的確令人悲痛,無論怎樣,那全村的老小是無辜的,李雲龍雖然這次被偷襲,損失慘重,但是也豐富了他的軍事鬥爭經驗,瞭解了軍事鬥爭的思路,給共產黨人給日軍鬥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促進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武器急先鋒


逢敵必亮劍,是李雲龍的口頭禪,但是每次遇到敵人他也是這麼做的。做為一個合格的軍人,不管對方有多麼強大,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打贏。兒不是想著敵人有多麼強大,敵人有什麼武器,有多少重武器多少飛機多少大炮。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裝備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在日本鬼子面前我們的裝備可以說和燒火棍差不多。但李雲龍的裝備也好不多哪去,輕機槍,歪把子,漢陽造,老套同,大刀長矛,手榴彈,偶爾也有一門迫擊炮。就是有這樣的裝備下,打敗了不可一試的坂田聯隊,這在當時是不可能戰勝的一丈。在李雲龍的帶領下,突出的作戰水平,沉穩的指揮能力,帶領大家從敵人的包圍圈正面突圍。既解決了老百姓和大部隊安全轉移,又沉重了打擊了敵人。李雲龍式的幹部要重點培養,重點使用,要敢於當李雲龍式的幹部。遇到對手強要比對手更強,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一切困難,消滅敵人。


用戶51700515164


就當封神演義看好了,哦不,比作封神演義有點委屈封神演義了,就當說唐那種二流文看吧


當兵吃糧


你我的裝備和實力差距太大了,李雲龍再能打拚。他的裝備和人數是不可能戰勝敵人的,但這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名將。


南飛雁1988


那說明日軍強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