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早在基督教傳播以前,羅馬人就在塞納河畔建立了一座祭奠朱庇特神的神廟。隨後在4世紀的時候,一座基督教堂替代了羅馬神廟,又在9世紀的時候被擴建成大教堂。但是隨著巴黎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這座大教堂已經不能滿足需求。1160年,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建立一個更大的新教堂。他簡單粗暴的拆毀了羅馬式的大教堂,建成了一座全新的哥特式教堂。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1163年3月24日至4月25日,在路易七世國王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陪同下聖母院奠定了基石,其後的建築經歷了180年,4個階段。在這期間建築工藝也有所更新,13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是引入飛行支柱。在扶壁之前,屋頂的所有重量都向外和向下壓到牆壁上,並且支撐它們的基臺。在飛行支柱的情況下,重量由拱頂的肋骨完全在結構外部承載到一系列的反支撐上,這些反支撐頂部有石頭尖峰,這使得它們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扶壁又意味著牆壁可以更高更薄,並且可以有更大的窗戶。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1323的法國哲學家讓·德·Jandun在他的論文中讚美這座大教堂是巴黎三座最重要的建築之一。“最神聖的聖母瑪利亞,上帝的母親,最光榮的教會,當之無愧地像星星中的太陽一樣閃耀。…”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能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象徵。羅馬式的教堂建築有沉重的拱頂和厚實的牆壁,內部空間是昏暗的。聖母院打破了舊束縛,創造了一種新的輕質骨架,使拱頂更輕,空間更高,光線更充足。新穎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蔓延開來。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左右兩側的頂部是塔樓,在埃菲爾鐵塔建成前是巴黎最高的建築。其中一座塔上掛著一個大鐘,這就是卡西莫多在巴黎聖母院敲響的鐘。北樓可通過樓梯進入,樓梯的入口位於塔的北側。樓梯有387級臺階,在玫瑰窗層的哥特式大廳有一個站點,遊客可以看到大教堂歷史早期的一系列繪畫和雕塑。聖母院的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中庭上方建有尖塔,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著。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1548年,騷亂的胡格諾派破壞了一些巴黎聖母院的雕像。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統治期間,大教堂經歷了多次改建,以符合當時更古典的風格。許多12世紀和13世紀的彩色玻璃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玻璃窗,為教堂帶來更多光線。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大教堂的許多寶藏都被摧毀或被掠奪。位於西立面的二十八個聖經國王雕像因為被誤認為法國國王的雕像而被斬首。甚至有一段時間,自由女神在幾座祭壇上取代了聖母瑪利亞。大教堂裡的大鈴鐺逃脫了融化的命運幸運的保存了下來。除了修道院門戶上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外,立面上的所有其他大型雕像都被摧毀了。大教堂甚至被用作儲存食物和其他非宗教用途的倉庫。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1801年,新統治者拿破崙·波拿巴將大教堂恢復為教堂。大教堂在19世紀初期正在運作,但其整體已經破敗不堪了。1831年,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 》以英文出版,作者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的小說出版後,引起很大的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活動。引起當時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建築師奧萊·勒·迪克主持了修復工作,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時至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完整的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2019年4月15日當地時間18:50,大教堂起火導致尖頂和屋頂倒塌。造成損害的程度最初未知,有人認為這與正在進行的翻修工作有關。儘管尖頂和屋頂倒塌,大教堂的主體部分仍然得到了拯救,相應的修復工作會很快進行。只是歷史的原樣再也看不到了,真是讓每一個愛好藝術和歷史的人都痛心不已。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變遷和劫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