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日本天皇為何未受懲罰?

許章杭


天皇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的問題,根子上要溯源到一件事。即,到今天為止,我們都說二戰結束時日本是無條件投降,事實上並不是,日本實際上是提出了投降的條件,而這種條件,也得到了以美國為主的盟國方面的某種暗示默認,而這是造成天皇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乃至於日本的天皇制國體繼續存在的最主要原因。

(1938年,天皇在大本營會議上)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美國、中國、英國聯合發佈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我們較少注意的是,實際上波茨坦公告中非常曖昧地表示(具體參見波茨坦公告第七、十等條),允許日本的現有政府繼續存在,但日本政府必須置於同盟國的控制下。對此,據當時分析人士的評論,認為是因為盟國認為如果取消天皇制和天皇,會違背日本人民的心願,將無法達到未來佔領日本剷除軍國主義的目的。

日本的投降條件

在我國關於抗日的歷史介紹中較少說到的是,波茨坦公告發布後,日本曾向同盟國提出了投降條件。

1945年8月10日,日本駐中立國瑞士的公使經由瑞士政治部作為中介,向美國轉交了日本的照會,提出了日本的投降條件。

即,日本可以接收波茨坦公告投降,但是要就波茨坦

公告取得如下的理解:“上述公告並不包含任何有損於天皇陛下作為至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對日本投降條件的回應

儘管敦促日本投降的是美、中、英三國,但事實上當時作主的是美國。

1945年8月11日,美國對日本的投降條件要求做出表態。即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仍然有統治國家的權力,但是這種權力要處在盟國最高司令官的指揮下。

日本表示接受

在得到了美國的這一保證後,日本於8月14日發出照會,宣佈同意投降。同一天,美國通知日本,表示同意受降。還是在這一天,天皇發表停戰詔書。

這份我們老覺得日本人灰頭土臉的詔書,實際上其中大肆顛倒黑白,而且並不承認侵華戰爭,連太平洋戰爭的性質也加以歪曲,而且詔書中有一段極為寓意特殊的文字,事實上是向日本國民宣佈,天皇和日本政府之所以宣佈投降,是因為確保了天皇和日本政府能夠繼續存在:"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


此後,根據日本投降的條件,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處於盟軍總部的指揮下,但並不取消天皇制度。按照美國方面的解釋,是否繼續保留天皇,完全聽任日本人民的民主選擇,在這個背景下,1946年日本和平憲法頒佈,明文宣佈:“天皇是日本國之象徵,是日本國民統合之象徵”。既然天皇就是日本,顯然是不可能受到任何清算的。

可以說,美國在二戰末期處理日本投降的問題上存在極大的漏洞或誤判。事實上從明治維新開始,天皇就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國策的批准者,不清算天皇的戰爭責任,其實根本無法做到讓日本社會懺悔侵略戰爭的目的。


下面把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玉音播送的停戰詔書全文錄出,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這個所謂的停戰詔書有多麼扯: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已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海研會


無條件投降只是針對歷史書,所有的戰役在未全殲的情況下,投降基本都所有條件的,從古至今,條件各種各樣,而日本也是有條件投降,其中一條就是保留天皇,免受審判。

戰爭進行到後期,戰火蔓延到了日本本土,當盟國軍艦開赴日本準備登陸作戰的時候,爆發了“沖繩島戰役”,日本的敢死隊對盟軍發起了自殺式的衝擊,造成美國的損失基本與整個二戰美國損失持平,當時日本在勝利無望之際,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

雖然原子彈的投放對日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亡以及心理壓力,但是卻不妨礙“一億玉碎”的執行,這與盟國,尤其是美國的利益不符合。這也是“有條件投降”的籌碼。

根據當時的報道來看,當時麥克阿瑟進入日本後,和裕仁天皇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天皇號召日本民眾放棄抵抗,準備接受投降,在這個過程中,盟國看到了天皇的號召力,為了能迅速結束戰鬥,符合盟國利益,於是乎保留了天皇,使其沒有收到審判!


而對於美國來說,一旦日本最高統治收到審判,失去了這個傀儡,那麼更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前面提到,報道,美國麥克阿瑟和日本天皇深度交流,可想而知,這個天皇與美國的關係也非泛泛。

在當時全世界受到戰爭摧殘的情況下,作為四面都是海的日本,美國在亞洲的海軍實力無疑是第一,也就是具有主場優勢。為了美國自身利益,美國也不允許最高天皇被審判而造成分裂與動亂。


笑嘗歷史百態


謝謝!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日本天皇為何未受懲罰?這個問題一直是個謎團。除非美國什麼時候解密二戰的相關檔案,否則將永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的最大謎團之一。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新任外相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同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了投降書籤字儀式,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以日本人最終無條件的投降而結束。同年9月27日這天上午,日本國 裕仁天皇穿著只有在正式禮儀場合才穿的燕尾服,以降低的身份去拜見了時任盟軍駐日本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將軍。

這次晤面沒有允許任何記者和相關人等進入和陪伴,因此,至於倆人到底談了些什麼?外界一無所知,也沒有留下任何的隻言片語。在結束了兩人談話之後,麥克阿瑟將軍向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彙報稱,鑑於日本是君主立憲的國家。因此,天皇在日本人民心目中,象天上的太陽一樣,代表著日本恆久。為此,天皇的特殊地位和象徵性,對日本大眾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同時,天皇的存在將更有利於幫助盟軍的佔領和徹底的改造日本。

因此,不建議逮捕和懲處日本天皇裕仁,杜魯門總統遂採納了麥克阿瑟將軍的建議。這也使得二戰日本投降後,日本天皇未受到懲罰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認為對嗎?對這件事你們怎麼看?




探尋歷史,以鑑未來。歡迎評論!


西秦懶仙


先答後分析,重頭在後面。

兩個原因,一個是美國人想留著天皇來統治日本,另一個是戰爭還真不是日本昭和天皇的責任。

首先,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格局形成了兩個大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而且還是在意識形態上充分對立、軍事上緊張對抗的兩個國家。

這就讓美國要選擇性地扶植亞洲國家來抵消蘇聯的威脅。

最初,這個國家首選是中國。但是經過史迪威等人的觀察,中國從地理位置、國家狀態等方面都不適合,反而麥克阿瑟認為日本更合適。

要籠絡日本人就必須留著天皇。昭和天皇與日本普通國民不同,他是一個並不敵視美國的人(在戰時也不敵視美國)。留著他,可以讓日本從上到下都處於容易管理的狀態。

其次,從戰爭責任角度來說。有很多人認為昭和天皇是實權天皇,有必要為日本的戰爭罪行負責。其實不然。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奉行“王政復古”的策略,名義上把最高軍事指揮權奉還給天皇,並且進一步神化天皇。

從明治時期到二戰末期,日本不是封建帝王政體,而是君主立憲政體。雖然日本與英國同是君主立憲的國家,但日本的天皇顯然權力更大。

看起來,日本全國是想要把天皇當作是集權領導人的。 但是,日本的天皇畢竟是立憲皇帝,他沒有參與國政與軍政制訂的權力。他只能對政策進行否決和審批,對內閣進行解散和改組,對首相和諸相進行任命。

也就是說,日本的天皇實際上是受政府和軍部裹脅的,他無法在國事上施加更多的個人意志力。

而日本又恰恰有一個不好的傳統,下剋上和切腹。 對日本歷史和文化略有了解的人會問,這兩個事情有關聯嗎?

有。而且很大。

下剋上,就是以下級之姿奪取上級的權和利,當然也要擔責任。而事實上,下級往往沒有上級那樣的高度,也就看不到更多的危險和收益,只能看到眼前的那點利益。然而也就沒有那麼多顧慮,想做什麼就做了。有暗殺長官的,也有違抗命令搞事情的,一步一步把日本和亞洲各國拖進了戰爭的泥潭。

切腹是日本人承擔責任的方式。一旦切腹,名譽上就不受影響了,還受人高看。可是,下剋上的幾位,失敗了就切腹,獲得榮譽,這還罷了,成功的就是名利雙收了。九一八事變的始作俑者石原莞爾就深有體會。 這就在日本軍隊裡和政府裡埋雷啊。

一個九一八事變,紅了一群人;八一三事變沒成功,幾個人切腹了;七七事變又來。

在日本當時的權力核心,最怕的就是這個。有人在下面搞事,當官的在上面辛苦擦屁股;可是一不小心,未順著少壯派的意了,真刀真槍就上來了。

二二六兵變,首相、陸相、大藏大臣這些國家最高官員都無法自保。有的直接讓人打死,有的自己跑了,老婆孩子讓人亂刀砍死。

後來這些人想開了,不就是給天皇打個工嗎?用得著那麼玩命嗎?不幹了。 於是,少壯派掌權,日本淪為軍國主義政體。

國家玩到這個程度,天皇也害怕啊。不到一百年之前,天皇還在仰幕府將軍之鼻息吃飯呢。萬一再王政歸幕,自己就悲催了。

好,反正這國家也不是我一個人的,來吧。 天皇一腆臉子,大筆一揮,愛怎麼玩怎麼玩去吧,不就是簽字嘛,留我一條小命,我給你們籤。

也就是說,戰爭這個事情本身,不僅不在遠在皇位上的昭和天皇的掌握之內,甚至早就脫離也軍部大本營的控制。戰爭本身不是天皇個人意志,而是國家意志。

所以,天皇作為日本人與國家一同受罰,而不作為戰爭的最高策動人受懲罰。


真音速大貓貓


首先我們先判斷下日本天皇是否要受到懲罰?二戰時的日本軍隊其實從始至終都受到日本皇室的控制,當時的日本天皇是裕仁【昭和天皇,名裕仁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稱號迪宮。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 裕仁

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實際控制者則是日本皇室的閒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當時的日本各個階層均有皇室參與。

閒院宮載仁親王

伏見宮博恭王

由此可見,日軍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侵略,日本皇室是跑不了的,日本天皇裕仁更是參與其中。只不過,裕仁比較聰明,在二戰後期看到局勢不妙,裕仁就下令所有皇族全面撤出軍隊並隱居在幕後指揮,從而避免了戰後對皇族審判(事實上還真讓這混蛋得逞了)。

二戰後,又是由誰提出戰爭罪犯和有誰審判戰爭罪犯的呢?二戰後,1946年1月19日,遠東最高盟國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公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宣佈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又稱東京審判)。

而審理法官是由美國、中國、蘇聯、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印度和菲律賓這些勝利的同盟國共同任命的。其中真正能做主的是美國和蘇聯,而當時佔領日本的就是美國,蘇聯的關注方向則是歐洲,對於日本蘇聯並不太在乎。雖然遠東軍事法庭審判不少日本戰犯,但為什麼沒有對日本天皇提出提審要求呢?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日本天皇存在誤判,他們認為日本天皇其實對軍隊的掌控是有限的,而日本當時對外提出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西方人就想當然的認為日本天皇的權限較少,戰後只需處表面上的理軍政界人物就行了。(其實,後來西方人看到裕仁通過一紙詔書就讓日軍全面投降而感到驚訝,但還是沒有把天皇當回事),這也是造成裕仁漏網的原因之一。

然後,在這裡就要提到一位特殊人物,就是美軍佔領日本的最高官員——麥克阿瑟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和裕仁見面時,裕仁給了麥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且麥克阿瑟要求裕仁辦的事(否定日本註定統治世界的“大東亞”觀點,維護世界和平,肅清國內黷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聖性,天皇由神迴歸為人。)裕仁也都辦到了,所以麥克阿瑟就向總統杜魯門的彙報中聲稱,“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犯逮捕”。結果呢,裕仁還就真的沒有被起訴和審判。

最後,我再說一下裕仁,通過一些資料查詢,裕仁在美軍登陸本島後,表現的極為恭敬(當然,這也是日本人的本性),為了保住皇族和活命真是什麼事都可以做的,而老麥這個人呢,剛愎自用並且耳根子軟,結果就被裕仁給忽悠住了,最後放過了裕仁,不過我們的彭大將軍在朝鮮戰爭中給了這位將軍一個最大的教訓,這是不是有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聖騎士大叔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的好回答,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答案,原因很簡單,天皇投降之後,麥克阿瑟上報美國,列舉出了留著天皇的種種好處,同時美國方面也出於戰略考慮,他們選擇了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二戰之後很多法西斯國家的領導人下場都非常悽慘,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首相還被暴屍街頭。

日本天皇確實啥事都沒有,位置坐的穩穩的,好像這一切都和他沒關係一樣,那麼這個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眾所周知美國派兵駐紮日本,麥克阿瑟到了日本之後,他與日本天皇頻頻私下會面,兩人最終達成默契,麥克阿瑟上報美國,他認為天皇絕對不能死,留下天皇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在當時的歷史中,日本天皇在日本就好比神一般的存在,如果將他處決了,可能會在日本引起很大的反響,有可能讓日本直接陷入混亂之中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可能日本人會因此而選擇繼續反抗,其實這些都能解決,可是這樣一來,就要在日本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從這方面來看殺了天皇是不划算的。

天皇一直存在,其實更方便美國控制日本,只要誰能控制天皇,就等於控制了日本,天皇一聲令下,日本人可以為其付出性命,所以說有天皇在,美國無論在日本幹什麼都能夠事半功倍,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假如說當時美國沒有保日本天皇,毫無疑問天皇會被列為頭號戰犯並且處死。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天皇沒有被追究責任,其實就是美國不想追究他的責任罷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我國在內的亞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參與此次侵略戰爭的日本諸多戰犯都受到了應有的,而作為日本當時最高領導人的日本天皇,去沒有受到任何實際的懲罰,這是為何?

在東京審判開始後,就有包括很多參與審判的法官甚至日本人民都認為天皇難逃發動戰爭的責任,理應受到懲罰,但東京審判的主導者,美國卻認為,日本天皇不屬於戰犯,不應該與東條英機等戰犯同視,迫於美國的壓力,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佈不再受理任何有關裕仁天皇的案件,由此裕仁得以免受罪責。


美國為什麼會放裕仁一馬?難道僅僅是因為和麥克阿瑟第一次見面給麥克阿瑟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或者是因為用大量美金賄賂了麥克阿瑟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

(麥克阿瑟和裕仁)

這幾乎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考慮。由於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已經開始蔓延起了冷戰的氣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美國必須拉攏日本共同遏制蘇聯等國,而且由於日本天皇對於日本人民的特殊感情,美國想要控制日本,就不得不獲取日本天皇的支持。

當然,天皇並不是沒有付出代價,在《和平憲法》中就明確規定,日本天皇制仍然可以保留,但天皇沒有任何實際權力,這個懲罰,對於雙手沾滿了無數鮮血的日本天皇來說,無疑是不值一提的了。

劊子手遲早會付出代價,不管是在人間還是地獄


青年視紀


1945年9月27日,天皇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麥克阿瑟下榻的美國大使館。麥克阿瑟獲悉後,趕快來到了會見大廳的門口禮貌地迎候了天皇。在客廳就坐後,天皇見麥克阿瑟以上賓禮儀接待,十分感動,他以負罪的心情主動說道:“麥克阿瑟將軍,我對貴國和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寬恕的罪行,我今天來見你,是要把我交由您所代表的各個大國來裁決,我對我的人民在戰爭中所做的一切政治、軍事決定和採取的一切行動承擔全部責任。”麥克阿瑟聽到這些話後,十分高興,他回答說;“戰爭責任是要追究的,但天皇可以例外。請相信,您將受到我們佔領軍的妥善對待。”這幾句話使天皇提著的心放下來,使他感動得手足無措,連聲說:“謝謝,謝謝。”



麥克阿瑟被授命佔領日本本土的時候,他手頭能夠集中的兵力是十分有限的不到日本本土軍力的十分之一,為了讓自己更有底氣一點,麥克阿瑟曾經邀請蔣介石政府派遣五個師協助佔領日本,蔣介石趁此開始漫天要價開出了十個師的裝備和美國大量軍事援助,美國國會沒有通過蔣介石的開價要求,於是麥克阿瑟帶著先遣部隊硬著頭皮頂了上去。麥克阿瑟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日本人攻陷菲律賓及太平洋諸島後麥克阿瑟帶著敗退美軍倉皇逃到了澳大利亞,日本人殘酷的迫害了他的部下,日軍的拼命精神和戰鬥力讓他觸目驚心,在麥克阿瑟心中充滿敬畏。他深知日本天皇是這個單一民族的信仰,天皇被視作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使者,這場反人類的戰爭靠的是天皇的號召力,在這個東方文化薰陶下的畸形民族天皇是神聖的,如果美軍像戰犯一樣審判了天皇,那麼後果是不可想象的,美軍將面對數以百萬計的日本狂熱的武士道精神追隨者的抵抗,美軍無法承受這種代價。

日本人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交易條件換取了對天皇的赦免,這個太平洋戰爭的最高日軍領導人逃出生天了,以至於美國此後單方面與日本簽署媾和《舊金山條約》復活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是明確,歷史將會永久銘記: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

第一,裕仁是日本戰時的最高統帥,日本發動二戰是他批准的。裕仁天皇在當政後,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他擁有絕對的權力,而且這種權力是日本憲法賦予他的,裕仁絕不是某些人宣稱的那樣的是一個純粹的傀儡首領。 1889年日本國憲法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神聖的繼承者,由男性繼任,政府根據這個原則服從天皇的領導,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是帝國的領袖,和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天皇有陸軍和海軍的最高領導權;天皇掌握帝國陸軍和海軍,確保和平;天皇有宣戰權、媾和權和簽署條約的權力;天皇還擁有召集和解散帝國議會、頒佈天皇飭令取代法律、任免和罷免國家大臣和其他官員的權力;政府官員要發誓對天皇忠誠,必須服從和尊重天皇的意願。日本發動和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決策,都是御前會議上做出的,得到裕仁首肯的。 所以,裕仁才真正是日本發動二戰的最大戰犯。對這一點裕仁天皇自己也承認,他在1945年9月27日拜見麥克阿瑟將軍時說:“我對因為日本推行戰爭而發生的一切問題和事件,負有全部責任,我對所有的軍事指揮官、軍人、政治家以日本的名義做的事。負有直接責任……總之,我要負全部責任。”



第二,愛好海洋生物學、並且迷戀帶病真菌、桿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關注著日本細菌和化學的發展。日本細菌和毒氣部隊的發展,裕仁一直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1925年11月14日,攝政的裕仁發佈敕令:“茲決定給予對從事化學武器研究實驗、生產、檢查及使用,有直接受其危害之虞的陸海軍軍人、軍工以所規定的化學武器津貼。”津貼發放對象包括陸海軍的相關研究所、兵工廠、軍醫學校、獸醫學校、醫療品廠、陸軍習志野學校和海軍相模工廠等機構當中從事“有毒氣體或蒸汽或炸藥類”的化學武器研製的軍人、軍屬、職工以及委託者、僱員、傭人。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的建立、擴充和軍事行動,都與裕仁密切相關。731部隊是奉裕仁的敕令在1936年成立的。(另外一支化學和細菌戰部隊100部隊,也是由裕仁直接發佈敕令成立的。)1939年諾門坎事件後,731部隊的首領石井四郎曾得到日本政府頒發的帶有裕仁印璽的高級勳章,裕仁還通令嘉獎整個731部隊。 1940年,裕仁又頒佈新的敕令,責成石井將部隊擴充到3000人,並將主要基地移到哈爾濱城南約30公里的平房地區。石井四郎在1930年代至少獲得了裕仁的兩次召見,還請裕仁喝過一杯由尿液過濾出來的飲用水。731部隊的秘密經費不需要日本國會批准,每年獲得大約1500-2000萬日元,甚至更多的經費,都是裕仁給開了綠燈,裕仁對日本細菌戰和化學戰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裕仁天皇密切關注著二戰的進程,他不僅做出最高決策,而且直接指揮戰役或者戰鬥。以南京保衛戰前的中國戰事作為例子。 八·一三事變發生後,裕仁天皇在8月15日任命松井石根為上海派遣軍司令。17日,裕仁召見松井,並與他詳細商談上海作戰計劃。9月4日,裕仁出席第72屆臨時帝國議會,發表講話,致使日本國會追加了20億日元的軍費,這相當於當年日本政府年度總預算的75%。9月6日,裕仁以擔心兩個師團在上海陷入悲慘境地為名,增派三個師團和臺灣守備隊、四個後備步兵大隊到上海。11月5日,按照裕仁御前會議的指示,日本由三個師團加一個旅團組成的第10軍,以及第16師團增援上海戰場,以打破上海膠著局面。 日軍於11月12日佔領上海,裕仁非常高興,發佈敕語:上海作戰部隊將士同海軍密切合作,英勇奮戰,果斷出擊,殺傷大批敵軍,使皇威宣揚於世界。12月1日,裕仁親自簽發“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應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的命令。日軍攻陷南京後,裕仁又發佈敕語:我陸海軍各部隊繼上海作戰之後施行勇猛果敢之追擊,迅速攻陷首都南京,朕對此深感滿足,期將此旨傳諭將士。裕仁還獎賞攻陷南京的日軍官兵御酒一杯,香菸10根。 南京大屠殺的三大罪魁松井石根、柳川平助和朝香宮鳩彥回到東京後,很快被裕仁召見。裕仁賜御宴,並獎賞松井銀花瓶一對,日元1000;柳川獲得銀盃一對,日元3000。松井和柳川很快都升了官,找到肥缺。裕仁的這些舉動,對南京大屠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裕仁天皇在戰後沒有受到審判,一方面是日本在投降前與美國秘密達成的保留日本天皇制的秘密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政府和軍部高官的集體袒護。東久邇宮稔彥王內閣一上臺就對國內外宣傳“天皇陛下沒有戰爭責任”。日本皇族高松宮策劃將英美輿論中的首要戰犯“墨索里尼、希特勒、裕仁”的說法改變為“墨索里尼、希特勒、東條英機”。於是東條英機就成為了裕仁的替罪羊。接受東京審判的日本戰犯們,心照不宣地把戰爭責任往東條英機身上推,要麼往自己身上攬,總之要使裕仁脫罪。



2000年12月12日,國際和平人士在東京設立侵犯女性權利國際戰犯法庭,裁決裕仁犯下了“反人道罪名”,必須對日軍在二戰期間的屠殺罪行負起責任。


唐俊龍55398571


1945年8月15日在盟軍的持續打擊下日本天皇裕仁頒佈了投降詔書,8月30日麥克阿瑟率領的美國佔領軍進駐日本,隨即由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印度、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11個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立並開始審判日本戰犯的戰爭罪行問題。當時梅汝璈法官作為飽受日本侵略屠殺之苦的中國代表堅決主張審判日本天皇裕仁的戰爭罪行問題,除中國之外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的澳大利亞也堅決主張審判天皇。

由於這時的日本畢竟處於美國的佔領之下,所以美國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麥克阿瑟作為杜魯門總統任命的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對這一時期的美國對日佔領政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也因此以戰勝者的姿態被奉為日本的“太上皇”。一開始他試圖通過嚴懲日本、審判天皇的戰爭罪行以報復當年自己在菲律賓被日軍擊敗的一箭之仇——當初他從菲律賓撤離時曾發誓“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死不瞑目!”然而當他看到之前高喊著“一億玉碎”口號負隅頑抗的日本軍民在天皇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裝,這令他發出了“天皇是勝過20個機械化師團的力量”的感嘆,從這時開始他就萌生了利用天皇權威實現對日佔領的企圖。

當時美國佔領當局有不少人建議:應當叫天皇前來朝見已展示美國佔領軍在日本的無上權威。然而麥克阿瑟在深思熟慮後表示應當耐心等待天皇主動請求接見。事實上正如麥克阿瑟所分析的那樣:不久天皇就主要要求同麥克阿瑟會面。關於這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雙方都嚴格保密,因此始終不為外界所知。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時美國已初步確立了保留天皇制並利用天皇作為實現自己對日佔領的工具。

儘管如此美國佔領當局需要按自身意圖對天皇制進行改造:1946年元旦裕仁在美軍的壓力下發布《人格宣言》,第一次向全體國民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從而破除了關於天皇是“現人神”的迷信。兩週後的1月18日美軍的機關報《星條報》在頭版頭條赫然刊登了一篇題為《他才是真正的日本天皇》的爆炸性圖片新聞——照片中的男子身穿印有十六瓣菊花徽章的和服,站在同樣印有大型菊花徽章的帷幕前宣稱自己才是“正統的天皇”。此人名叫熊澤寬道,當時是名古屋一家雜貨店的老闆,他宣稱自己是南朝天皇的直系後裔。原來日本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南北朝時代,後來北朝統一了南朝,於是此後歷代天皇均出自北朝世系,裕仁自然也不例外。

南北朝時代早已過去五百餘年,此時熊澤寬道又跳出來自稱南朝天皇后裔並指責作為篡位者的北朝皇族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元兇。繼熊澤寬道日本各地又陸續湧現出:愛知縣的外村天皇和三浦天皇、鹿兒島縣的長濱天皇、新鳥縣的佐渡天皇、高知縣的橫倉天皇......事實上此時日本湧現出這麼多天皇在相當程度上有美國佔領當局的運作,這其實是在告訴裕仁:必須配合美國的佔領政策,否則美國完全可以找到替代他的統治工具。1946年2月麥克阿瑟精心策劃了一次日本天皇巡遊全國的活動,試圖以此瞭解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地位,事實上這次巡遊活動的結果將確定裕仁的命運——如果裕仁在這次巡遊中不能收穫人性就證明他不適合作為美國對日佔領的工具,那麼對美國而言沒有利用價值的他就會被送上遠東軍事法庭就其戰爭罪行進行戰爭罪行的審判,北朝皇位將就此由南朝皇族的後裔取代。結果在這次巡遊過程中裕仁在所到各處都受到日本國民的熱烈歡迎,這就更堅定了美國庇護裕仁、保留天皇制的決心,以裕仁為代表的沾滿亞洲人民鮮血的日本皇族就此逃脫了戰爭罪行的審判。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二戰期間,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結成了臭名昭著的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是個法西斯集團同盟,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死傷生命上億人。

在亞洲戰場,日本軍隊對根據地軍民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可謂犯下了滔天罪行,戰後日軍甲級戰犯,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審判,得到了其應有的懲罰。

裕仁天皇,作為日本戰爭期間的國家元首,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元兇,理應作為頭號戰犯,接受國際法庭的審判與懲罰,但卻為什麼沒接受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呢。

1945年9月27日,裕仁頭戴大禮帽,身穿燕尾服,親自正式地晉見了美軍駐日本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裕仁表現得體,態度坦然,勇敢地承認日本政府的每一個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他是惟一的責任者。

本次會見,具有特殊意義,裕仁天皇,給麥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感到面對著日本第一個當之無愧的有素養的人,於是,麥克阿瑟指示裕仁否定日本的“大東亞”觀點,維護世界和平,肅清國內黷武精神,否定天皇的神聖性,天皇由神迴歸為人,裕仁都一一照辦。

在考慮美國利益和盟軍面臨的形勢後,麥上將在向總統杜魯門彙報中聲稱,“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犯逮捕”,因為基於長久以來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以及對日本民眾的影響,保留天皇有利於幫助盟國佔領控制日本。

根據五星上將的建議,並考慮到政治上的需要,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員,以表決的形式作出了裁決,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類起訴,均不予受理。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基於國家利益,以及全球戰略的考慮,而給日本天皇的一塊“免死牌”。

1946年4月3日,遠東委員會決定對天皇不予起訴,同年 6月18日,遠東審判首席檢查官基南在華盛頓宣佈對天皇不以戰犯論處,與華盛頓相呼應的遠東審判日本辯護團一致通過決議,“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作為名將,麥克阿瑟非常精明,意識到天皇對於日本民眾的重要性,決心利用日本天皇,讓他成為美國人的傀儡,以達到控制日本的目的,所以裕仁天皇沒收到任何處罰,而且也沒有廢掉天皇制度。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25日於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