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廬江這個古鎮,曾庠序盈門、名儒雲集,可謂文風昌盛!

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庠序盈門——古鎮沙溪

沙溪,以其境內有沙溪河而得名。

沙溪河,位於縣城南,今屬泥河鎮。源於大凹諸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三叉河,匯黃泥河水入黃陂湖,全長10千米。

清光緒《廬江縣誌》(卷之二•山川)載:“沙溪河,距治南二十里,水出大凹口石牛山、平頂山南北兩面過沙溪上中下三河,抵濠峰山下至三汊河,會黃泥河水北流入黃陂湖。”

關於“沙溪河”之得名,諸說不一。一說乃水出大凹口諸山,山洪沖刷山石,沿河多沙子,故名沙溪;一說因姓氏聚集地而得名。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春天到了呢

沙溪河分上、中、下三沙溪,其位居中段的謂中沙溪。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載:“中沙溪,距縣城南14公里,原是沙溪河南北渡口。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全縣九鎮之一,當時北岸形成1條小街,工商業50多家。清雍正間,街民鞏倚吉首建大石橋貫通南北,商戶增至100多家,糧行居半。光緒間又增當坊、油、漕、礱、糖、面等作坊及煙店、花生行、藥鋪等商戶。民國十八年(1929)橋圮,河道失修淤塞,農產品亦漸不豐,米市遂分移廬城和黃泥河,市面逐漸蕭條。民國二十三年(1934),街市僅剩20餘家雜貨攤鋪。民國三十年(1941)秋,廬江中學為避日軍飛機轟炸遷至此,人口猛增。建國前夕,有各種店、鋪、行36家,瓦房330間,其中兩層樓房83間。有東西向正街l條,長600米,寬5米,石板路面,正街東端有l條南北向副街,與正街構成‘T’形。2條街共有閘門6道。”

庐江这个古镇,曾庠序盈门、名儒云集,可谓文风昌盛!

中沙溪老街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春天到了呢

沙溪鎮雖小,但歷史上文風昌盛。沿河老街,學宮、書院、學堂、經館林立,呈現出“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繁榮局面。時廬江縣的名儒多集中於此,桐城大學士戴名世、方苞也經常應邀前來講學。坊間傳頌《沙溪小秀才,聯對大學士》的佳話,即源於此地——

是年,沙溪街上一名小秀才,雖說久聞戴名世、方苞之大名,但他自忖能文善對,想親自來試探一下,以證傳言不虛。一日,他在戴、方二位常走的路中間放了一擔梨子,待他倆走近時,高聲吟道:“一擔重梨攔子路。”戴名世、方苞見狀,立即領會到此儒生是在出對作難。“重梨”是“仲尼”的諧音,“攔”是“難”得諧音,“子路”是仲尼的學生,意思是說我這個仲尼要難一難你們二位學生。如何續對?戴、方二人互看一眼,略作思索,只見戴名世牽起方苞的手,快走數步,越過儒生後,兩人同時轉身走向小秀才,笑著說:“兩個夫子笑顏回。”下聯把自己比作孔夫子,把儒生比作孔子學生顏回,笑則含有譏諷儒生“班門弄斧”之意。

小秀才一聽,深為欽佩:“果然名不虛傳”!如是走上前向戴名世、方苞抱拳作揖,同時又口吟道:“桐邑大邦,不少七鬥二五升才子。”戴名世(一說方苞)聽後,略一沉吟,應聲以對:“沙溪小鎮,也有四斤十六兩先生。”古代以“八斗之才”,譽人滿腹經綸,著述宏富。“七鬥二五升才子,就是把“八斗之才”拆開出對的。而儒家向來把《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典著作稱為“五經”。戴名世亦利用“斤”,“經”諧音,將其拆開來對,舊制十六兩為一斤,“四斤十六兩先生”,即贊人精通五經。

上聯出得巧,暗蘊欽佩之情;下聯對得工,亦含讚揚之意。投桃報李而又趣味橫生。小秀才聽罷,滿面愧色,忙不迭五體投地,行拜師大禮。戴名世、方苞亦哈哈大笑,同時將小秀才扶起。

沙溪小秀才,聯對大學士!一時間,沙溪小鎮,聲名鵲起。

中沙溪社區、沙溪村沿革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春天到了呢

中沙溪社區:清光緒年間,分設上沙溪、中沙溪、下沙溪三鎮;宣統二年(1910),全縣分8區89保,境域分設中沙溪保、下沙溪保,屬第四區南鄉。民國年間置沙溪鄉。民主政權時期(1947.9—1949.6),1948年8月,撤銷黃泥河區,將黃泥河、羅昌河、大凹口3個區合併成立沙溪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置沙溪區(駐地中沙溪);1952年增設馬廠區,沙溪鄉劃歸馬廠區;1955年撤銷馬廠區,沙溪鄉復歸沙溪區。1958年實現公社化,成立高峰(沙溪)公社;1961年調整公社體制,成立沙溪人民公社,下轄裕民、福店、泉西、洪橋、沙溪、安嶺、河南、官山、泉東9個大隊,隸屬泥河區。1984年恢復鄉級建制,所轄大隊更名為村委會,隸屬關係不變。

1992年,撤區並鄉,由原泥河區的沙溪鄉、盔頭鄉、勝崗鄉合併,置縣直屬沙溪鄉,駐地中沙溪。建立沙溪街道會。2003年,全縣村級規模調整,官山村與沙溪街道合併,建立中沙溪社區居委會,直屬沙溪鄉。

2005年7月,撤銷沙溪鄉,併入泥河鎮;同年底,泉東村與中沙溪社區合併,組建新中沙溪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泥河鎮。

沙溪村:(參見中沙溪社區)

2003年,全縣村級規模調整,沙溪村與洪橋村合併為沙溪村,河南村與安嶺村合併為河南村,隸屬關係不變。

2005年7月,撤銷沙溪鄉,併入泥河鎮;當年底,河南村與沙溪村合併,組建新沙溪村民委員會,隸屬泥河鎮。

編後語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我們根據縣方誌辦、縣地名辦編輯出版《廬江地名掌故》一書,開闢“地名裡的廬江”專欄,讓讀者從這些地名以及地名背後的故事,不忘桑梓,記住鄉愁。

往期精彩回顧

■早春見喜!廬江這個遊園上了人民日報!

■為廬江打call!徽州大道南延工程正式開工!

■廬江故事,味濃情長!一起來聽聽吳老帥的故事

■專家提醒:春季開學注意預防這四種傳染病,要留心

來源/縣方誌辦

庐江这个古镇,曾庠序盈门、名儒云集,可谓文风昌盛!

好看請點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