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學院學到的“生存之道”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學院學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讀者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Tsang Chiu

2017年畢業於巴黎奢侈品管理學院

奢侈品牌市場營銷與國際管理MBA

珠寶經紀人&BVI基金

雅趣讀者

Sup de Luxe(巴黎奢侈品管理學院)是我讀奢侈品管理MBA的學校,連續27年全法排名第一。不過學校在中國沒什麼名氣,還一直被歷任華人校友diss 今天無事,就也說說我的感受吧

與大多數學校招生不同的是,Sup de Luxe不太要求歷年成績單或者GMAT一類的,那些只是參考;學校網站會要求填一些信息,比如:

你爸爸是幹嘛的?你媽媽呢?

最好祖上三代都介紹一下

家人裡面有沒有藝術家?

你最喜歡的畫家是誰?喜歡讀哪些文學作品?

在哪些地方生活過?去過哪裡旅行?

.....

然後招生的結果就是這樣的,以我們班來說:

意大利小姑娘,媽媽是Fendi和Maxmara的wholesaler;

意大利男生,貴族,家裡有傳承200多年的領帶工坊;

法國男生,媽媽是退役的演員,爸爸是議員;

法國小姑娘,媽媽是LV的高管,爸爸管家裡的酒莊和釀酒廠

.....

反正全班有一半是這樣的背景,另一半也至少中產以上。唯一一位黑麵孔的同學是老爸有礦,二叔是酋長。中國學生裡面有一些是公務員家庭出來,舉止教養都非常好,但是經濟上的絕對水平可能還達不到歐洲學生的水平。這是一個國情差異的問題,在目前的中國,教養特別好的家庭未必經濟條件就一定突出,但是

“有教養”這個事情在luxe界比有錢更重要。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2017年夏天課程結束以後,我開始做高級珠寶品牌的第三方。

因為經常能接觸到歐洲的“上流社會”和中國的富裕階層,有時會介紹一些珠寶以外的項目,整體上來說這個工作可以算是公關,本質上更像投行。我在這一行做得還算不錯,很大程度是Sup de Luxe培養到我。

要穿得像模像樣

學校裡富家女多,每天去上課就像去秀場似的(還都是現場體驗版),在這種環境裡不敢穿得隨意,由此養成了好好打扮的習慣。

這一年裡我還有個特別奇葩的改變:就是以前如果我打算一整天宅在家裡看電視劇,我就會一直穿著睡衣;這一年中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就算一天不出門,只要起床了我也會換家居服穿。

出來工作以後發覺衣品真的特別重要。在“名利場”,穿得好會引起更多關注,你也就有更多機會。而且如果你整體的風格與法國的“上流社會”(比如我那些白富美女同學們)保持一致,那就更容易被接納。總之,我覺得MBA時那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給我特別大的幫助。

從來不用奢侈品的人社會地位一定不高

不要說有些人有錢卻節儉,節儉是一種美德,但一個經濟寬裕的人如果看起來節儉那一定是因為那件東西沒有觸動他

一定還有另外某一件能夠觸動他的東西,只要經濟寬裕就一定會是奢侈品業的消費者。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對Chanel時裝不感興趣,可能不愛珠寶,但這人可能愛抽雪茄,可能對床單的質感有更高的要求,可能愛吃松茸,等等。總之,不可能有一個人完全沒有愛好的。從來沒用過奢侈品的人,一定是自己沒錢也沒人送給他過,“有錢人也有節儉的”那是窮苦大眾的臆想。

這個結論反過來說也八九不離十可以成立的。所以在找資源的時候,只要盯住各奢侈品品牌的客戶,一定有所斬獲。這就是為什麼Sup de Luxe的校友大多數活躍在政界和商界:奢侈品只是一個途徑,目的是讓你接觸得到那些你要用得到的人。

先進這個圈子,最終好不好看個人造化,但作為學校來講已經給機會進圈子了,我覺得這是這個學校最大的value。

有些媒體說Sup de Luxe就業率低,其實就我看見的而言大部分師兄師姐都是有自己的agency,的確貌似就業率不高 如果只是為了在Luxe業內有個工作,ESSEC或者其它幾家學校都更合適。

地位高的人未必道德就高

“道德感是貧窮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這一觀點我體會得淋漓盡致。就隨便說幾件小事吧。

有幾個同學上課時總聊天,他們幾個人一會兒笑一會兒笑的,說實話我都覺得影響到我,我就不信老師不煩。然而老師從沒怎麼樣,分數上也一樣公平對待。

現在這幾個同學都去接手家裡的企業去了,INS上看他們一個個成天還是遊艇狩獵的,不過“事業有成”的校友永遠是學校的驕傲,是校友會的中堅力量。

而成績最好的女同學,她開門紅地拿了Figaro的獎學金,還在Figaro實習,然後畢業了就去一個報社做了小編輯,成為業內堅強的螺絲釘。

再說另一個例子,有個富家女特別嬌縱任性,另一個出身普通女孩就很看不上她,就搞小團體孤立那個富家女。富家女一開始很想搞好關係,那個普通女孩是做售貨員的,富家女就去她的櫃檯買了不少東西。結果這售貨員結賬時候還行,一到上課時還是孤立她。這回這富家女真不開心了,跟品牌方一頓哭訴。結果就是這位做售貨員的普通女孩被辭退,並且也沒有其它品牌錄用她了。

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女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但工作角度看來就叫“開罪大客戶”,在Luxe界是最大忌諱。你可能要說學校裡的事幹嘛跟工作扯在一起呢,但這社會就是這麼現實。那個做售貨員的普通女孩講真她也沒不算什麼大錯,要是我身邊有個嬌縱跋扈的姑娘我也煩她。

但是又能怎麼辦呢,你非要講道德感,非要凡事論出個“理”,那就不要來混“名利場”。

分寸感強一點

當我步入社交場合,我會感受到人與人的關係總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

這種“分寸感”可以說實際交往中的進退得宜,也可以說是社交媒體上給自己維持的一個形象,最好二者能夠統一。

《芳華》裡的劉峰是那麼個角色,對誰都照顧,看起來像是跟誰都特別好,其實就他最沒資源。在“名利場”,更被看重的是實打實的東西,而非你態度和善不和善,否則你就只是個服務員。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晚宴,有個女孩看見別人穿Dior衣服也說“我朋友也有一件”,別人戴梵克雅寶也說“前幾天我還幫我朋友看一個新款”諸如此類,然後她自己穿得又不講究,這就給人一種她很想高攀別人的感覺。

有次跟幾個法國人吃飯,一個Madame自己來的,說老公病了。我們一般就是關切幾句,唯有一個俄國姑娘隔天特地介紹了一個醫生,還“我跟這個醫生很熟,幫你約好時間了”。這事兒就相當尷尬了,嚴重失掉了分寸感。因為Madame隻身赴宴很有可能是跟老公鬧了彆扭,或者當晚有個她老公不方便遇見的人,“病了”是最簡單的藉口。

如果對此事你要說“那誰知道啊,也是好心介紹醫生”,抱著這種想法估計甄嬛傳活不過5集。

關於“分寸感”以前看過一段描述特別好,“我在電梯裡遇見她,我們聊天氣,聊街角新開的咖啡店,聊保姆偷懶,唯獨不聊我們自己。”

唯有對方沒用了你才可以考慮翻臉

上面說的那個白富美女同學讓一個售貨員女同學失業的故事還有後續。

後來我問那個白富美,她之前也一直對你不好,你之前怎麼一直不吭聲,幹嘛這回就翻臉了?白富美回答,那不是因為之前跟她還有個一起的小組作業麼,還得她幹活呢,現在反正用不著她了。

我覺得這回答特別現實,因為後來我也遇見過類似的場景。

有一個某人她說希望與我合作,利潤還挺可觀的,我就答應了。合作的過程中(長達半年)所有出去吃飯都是我買單的,每到買單時她就直接看手機了,而且都是星級餐廳;她希望我給她女兒介紹個“家庭條件好的男朋友”,我介紹了身家十幾億的獨生子,父親還是省政協委員,也不知這條件委屈她女兒了還是怎麼樣,約好見面的時間一再修改,最後見也不見,以至於我要去登門道歉;以及其它一些事情。

我早已十分不滿,但還是生意做完了才擺她一道。估計以後她都失去那個最大的客戶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和我那個白富美女同學也算是殊途共歸。

我覺得特朗普一個前妻說了特別好的一句話:

Dont get mad, Get everything。不要把太多脾氣帶到冷冰冰的“名利場”吧,其實對待工作也是一樣,不要太有脾氣了,要拿實惠的價值和成果。

而且反過來說,不要把別人都當傻子,早晚要有報回來的一天。做人要聰明靈光點,但更重要的是守本分。

Voilà,以上是我在這所奢侈品管理學校學到的大多數知識,噢不,我學到的是生存技能。

最近跟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基金,當我帶著這種來自Luxury的氣息與投資人談話,幾乎一談一個準兒。而且,如果想收購歐洲的知名品牌,或者想要更多一些權益,Sup de Luxe無庸置疑是一塊金字招牌。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