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光皇帝去世前為何只加封奕訢為親王,卻無視其他子嗣?

腦洞外星人


道光皇帝一生先後擁有過九位皇子和十位公主,但是到了道光皇帝晚年,他的九位皇子已經只剩下六位,皇長子、皇次子和皇三子先後去世,原本是皇四子奕詝成為了事實上的皇長子,加上祥嬪所生皇五子奕誴以及靜貴妃所生的皇六子奕訢,這三位皇子是已經成年的皇子,而剩餘的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年紀尚小,還未成年,所以並沒有對其進行加封。皇五子生母祥嬪不受道光皇帝所喜愛,在宮中並沒有地位,這也導致皇五子奕誴早早被排除出了繼位的可能。道光晚年令他感到左右為難的事實上是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中選擇誰為皇儲的問題上,最終道光皇帝在臨終前將皇四子奕詝立為太子,而皇六子奕訢則被封為了恭親王。皇六子奕訢的獲封實際上是道光皇帝對於皇六子的一種補償,是對於沒能立其為儲君的一種補償,而其他皇子則沒有這種待遇了,因為道光皇帝壓根沒有考慮過將他們立為太子。

道光帝九位皇子簡介:

道光皇帝一生先後擁有過九位皇子,皇長子·奕緯由於生母和妃出身微賤,因此從小不得道光皇帝所喜愛,二十二歲那年因為一句戲言觸怒道光皇帝以至於被道光皇帝一腳踢到下部,傷重不治而死。皇次子·奕綱和皇三子·奕繼兩位皇子在不滿一歲時變夭折了惡,悲痛的道光皇帝先後講這兩位皇子追諡為順和君王和慧質郡王。由於前三位皇子的先後去世,孝全皇后所生的皇四子奕詝一下子變成了事實上的皇長子,實際上奕詝也成為了當時唯一的一位嫡子,奕詝之母孝全成皇后深受道光皇帝寵愛,道光皇帝對於這位皇子給予了厚望。之後的皇五子奕誴因為其母不受道光帝寵愛,因此被道光皇帝過繼給了無子而逝的惇恪親王綿愷,失去了皇位繼承可能的奕誴承襲了惇親王的爵位。皇六子奕訢生母為靜貴妃,靜貴妃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後被道光皇帝升為皇貴妃,成為了後宮之中代行皇后職權的嬪妃,靜貴妃在道光皇帝萬年深受寵愛,皇六子奕訢為人機警聰慧,文武雙全,也頗受道光皇帝喜愛,道光皇帝對於這位庶子也給予了厚望。後面的皇六子奕譞也就是後來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以及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都為琳貴妃所生,他們三人是道光皇帝的老來子,道光皇帝晚年時這三位皇子年紀尚小,道光皇帝去世時三人中最大的皇七子奕譞才剛滿十歲,由於年紀過小,事實上這三人並沒有角逐皇位的可能和資本。

道光帝皇位有力競爭:

在皇長子奕緯被道光帝踢死之後的那歲月裡,關於誰會繼承道光皇帝的皇位的問題反而變得沒有之前那般複雜了,道光皇帝剩下的6位皇子之中,被過繼出去的皇五子首先被排除了,而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還是不諳世事的孩童,基本也無繼承皇位的可能,所以,最有可能出現在正大光明匾後那道傳位遺詔上的人名,基本無外乎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但是到底誰將會成為道光朝的儲君,別說滿朝大臣摸不準,實際上就連道光皇帝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嫡出的皇四子奕詝忠孝仁愛,是自己寵愛的孝全皇后唯一的兒子,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訢聰慧異常,能文能武。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個兒子到底冊立誰為皇太子,成了困擾道光皇帝晚年最大的問題。

臨終前最終公佈遺詔: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六十九歲的道光皇帝病重,陷入彌留之際的道光皇帝急召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等人覲見,眾臣入宮後,道光皇帝決定當眾公佈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匣,傳位遺詔被取出之後,當眾宣示:“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至此,道光晚年的傳位風波至此塵埃落定。正常來講清朝皇帝的傳位詔書無一例外的都會只寫上皇太子的名字,但是道光皇帝的一份遺詔之上卻寫了兩位皇子的名字,不僅如此,道光皇帝在冊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後,同時還封皇六子為恭親王,這是一個很奇怪也很少見的現象,道光皇帝的這份苦心安排充分暴露出他內心的左右為難。不僅如此,道光皇帝賜給皇六子的親王封號也大有深意,一個“恭”字不僅是道光皇帝給予皇六子的殊榮,同時也是在告誡皇六子奕訢日後對待自己的皇兄要恭敬,恭謹,要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一輩子既做一個賢王。這是道光皇帝賜給奕訢恭親王之位的真實意圖。

道光皇帝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臨終前的這個看似周密的安排,實際上卻讓恭親王奕訢在咸豐一朝十一年的時間裡被邊緣化。由於道光皇帝的這個安排,使得咸豐皇帝對於自己的這個能力才華出眾的六弟非常提防,整個咸豐一朝奕訢都不被重用,甚至在咸豐皇帝臨終安排的顧命大臣中,也沒有出現奕訢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