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李太白詩選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唐玄宗天寶三年,44歲的李太白再次來到齊州。此時的他從“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已經18年了,他自幼好劍術,喜任俠,師從趙蕤(ruí),因趙蕤是道家、縱橫家,時而談論天下大勢,受趙蕤《長短經》影響,立志要建功立業。後人有言贊其師徒:「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八年前,也就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白舉家移居任城,其時李白的六叔父為任城縣令,族弟李凝為單父(今單縣)主簿,近世族祖李輔為魯郡(今兗州)都督,從祖為濟南太守,另外還有族弟李幼成、李令問等亦在魯地供職,李白仍白身,本就從名師,遊歷山河,拳拳報國之心的李白,拖兒帶女,搬到齊魯大地,功名之心不減反增。李白在此結交各地名士,與杜甫、高適漫遊。齊魯山川名勝,多有其遊蹤足跡。

李白政治理想的形式和從政道路的選擇,也是由儒道互補的社會風氣薰陶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響所決定的。這就是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闡述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要實現這個理想,一般科舉取士是辦不到的,這就決定了他必須走以隱逸訪道求官的終南捷徑,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功成名就之後,再回到自由放逸的道教中去。如此,李白與道教著名人物司馬承楨、吳筠、元丹丘等的密切交往,就有多重含義,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司馬氏是茅山道派掌門,南朝道士陶弘景就是一面在茅山修道煉丹,一面與梁武帝打得火熱,往來諮詢,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這種從政模式對李白有很強的吸引力。司馬氏在當朝的影響也非同一般,其道教教義研究很有造詣,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頻頻應召入宮講道,玄宗還“親受法籙 ”成為在籍道士。司馬氏身邊有一名女弟子持盈法師,是玄宗同父異母之妹玉真公主,這無疑是引薦進身的絕好人選。李白曾滿懷虔誠在長安遠郊的玉真公主別館(今陝西周至縣樓觀臺)小住,期待能與公主會面,獻上精心撰寫的《玉真仙人詞》,只是機緣不巧,未能如願。吳筠也是茅山道派,司馬氏師弟,長於道教理論闡發,李白曾與他同隱剡中。天寶元年初,玄宗召筠入京講道,一時深得玄宗讚許。吳筠此行也不負李白所託,趁機引薦。所以《舊唐書》說李白因「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侍詔翰林」。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與李白關係最為深厚的是元丹丘,李白與其不僅相交弱齡,而且長期同遊,共修道業。開元二十九年秋,元丹丘奉召入京,行前李白作《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鳳笙篇》二詩相贈,提醒他“弱齡交光景”,莫忘“榮枯同所歡”。天寶元年春,玉真公主奉詔謁譙郡真源宮,元丹丘以“道門威儀”封號隨行,極有可能藉機薦白於玉真公主,遂在返朝後請玄宗下詔。此時正是李白遊泰山之際。是年八月,李白自泰山返任城後接詔入京。所以與李白結交甚厚,又是第一個編輯李白詩文集的魏顥說:「白久居峨嵋,與丹丘因持盈法師達,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李翰林集序》)。應當說,道門人物的推舉引薦,總算有了成效。

從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開始,他融入上流社會,會過本州裴長史、宰相張悅、衛尉張卿、秘書監賀知章、玉真公主,在天寶元年(742年)始得唐玄宗任用,但官職卻僅是御用文人,平時也就是為唐玄宗的宴請郊遊寫寫慶詩,遂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他的理想就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然而現實總事與人違。

當年,也就是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回到了齊州,這裡盛唐猶在,商客雲集。李白入仕不及三年,便被“賜金放還”,從布衣寒士,名師學藝,到雲遊四方,終得仕途,最終卻理想破滅,失望遠去。放還後,李白的下一站就是齊州。回想四年前,李白髮妻許氏病故,李白自此不斷漫遊梁宋等地,進入洛陽,並北遊太原。南來北往,穿行市間,醉有日星河嶽,醒也有濁酒詩劍,李白樂得同流俗遊俠同桌暢飲。遊俠兒們亂髮突鬢,身佩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好義敢為,這便是當時遊俠盛行的社會。此刻,拋去身後名,他欲往紫極宮求高天師受道籙,便再遊泰山,一朝離開廟堂,終得親近市井,遍訪閒俠隱逸,寫下了這首曠世豪詩,歌以詠志。後世金庸據此,寫下了摻雜哲理的另一個江湖——俠客行。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李白曾作詞《擬恨賦》,有詞“浮生可嗟,大運同此”,今日再回泰山,往事不可追,未來猶未知,浮生寵辱,至此揭過,立於泰山之巔,眼望“造化神秀”、“陰陽昏曉”,不知又是作何感想。但是從此詩中,不但沒有看到李太白的消沉,反而看到一股濃烈的任俠豪氣,開頭便寫遊俠叱吒雷厲、輕名好義的瀟灑之氣,再寫豪俠隱士朱亥與候嬴一諾千金、五嶽為輕的故事,最後豪言壯語,把寫《太玄經》的楊雄嘲諷一頓,說他皓首窮經,就算是有才識,也僅是終日舞文弄墨而已,無法在在青史留下璀璨功勳。

【鑑賞】

  李白這一首《俠客行》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

  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藉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一筆。

  有人認為這首《俠客行》僅僅是寫朱亥、侯嬴,是不對的。前八句寫的俠客的形象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並不會劍術,而是力氣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謀取勝。一句“閒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繫起來罷了,因朱、侯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詩亦當如是!

  我們知道,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不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了。那麼,詩人李白何以如此愛劍呢?這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幹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讚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以這任俠意識為旨的。

  《俠客行》是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遊俠的服飾開始:“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彷彿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當時遊俠兒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目前了。因為詩人並不是為物而誇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於人的精神氣勢而寫物。“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遊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讚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嚮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最後,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贏、朱亥”二壯士”例,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紫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這“三杯吐然諾,五嶽為之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紫霓生。”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吒起清風。”(張華《壯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壯士”,是當之而不愧。“不慚世上英”!詩人對“二壯士”歎服不已,情見於詞了。

  然而,詩人不僅在熱烈的頌唱“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是為壯夫所不為!

楊雄自然沒錯,錯就錯在遇到了好評俠義的李太白。

  《俠客行》詩,雖在歌頌任俠,但由於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把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了。

  俠客一道,是中國文化自遠古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對於體制的強權保持一種個人的挑戰,無論是真正武力上的,還是思想上的,使得體制的強權無法控制一切,使得這個文化不會完全喪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後,在長期的王權的壓制下,這個基因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來了強勢的西方文明的壓制,中國人吃飯、穿衣、一舉手、一投足、一動念,都變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規範,是否有“紳士風度”。因此,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現代中國也是離死不遠了。現今的中國人還是非常喜歡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但如果你真仔細想想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裡的俠客,你會發覺那都只不過是一些可愛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為消閒,可愛固然是可愛,但與李白詩中的那種豪俠境界卻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I.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II. 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III. 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IV. 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裡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V.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VI.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寒士遇明主,李白感懷不已,此二人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VII. 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VIII.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IX. 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平原君)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後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魏)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於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託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一舉解了邯鄲的圍。

X. 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俠客行 | 李太白詩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