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国时期研究甲骨文最厉害的是王国维、郭沫若和闻一多么?有什么研究成果?

石间烟霞


民国时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中,最厉害的除了王国维、郭沫若和闻一多之外,还有罗振玉、董作宾等先生。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商朝后期,王室为了占卜,就将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及时和天、神沟通了。刻在龟甲或兽骨的文字,就被后人称为了“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反映着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一直以来,它对于研究我国早期的历史及文字演变的历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研究甲骨文的历程中,民国时期有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机缘巧合地带着一个“堂”字,而被人们尊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在对甲骨学的研究中,自幼习经史考据之学的罗振玉先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誉为甲骨学的奠基者。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

自从甲骨文被发现后,很长时间内都存在着关于“甲骨文出自哪里”的争论。罗振玉经过详细地考证和谨慎研究后,提出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溢十余,乃恍然悟以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的学术论点。他理智地判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

除此之外,在书法上,罗振玉是第一个以甲骨文体开创出一种新字体的人。

王国维在研究甲骨学中,做出的贡献首先是对甲骨文的考释。1915年,他发表了《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考订了孟、雍、费、毫、雇、祀等八个地名,论证了“殷祭”即合祭,“外祭”即祭社。

1917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不仅考证出了商周时期一些相关的人物确实存在,也证实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殷本纪的资料。

王国维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总结了出土文献与书籍参证的“二重证据法”,不仅对甲骨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也能启发一般的学术研究。

董作宾,是甲骨学家和古史学家。他对甲骨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用骨断代学。

董作宾所著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书,被公认是中国甲骨文史上意义非凡的名著。他曾多次参加殷墟的发掘工作,并主持整理了甲骨。在这些基础上,他才提出了用甲骨来分期断代:第一期为盘庚、小辛、小乙和武丁;第二期为祖庚和祖甲;第三期为凛辛和康丁;第四期为武乙和文丁;第五期为帝乙和帝辛。这对甲骨学的研究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此外,董作宾还根据甲骨学研究,总结出了对殷商时期的历法和礼制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当时的甲骨文研究的学者中,郭沫若要算起步最晚的了。他从1928年才开始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但因为他的痴迷,他的研究结果却后来居上:他曾出版过以下甲骨学研究的著作:《卜辞中的古代社会》《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续编》(甲骨文部分)等等,对当时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他考证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生活诸方面的历史;并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氏族贵族、私有财产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还考证出了殷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以及婚姻家庭形态等成果。并得出了殷商时期为青铜时代和奴隶社会的结论。

郭沫若不仅考证了甲骨文字达500多个,还研发出了一组考证地名的方法——地名系联法,使后来的考古工作更加便利了。

其实,在民国期间,除了老一代的“甲骨四堂”之外,还有年青一代的“甲骨四少”:嘉兴唐兰,东莞容庚,胶州柯昌济,番禺商承祚。那时,这四位年轻人都才20多岁,他们能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艰辛晦涩的领域,可见他们对甲骨学的一片赤子之心。他们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赞美,也非常难得了。


名人史海观心阁


甲骨文所属时代为殷商晚期,距今3600余年,一直不为人所知。自乾嘉两朝,受到乾嘉学派的影响,金石学得到迅速发展。何谓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考证文字资料,以期达到对历史典籍的补充、完善。

甲骨文发现者

而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便是晚清有名的金石学家。当时许多人会拿着,不明白的古董,登门求教于王懿荣。其偶得了疟疾,郎中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是“龙骨”,是远古大型动物的化石,有安神、镇静之用。其在仆人抓回药中,发现了小块“龙骨”之上,有疑似金文的文字,金石学素养深厚的王懿荣,初步判断是远古的文字。



于是,辗转于各家药店,遍寻带“字”龙骨。收到消息的范姓古董商人,便上门兜售甲骨。王懿荣倾其所有,收集了1500多片甲骨。如此,若果不是王懿荣,判断出“龙骨”有疑似的文字,进而大量收购,慢慢由隐秘的个人收藏,逐渐发展成为小范围文人间的风尚,使得甲骨的价值可到保护。因为是时,甲骨价值不菲,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否则,便是一味中药,殷商的历史极有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讲王懿荣的发现,避免了甲骨的灭顶之灾,具有开创之功。

第一部甲骨著作

义和团运动后,忠于大清的王懿荣,选择了投井自尽,其收藏的甲骨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接手。与王懿荣素有往来的刘鹗,原本也是金石学家。受到王懿荣的影响,刘鹗也收藏了5000多片甲骨。之后其精选了1000多片甲骨,出版了第一部甲骨著作《铁云藏龟》(这里补充一点,甲骨文以龟甲、牛的肩胛骨为载体,刘鹗收藏的大多数是龟甲)。主要成就:

  1. 辨认出了40多个龟骨文字;
  2. 从龟甲文字中断定了是商朝的遗物,称为刀笔文字;
  3. 《铁云藏龟》的出版,将甲骨有少数人的垄断变成了公开,让更多有识之士加入研究行列。



考据出甲骨出土地

至此,甲骨的出土地以及确切的时代,还不为人所知,有限的甲骨还不构成大数据。一个重要原因嘛,便是古董商人为了垄断甲骨资源,隐瞒了土出地。曾经协助刘鹗出版《铁云藏龟》的罗振玉,千回百转从古董商口中得知,甲骨出土地的一些信息。派自己堂弟与内弟前往考察,又收集了1万多片甲骨,加上之前收集了一万多片。经大数据分析,从而考据出甲骨的出土地,在殷墟故地小屯村。其1915年由日本回国祭祖,到过小屯村。这样,罗振玉成了第一个到过殷墟故地的甲骨学家,这是一大成就。



其他主要成就:

  1. 运用偏旁分析,与《说文解字》相互印证,纠正其中的错误;
  2. 利用辞例,得出了商朝的礼制、帝王世系、官制等;
  3. 考据出小屯乃是盘庚迁殷后,八世十二王,历经273年的晚商都城;
  4. 利用甲骨上商王的名字与《史记 殷本纪》比对,判断出甲骨为“殷王室遗物”。

罗王之学

说起甲骨文界的“罗王之学”,罗是上述的罗振玉,王呢,即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与罗振玉,亦师亦友的王国维,受罗的影响,也加入了甲骨研究的行列。主要成就:

  1. 以《史记 殷本纪》为底本,在甲骨卜辞中,找到了亳、曹、雍等8出地名;
  2. 在甲骨卜辞,多次出现王亥的时候,伴随隆重的祭祀活动,判断出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商王室谱系有遗漏和错误;
  3. 进一步考证以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前12位先公(按王国维的说法,汤以前的叫先公,汤以后的叫先王)。纠正了司马迁《史记》先公中某段排序,应为:报乙、报丁、报丙。从而证明了《史记》是信史,有力回击了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对于三代历史的质疑。
  4. 从而也创新性的,发展出了“二重证据法”,即是史料典籍与地下文物相互印证,借由地下文物补正史料典籍。

可以说,甲骨文的研究迅速发展,将中国的历史往前推了600余年,有力地证明了三代的历史非虚。是对康梁之时,学术界兴起的,疑古之风的一个纠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