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云龙最精锐的部队创建初期就全军覆没,是否实现了军人的价值?

无心冰冷的唇


熟悉《亮剑》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李云龙根据丁伟的暗示,派当时的副团长孔捷偷袭了万家镇,弄来了一个伪军骑兵营的装备,正在李云龙想在自己团里成立骑兵营的时候,却被旅长硬硬的要去两个连的装备,无奈,李云龙只好弄出个骑兵连,随着骑兵连长孙得胜的到来,这支小部队训练也初见成效。在战斗来临之际,他们也开始跃跃欲试了。

要知道,当时的八路军部队里面能有骑兵连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啊,有的部队连枪支弹药都不够,更别说骑兵这样高大上兵种的了。八路军装备极差,交通基本靠腿,作战机动很慢,而有了骑兵连就不一祥了,骑兵连作战机动灵活,速度快,最适合偷袭,包抄。所以李云龙一直把骑兵连当成自己部队的精锐。平时,只让他们训练,不让他们参加战斗。后来,在李云龙部队和日军山崎大队的战斗中,骑兵连要求参加战斗,李云龙虽然同意了,但是,却被安排在部位的最后战斗序列。最终山崎大队被全军覆灭,李云龙部队的骑兵连也伤亡了13人,让李云龙好一阵心疼。

1942年,日军开始对晋中地区开始严酷的大扫荡,我八路军损失惨重,后来,我八路军制定了军民结合的作战方略,开战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挑帘战等作战方法与敌军周旋。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八路军独立团骑兵连,也在此时全面加入战斗,战斗到最后时刻,骑兵连弹尽枪绝,连长孙得胜下令,用刺刀战斗,直到最后,全连牺牲,真可谓英雄悲壮啊。

尽管,骑兵连全军覆没了,但是他们仍然和其他牺牲的抗日部队一样,是一个英雄的部队,他们也无疑在这次战斗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因为:

一,他们成功了吸引住了敌军的火力,给老百姓和上级部队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给部队留下了宝贵的有生力量,留下了战斗的种子。

二,消灭了敌人相当数量的部队,也让日军付出沉重代价。骑兵连在战斗过程中是非常英勇的,让日本不敢小觑,他们明白眼前的对手是可怕,可敬的。最后连日军也向我牺牲的骑兵连脱帽致敬了。

三,为以后我军大规模建设骑兵部队积累了宝贵的不可缺少的战斗经验,为后来我军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新的方向。后来我军有了骑兵团,骑兵旅,我想八路军最早的骑兵连是功不可没的。

四,威慑了敌人,让敌人不再以为我八路军只有小米加步枪,让他们不敢再小看我们的部队。让敌人捉摸不透我军的真正实力。

五,塑造了战无不胜的中国军魂。骑兵连的英勇战斗,鼓舞了后来的广大指战员,更加激起了,我军的斗志和士气。让我军更有勇气战斗下去。是一支真正有灵魂的部队,

六,再一次完美的体现了我军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就算对方再强大,就算明知道自己会战死,也依然果断亮剑,血溅七步,不怕牺牲。

尽管,这支部队是经过文学加工以后表现出来的,但是,我依然坚信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一定有千千万万这样的英雄部队在与日军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只是抗战过程中,牺牲的所有英雄的一小部分。

所以,我认为,尽管这支部队在创建初期就全军覆没了,但是他们依然光荣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依然是我军历史最可敬的部队,他们依然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功臣,是人民心中永远最可爱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在此,也向共和国所有的爱国军人致敬!!!

敬礼!!











月下清溪浣旧裟


《亮剑》围攻日军山崎大队李家坡战斗打响的时候,骑兵连长孙德胜拼命请战,李云龙宁可落个出尔反尔的话把,也死活不肯同意骑兵连参战。他清楚刚刚组建的骑兵连那是宝贝,伤亡一个都是可惜的,因此特别下令:“骑兵连目前没有战斗任务”!



从军事上说,骑兵攻山头发挥不出快速的威力,反而会因为目标太大成为鬼子兵的靶子,同时骑兵连组建不久训练并不充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不拉上去是对的。但是赵刚为了维护团长军事命令的权威性,还是同意孙德胜参战了,毕竟命令是:“全团参与攻击”!

李云龙无奈,只能追加命令不许乘马,并且要求骑兵连在攻击队伍的最后面展开,岂料孙德胜率部还是赶在了前面,结果牺牲五人负伤八人,老李这个心疼啊。军人是免不了牺牲的,但是要“死得其所”才有价值,从这一层说,孙德胜的李家坡之战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然而其后的反扫荡战役性质可不一样了,晋西北铁三角率领的三个团全部损失惨重,总部参谋长牺牲。这次战役是有历史背景的,即1942年5月山西日寇第一军对八路军根据地的“大扫荡”,日军不仅调集重兵合围,同时使用摩托化部队和骑兵进行奔袭切割,企图阻止八路军主力撤进晋冀交界的山区。

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突破了日军数道封锁线,但距离山区仍然有一定距离,结果遭遇了鬼子黑岛骑兵联队,按照日军编制,那可是1400多人的快速部队,总兵力完全超过独立团。如果独立团主力被黑岛联队堵截在平原上,后面就是日军第4旅团主力,其结果只是有一个:全军覆灭,李云龙有多大本事都白扯。



这才是骑兵连关键时刻的价值体现,他们不顾敌众我寡,死死拖住了鬼子骑兵,用全连牺牲的代价,掩护团主力撤进安全地区,这也是“亮剑精神”的最好诠释。其实当和尚报告骑兵连被堵在包围圈里时,李云龙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去救援:独立团没有丢下过一个兄弟。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形势是绝望的.,由于独立团已经分兵突围,李云龙赵刚身边只有两个排的兵力,一个冲锋就伤亡一半,再打下去非但救不了骑兵连,整个团部都得搭进去。赵刚很清醒,坚决命令撤退,否则骑兵连的战士们就白白牺牲了。



导演让李云龙这个时候“打摆子”昏过去也是无奈之选,按李云龙“不丢下一个兄弟”的口号,不实施反冲锋不符合李大团长性格;可继续进攻显然就是玉石俱焚,把团长和政委都打没了,《亮剑》还怎么朝下演?

骑兵连挽救了全团,他们实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价值,其实也达到了李云龙组建骑兵连的目的:危急时刻能完成最后一击,尽管场面极为悲壮。其实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上,许多次战斗的残酷和悲壮性比此有过之而无不及: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等。



亮剑精神是什么?“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至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孙德胜和他骑兵连的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这段话的含义,这后来也是第二野战军的战斗口号,比如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强渡汝河战斗最激烈最危险的时候,言犹在耳。


度度狼gg


当然说起这个片段,的确令人悲痛,无论怎样,那全村的老小是无辜的,李云龙虽然这次被偷袭,损失惨重,但是也丰富了他的军事斗争经验,了解了军事斗争的思路,给共产党人给日军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武器急先锋


逢敌必亮剑,是李云龙的口头禅,但是每次遇到敌人他也是这么做的。做为一个合格的军人,不管对方有多么强大,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打赢。儿不是想着敌人有多么强大,敌人有什么武器,有多少重武器多少飞机多少大炮。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装备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在日本鬼子面前我们的装备可以说和烧火棍差不多。但李云龙的装备也好不多哪去,轻机枪,歪把子,汉阳造,老套同,大刀长矛,手榴弹,偶尔也有一门迫击炮。就是有这样的装备下,打败了不可一试的坂田联队,这在当时是不可能战胜的一丈。在李云龙的带领下,突出的作战水平,沉稳的指挥能力,带领大家从敌人的包围圈正面突围。既解决了老百姓和大部队安全转移,又沉重了打击了敌人。李云龙式的干部要重点培养,重点使用,要敢于当李云龙式的干部。遇到对手强要比对手更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一切困难,消灭敌人。


用户51700515164


就当封神演义看好了,哦不,比作封神演义有点委屈封神演义了,就当说唐那种二流文看吧


当兵吃粮


你我的装备和实力差距太大了,李云龙再能打拚。他的装备和人数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将。


南飞雁1988


那说明日军强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