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列艦艦炮能比得上現代的導彈嗎,有何不同呢?

餘燼2050


題主說要對比戰列艦艦炮和導彈,但並沒有說是什麼樣的導彈,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咱也不鑽牛角尖了,戰列艦主炮防空顯然是不可行的(別跟我說什麼三式彈,那玩意兒根本沒準頭可言),打水下的潛艇更是無從談起,主要的功能還是反艦和對陸打擊。

我看到之前很多答案裡都認為戰列艦主炮只能在威力上佔優,而導彈在射程、精度等等方面全面領先於大口徑艦炮。我認為此言差矣,和現代導彈比的話,戰列艦主炮連威力都沒有優勢,甚至弱於導彈。

在精度、射程這些方面我們就不做詳細比較了,只著重比較二者的威力,且聽我到來:

首先,我們把“威力”劃分為兩種:對付軟目標的能力,和對付硬目標的能力。『在這裡不討論裝核彈頭的情況』

1.對軟目標:大口徑艦炮彈壁厚,內裝炸藥少,且發射時能量損耗極大

軟目標,指的就是沒有裝甲防護、缺少掩體的目標,比如人員、一般的車輛、機場、普通建築物等等。打擊這種目標的能力,歸根到底比較的是武器投遞的炸藥量的多少。

↑像這樣的一個240mm自行迫擊炮陣地,也能算軟目標:人員、彈藥裸露在外,車輛缺少重裝甲防護,且排列密集。只要有個十來公斤炸藥落在上面爆炸,保證整個陣地能炸上天。而且爆炸產生的四處高速飛散的金屬碎片對無掩體的人員也是致命的威脅。



↑在說戰列艦主炮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下火器的基本原理。這是從明朝的鳥銃,到21世紀最先進的身管火炮系統都普遍適用的火器基本原理——發射藥在身管後部爆燃,將彈丸向前推出,彈丸通過在身管裡的加速過程之後,飛出身管。其實,火炮的彈丸本質上就是被髮射藥“炸”出炮膛的。



↑由於要承受火炮發射時巨大的膛壓以及極高的溫度,大口徑艦炮炮彈的彈壁一般都做得很厚。以衣阿華級的406mm主炮為例,其工作膛壓高達2910kg/cm²,將近3000個標準大氣壓。換言之,彈壁要厚,留給裝藥的空間就被大大削減了。

以上圖衣阿華級戰列艦使用的MK13型406mm高爆彈為例,其彈壁厚度超過了3英寸(7.6cm),已經超過不少二戰中型坦克的車體前裝甲厚度了,也佔用了大量的彈體空間,整個炮彈直徑的一小半都歸彈壁了。但是沒辦法,如果彈壁不夠結實,炮彈很有可能在發射的時候在炮管裡就炸了。

該型炮彈全重862kg,內裝炸藥卻只有69.67kg,僅佔全重的8.08%。而MK8型406mm加重穿甲彈由於要安裝穿甲用的被帽以及實心穿甲彈頭,雖然總重達1225kg,但是內裝炸藥量卻只有18.55kg,僅佔全重的1.5%。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中有一處錯誤,64.00英寸(約合162.56cm)的炮彈全長是將引信計入在內的,該圖中並沒有畫出引信,故全長應為60.18英寸(約合152.86cm)。



↑一張著名的圖片,衣阿華號戰列艦在向舷側齊射,發射時的衝擊波在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漣漪。圖片攝於1984年的大西洋。

每當戰列艦主炮開火,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上圖那樣壯麗的景象,實際上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發射藥爆燃產生的能量在彈丸飛出炮管之後,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沒有利用,因此在炮口附近產生了巨大的火焰和衝擊波。其實也意味著,發射藥燃燒所產生的大量能量被白白浪費了。



↑真的是特別特別大的一團火。好看,但不一定是好事。


↑而以上這兩個問題在導彈上都幾乎不存在。因為導彈加速依靠的是自身的火箭發動機,整個過程比戰列艦主炮要緩慢和溫和許多。不需要應付極大的膛壓,導彈的彈壁相對來說就可以做得很薄。這也就意味著,相對於大口徑艦炮來說,導彈裡能有大量的空間安放炸藥、穿甲彈頭或者其他部件。

↑不過,導彈裡要裝下大量電子元器件和精密儀器,還有火箭發動機和燃料,戰鬥部重量一般也只能佔全重的20-30%。雖然不多,比起大口徑炮彈也還是有了長足的進步。

上圖是飛魚反艦導彈的結構示意圖,它全重670kg,戰鬥部總重160kg,佔全重的24%。而由於圖中使用的是帶實心金屬彈頭的穿甲戰鬥部,內裝炸藥只有65kg左右,不過也佔到了全重的9.7%。這一比例,比衣阿華406mm穿甲彈的1.5%要高出6.5倍。

當然,飛魚導彈也可以帶高爆戰鬥部,那麼其內裝炸藥佔導彈總重的比例將會超過20%,是406mm高爆彈這一比例的近4倍。

也就是說,飛魚反艦導彈比衣阿華的406mm高爆彈輕23%,比406mm穿甲彈輕45%,卻能在使用高爆、穿甲兩種戰鬥部的時候,都比同類406mm炮彈多帶幾倍質量的炸藥。



↑如果拿和406mm穿甲彈重量相當的戰斧巡航導彈來比較的話,差距則更為懸殊。戰斧巡航導彈的高爆戰鬥部重量達1000磅(454kg),是406mm穿甲彈內裝炸藥量的25倍。

上面動圖中的反艦戰斧,射程超過300km,是406mm炮的近10倍,卻還有1-2m的精度。況且,陸攻型戰斧能打2000km,最新的戰斧block4還能自行規劃路線(避開對方防空火力區),精度達到了9米以內。

而406mm艦炮,再怎麼加發射藥、延長身管,也就是那幾十公里射程。四十公里距離上的散佈能控制在300m以內,也恐怕是要求神拜佛才能做到的事了。

因此,僅僅比較內裝炸藥的多少,戰列艦主炮炮彈顯然沒有同等大小的導彈能裝。這一輪,戰列艦主炮慘敗。

2.對硬目標:威猛有餘,威力尚可


↑所謂硬目標,最典型的當然是坦克了。除非是用超大量的炸藥,不然這些鐵烏龜在沒有被擊穿的情況下,無論你向它傾瀉多少彈藥都不會對它內部的人員和部件造成什麼致命傷害。

↑當然,坦克或者二戰時期的大型軍艦這類裝甲目標,內部的人員、關鍵部位相當多,佈置的也很密集。一旦擊穿,就能大概率對其內部的人員和關鍵部件造成有效的傷害。其他的硬目標還有地下指揮所、碉堡、加固彈藥庫等等。


因此對付這類目標,武器最主要的指標是侵徹力,連裝了多少炸藥都是次要的。

↑說到對硬目標的能力,很多大艦巨炮的擁躉又要禁不住興奮一波了:這些一人高、一噸重,裝有實心金屬穿甲彈頭的大傢伙也不是吃素的。

不過,我們還是來看一組數據。

在38760m的距離上,衣阿華級重1225kg的406mm加重穿甲彈能以57°的落角、473m/s擊中目標的甲板水平裝甲,這是它在實戰中能發揮最佳殺傷效能的情況。

在5000m的距離上,大和級重1460kg的被帽穿甲彈能以690m/s的速度、3.3°的落角擊中目標的舷側垂直裝甲,這是它在實戰中能發揮最佳殺傷效能的情況。

這已經是人類歷史上所建造出來的兩款最強艦炮了,我所挑選的也是它們能夠發揮最大威力的距離。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哪條船的甲板裝甲能夠扛住衣阿華406mm炮的吊射,也沒有哪條船的舷側裝甲能扛住大和460mm炮的直射。

理論上,衣阿華的加重穿甲彈的彈著時的動能為137,034,013(1.4億)焦耳,而大和的被帽穿甲彈為347,553,000(3.5億)焦耳。

大和406mm炮彈的3.5億焦耳換算成電能的話,大概是96度電。即便是夏天開空調,這麼多電也足夠一線城市一個普通三口家庭用一個星期的了。這麼巨大的能量在炮彈接觸目標的一瞬間被幾乎全部釋放,不可謂不恐怖。



↑不過,導彈家族裡也有為擊穿厚重裝甲而生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蘇聯/俄羅斯為對付美帝航母開發的一系列重型反艦導彈了。

↑比如說光榮級巡洋艦的P700型“沙箱”導彈,這款長11.7m的大導彈重達6噸,戰鬥部更是喪心病狂的1000kg,末端飛行速度1.7馬赫(578.51m/s)。連12000噸的光榮級都只能在艦首平放佈置8組16枚該型導彈。

這玩意太可(bian)怕(tai),我們還是拿個小一些的導彈來比較。

↑以現代級驅逐艦裝備的P270(SS-N-22)反艦導彈為例,其末端最大飛行速度高達近3馬赫,即1020.9m/s。導彈全重達3950kg,其中燃料約佔全重的1/3,戰鬥部重量300kg。

我們即便只計算P270導彈300kg的戰鬥部,在三馬赫的高速下,便具有高達159,104,102(1.6億)焦耳的動能,已經比衣阿華的406mm穿甲彈吊射要強了。如果拿近4噸的導彈全重去計算,這一數值還會成倍增長。




↑雖然現役軍艦的防護水平屬於機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現代軍艦的防護水平一般不高。圖為2000年10月12日,美軍科爾號驅逐艦遭自殺小艇襲擊,左舷被炸出一個7米直徑的大洞,大量進水導致船體傾斜。而這次襲擊的小艇上,充其量也就是裝了150kg炸藥。

↑從美國海軍最近幾次撞船事故來看,現代驅逐艦的裝甲真的很脆,或者說,根本沒有。因為大量的重量都用在精密的電子設備上了。

↑當然,現代的小姐姐(軍艦)們都擁有保護好自己的能力。厚重的裝甲也就顯得冗餘了。

因此,除了毛熊用來對付美帝十萬噸級航母的大導彈之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反艦導彈的戰鬥部都不會超過300kg。這個大小的戰鬥部對於一般軍艦來說,已經夠用。

這一輪,戰列艦主炮算是挽回了些顏面——和一般反艦導彈比,它的侵徹力要更強。但和專門用來打航母的大傢伙比,它又只能甘拜下風。而且在今天,適合戰列艦主炮攻擊的水上目標,真的不多。

3.外傳:對陸地堅固目標

對於一些地下指揮所、彈藥庫,大部分導彈又只能抓瞎了。而戰列艦主炮卻有可能以大角度跨射貫穿並摧毀這些目標。

根據美國海軍1942年的測試結果,當衣阿華級的406mmMK16型艦炮發射1225kg重的MK8型超重穿甲彈時,在38720m的距離上能夠以53.25°的落角擊穿水平放置的357mm厚表面硬化鋼裝甲,或是厚達6.1m的水平加強混凝土,亦或是4.6m厚的30°傾角加強混凝土。看起來很厲害?



↑冷戰時期,美國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就是對付這類目標的,射程2000+km,精度高達20m,而且還配有鑽地彈頭和核彈頭。



↑B2轟炸機還專門配有一種重達13.6噸的MOP鑽地炸彈。巨型鑽地彈的穿透力主要依靠自身巨大的質量,在1萬米的高空投擲,僅僅炸彈具備的重力勢能就高達13.3億焦(是大和460mm炮彈直射的4倍)。它能穿透60米厚的混凝土,或者40米厚的岩層。

戰列艦啊,您還是安心退休吧,年輕人做得比您更好。


Sabot穿甲哥



對於喜愛戰列艦這種“鋼鐵恐龍”來說,大口徑艦炮噴射出來的火焰是“無比的美麗”!是力量的象徵!對於我國這種沒有過“近現代無敵艦隊”的軍迷來說,是非常羨慕嫉妒恨的😂

但是,用戰列艦的艦炮與現代導彈相對比實在是太抬舉艦炮了!就拿上面圖片上的“衣阿華戰列艦”的50倍口徑MK–7型16英寸(406㎜)艦炮來說,它發射MK–8穿甲彈射程為50㎞、彈丸重1225㎏,裝TNT炸藥18㎏、炮口初速726米/秒(2倍音速)、最大射程42㎞。從上面這些數據來看與現代導彈相對比是非常一般的數據!並且MK–7型艦炮從設計和工藝來看,已經是二戰時期,大口徑艦炮的最高工藝水平了!採用了新型高強度合金鋼,是炮的重重量降低了很多,這要比日本“大和級”上面的94式460㎜艦炮先進了很多!


但是,艦炮仍然不能與導彈相比!圖片上是我軍第二代反艦導彈“海鷹–2”
,飛行速度0.85馬赫、射程超過了90㎞、採用雷達制導,打擊精度根本不是炮彈可以比擬的!戰鬥部重513㎏,裝黑索金高性能炸藥380–420㎏,裝藥量等同於2000磅航彈!400㎏的高能炸藥的破壞威力,也不是戰列艦炮彈18–30㎏裝藥量可以相比的。如果裝備海鷹–2導彈的戰艦與“衣阿華戰列艦”對打,戰列艦肯定吃虧!在30㎞以外,戰列艦的炮彈要想擊中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可能性極低!而導彈則非常輕鬆的就能擊中戰列艦。
總之,戰列艦和其

裝備的大口徑艦炮,都是早已淘汰了的裝備,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它們的使用效用比太低了!並且大口徑艦炮炮彈並不便宜,1945年一枚MK–8型穿甲彈的費用(包括髮射藥包)是5000美元,而當時的B–29轟炸機駕駛員月薪才200–300美元。所以,它也是使用昂貴的彈藥。

人類的武器裝備從炮彈進步到導彈,是整體科技水平的進步,正因為有了導彈,現代海戰的樣式從“視距內”變成了“超視距”!軍艦與軍艦之間交戰距離也由二戰期間的50㎞以內,變成了幾百甚至上千公里!在科技進步的大趨勢下,戰列艦與超大口徑艦炮必須淘汰!


皇家橡樹1972


炮彈和導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兩種不同的武器彈藥,本身沒可比性,在大都數人的想象中,導彈一定比炮彈厲害,其實未必,戰列艦艦炮,發射出的高爆彈丸,其爆炸威力可能不比一般的反艦導彈低。

(大和號戰列艦460毫米艦炮)

戰列艦儘管已退出歷史舞臺,但一度主宰過海戰場,被敗於航母艦載機的空中打擊,曾經的大口徑艦炮,確實令人望而生畏,依華級戰列艦406毫米艦炮,配備的超重型穿甲彈重1.225噸;大和號戰列艦配備的460毫米高爆彈重1.36噸,穿甲彈為1.46噸。

其中,俾斯麥戰列艦艦炮口徑為380毫米,在大西洋海戰中,用一發800公斤重的穿甲彈,打沉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巡洋艦,艦長262.3米,寬31.7米,滿載排水量達48000噸的海上鉅艦胡德號。

(依華級戰列艦406毫米艦炮炮彈)

現代的反艦導彈,那怕是重型超音速的,僅一發就打沉滿載排水量48000噸的戰列巡洋艦,估計門都沒有,所以二戰時期戰列艦艦炮的高爆彈和穿甲彈,其爆炸威力是相當可怕的。

在日德蘭海戰後,針對海戰中反映出來的戰列巡洋艦防護問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側舷主裝甲帶,由202毫米增加到304毫米,且強化要害部位的裝甲防護。

(依華級戰列艦406毫米艦炮)

即使當代的反艦導彈,也打不穿304毫米厚度的裝甲防護層,所以現代反艦導彈對戰列巡洋艦級別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的破壞力,還不如二戰時期戰列艦艦炮發射的炮彈威力大。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5月30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這個要是單純看威力的話那幾百毫米的大炮彈應該比一般的導彈都大,帶核彈頭的話另算。你沒限定具體是什麼導彈,洲際導彈和防空的可差著挺遠。所以我們暫且約定就以戰列艦艦炮威力對比一般的對艦導彈吧,畢竟當年的戰列艦艦炮主要也是對付海上目標。

這個單看殺傷力的話基本上就不用比了,尤其衣阿華那406毫米按噸算體重的東西估計沒哪個對艦導彈的戰鬥部能跟這個比,靠慣性砸到船上都夠受的。

導彈當然也不是好惹的,最起碼在射程上陸基的反艦導彈可以遠超過戰列艦艦炮射程,而且精度上比戰列艦艦炮有保障的多,畢竟大地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像海上那麼晃來晃去的,而且炮彈打出去了之後就沒法修正了,只有等下一發。導彈則可以保證高精度的同時還能保證有一個好的射入角度以便發揮威力或保證命中,我國的“黨費”系列中有一個就是最讓人怕的對艦導彈之一。

但戰列艦的主炮有一個優勢基本上什麼導彈都比不了,還拿衣阿華的406毫米炮舉例。那是個按噸算體重的大傢伙,防空導彈我估計是很難打著他了,艦炮的射程相比於導彈而言太短,而且戰列艦主炮的昂角決定了艦炮炮彈跟導彈比起來幾乎是貼著海平面飛,防空導彈恐怕沒有足夠時間和足夠優秀的雷達來解決他。近防的話就更不用說了,你就算是30毫米機關炮能打中那塊大鐵砣子,你覺得打多少發能讓那一噸多重的傢伙改變彈道?

只可惜,戰列艦的這些優勢都被其龐大的建造費用、維持費用掩蓋了。而且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也都屬於學術範圍,實際應用並不現實。所以戰列艦的主炮實際上不如現在的導彈好用,雖然他確實有優異之處。


雙馬尾班長


最大的不同就是艦炮上打出的炮彈是個笨彈,打哪算哪;而導彈則耳聰目明,會自己找目標。

另外,你拿艦炮和導彈比,雙方可沒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