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谷澍:提高適應性 強化實體經濟服務能力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 趙白執南)中國工商銀行行長谷澍21日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作為經濟運行血脈的金融體系,必須充分發揮資金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指明瞭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站在商業銀行視角,結合工商銀行實踐,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商業銀行必須依託創新,著力實現經營模式、動力機制和價值定位的‘三個轉變’,以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谷澍稱。

谷澍認為,這三個轉變包括:轉變經營模式,提高適應性;轉變動力機制,提升競爭力;轉變價值定位,落實普惠性。

從轉變經營模式,提高適應性來看,谷澍表示,過去的20年,中國銀行業實現了高速發展,資產規模快速擴張。這是銀行對經濟快速發展的適應。隨著經濟漸進轉型,規模導向的發展模式將向結構優化轉變,未來的銀行,將在服務“高質量發展”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上進一步提高適應性,特別是在適應產業變遷格局和適應區域梯度發展趨勢方面。

具體看,谷澍指出,一是適應產業變遷格局,優化業務結構。商業銀行需要創新服務模式和業務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積極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舊產業間的平穩接續。特別是要貫徹好國家關於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統籌平衡長短期資金、增量與存量資金,創新一攬子金融服務工具,加強對基礎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適應區域梯度發展趨勢,優化金融空間佈局。黨中央已經明確經濟區域相互協調的戰略佈局。商業銀行需要把握區域發展戰略導向,前瞻規劃金融資源的空間佈局,深刻領會區域協同發展的內在涵義,建立和完善支撐業務跨區域發展、客戶跨區域管理、資源跨區域配置的新體制、新機制,發揮整體合力,支持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