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認為唐詩中最有意境的一首詩是什麼?給你一種怎樣的心緒?

寫字那些事兒


我認為唐詩中最有意境的一首詩是白居易的應試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這是作者的應試作品,所以句句緊扣詩題。

前六句賦的是古草原,七、八句,寫與古草原緊密相連的"送別"。

作者十多歲寫的這首詩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單純由於格律謹嚴,符合應試詩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他寫得自然而生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穩而又一氣貫注,顯得非常活潑,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表現了草的頑強生命力,蔑視"野火"而"歌頌春風,具有深刻的寓意,意境極佳。


夕陽紅155908541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有一首詩同時擁有四個題目,《代悲白頭翁》又名 白頭吟、代白頭吟、白頭翁詠。



清代賀裳的論述著作《載酒園詩話又編》 有這樣的記載:《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觀風度格調,則似劉希夷《白頭吟》諸篇類也。

這話什麼意思,就是被大家廣為傳頌的《春江花月夜》,如果不是抄襲,也是一部向劉希夷的《白頭吟》致敬作品。


唐文宗太和年間的評論家鄭處誨也在他的著作《明皇雜錄》中言道: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張若虛、孟浩然、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劉希夷的名字又赫然在列。

他才華橫溢,二十歲時就寫下了傳世之作《代悲白頭翁》,這首詩感傷卻不頹廢,清麗婉轉,曲盡其妙。


其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他的舅舅初唐大詩人宋之問欲據為己有,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劉希夷壓死了。



天妒英才,讓人噓唏不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充滿傳奇色彩的唐詩名篇。

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花近高樓1


題主,你好,你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你也是熱愛詩詞的同道中人,而且對古詩詞必然有自己的鑑賞力。我這邊與你分享一首我一直以來都特別喜歡的唐詩,希望你能夠喜歡。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它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的字面意思大抵如下:我唯獨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鸝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春潮夾帶著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韋應物的山水詩總體風格“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這首詩作於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主要是寫詩人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韋應物以情寫意,借景抒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雖不直抒胸臆,但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卻自然流露出來。

詩的前兩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無意於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地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兩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浮,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所以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裡,蘊含了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兩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來看,這首詩是有寄託,那麼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吶?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曾“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常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他為中唐政治敝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退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有云“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也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詩中透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這首詩單單從文字上來看,詩人通過質樸自然的手法白描了一幅古雅閒淡的山水畫,真而不樸。可深入瞭解到詩人的處境,將自己的情緒代入進去,又能感受到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所以這首詩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唐詩之一,在這裡發出來,與廣大同好共享。


讀書小兒郎


我認為唐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有意境,讓我愛不釋手。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




090909數字認證


引言: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曾提出的詩歌美學觀點: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心思而意會,再表以言傳,方能情真意切。


主題觀點

唐詩三百首中,如果在我心目中選擇出一首最有意境的詩歌,我認為應該是王維的《秋夜獨坐》。

主題論述

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其中尤為欣賞頸聯:"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大概我們都明白,"詩佛"王維在中國唐代也算一位著名詩人,為後世留下很多不朽的篇章。特別是在山水詩方面,幾乎所有作品都膾炙人口。而這一首從通篇內容來看不算突出,但頸聯意境之高遠,完全可以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以及"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來媲美。


關於"田園生活",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美好的想象。這也就是浮躁不安的現代人,動不動就無病呻吟,吟幾句不成體統的山水詩,就以為自己是真正的隱士,遠離紅塵喧囂。但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在遠離塵囂的田園生活裡,即便風景真的很優美,即便生活也很寬裕,但那種寂靜和孤獨真是你願意承受的嗎?



《終南別業》講述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也許這是詩人短暫的灑脫,酒後一時的衝動和興致,但我們是否換位思考,當你是詩人的話,獨自在生活在大山深處。山中無曆日,隔絕塵勞事的打擾,歲月帶來孤獨,你是否能夠承受,所以田園有牧歌,同時也有悲歌,這就《秋夜獨坐》的現實意義。


結論

綜上所述,坐看雲起時,雖然曠達灑脫,但是一種理想主義的閃現,而秋夜獨坐才是詩人現實的寫照,才是真實的詩佛一一一因為詩人首先是有情感的人!

再次感謝悟空小秘書平臺!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敬請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轉發,評論交流,不喜勿噴!


兵法天下


有意境的唐詩有很多,這要看作者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若說豪邁奔放,桀驁不馴,只有李白的《將進酒》。而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作者的處世原則。

還有一首描寫閨房雅趣的詩也很好:

《閨意》

昨夜洞房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是考生“朱慶餘“寫給主考“張籍“,但其中意境非常有意思。





我不像壞小孩


我認為唐詩中最有意境的一首詩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了在一個白雪皚皚的江邊,所有的山、鳥都絕了,只有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不畏嚴寒在江心垂釣,給人的心情是孤獨、寂寞、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的景象,心比雪的寒冷還要冷,同時也表達了漁翁的生活如此情高,生活如此孤僻。


珍惜53261796


1、【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解析】:這首詩的作者是李商隱,中學課本學過,意境也相當不錯。最經典的兩句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凡是愛詩的人,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曾有人說,這首詩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睹物思人,寫給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也有人認為中間四句詩可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從而推斷為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作等許多種說法。

對於這一首詩的創作意旨,歷來說法不一。如果反觀這首詩,以上哪一種說法都能說得通,愛情也行,愛國也可,追悼亡妻,自傷身世,思念待兒,統統說得通。為什麼呢?因為有那個意境。也就是說,李商隱要表達的事物,從意境裡都能找到痕跡。然而,往往易於找到痕跡又模稜兩可的,都不是李商隱要表達的。

在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到,李商隱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2、【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解析】:這首詞是辛棄疾作品,在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遭遇佞臣彈劾,無奈之際,只得隱居江西上饒。這首詞就是他在上饒寫的。他被被彈劾解官後,落得逍遙自在,在帶湖閒居的時候,寫下了這首作品。最經典的兩句是——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一個秋後的落日裡,辛棄疾看到寒鴉歸巢,便勾起了他內心的一片思愁。池塘邊上的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離愁別恨讓人折磨,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斷不會相信,這世上還真有人傷心一夜就白頭。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可以看得出,這首詩寫的是一個人送人歸來之後,看到了眼前的一幕景色,內心裡正處於無限思念和無限悲傷的境地。離別,總是令人傷感,總是令人依依不捨。而這樣一種春景嫣然,春意盎然的景緻,引起了內心是無限 溫柔。

3、【蝶戀花】——王國維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解析】:這一首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作品。最經典的兩句是——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話說光緒三十一年春天,長期奔走在外的王國維回到了家鄉海寧。此時,王國維先生與夫人莫氏久別重逢,原本莫氏就體弱多病,見到王國維,面色更顯憔悴,王國維不禁萬分感傷。而這首詞,就是此時而作。

這首詞的意思是:行遍了天涯,看盡了人情,想不到在重回故地的時候,心上的故人已如花一樣凋零。回憶當年與她花下別離,那時候相對無言,只有離愁別緒凝噎在胸間,而如今,綠窗青天如故,卻已不是當時風景了。

這首詩表達的是,天涯離別之苦,時光流逝之悲,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後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三句更著力寫遲暮的悲感。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芳春,這千絲萬縷的怨恨是無法消除的。這樣的一種意境,讓人心醉。

4、【木蘭花】——納蘭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解析】:這首詩的作者是納蘭容若,很多人會把此詩當做相思別離的愛情詩來讀,尤其是第一句,最為最經典,很多人簡直都把這個當成愛情詩了,其實這首並非愛情詩,二是一首寫給一位名叫叫顧貞觀的朋友。

讀這一首是,可以知道,這首詩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裡分量足夠重的話,那麼無論他以後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就是初戀的美好記憶。一個女子被丈夫拋棄,心中充滿著幽怨,心情也變得哀怨悽婉,屈曲纏綿,意境確實很美。

5、【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解析】:這首詩的作者是崔護,最經典的莫過於——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如果大家看過《太平廣記》,對這首詩中的股市就不會陌生了。說的是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的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而不遇,於是在牆上題寫此詩。意思是說,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與桃花一樣鮮豔。然而今日再來此地尋找,卻不知姑娘已經去向了何處,此時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人已不見。

由於崔護的這首詩,導致後人經常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一樣相輝映,多用於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因此產生了悵惘的心情。

6、【贈婢詩】——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

【解析】:這首詩的作者叫崔郊,經典句子是——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這首詩也有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大唐元和年間,秀才崔郊去姑媽家,看到姑媽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後與崔郊互相愛戀,但這個婢女後來卻被姑媽賣給了一個貴族子弟於侑。崔郊婢女念念不忘,思之如狂。這一年的寒食節,婢女偶爾外出郊遊,正好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婢》。後來那個貴族子弟於侑看到此詩,便讓崔郊把婢女領走,並且還傳為詩壇佳話。

古人的思想境界是現在的人無法理解的,假如說張三與某女子相戀,但這女子在父母的教唆下,嫁給了李四,某一天張三和李四的妻子見面了,寫了一首詩給李四妻子,李四要是看到了,估計得有殺了張三的心,而絕對不會像於侑那樣,讓張三把李四的媳婦領走。

自己所愛額人被奪,內心憂鬱,但由於詩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個人悲歡離合的侷限,反映了封建社會里由於門第懸殊所造成的愛情悲劇。詩的寓意頗深,表現手法卻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可謂意境高遠。

7、【節婦吟】——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解析】:這首詩作者張籍,原題叫《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經典的就是最後兩句。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權勢炙手可熱。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撰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是韓門大弟子,他的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因此不為所動。這首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收買而寫的名作。

其意思是:一個女子對一個男子說,你明知道我是一個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為何還要勾引我?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的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你贈給我的明珠系在紅羅襦上。雖然你很厲害,但是我們是在不合適,我還是愛我的丈夫,我願意與她同生死。可以看得出,這首詩詞淺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立場。詩詞間情理真摯,心理描寫細緻入微,委婉曲折而動人。這跟現在的男女戀愛差不多,男的追求女的,女的先把男的誇了一番,然後話鋒一轉,我配不上你,咱們還是分手吧。

8、【鷓鴣天】——晏幾道

醉拍春衫惜舊香,

天將離恨惱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樓中到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

徵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

莫向花箋費淚行。

【解析】:這首詩是晏幾道所作,其中最經典的兩句是——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這首詩意思是,藉著醉意拍春衫,回想著,舊日春衫上的香。天將離愁與別恨,折磨我這疏狂人。路上年年生秋草,樓中日日進夕陽。登樓望;雲渺渺,水茫茫。徵人歸路在哪方。相思話語無訴處,又何必,寫在信紙上,費了淚千行。

讀這首詩,可以想象,晏幾道又做了一場夢。夢中,有你,沒有意外。

夢醒後,樓臺依舊高鎖,簾幕依舊低垂,原來你已經離開,這個要提醒自己多次的傷害。迎風而立,藉著醺醺的醉意輕拍春衫彷彿還可以聞到你身上的舊香,眼前頓時浮現出了你的一顰一笑,一歌一舞,和那舉手投足間的溫柔,只不過,微風吹過,香散,人散,夢散。年年歲歲的秋草在陌上衰而又生,唯見欲墜之斜陽,日日在樓中陪我度過那言不盡的悽苦與哀愁。然而云渺渺,水茫茫,這種日子要過多久,我們相見之期又在哪。可相思本為無憑語,還是不要在花箋上枉費淚行。相信,明月在,彩雲定歸。意境實在是美不勝收。

9、【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解析】:很多人會誤以為這首詩的作者是李商隱,其實是元稹。全詩四句都非常經典。意思是說,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這首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特別是頭兩句,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10、【皂羅袍】——湯顯祖

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解析】:這一首已經不是詩了,也不是詞,而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經典句子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這一曲是女主人公杜麗娘在遊園時所唱曲子: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是最膾炙人口的句子,意為大好春光,美麗景色無人欣賞,有負蒼天;這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事又在哪一家呢?奈何天就是有負蒼天。誰家院就是誰家的庭院。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兩句用了謝靈運詩中: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的句意。有異曲同工之處,已經也非常獨到。可見,意境的在詩詞曲之間化用,也是非常精妙的。


99常大凡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的篇章,是閃爍在中華古典文學浩渺蒼穹上的熠熠繁星。唐詩中有意境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數不勝數。今天就拿出其中一篇,跟各位喜愛詩詞的朋友共賞。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號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

這首詩構思之精妙,意境之深遠可以說是唐詩中的經典之作。作者採用素描的手法首先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寂寥冷清的廣闊浩渺的大背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給讀者設下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會這樣人跡罕見,甚至連一隻鳥都沒有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環境呢?然後作者大筆一揮在這個廣闊背景上點了一點。“孤舟蓑笠翁”孤獨的小船上一個頭戴蓑笠身穿蓑衣的漁翁。“獨釣寒江雪”最後一句“獨釣”進一步完善了老漁翁的釣魚形象,“寒、雪”字點出了當時特定的環境,解開了前兩句的疑問。怪不得“千山”“萬徑”沉寂得看不見一隻鳥,一個人,原來是大雪封山。至此一幅孤寂清冷的寒江獨釣圖躍然紙上,生動鮮活,意境全開。這樣寒冷的大雪天應該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呀!要不怎麼會千山萬徑沒有一人一鳥呢?連鳥都躲在窩裡不出來,老漁翁怎麼在江雪中獨釣呢?他不怕冷嗎?生活所迫嗎?言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猜測想象空間。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凝練,通俗易懂,短短20個字便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意境悠遠的寒江獨釣圖。可謂一字千金,每個字都恰到好處地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把煉字的精妙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千山,萬徑,”與“孤舟,獨釣”強烈對比映襯出老漁翁的孤獨無助。“絕、滅、寒、雪”突出了環境的艱險,表現出老漁翁在惡劣的環境中頂風冒雪不畏嚴寒的頑強意志。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寫照,老漁翁所處的環境不正是作者自身的處境嗎?





一棵小草827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這首詞相傳為李白所作。宋釋文瑩《湘山野錄》捲上解釋說,"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今湖南常德市)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後至長沙,得古集於子宣(曾布)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本詞表現一遊子看到傍晚的景色後引起的思鄉之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詞中有比較細緻的心理描寫,且通篇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摘自唐宋詞名篇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