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文 | 王和聲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泉州有座很大的“開元寺”,建造在城內西街紫雲鋪,坐北向南,佔地相當遼闊,前面向著西街馬路,後面的寺界伸展到大寺后街。相傳,唐代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居民黃守恭在睡夢中,看見一個高僧向他乞求,要他所住的大宅院獻為寺址,黃守恭說:“你要我獻地建寺可以,但須我院子裡的桑樹開出白蓮花,我才呈獻出來。”隔了二天,那幾棵桑樹上,果然開放著無數的白蓮花來。於是,黃守恭才把那塊土地捐獻為寺址,朝廷賜額“蓮花寺”,長壽年間,改為“興教寺”,到了神龍乙巳年,又改名“龍興寺”,開元年中,皇詔改為“開元寺”,歷五代十國以至宋朝,它的旁邊相繼的建造了一百二十區的支院,零零星星的不相連續。元朝至元乙酉年,劉鑑義和尚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額申請轉奏,把所有的支院合為一寺,才由朝廷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當初,唐代垂拱二年,匡護和尚籌建“紫雲大殿”,當奠基的時候,有“紫雲蓋地“的瑞兆,因此稱為“紫雲大殿”。三十年後,並由玄宗御賜佛像,後來,毀於宋、元二度的災變。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惠蓮和尚集資重建。崇禎年間,總兵鄭芝龍重修,這時,殿柱有一百根,都換用石雕的,因此,人們也把這殿稱為“百柱殿”。殿後的二支大石柱,雕刻得極為精巧。這“紫雲大殿”祀著五方佛的塑像,殿上懸掛著“桑蓮法界”的金字大匾,前面是個相當寬敞的露臺,順著數級臺階下來,是一片大石庭,兩邊都有幾座石浮屠,而石庭的邊緣每邊都植有四棵大榕樹,把整個大石庭都籠罩在樹蔭下。石庭的兩旁,就是兩列廊廡,用方石鋪地的走廊,大約有兩丈多寬。

繞到大殿的後面,又是一個石鋪的庭院,就是“甘露戒壇”,壇前懸著“清淨法身”的金字匾額,是明末洪承畯所寫的,他的書法相當蒼勁有力。

這座“甘露戒壇”也有其神蹟的據說,唐朝時代,這地方常降甘露之瑞,和尚行昭就在這兒開個“甘露井”,宋代天禧三年,朝例舉行普渡,寺裡的和尚們就在這兒築造戒壇,並祀毗盧遮那佛的塑像和八十金剛的塑像。宋、元兩代,都經過大修飾。明洪武年間,正映和尚又重加修構。萬曆年間,黃文炳復茲眾重修,煥然一新,這“甘露戒壇”裡藏經可不少哩!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在“甘露戒壇”的後面,有一座“法堂”,元代至元年間,劉鑑義和尚募款所建的,到了至正年間,失火焚燬。明代洪武年間,正映和尚奉朱元璋之旨來泉住持開元寺,明太祖勉勵他清心潔己,正映和尚到寺之後,首先就修復這“法堂”,並以“清心潔己”四字作為堂名,後來,景泰、嘉靖、萬曆各朝都由朝旨修繕。

法堂的西面,建有一座“水陸寺”,這是專供普渡眾生用的;大殿的左邊是“禪堂”;戒壇的右邊是“雙桂堂”;法堂的右邊是“檀樾祠”,祀施主黃守恭的神位;大殿的東廡是“伽藍祠”,這是舊時“羅漢堂”的原址;在東殿的後面,原為“聖王殿”,後來改為“四賢祠”,又再改為“姜祠”。寺的東北角有座鐘樓;西北方有座經樓。法堂的後面有一列寢室;法堂的左邊有舊“祖師堂”,大殿的西面有“蒙堂”,東面有個“藏殿”,也有“彌陀殿”;南面有“西藏殿”。從鐘樓到西藏殿,先後的,有時廢為僧舍,有時又作為民居(居士或還俗的僧戶)。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開元寺的原有地域很廣大,和尚居住其中,常數以萬計。明永樂時代,朝廷久久沒派住持來寺,因此,禪風漸混,而地廣僧稀,外人就逐漸的侵入寺地,擅自建造民房。十之七八,淪為外籍了。民國十一年,許崇智率軍經過泉州,開元寺適當要衝,又淪為兵營。後來,名僧圓瑛和轉物先後擔任主持,才還像個寺院。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開元寺有十個奇頌,為元代和尚釋大圭所撰,這“十個大頌”是

桑樹白蓮、紫雲蓋地、甘露戒壇、凡草不生、應夢羅漢、支院高僧、東西石塔、古龍眼井、文珠墨跡、袒膊真身。

在寺內檀樾祠裡的石碑上記著:“開元寺,唐垂拱十一年,有白蓮紫雲之瑞,當時異僧輩出,稱為名剎,甲閩南焉”。如此說來,桑開白蓮和紫雲蓋地的傳說,是相當可靠的。

二十年前,開元寺的西廡靠近大殿的旁邊,有一棵大桑樹,高約二丈,枝葉茂盛。據說,這棵就是桑蓮古樹的僅存者,泉州居民曾立一塊石碑在樹旁,雕著“桑開白蓮古蹟”幾個大字。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開元寺和桑蓮古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