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衰落的?

LoongDuke


這個問題,我來聊兩句。

魏國開啟了戰國時代,也是戰國初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始於魏文侯,魏文侯繼承的基業是相當薄弱,甚至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他繼承的魏地,是一個四戰之地,不但趙韓這兩兄弟對魏國虎視眈眈,秦國和楚國也對魏地垂涎三尺。所以魏文侯要想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稱霸中原就必須首先要解決自己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發展魏國,讓魏國變得真正強大起來!

重用李愧率先變法,使得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重用吳起打造魏武卒,被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難逢敵手。到魏武侯時,魏國到了鼎盛時期。

所以,人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衰落的重要因素,而魏國的強盛是從魏文侯重視人才,不斷挖掘人才開始的,而魏國的衰敗是從魏武侯聽信讒言,流失人才開始的。再優秀的人才,只有遇到賢明之主才能發揮出他的最大價值,如果有再多的人才,卻讓這些人“無可奈何花落去”,那麼最終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人才願意去為你真心實意的奉獻。

然而魏國出現一位魏文侯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能夠不論出身,敞開心懷擁抱人才的明君了,從魏武侯開始,魏國的衰敗便開始奠定下來。

因為魏武侯時期開始出現大量人才流失的現象,流失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就是一手創建魏武卒的吳起,他被公叔用計失去魏武侯的信任,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吳起離開魏國後,魏武卒彷彿失去了靈魂,沒有了吳起,這支隊伍再也沒有“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的輝煌戰績,而且每況愈下,連吃敗仗,可以說吳起就是這支軍隊的靈魂。

到後來龐涓接管魏武卒,龐涓不是吳起,可以說從始至終龐涓都沒有真正得到魏武卒的擁戴,經過“圍魏救趙”後,魏武卒被孫臏徹底打掉了“威武之師”的名號,在列國眼裡,魏武卒已經沒那麼可怕了,至此,魏國的頹勢已經無法掩蓋。

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變故後,魏國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保持著喜歡聽信讒言的作風,對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無法給予公平的對待,范雎差點就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遠交近攻的策略。

魏國的這一波操作,等於是自掘墳墓。

粗略算一下,從吳起開始,犀首,商鞅,孫臏,張儀,范雎,連自己宗親魏無忌等人也在流失之內,這些流失或閒置的人才無不在他國發揮著巨大的能量,從不同程度上傷害著魏國。

成也於此敗也於此。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魏國的崛起是抓住了時代的天時,然而又喪失了人和。魏國的強大後急速的衰落是必然。

如果說以上是魏國衰敗的主觀原因,那麼魏國還有客觀原因——地理位置。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前說過一句話:叫花子打狗,要靠牆。

所謂的靠牆就是要有一塊穩定的根據地,只有解除後顧之憂,才能全力迎戰。秦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東面有函谷關鎮守大門,但秦國也不敢輕易東出,因為秦國後面還有義渠、戎狄等後患,後來秦昭襄王時期徹底解決了這些人才敢東出的。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西部地區和中原地區之間的聯繫被韓國壓縮的只能以上黨山地所聯繫。一旦西部有變,東邊兵力不能迅速救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土地被吞併。但是東邊領土又是一馬平川,容易被攻擊。如果西部地區失去後,魏國只能等著滅亡了。這也是秦國強大後,魏國沒有再次強大的原因。中山土地是魏國吞併中山國得來的,中山土地是樂羊帶著部隊花了大本錢打下來的,然而這塊土地與魏國大本營不能直接聯繫,魏國強大時,中山土地牢牢的依附,當魏國衰落後,中山國就復國了。

魏國強大的時候,領地貌似很寬廣,很穩固。當魏國衰落時,這些不穩定因素都是一個個定時炸彈,讓魏國疲於奔命。在一個不穩定的國度裡,又沒有大量人才輔助,魏國的國力能夠維持住就已經不錯了,連年消耗,豈能不衰敗?

說了這麼多,其實魏國衰敗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君主的執政能力不行。

魏國國君除了第一代魏文侯外,其他歷代君主全都把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給拋棄了,當秦國打到魏國的國門口,魏國國君採用消極的政策。因此,在魏文侯之後,我們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魏國積極備戰,對外開展積極外交政策,對內除了魏文侯的改革,再也沒見過新的利國利民措施落地,我們只看到了魏國的割地歷史、看到魏國迫害忠良、看到魏國大量國民因為無法生存而流失他國。

試想,如果魏國能夠和秦國一樣,代代有明君出現,文有商鞅、張儀、范雎,武有吳起、孫臏、龐涓等,而且魏國又是人傑地靈的地方,從來不缺乏人才的出現,只要魏國明君勵精圖治,充分吸納人才,開展積極外交策略,遠交近攻,我想地理位置可以被彌補的,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談閒士


這個既有魏國的先天缺陷的原因,也有魏國統治者後天策略錯誤的原因。種種原因交織之下,使得原本強盛的魏國,最終錯失了發展的良機,最終落得被他人吞併的下場。具體包括魏國地理位置缺陷、軍事策略錯誤、人才流失嚴重3個方面。

魏國戰略位置的天然缺陷

三家分晉後,魏國分的土地應該算是最肥沃的。因為魏國地處中原地區,被稱為“天下之胸腹”。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變換、交替的意思)居也。

司馬遷在這裡就指出了魏國的戰略位置,是有著天然的缺陷的。對於大一統的政權來說,自然可以居中而控制八方,瞰制天下。但是對於紛亂的戰國來說,魏國卻是四戰之地。魏國的四周都有大國,西有強秦,北有趙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這樣的戰略位置,極容易陷入多面作戰的境地,在軍事上是極為不利的。

而且,因為魏國處於中原腹地,境內多平原,道路更是四通八達,極少有天然的險隘可供防守。尤其是到了遷都大梁後,這種情況更加突出。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魏國的東西兩部被韓國從中間隔開,使得魏國的領土形狀就像一條褲子(從上往下看或從下往上看)。

而連接東西兩部分的通道,位於呂梁山和太行山之間。一旦這條道路被切斷,魏國便東西不能兩顧,陷入極為危險的境地。其實,同時代的人,就已經指出了魏國這種戰略地位上的天然缺陷。

(魏國)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勢,故戰場也。

戰國初年,其他大國還沒崛起,這種戰略位置上的天然缺陷還不明顯。等到了齊、楚、秦、趙強勢崛起之後,魏國的處境就非常艱難了,慢慢地劃入了衰落的深淵。

魏國錯誤的軍事策略

戰國初期,其他大國尚未崛起,趁著這個空檔,魏文侯抓住機遇變法,而又能與當時的趙國、韓國打好關係,從而才成為當時第一強國。

韓、趙兩國都曾向魏國借兵,以討伐對方,但魏文侯都沒有答應,只是說韓、趙兩國都是自己的兄弟之國。後來兩國知道事情真相後,全部去朝見魏文侯,相當於變相地承認了魏國的盟主地位。此時,魏國的策略還是正確的。

魏文侯在任用吳起為將,攻下河西之地後,使得魏國控制了黃河天險,進攻可以突破到秦國腹地,防禦則可以依靠黃河,保衛魏國國都安邑的安全。但此後,魏文侯卻轉移了進攻方向,開始攻打處於趙國境內的中山國,這是魏國戰略錯誤的開始。

因為中山國位於趙國境內,每次都需要向趙國借道。而且,攻下之後,也極難有效統治。戰爭持續了三年,魏國才攻下中山國,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最後卻為趙國做了嫁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通疲勞的疲),罷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

這也是趙國同意借道給魏國的原因,最終的結果也正是這樣。被魏國攻打下的中山國,先是脫離了魏國的掌控,最終又被強大起來的趙國吞併。更讓人頭疼的是,魏文侯聯合韓、趙兩國,開始攻打齊、楚兩國。

齊國趁秦、魏兩國在爭奪河西之地時,派兵攻打了魏國。此時,韓、趙、魏三國尚未得到周天子承認,因此有共同利益訴求的三國,還能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了報復齊國趁自己動亂時背後捅刀子,魏國趁齊國國君去世的時候攻打齊國,並戰而勝之。

等到了魏文侯兒子魏武侯即位,又聯合三晉之兵攻打楚國,攻下大梁,從此大梁為魏國所有。所以,到了這時候,秦、齊、楚三個強國,都已經和魏國結下樑子,從三個方向包圍了魏國。

魏武侯即位後,驕傲自大。趁趙國國君新立,發兵攻打邯鄲,幫助其他公子爭奪趙國國君之位,但最終失敗。此後,魏趙兩國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兵戎相見。

鄭國夾在楚、韓、魏三國之間,後被韓國吞併,使得一直想要吞併鄭國的魏國大為不滿,韓魏關係出現裂痕。從此,三晉聯合的局面,便是名存實亡了。甚至為了控制魏國的擴張,韓、趙兩國聯手,共同打擊魏國。

魏南與(交好的意思)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這就是魏國採取了嚴重錯誤的軍事戰略,使得和四周的大國同時結怨。原本就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從此便沒有安寧之日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擇一個主攻方向,而交好其他周邊國家。魏國之所以這樣,也和魏國的人才流失有密切關係。

魏國人才流失嚴重

魏國堪稱戰國的“人才培育基地”,吳起、商鞅、張儀、范雎、孫臏等,哪一個都是當時之俊傑,只要能留下一個,魏國便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可魏武侯聽信讒言,逼迫吳起不得不離開魏國而投奔楚國。逃到楚國的吳起負責變法,雖然時間極短,可也迅速使得楚國威震諸侯,秦、魏都不敢和楚國爭鋒。由此足見吳起大才,但最終卻不能為魏國所用。

商鞅、張儀、范雎、孫臏等,亦是因為魏國國君不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而大多為敵國所用,魏國多次把一統天下的機會都完美錯過了。

商鞅在秦國變法,使得秦一舉而成大國。張儀連橫、范雎遠交近攻,孫臏帶領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大勝,這些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使得魏國的國力、運勢不同程度地下滑。這就是魏國有人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不能全始全終,魏國最終嚥下了這個苦果。

綜上所述,原本在戰國初期一枝獨秀的魏國,因為戰略位置的天然缺陷、後續錯誤的軍事策略以及人才的嚴重流失,使得魏國迅速衰落下來。

雖然後來魏國用強制手段和韓、趙兩國換地,以求把魏國東西兩部連成一片。但最終其他各個諸侯國的壓力下,魏國的計劃沒有全部實現,只是交換了部分土地,魏國地理位置缺陷的魔咒沒有打破。

等到魏國為了避開秦國的軍事壓力,把國都由安邑搬到大梁時,更加註定了魏國衰落的結局。原先安邑北有鳴條山,西有黃河,南有石門山,東有景山,是比較容易防守的。而搬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後,因為四周都是平原,無險可守,只能集結重兵保護。後世的北宋,也是被開封無險可守的情況生生拖垮。

等到齊、魏爆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時,都是因為齊軍直搗大梁,而魏軍不得不回援,從而中了齊軍的計謀而導致打敗,進而一步步衰落下去而不可挽回。

魏國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佔領了河西之地後,直搗秦國腹地,佔領關中地區。從而取得秦國進可以吞併六國,退可以閉關自守的優勢。而不是四面開花,四處樹敵,最終被其他崛起的大國生生夾在中間,成為“夾心餅乾”,只能是別人口中的美味了。


歷史鉤沉


  • 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了晉國最好的地盤,但是魏國的地理位置不好,東西南北都有其他的國家,北有趙國,南有韓國和楚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這就表示魏國要想發展壯大,就得有能力同時對付周圍幾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如若不然,周圍的國家一起來攻,魏國豈不是要被瓜分掉。
  • 在戰國前期,魏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而魏國的強大,靠的就是魏國強大的軍力。魏文侯啟用吳起,精選精銳士兵,訓練魏武卒,給魏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對魏國的強盛發揮了重大作用。
  • 魏武卒要求士兵穿三層鎧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12石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跑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魏武卒。

  • 魏國的強大靠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軍力大損後,自然也就走向衰落。馬陵之戰,在魏國和韓國兩敗俱傷後,齊國再次使出圍魏救趙的計謀,孫臏在馬陵設伏。龐涓率領魏國大軍中計,龐涓被亂箭射死,魏國精銳士兵被殲滅十餘萬,實力大損。此後魏國便逐漸走向衰落,不再稱霸中原。

揚楊劉


魏國的衰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魏國統一三晉的國策導致三晉同盟破裂;其二、魏國官場腐敗,雖盛產人才而終不為魏國所用。魏國本是三晉之一,立國之初就跟韓、趙兩國結成三晉同盟,這個同盟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不是後來的合縱或者聯橫可相比擬的。魏國強大後,以晉國正統自居,收復河西,統一三晉都是魏國向著恢復晉國國際地位在努力。遺憾的是,統一三晉是一大敗筆,導致了三晉同盟的破壞,也消耗了魏國的兵力,最終讓齊國成為老大。

三晉一家,晉國從三軍六卿制開始,六卿一直主導著晉國的國政。最終韓、趙、魏三家精誠合作,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歷史使命,數百年的合作,讓韓、趙、魏三國有合作的基礎。魏國立國後,開始了變法事業,國富兵強後,魏國向秦、楚、齊三國索地,且戰而勝之,這其中除了魏國軍力強大外,也離不開韓國、趙國的支持。魏國當了老大後,就想著滅了韓、趙兩國,完成統一三晉的目標。攻趙的桂陵之戰,滅韓的馬陵之戰,讓魏國精銳大軍折損大半,且使韓、趙二國跟魏國離心離德。

魏國伐趙、伐韓失敗後,秦國又崛起,一戰收復河西之地,盡殲魏國精銳部隊。如果魏國能恥而後勇,那麼魏國還有崛起的可能,但是魏國吏治腐敗,朝臣結黨營私,寒門士子難以進入魏國朝堂。衛鞅、張儀、犀首、范雎等名臣皆在魏國成長起來的,卻最終為秦所用。魏國不是沒有人才,但是沒有使用人才的器度。魏無忌作為魏國王室子孫,其才能出眾,但依舊不被魏國重用,曾客居趙國十餘年。後來魏無忌領兵擊退秦軍後,魏王更加猜忌魏無忌,最終無忌公子縱情聲色而死。


破壞三晉同盟,人才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這就是魏國衰落的核心原因所在。


大秦鐵鷹劍士


魏國倒黴就倒黴在他鄰居是一門心思東進的秦國。

要知道,魏國在戰國前期可是爸爸級別的大國,取代趙國成為三晉之首,動不動就要欺負欺負老秦(甚至曾經打得秦國差點亡國),在中原地區也是說話算數的大哥(徐州相王)。魏國的頂峰在魏惠王時期,衰落也是在魏惠王時期。他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變法紅利衰退

魏國是戰國諸國中最早進行變法的國家之一,他主要進行了兩次變法。

第一次,是李悝變法。在魏文侯時期,李悝和大商人白珪的主持下魏國開始了主要針對政治和經濟的變法。主要內容有下:

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明確法律的權利,加快了魏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

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魏國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

第二次,是吳起進行的軍事變革。最最著名的就是魏武卒的創立,這支軍隊讓魏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到了惠文王時期,變法的紅利開始消失,或者說不那麼明顯了。舉一個例子,魏武卒的戰鬥力強大是因為極高的成本,入選武卒的士兵有極高的身體素質,要知道武卒作戰可是身穿好幾層盔甲的。每一名武卒都會被授予土地和奴僕,保證他們不需要為了家業擔心,另外即使因為作戰死亡,親人也會得到極其豐厚的撫卹,這讓武卒悍不畏死。在吳起和龐涓手裡,武卒威名遠揚。

但是,問題也出現了。土地不夠用了。武卒的土地一旦被授予是不會被退回的,武卒數量在增加,土地在減少,就導致了人地矛盾,直接影響就是軍隊戰鬥力下降。另外貴族對軍功地主階級的排斥也越發嚴重。這導致了魏國逐漸疾病纏身。

人才流失

可以這麼說,秦國的崛起一半功勞歸魏國。最明顯的就是人才問題。

張儀、公孫衍(魏國公室血統)、魏章(魏國公子)、衛鞅(由衛到魏,蹲了N年冷板凳也沒用他)、范雎等等名將名相都跑到秦國去了,魏國國內能稱得上大才的也就是齊國來的田文、宋國來的惠施,還有龐涓算半個。

秦國的求賢令是導致這一切的重要原因,加上魏王對人才極其佛系的態度,魏國成了戰國最大的人力資源市場。秦國緊鄰魏國,還沒有二手中間商賺差價。

魏王好大喜功

魏惠王痴迷於過去的強大,利用兩次變法的紅利毫不擔心後果地進行軍事行動,當然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打得秦國快滅國,國君動不動就“拜託諸位了”(我沒說某大龍哈哈哈)。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瞬間弟弟變爸爸,魏國還是難以承認,屢屢在戰略和戰術上出現問題,魏國越打越輸,直到伊闕之戰,此戰之後魏國就再也不能和秦國掰腕子了。


這三點讓魏國由戰國小霸主變為了一個不再強大的國家,時耶命耶?時也命也。


漫談國史


戰國時期的魏國,其從強盛走向衰弱的轉折點是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在位時期(前369—前296),致使魏國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什麼人才流失,也不是魏惠王的昏庸無能。其衰弱的根本原因在於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國的強大必然引起列國的聯合攻擊,魏國是實實在在被打衰弱的。


魏國在經歷了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後,魏國成為了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國家,魏國聯合韓、趙國兩國結成三晉同盟,東敗齊國、南抗楚國、西侵秦國,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這種狀況在魏武侯後期,出現了一些變化,魏國與趙國出現了一些矛盾。到了魏惠王即位時,三晉同盟因韓、趙干涉魏國王位繼承而正式宣告瓦解。

在這個背景下,魏國徹底陷入了四面為戰的孤立處境,但是魏國憑藉著雄厚的家底,仍舊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強盛。魏國衰弱的起點是與趙國爆發的“邯鄲之戰”以及因此引發的齊魏“桂陵之戰”,這兩場戰爭嚴重的削弱了魏國的軍力國力,魏國雖然攻克了邯鄲卻最終還是被迫歸還了趙國,齊國的參戰更標誌著對魏國霸主地位的挑戰。


為了重新恢復魏國的地位,魏國由於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了韓國。由此魏國成為了眾矢之的,趙國、齊國、韓國先後與魏國開戰,魏軍主力更是在馬陵之戰中十萬魏軍全軍覆沒,主帥太子申被俘、大將龐涓被殺。隨著魏國野戰力量的喪失殆盡,秦國對於魏國河西地區也發動了攻擊。魏國在四國的攻擊下,不斷喪城失地,國力日漸衰弱。

以上一系列的事件標誌著魏國徹底喪失了霸主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魏國的衰弱不是一人一力可以阻止的,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強勢的一方必然遭受周邊其他國家的聯合攻擊,魏國糟糕的地理位置使得這種情況雪上加霜,魏國再也無力重新崛起。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936775591016053"} --}

浮沉的歷史


上古時期,在貴族和平民之間逐漸出現了一個士人階層。春秋末期,士人階層逐漸壯大。他們沒有貴族的特權和財富,因此投身於學術和文化,子夏正是當時士人的靈魂宗師。在魏國西河地區,魏斯為子夏建立學堂,天下士人蜂擁而至,西河學派誕生。

魏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幹木”,並且任命李悝為相邦,開始在魏國大張旗鼓地改革。

  • 在政治上,李悝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即廢除世襲制度,以實際的事功和能力作為獎賞和任官的標準。
  • 在經濟上,一、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量,以實現民富國強。二、制定實行“平糴法”。為穩定小農經濟,防止穀賤傷農和谷貴傷農,實行“平糴法”以政府的力量來平衡和調劑糧價,實現“取有餘以補不足”。
  • 在法律上,李悝制定和頒佈了維護新制度的《法經》,《法經》是對諸國法律的總結,也成為了後來秦、漢法律的藍本,所以李悝被奉為戰國時期法家的始祖。

活力空前的魏國發動了第一場戰爭,而戰爭的指揮者就是一個平民-樂羊,而在以前,非大夫者不可將兵。

取消貴族世襲的特權,將貴族的土地分給平民,無論國籍和身份以才華和貢獻獲取名利。自周天子以來六百年,僵化的等級社會第一次被打破!數量最為龐大的平民階層有了上升通道,一直被壓抑的能量如火山般噴湧而出!

樂羊以鐵血之勇氣,用了三年時間,一舉攻滅中山國!樂羊是子夏的學生,為了攻下中山,樂羊食其子之肉羹,功業之心完全碾壓人倫之情。

魏斯的眼光超越了時代,因此能夠激發士人的力量,他深諳人心,因此可以駕馭這些不無邪惡的大才。


魏斯胸懷寬廣深得世人認可,在一個大變的時代,天下的大才因此聚集到到魏國。

吳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了魏國,他不但殺妻,而且不孝,惡名傳遍天下,但魏斯獨具慧眼任命吳起擔任舉足輕重的西河郡守。這是一個略不世出的大才,烏合之眾經他之手能夠迅速蛻變為令人生畏的力量。

吳起是一個罕見的軍事天才,戰國一世只有白起和王翦可以與他相提並論,聞名天下的魏武卒就出自吳起之手。這隻軍隊身體強健,紀律嚴明,其強悍程度一時無人能敵。

公元前404年,以魏斯為首,魏趙韓三家聯軍攻入齊國長城之內,齊康公投降。

公元前403年,魏斯以武力要挾齊康公,在洛邑朝見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分封瓜分了晉國的三大家族魏趙韓為諸侯。

禮治的春秋時代結束了,以實力論英雄的戰國時代開啟。

但是魏斯對平民出身的士人仍舊不能完全信任

魏文侯魏斯重用士人,開變法之先河,魏國因此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然而,魏斯最終放棄了沒平民出身的翟璜,而委任弟弟魏成為相邦。從內心深處,他對平民出身的士人,仍舊不能完全信任。

沒有人想到,這個決定預言了魏國一百多年波詭雲譎的命運!


田子方是西河學派的中流砥柱,魏文侯尊其為導師,但是在文侯的兒子魏擊眼裡,田子方還是貧賤之人。

在西河擔任郡守期間,吳起連敗秦軍,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使黃河以西之地盡歸魏國,魏武卒名震天下,秦人因吳起不敢向東而望!

魏武侯魏擊即位之後,卻並沒有委任吳起為新的相邦,而是讓自己的親信田文做了相邦。吳起是典型的士人,視功名為一切,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相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吳起明白,自己平民出身加上功高蓋主的嫌疑,他很難獲得相邦之位。在一出設計好的圈套之下,吳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他明白,理想之門已經對他關閉。他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魏國就這樣失去了一位經天緯地的大才,但這並不是最後一個。

而在吳起離開後三年,魏國就因戰敗用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向秦國求和。


吳起是第一位報復魏國的士人

戰國時代,士人只重功名沒有家國意識,公元前381年,做了楚國相邦的吳起帶領楚軍穿越黃河攻打魏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楚軍穿越梁門,駐軍林中,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的聯繫。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攻克黃城,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失去吳起後,魏國再次失去一個大才——商鞅

吳起之後大約三十年,經公叔痤之手傲慢的魏惠王又放走商鞅。冥冥之中,魏國親手為自己挖了一個又一個陷阱,但這依然沒有結束。

商鞅之後,孫臏與魏國結下了大仇!

幾乎在商鞅離開魏國同一時間,齊國人孫臏受上將軍龐涓邀請來到魏國。孫臏沒有料到,這是一個卑鄙又殘忍的陰謀。魏惠王時期,魏國與齊國爭霸,龐涓擔心才華橫溢的孫臏被齊國所用,危害魏國。龐涓沒有料到,他的殘忍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孫臏在齊使的幫助下,逃回了齊國。適逢齊國如日中天的國勢,重度殘疾的孫臏作為軍師開始復仇!

公元前354年,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打敗龐涓。

公元前341年,孫臏減灶誘敵,在馬陵殲滅十萬魏軍!走投無路的龐涓自殺!

公元前340年,馬陵之戰後一年,被魏國放走的商鞅,誘騙魏國公子魏卬,大敗魏軍。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霸主之路,而魏國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就是戰國時代,士人的影響力。但商鞅的作用遠不止此,他幾乎主宰了一個時代。

公孫衍率軍一戰斬首八萬魏軍

公孫衍也為秦國效力,他出自西河學派。西河學派,源自魏國,但徒子徒孫大多為秦國所用,成為魏國的對手。商鞅之後,公孫衍繼續率軍攻魏,一場戰役就斬首八萬魏軍!黃河以西之地盡歸秦國。

公孫衍之後是張儀

魏人張儀擔任秦國相邦,數十年時間以連橫之策不斷蠶食魏國。

作為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國家,魏國國力之雄厚幾無敵手,但從魏文侯到魏惠王僅僅三世,魏國就迅速衰落,東邊敗給了齊國,就連魏惠王的大兒子都死在了戰場上,西邊秦國奪走了七百多里土地,往南又被楚國不斷進攻。魏國失去了霸主地位,從此一蹶不振,魏國變法得益於士人,衰敗也源於士人,但歸根結底是魏國王室的多疑。

但,噩夢還在繼續,這次是范雎

范雎作為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最後卻被須賈陷害,在秦使幫助下逃離魏國來到了秦國。

范雎就是後來提出“遠交近攻”的那位秦國相邦,睚眥必報說的就是他。為了替范雎報仇,秦昭王以武力威脅,曾經的魏國相邦魏齊走投無路,只能自殺。

最後的一絲曙光是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企圖在長平之戰後一舉滅亡趙國,信陵君竊符救趙。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他不僅是魏國,甚至是六國最後的一絲曙光。在生死存亡之際,魏王不得不任命信陵君為相邦,信陵君以一己之力聯合五國抗秦,秦國一時無法東進。

但是,秦人散步信陵君自立為王的謠言,多疑的魏王罷黜了信陵君的相位,魏國失去了最後一個大才,滅亡已不可逆轉。

公元前255年,魏國滅亡。

一百多年來,魏國一邊源源不斷地製造人才,一邊孜孜不倦的為對手輸送人才。他們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用,這些大才最終協助他國削弱或直接滅亡了魏國。


我是安六七


戰國前期,魏是最強大的國家。從公元前四四五年、魏文侯(魏斯)元年起,經文侯、武侯兩代,到公元前三四一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馬陵之戰,魏軍大敗止,足足有一百年出頭。

戰國形勢

一直到魏惠王遷都大梁時,魏國開通鴻溝,整個黃淮平原的水道交通就到處可以通行了。惠王搞這樣的大工程,雄心顯然很大。把魏國的中心移到河南,也是因為魏惠王想在中原有個大發展。當時中原的魯、宋、衛、韓的君主都到大梁去朝見惠王,惠王是很神氣的。

魏惠王

許多答案都說魏國的衰弱,倒黴就倒黴在魏惠王這個敗家子上,但有趣的是魏惠王自己一直想不通。孟子見惠王時,惠王一副灰溜溜的樣子,說晉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到我手裡,居然會糟到這個樣子,看看別國的君主也不見得特別高明,真不曉得究竟是什麼原因。

孟子

那麼,魏惠王到達做錯了什麼呢?孟子專講仁義道德,當然分析不出結果。但我們從當時的形勢看,惠王錯就錯在不團結三晉,不全力防範正在崛起的秦國。晉國原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分為三,魏國所得雖是原來晉國本部精華所在,但比起全部晉國,也只算半個。戰國初年,三晉幾次聯合行動,對齊對楚,都得大勝。惠王先打趙,後打韓,以致引起齊國干涉,兩次大敗。這就是他致命的錯誤。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一天世界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

分析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衰落的?首先我們先看看魏國是如何崛起的。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一,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歸因於晉的家底好,魏國分晉後,繼承了晉國的大部分財產。二,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筆者認為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人才的流失

1,首先第一位便是被稱之為政治與軍事雙全能的吳起,吳起這樣一位人才在佔據秦國河西之地後,卻被後來的魏武侯所猜忌,最終不得不逃亡楚國,他的離去也讓魏國失去了在戰國初期爭霸的利劍。

2,而讓魏國從鼎盛走向衰落的第二位人物則是商鞅。商鞅最初是魏國公叔座的門下,當時的公叔座在臨死的時候,曾向魏王舉薦過這一個得意門生,並且告訴魏王,如果不重用他那麼便把他殺死,不能讓他逃亡到其他的諸侯國內,但是魏王當時對這句話顯得十分輕浮,在公叔座死後不僅沒有任用商鞅而且也沒有把他殺死,所以最終導致商鞅輾轉來到了秦國,之後便在秦國開啟了一系列的變法,而魏國也因此遠遠落後於秦國。

3,孫斌是讓魏國加快衰亡的重要人物。孫斌被魏國同窗龐涓所嫉妒,最終龐涓捏造了一些未曾出現過的罪名,導致魏王直接把孫臏的雙足砍掉,並且在他臉上刺上字表示對他的侮辱。但沒想到孫臏在受到極大侮辱後並沒有徹底喪失鬥志,反而被齊國的使者接回齊國,被大將軍田忌奉為上賓。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魏國因為流失了當時戰國時期最有才能的幾員大將,導致國力日漸衰落。因此人才流失是魏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魏國戰略決策的失誤

魏國霸業,在於三晉一體,也就是說,魏國能獨霸,少不了趙、韓兩國的支持。魏國不會和齊國或楚國結盟,原因便是趙、韓弱,齊、楚強,對於魏國霸業,能構成威脅的便是齊、楚兩國,魏國只能聯合趙、韓,以抑制齊、楚兩國。但不幸的是,魏國君臣,想先統一三晉,然後與其他國家爭鋒,可無論是攻趙、攻韓,只會白白損耗三晉自身勢力,反而給其他國家可乘之機,齊國兩次救援,大程度損耗了魏國主力,在加上秦國又趁火打劫,魏國獨霸的局面徹底終結,魏國也一蹶不振。

三,戰爭的巨大消耗

桂陵之戰後,魏國還是最強的大國。由於韓國和魏國的矛盾加劇,魏國於是再次興兵攻韓,引發了歷史著名的馬陵之戰。這戰之後,魏國慘敗龐涓身死,導致魏國是實力大大受損,從此衰落。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由於魏國在各方面的決策失誤,導致自身的國力大大受損。經過幾次戰爭後,對於魏國的消耗巨大,魏國從此在實力上遠遠落後於秦國,慢慢衰落,最後被秦國所滅。


南風未至時


四處樹敵,毫無戰略!

在筆者看來這是最直接的原因,要知道自重龐涓做上軍事第一人之後那可是東邊打完六國,西國打秦國,你今天佔領了這個國家一塊地,明天佔領另一個一塊地,這哪裡是在為魏國考慮啊,這是變形害魏國!

人民就那麼些,而你天天出戰,別說一個魏國了,十個也架不住這麼耗的,更何況你遭惹的也不是等閒之輩,比如將來冉冉升起的兩個巨星,齊國和秦國!

那句話怎麼說來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真的太適合魏國拉

毫無戰略而言

好吧,就算你想要開疆拓土,朝著一個目標發展呀,是該先東還是先西,像人家秦國就很聰明一直目標就是東出,東出,可魏國呢,除了得罪人的打法,就不見著,有什麼戰略目標,都佔領著一堆小城小地的,那有啥用?

還不是最後無限拉仇恨,讓所有人聯合打自己?

綜合上述就是我想論述的魏國衰敗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