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榆中历史--民间传说

摘自--榆中县志


肃王墓

明代,肃庄王朱楧崇信道教,他一封藩兰州,便亲带熟谙勘與的术士踏勘王圹。先在新营査得一处,背靠马啣山,前为燕麦湾岭,二水汇集,一舆师说:“清平世道人架牛,种得燕麦好肥油。五台山下金龙卧,荫子封王又封侯。”朱楧心下领悟,人驾牛不就是“朱”字,朱、猪同音,猪吃燕麦肥,乃兴旺之兆,真是龙脉所在。便下令建造王圹,并从皋兰迁来几户王姓人家,住在“圹背后”守基。王圹修好后朱楧又来视察,忽然听见有一牧羊人在附近高唱:“燕麦喂猪长肥膘,温家岔里藏屠刀。交叉河水是把剪,猪断尾巴龙断爪。”朱楧听着听着,觉得不对路,打发人找牧羊人再也不见,却打问到转过山弯果真有一个叫温家岔的地方,心想,温、瘟同音,猪着瘟又挨屠刀真是可怕,断尾断爪更是可恶。便决定另勘王圹。

第二个王圹,选在定远水岔沟和白石崖中间的暖泉山,唐代尉迟敬德修建了龙泉寺,院内古柏土人奉为神树。此处“五龙”交会,“金龙”为一土石混合小岭,产沙金;“木龙”在东,密布森林;“水龙”为一石山,前有一泉如龙口吐白练之状;“火龙”岭内挖出煤炭可烧;“土龙”为一黄土岭。肃庄王驾崩后便葬在这里了。

不久,第二代肃藩、康王朱瞻焰手下一些无事找事的风水师,又在定远北去30里的平顶山一带堪得大块的“龙脉宝地”,说:“这里前有苑川、后有北峦,群山如龙,紫气照临,历代肃王薨后都可择吉埋葬,还能多设疑冢以防盗基。而龙泉寺王圹建于火龙头上,肃王封藩于西,属金,火克金不利;另外,定远镇又名猪嘴,猪嘴吃糠,糠、康同音,直接于康王有损。”瞻焰一听有理,立即决定在平地里坎山之原修建新圹地。但此处平顶山为质孤堡蔡氏农户所有,为占龙脉,谋士们策划将这家儿子买来当作肃藩一族,而让其继承原来的山权、地权,并为肃王世代守基,管山而不争“风水”。康王纳谏,令人修建了第三处王圹,人们便把质孤堡叫买子堡,后来当地绅士以为不雅,取紫气东来之意,改名来紫堡。新圹建成以后,便把庄王移葬在这里。接着为康王修墓,规模更大。明代肃藩袭封9人,迫封3人,他们的坟墓有11座在平顶山上,人们统称为肃王坟。


榆中历史--民间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