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千古奇書《韜晦術》,讀一遍,人生順達【收藏】

千古奇書《韜晦術》,讀一遍,人生順達【收藏】

楊慎

韜晦術被稱為'攻守進退'的枕邊書,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三千年傳統權謀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韜晦之術掌握韜晦心法。

作者,楊慎,字用修,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為官後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險些惹下殺身之禍:

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有此奇書流傳於世。

隱晦卷一

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必陳於前。”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於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

榮利之惑於人大矣,其所難居。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刀;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

【譯文】

蘇東坡說:“古代聖人將要做一件大事時,一定會先置身隱秘處觀察明處的形勢變化,以靜制動,方能謀定而後功成。”

把一棵樹藏到樹林裡,人們就會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都是大同小異,分辨不出兩樣。

做人也一樣,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這也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道理啊。

德高位重的人更應該謹言慎行,

因為你有明星般的影響力;

才能出眾的人也不要自我張揚,人性愛妒,

懂做的人,一定可以明哲保身,遠離禍患。

榮華富貴對於人的誘惑力是最大的,名利場也是最難立足,只因為競爭太激烈。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行縱橫自如,雖然處在危險的環境中卻能安然無恙。

次一等的人,以禮義自律,整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僅能保持沒有過錯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而為,不被殺死就是貶謫,鮮有能善終一生。

人們都知道榮華富貴很光鮮,卻不知道富貴有時如同霜刀能殺人於無形。

人們都知道貧苦困賤是個人恥辱,卻不知道貧苦卑賤才是養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貧苦之時磨鍊的好處,常憶苦思甜,這樣的人在富貴之時也不會忘本。

千古奇書《韜晦術》,讀一遍,人生順達【收藏】

處晦卷二

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

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

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

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鑑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譯文】

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明處做事,如無暗處謀劃,則容易敗亡。兩者相合,可以有相得譽彰之奇效;

如果二者偏離,變成了無源之水。即使看上去茂盛,也不會維持多長時間。

處晦的形勢如同立身山崖石壁,容易立身卻難於堅守,因為再無退路(先明後晦),

此時以沒有事最為好,以不出過錯就是功勞的原則,方可以免除禍患、保全己身。(用晦之理

身處兩難的境地中,則以本心處之,君子本來坦坦蕩蕩,光明正大地做事,不要耍心機,也不要玩弄手段,這樣才能把棘手的事情處理得當。(用明之理

來之不易的東西,得到後就會怕失去,所以沒得到之前,就應當考慮如何才能保持長久,制定出兩全其美的方案,也就不怕有後患了。

以人們最喜歡的財富來說,看林則徐如何應對的呢?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是林則徐所寫的一副對聯,也是其對財富的一個態度,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至大的聲音你也不會聽到,至大的謀略無跡可察,以謀劃天地的雄心來締造有形的功績,還不是輕而一舉的事情。

一切危機的發生,都是由微小細節變化引起的,一般人難以發現,有見識的人才能敏銳地察覺到,及時作出應對,便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紂王之禍,起於象筷”的故事。

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需要美酒美女,再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

災禍和幸福的到來並沒一定常勢,都是由人自己招來的。自己惹來的禍,應該自己承擔,君子不會做出嫁禍與人的事情出來。

奇福不會無緣無故降臨,這樣的奇福一般都會伴有你想象不到的大禍,得大福反而有大禍,要想不引火燒身,必須遠離得奇福的妄想,禍福相依的道理,必須用心去深深思考。

千古奇書《韜晦術》,讀一遍,人生順達【收藏】

養晦卷三

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於人事則珠難形辯。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為?”此言雖佳,然失之於偏。

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晦非恆有,須養而後成。善養者其利久遠,不善養者禍在目前。晦亦非難養也,琴書小技,典故經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醇酒醉鄉,山水煙霞,尤為養晦之爐鼎。

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後始可遂我所欲。君子養晦,用發其光;小人養晦,冀逞兇頑。晦雖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則悅安,心非悅愚,悅其晦也。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顛。

【譯文】

用光明之理或是用陰晦之理,都是天之道的運行規律。

有人說:“'君子應該奮發圖強,還怕不成功嗎?’,為什麼還要用晦呢?”這句話雖然說得很好,但還不夠全面。

天有陰晴圓缺,世道也有太平盛世與險惡亂世之分,事情也有能成和不能成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後採取行動的稱之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動了。

“晦”這種狀態不是隨時都會出現的,都是在於平時“養”才能成,善於養晦的人能得到長遠的利益,不善於養晦的人,大禍就在眼前。

“晦”也並非是很難養的,小到彈琴、書法這些雕蟲小技,大到經書典籍傳世鉅著,只要善於利用,都可以成為養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鄉、山水風景,更是養晦的最好場所。

別人想要的東西,要順著他的性情給予他,這樣主動權在我。

我所想要的,不能讓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後隱蔽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又不受制與人。

君子養晦,是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發揮自己才智;小人養晦,卻是準備以後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恨,雖然都是養晦,出發點卻是不一樣。

至於漂亮的美女經常遭到嫉妒,英雄豪傑也往往多難,在亂世大難臨頭之時 ,不養晦又怎麼能安身立命。

愚魯是眾人所嘲笑的,我則心知肚明,我也不是真心喜歡這名聲,只是喜歡這種“晦”的謀略而已。

如果僅愚魯還不足以迷惑對手,就再加以瘋癲。既愚魯,又瘋癲,誰還能看出我與眾不同呢?這就達到了養晦功夫的最高處了。

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重金邀約天下文人為國舉材。文徵明稱病拒絕,唐伯虎去了。寧王好吃好喝豪宅伺候,幾個月過去,唐伯虎終於發現,這傢伙是要造反啊。來容易,想走,你知道了這麼多機密還能隨便讓你走嗎?後來唐伯虎裝瘋賣傻,才脫身成功。

(上卷完,敬請期待下卷!)

千古奇書《韜晦術》,讀一遍,人生順達【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