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在象州縣百丈鄉大滿村村口,因世事多變,有一處荒廢已久的古代寺廟——云溪寺,也稱大雲寺。因年久失修,加之前些年的一場火災,寺廟受損嚴重,但今其故址依舊,寺門猶存,並且部分牆體依然完好,現殘存的三塊石碑也在無言地述說著過去的光景。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云溪寺現狀圖

三塊石碑分別立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光緒七年 (1881)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寺廟始建時間今已無從考證,但從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四日所立的重修寺堂的《賜福禎祥》碑看,其殘存的文字中有“寺堂被......倒”、“眾主緣等窺見讀誠......木料等”、“擇用良日重修寺堂”、“會寺內會首觀音三官二會各施主姓名銀數共結良緣,理應竚碑列後.....”。由此可知至少在清代初期云溪寺即是已經存在,因世道多變,其亦多次重修。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乾隆三十三年《賜福禎祥》碑

清代咸豐元年(1851),廣西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天國宣佈“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象州曾是太平軍作戰的主戰場,太平軍所到之處,毀壞廟宇、塑像和祭器,云溪寺亦被太平軍燒燬。到了清代同治年間,鄉親們集資重建,象州籍著名文人鄭獻甫受邀寫下《募修云溪寺公啟》(見於《補學軒文集外編》卷二),其全文為:

聖塘之左,雷山之右,有云溪寺焉。地處囂間,境如塵外,故吾州之古剎也!咸豐以後,兵災再經,莫安獅子之床,空託鴿王之缽,行路者相與感焉。乃倡議重建,剋期訪落,屬鄉人黃瑞和善士為緣,此固前大修雷山寺,小修乾寧寺首事也。檀施未至,舉資以興;梓匠且停,賣田而給。卒之經商一年,利市三倍,雖為善未嘗有望,而錫福可謂無私矣。

今特為此舉,仍乞我言:佛無點金之方,儒有助墨之力。吾知十方善信,千里佈施,必有湧躍而起者,不籍予言,亦不待予言也。獨是十載萑符,方看風定;千家茅蔀,尚有露居。而遽皈心佛國,合力仁祠。固如來廣施之緣,亦士女好善之效也。

因敬書數語為之引雲。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鄭獻甫畫像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鄭獻甫之《募修云溪寺公啟》

清·同治九年《象州志》載:“大雲寺,在大滿村,毀於賊,同治初,鄉人重建。”民國三十七年《象縣誌》亦有同載。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清·同治九年《象州志》之載

鄭獻甫所撰的募修文中,將云溪寺稱為“吾州之古剎也!”其“古剎”之謂絕非偶然。而古志中又將其稱為“大雲寺”,則可能還會有更深遠的歷史源流。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清·同治九年《象州志》地圖中“云溪寺”的標註

在中國佛教史上,唐代是佛教發展臻於極盛,佛教中國化走向完成的時期。特別是到了武則天執政後,佛教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武則天母家出自楊隋皇室,有世代信佛的傳統。個人的信仰和政治的需要相結合,武則天表現出強烈的崇佛熱情。《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則天皇后》載:“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她詔令每州置大雲寺一所,甚至在遠處唐朝轄境西陲、今俄羅斯境內的碎葉城也修建了大雲寺。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武則天像

據史料記載,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10道,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象州是為嶺南道轄下的州(府)之一。因此,在唐代武則天時期,象州必然會按武則天的詔令在州內修建大雲寺,此也可能成為象州境內最早建設的佛寺之一。

那麼,大滿村的大雲寺(云溪寺)與唐代象州的大雲寺是否有關聯,或是可供探討的課題。

云溪寺既是地方信徒燒香禮佛之地,也是全體村民的議事處事的重要場所。光緒七年四月初七所立的石碑(類似於村規民約)中有:

蓋聞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里仁為美,況村有四里之半,可不勉為仁厚風俗呼.....。一議村中有事,富者隨彼之意,貧者量力而行,一齊到寺內商酌,問其體虛實可否如何,果系是實事,中村同幫,錢則照部上所捐錢分派。......,不得牽牛至田邊地邊牧養,違者¨得罰錢壹千文入寺內。以上公議有¨¨力同心,均至寺內商酌,不得推諉,並不得徇私,各宜安分守己,則福有攸同。光緒七年四月初七日。眾村謹白。

被人遺忘的古剎——象州大滿云溪寺

光緒七年所立的石碑

有村民說,寺門上原來寫有寺名,後因政治運動的緣故,村民用石灰漿將其糊上去了。如有可能,將面上覆蓋的石灰層清理出去,或可以得見真容。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大滿云溪寺(大雲寺)這座象州的古剎,應該引起地方民眾及文物部門的關注。(吳孝斌)

(成稿於2019年10月3日中午)

特別提示:未經本人同意,媒體、網絡等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