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國時期研究甲骨文最厲害的是王國維、郭沫若和聞一多麼?有什麼研究成果?

石間煙霞


民國時期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中,最厲害的除了王國維、郭沫若和聞一多之外,還有羅振玉、董作賓等先生。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在商朝後期,王室為了占卜,就將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及時和天、神溝通了。刻在龜甲或獸骨的文字,就被後人稱為了“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反映著商朝後期的政治、經濟狀況。一直以來,它對於研究我國早期的歷史及文字演變的歷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研究甲骨文的歷程中,民國時期有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因他們的字號中都機緣巧合地帶著一個“堂”字,而被人們尊稱為“甲骨四堂”。他們分別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

在對甲骨學的研究中,自幼習經史考據之學的羅振玉先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譽為甲骨學的奠基者。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

自從甲骨文被發現後,很長時間內都存在著關於“甲骨文出自哪裡”的爭論。羅振玉經過詳細地考證和謹慎研究後,提出了“於刻辭中得殷帝王名溢十餘,乃恍然悟以卜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的學術論點。他理智地判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

除此之外,在書法上,羅振玉是第一個以甲骨文體開創出一種新字體的人。

王國維在研究甲骨學中,做出的貢獻首先是對甲骨文的考釋。1915年,他發表了《殷墟卜辭中所見地名考》,考訂了孟、雍、費、毫、僱、祀等八個地名,論證了“殷祭”即合祭,“外祭”即祭社。

1917年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書,不僅考證出了商周時期一些相關的人物確實存在,也證實了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殷本紀的資料。

王國維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總結了出土文獻與書籍參證的“二重證據法”,不僅對甲骨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幫助,而且也能啟發一般的學術研究。

董作賓,是甲骨學家和古史學家。他對甲骨學研究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用骨斷代學。

董作賓所著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書,被公認是中國甲骨文史上意義非凡的名著。他曾多次參加殷墟的發掘工作,並主持整理了甲骨。在這些基礎上,他才提出了用甲骨來分期斷代:第一期為盤庚、小辛、小乙和武丁;第二期為祖庚和祖甲;第三期為凜辛和康丁;第四期為武乙和文丁;第五期為帝乙和帝辛。這對甲骨學的研究起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此外,董作賓還根據甲骨學研究,總結出了對殷商時期的歷法和禮制方面的獨到見解。

在當時的甲骨文研究的學者中,郭沫若要算起步最晚的了。他從1928年才開始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但因為他的痴迷,他的研究結果卻後來居上:他曾出版過以下甲骨學研究的著作:《卜辭中的古代社會》《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續編》(甲骨文部分)等等,對當時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對甲骨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他考證了殷商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生活諸方面的歷史;並對當時的奴隸制度、氏族貴族、私有財產等有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他還考證出了殷商時期的王位繼承製以及婚姻家庭形態等成果。並得出了殷商時期為青銅時代和奴隸社會的結論。

郭沫若不僅考證了甲骨文字達500多個,還研發出了一組考證地名的方法——地名系聯法,使後來的考古工作更加便利了。

其實,在民國期間,除了老一代的“甲骨四堂”之外,還有年青一代的“甲骨四少”:嘉興唐蘭,東莞容庚,膠州柯昌濟,番禺商承祚。那時,這四位年輕人都才20多歲,他們能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艱辛晦澀的領域,可見他們對甲骨學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們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和讚美,也非常難得了。


名人史海觀心閣


甲骨文所屬時代為殷商晚期,距今3600餘年,一直不為人所知。自乾嘉兩朝,受到乾嘉學派的影響,金石學得到迅速發展。何謂金石學?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於考證文字資料,以期達到對歷史典籍的補充、完善。

甲骨文發現者

而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便是晚清有名的金石學家。當時許多人會拿著,不明白的古董,登門求教於王懿榮。其偶得了瘧疾,郎中開的藥方中,有一味藥是“龍骨”,是遠古大型動物的化石,有安神、鎮靜之用。其在僕人抓回藥中,發現了小塊“龍骨”之上,有疑似金文的文字,金石學素養深厚的王懿榮,初步判斷是遠古的文字。



於是,輾轉於各家藥店,遍尋帶“字”龍骨。收到消息的範姓古董商人,便上門兜售甲骨。王懿榮傾其所有,收集了1500多片甲骨。如此,若果不是王懿榮,判斷出“龍骨”有疑似的文字,進而大量收購,慢慢由隱秘的個人收藏,逐漸發展成為小範圍文人間的風尚,使得甲骨的價值可到保護。因為是時,甲骨價值不菲,需要一定的經濟作為支撐。否則,便是一味中藥,殷商的歷史極有可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所以講王懿榮的發現,避免了甲骨的滅頂之災,具有開創之功。

第一部甲骨著作

義和團運動後,忠於大清的王懿榮,選擇了投井自盡,其收藏的甲骨為《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接手。與王懿榮素有往來的劉鶚,原本也是金石學家。受到王懿榮的影響,劉鶚也收藏了5000多片甲骨。之後其精選了1000多片甲骨,出版了第一部甲骨著作《鐵雲藏龜》(這裡補充一點,甲骨文以龜甲、牛的肩胛骨為載體,劉鶚收藏的大多數是龜甲)。主要成就:

  1. 辨認出了40多個龜骨文字;
  2. 從龜甲文字中斷定了是商朝的遺物,稱為刀筆文字;
  3. 《鐵雲藏龜》的出版,將甲骨有少數人的壟斷變成了公開,讓更多有識之士加入研究行列。



考據出甲骨出土地

至此,甲骨的出土地以及確切的時代,還不為人所知,有限的甲骨還不構成大數據。一個重要原因嘛,便是古董商人為了壟斷甲骨資源,隱瞞了土出地。曾經協助劉鶚出版《鐵雲藏龜》的羅振玉,千迴百轉從古董商口中得知,甲骨出土地的一些信息。派自己堂弟與內弟前往考察,又收集了1萬多片甲骨,加上之前收集了一萬多片。經大數據分析,從而考據出甲骨的出土地,在殷墟故地小屯村。其1915年由日本回國祭祖,到過小屯村。這樣,羅振玉成了第一個到過殷墟故地的甲骨學家,這是一大成就。



其他主要成就:

  1. 運用偏旁分析,與《說文解字》相互印證,糾正其中的錯誤;
  2. 利用辭例,得出了商朝的禮制、帝王世系、官制等;
  3. 考據出小屯乃是盤庚遷殷後,八世十二王,歷經273年的晚商都城;
  4. 利用甲骨上商王的名字與《史記 殷本紀》比對,判斷出甲骨為“殷王室遺物”。

羅王之學

說起甲骨文界的“羅王之學”,羅是上述的羅振玉,王呢,即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與羅振玉,亦師亦友的王國維,受羅的影響,也加入了甲骨研究的行列。主要成就:

  1. 以《史記 殷本紀》為底本,在甲骨卜辭中,找到了亳、曹、雍等8出地名;
  2. 在甲骨卜辭,多次出現王亥的時候,伴隨隆重的祭祀活動,判斷出司馬遷的《史記 殷本紀》,商王室譜系有遺漏和錯誤;
  3. 進一步考證以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之前12位先公(按王國維的說法,湯以前的叫先公,湯以後的叫先王)。糾正了司馬遷《史記》先公中某段排序,應為:報乙、報丁、報丙。從而證明了《史記》是信史,有力回擊了康有為所著《新學偽經考》,對於三代歷史的質疑。
  4. 從而也創新性的,發展出了“二重證據法”,即是史料典籍與地下文物相互印證,藉由地下文物補正史料典籍。

可以說,甲骨文的研究迅速發展,將中國的歷史往前推了600餘年,有力地證明了三代的歷史非虛。是對康梁之時,學術界興起的,疑古之風的一個糾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