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福建莆田東圳水庫築起“四道防線”:守好“大水缸”、把住“生命線”

【美麗河湖】福建莆田東圳水庫築起“四道防線”:守好“大水缸”、把住“生命線”

“截斷蘭溪水,張開萬頃湖。山峰成島嶼,樵子變船伕。”在詩人郭沫若的眼裡,東圳水庫將福建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攔腰截斷,庫區水綿延曲折,與兩岸蜿蜒的山巒“繾綣”,山水交融延伸向莆田的城中,異常壯美。

東圳水庫位於木蘭溪中游,入庫幹流為木蘭溪的最大支流延壽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圳水庫尚未建設,莆田人民苦於水患久矣:平原地區,水淹南北洋;沿海地區,旱虐三大半島,地焦苗枯。

1958年,東圳水庫上馬建設,常太庫區13000多人兩個月內毅然搬離家園,莆田人民自帶乾糧,從沿海、平原、山區各地奔赴東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在艱苦的條件下,憑藉著簡陋的工具,僅用了一年零十個月,就建成了這座大二型水庫。

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這座橫亙在木蘭溪流域的水庫,成為了莆田的“大水缸”。據介紹,東圳水庫為莆田的15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佔莆田總人口的50%;每年為農業灌溉供水約1.2億立方米,每年為生活工業供水約1億立方米。

同時,東圳水庫又是莆田的“生命線”。水庫位於延壽溪上,大壩距離莆田主城區僅三公里,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轉眼近60年過去了,東圳水庫的貢獻恢弘如歌。但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運行,一方面,水庫的樞紐出現了結構老化和防洪能力不足的工程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水庫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總磷、總氮、鐵、錳超標的水質安全問題。

存在隱患的水利就可能變成“水害”。為了守住“大水缸”,把好“生命線”,莆田實施了六大工程,構築起四道“防線”。

據莆田市水利局工作人員黃地培介紹,莆田築起的第一道防線是生態保護防線,通過實施生態林工程,提高水源地水體的涵養能力;第二道防線是生態治理防線,通過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汙水、農業面源汙染、生態河道,減少對水源地汙染;第三道防線是“生態修復”防線,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進行搬遷安置,同時設置庫濱緩衝帶;第四道防線是“生態立法”防線,制定“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

與此同時,水庫經過三年施工,於2017年底完成出險加固工程,徹底解決了建築物結構老化的安全問題,也增加防洪庫容約6000萬平方米,提高了防洪能力。

如今,東圳水庫的水質指標由原來的Ⅲ類水提升至Ⅱ類水,水庫大壩經歷過多次颱風高水位的考驗仍“固若金湯”。“大壩安全,水質優良,生態優美”,東圳水庫的治理,朝著這個目標穩步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