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清明——迴歸原點,感恩釋懷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大約開始於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也堪稱中國的感恩節,承載中華“感恩”文化。最早文字記載出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其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和祭祖。

又逢清明一年新,家家香紙思故親。 野郊空巷飛火花,點點皆是孝子心。

上墳掃墓和祭祀祖先,不僅是一種外在形式,其內涵是倡導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和‘感恩’文化。清明祭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後人懷記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澤,而祭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生者的尊重上。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開心幸福。

清明節前後,芳草始生,油菜花香,楊柳泛綠,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因此,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明人在《帝京景物略》中說:“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清人在《都門竹枝詞》中又說:“山花押鬢踏青行,兒女相逢各問名。”

清明——迴歸原點,感恩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