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2218992768


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改革史、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學術氣氛十分活躍,湧現出不少學術學派和能人志士,其中便有一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深刻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在魏國不得志的商鞅曾隻身前往秦國,輔佐秦孝公,在給出的帝道、王道、霸道三種方案中,秦孝公選擇了霸道。於是商鞅在秦國內積極實行變法,一步一步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在政治上,他改革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還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在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在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他和秦孝公可以說是知己,秦孝公賞賜他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商鞅。

然而,在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登基,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被車裂,全族被殺。那麼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直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誰讓商鞅在前朝如此受重用,不趁現在除去還等什麼。在秦孝公薨逝時,商鞅在前朝幾乎和秦孝公同穿一條褲子,兩者互為知己,這一點對於繼位者來說,是嚴重的威脅,必須趁早將其除掉。去除前朝統治者遺留勢力,培養自己的親信歷來是剛登基者的第一步。何況當時秦惠文王登基時才十七八歲,面對這樣一個老臣,如果不在這時候除去,以後就更難了。同時這件事也立下了新君的威信,宣示了這個國家還是嬴氏。

此外,這一招實際上是為了鞏固和持續發展變法的成果。商鞅在國內變法實際上對國家、對人民誰都好,但是這場大型的變法實際上是剜其腐肉、刮其腐骨,對大家都是錐心刺骨的痛。同時還威脅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為他取消了世襲制,以軍功論爵,土地喪失所有權,這就等於把他們的現在和未來子孫的利益都損害了。而這類世家大族又是當朝實際掌握權力的人,國內的矛盾實際上達到了空前的激化,如果不採取一系列措施,可能這場變革會戛然而止,甚至保不齊自己剛登基的王位會不會被這些世家大族以“清君側”的名義給逼迫做些什麼事。

在明白這一點後,為了秦國整體的利益,秦惠文王立即下令處死了商鞅,以此來平息國內的矛盾。秦惠文王看起來是處死了商鞅,實際上暗地繼續推動霸道之術,繼續普及變法。世家大族看到始作俑者被車裂,出了自己的心頭之火,就算變法仍在繼續,但是自己已經不能夠對當朝君王做什麼了,這樣一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去商鞅這一招,著實可以看出時年十七八歲的秦惠文王有著高深的計謀和智慧,將一場風雨化解於無形之中。

同時除去他,看起來彷彿他站在世家大族這一邊,支持他們的利益,這樣,新君秦惠文王兩邊都不得罪,也間接鞏固了自己的勢力。

在專制統治的社會背景下,一切的臣下、百姓都是貴族之間互相角力的棋子。不得不說商鞅是一個十分偉大的改革家,但是苦於秦孝公早薨,他的靠山一倒,他的末日也就來了。為了立威、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變法的成果,秦惠文王一登基便處死商鞅。


鄧海春


商鞅通過變法,讓秦國從一個任人欺辱的小國變成了兵強馬壯的泱泱大國。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論處,被五馬分屍了。

為何秦惠文王要聽從大臣之言,殺死這個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商鞅的變法觸動了士族的利益。

商鞅的變法改革革的是祖宗的舊法,取消世襲,土地所有權私有化,以軍功論爵,大大損害了秦國的士族利益。

因為變法擁有秦孝公這個當權者的全力支持,士族階級是隱忍不敢言,當失去秦孝公這個大靠山,士族階級定會狠狠地報復。

士族勢力根深蒂固,秦惠文王剛即位,根基未穩,必須藉助士族的力量來站穩腳跟,為了安撫他們,只能犧牲掉商鞅。

二,商鞅得罪過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還是世子的時候曾犯了法,商鞅正好為了新法實施樹立威信,以太子不便受罰。

用墨刑處罰了他的老師公子虔,後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這些都是秦惠文王親自經歷,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公子虔及他的弟子門客對商鞅恨之入骨,時刻準備著伺機反撲。

三,商鞅性格刻薄寡恩,又貪戀權勢。

商鞅為了進行徹底的改革,用嚴酷的刑罰懲處反對者,可謂毫不留情。士族階級恨他,百姓們怕他。

秦孝公為了變法更好地推行,讓商鞅獨掌了秦國的軍政大權,獨斷專行。每次出行儀仗比秦王的都大,勢頭蓋過了剛即位的秦惠文王。

“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文王不允許這樣的局面繼續存在。

且秦國的變法已經進行了二十年,沒有了商鞅也會成功地施行著。

此時的商鞅顯然成了棄子,各方勢力的矛頭都指向他。

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一代名相商鞅雖落得身死族滅,但秦國的改革並未停止,秦惠文王依舊延用著新法,秦國國力也在一直不斷地提加強。

商鞅為變法而死,死在了自己的刑罰之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關於這個問題,做兩個澄清:

1、秦惠文王並沒有殺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陽時戰死;

2、商鞅戰死時,秦惠王還沒有親政;

3、商鞅是因為造反罪被族滅,是確鑿證據,是依法處置的,並非我們誤認的是守舊派隨意所殺。


秦惠王殺商鞅?你必須瞭解的

1、秦孝公死後,即位的秦惠王尚未親政,直到第三年才親政。《史記 六國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韓宜陽。”

對比下秦始皇親政時的記錄:

“己酉,王冠,帶劍”

可見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開始親征的。逮捕商鞅的決策不是他做出的。從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時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時的趙姬等情況來看,應該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決策。

2、商鞅是戰死的,不是被公開處死。《史記 商君列傳》: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車裂的是商鞅的屍體。

3、族滅商鞅是依照秦法進行的,是以造反罪處置,證據確鑿。商鞅被族滅,不是因為商鞅被誣告。嬴虔等公室誣告商鞅,並不是商鞅被以謀反族滅的原因。商鞅的謀反行為才是商鞅被車裂、族滅的原因。

《秦本紀》: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因以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話意思就很明確: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後被車裂。

《商君列傳》: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國被拒絕後,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發動商邑並攻打鄭縣,最後在鄭縣黽池和秦兵的作戰中戰死。

攻打鄭縣,和秦兵作戰,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為事實。商鞅為什麼要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原因不明。

贏虔告發商鞅謀反——朝廷發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絕捉捕,意圖逃跑到魏國——魏國拒絕接納商鞅——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商鞅和秦兵作戰,死在鄭縣——商鞅背叛造反,被車裂屍體。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個過程。

從被告謀反,到率軍攻打,商鞅自己坐實了謀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審判的,並非誣告。

4、商鞅的商邑距離楚國這麼近,為何不逃跑到楚國?魏國不接納商鞅,商鞅為什麼不從商邑跑到楚國,而是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要知道,作為商鞅變法的重要參與人物屍子可是逃到了楚國。

原因在《楚世家》裡記載: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這說明了商鞅和楚國關係不好。春秋時期秦國和楚國關係非常的好,從來就沒有戰爭。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國和楚國關係也不錯。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個攻打楚國的秦國封君。

秦楚友好的歷史傳統,商鞅和楚國關係惡劣,應該是商鞅沒有逃跑到楚國的原因。


總結:

商鞅之死,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是秦國薄情寡義的表現。但商鞅是因為造反而死,不能說是秦國冤殺他。商鞅謀反,有確鑿的證據,有商鞅自己的行為去坐實。

當時秦惠王並沒有親政,秦國應當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決策。秦惠王並無決策權。

嬴虔告發商鞅造反,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坐實造反罪名。商鞅的行為讓人奇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秦孝公逝世後,公子虔派人誣告商鞅造反,商鞅陷入死局: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商鞅選擇了後者,結果失敗被殺,屍體被五馬分屍,全族被殺光。如果秦惠文君信任商鞅的話,誣告之事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可是他的態度模糊,導致商鞅鋌而走險,最終身死族滅。那麼秦惠文君為何非要治商鞅於死地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商鞅功高蓋主,對國君權利構成威脅

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的地位也在直線上升,全國上下到處都是商鞅的聲音,秦君的形象反而減弱了不少,這是秦國國君不願看到的現象。

據《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晚年一度想禪讓給商鞅,這為商鞅最終悲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禪讓是堯舜禹時代的事,商鞅給秦孝公講王道之事時,孝公聽得昏昏欲睡,說明秦孝公從不相信王道之說,重病之時反而拿王道來說事,實質就是暗示後繼者除掉商鞅(有人要跟自己搶王位,還不整死他!)

商鞅變法已經完成,對秦國已無大用;商鞅位高權重,對國君權利形成威脅,功高蓋主,不得不死。

二、除滅商鞅一派,有利於緩和國內矛盾

商鞅變法觸犯了老貴族的利益,老貴族雖然勢衰,但實力仍不容小覷;商鞅重罰公子虔、公孫賈,導致二人心懷仇恨,久久縈繞心頭,不能化解;商鞅執法嚴厲刻薄,曾有民眾歌頌變法,也被商鞅處死。

秦國上下反對商鞅的聲音都不少,如果不處置商鞅,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為緩和國內矛盾,商鞅不得不死。

三、秦惠文君對商鞅又恨又怕,缺乏安全感,除掉商鞅是出於報復心理

秦惠文君小時候觸犯了秦法,商鞅處置起來毫不留私情,嚴刑懲治了他的老師,小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陰影,對商鞅是又怕又恨。隨著年齡的增長,秦惠文君理解了商鞅的苦衷,對新法也很認可,可是這種又怕又恨的心理創傷卻是始終難以撫平。

看著昔日狂傲不可一世的商鞅倒黴,秦惠文君雖然心有愧疚,可是抵擋不住復仇的誘惑與快感。秦惠文君對商鞅的報復,說到底內心深處還是缺乏安全感,通過處分商鞅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小時候有心理陰影的人,大都會有這種行為。

綜上所述,秦惠文君上位後商鞅必死無疑。


小楊品史


商鞅變法使秦國得以強大,身為太子的贏駟為何在繼位後殺了這位大功臣?

從史書上的說法,是因為秦惠文王繼位之後,有一個名叫公子虔的人告發商鞅說“商鞅準備謀反”,所以他就命人逮捕商鞅,商鞅本來要逃的,但是沒有成功,就與秦軍打了起來,結果兵敗身亡,其屍體被秦惠文王下令五馬分屍並且誅了全族。

商鞅是否真的有謀反之意,尚不可知,但秦惠文王卻有不得不殺他的理由!

  1. 兩人之間有前仇新恨。新恨嘛?不多講,無非就是謀反之意;而前仇,則是在上一任國君秦孝公時,商鞅大舉進行變法時,身為太子的贏駟觸犯了商鞅制定的律法,而商鞅絲毫不講情面,處罰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師,太子被迫流放,而太子傅也被挖去了鼻子。這個樑子就此結下了。太子贏駟繼位後,必然會對商鞅進行報復。


  2. 秦惠文王轉移視線的有心之舉。商鞅的變法的確使秦國的國力更加強盛了,但變法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新的矛盾已在形成之中,貴族階層視商鞅為“眼中釘、肉中刺”,而秦惠文王正好順應了這種情緒的發展,把商鞅殺死,即穩定了貴族階層的情緒,又能繼續開展變法,樹立自己的威信,何樂而不為?

  3. 秦惠文王加強自己權力的有力舉措。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受到重要,又因為變法的成功,在民眾之中擁有了威信,受到了秦國子民的擁護,手上有握有重權,新王繼位,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必然要對商鞅進行打壓了,正好藉著屬下大臣告發商鞅謀反這件事徹底解決了這個隱患,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綜上所述,秦惠文王殺死商鞅對他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反正他繼續沿用了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繼續走在強大的路上。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自我!


xiaoZ彈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嬴駟,秦國第一王,改“公”為“王”,這傢伙在秦國曆史上算得上數一數二的狠角色。

像這樣的一代雄主,要殺商鞅,絕對不可能是因為大臣之言,而是出於秦惠文王自己的考量。

秦惠文王殺商鞅,是出於政治需要。

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非常大,沒有商鞅,就不可能有後來一統中國的大秦,正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曆代君主代代積累,終於積下累世之功,掃六合,平四海。

歷史上的變法大多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商鞅的變法卻是成功,這不得不說是秦國的幸運。

變法的本質就是改變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消滅原有的既得利益者,產生新的收益階層,商鞅的變法,極大的損害了秦國原有公族的利益。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公子嬴虔,因為太子觸犯了法律,按律要對太子施以懲罰,但是這畢竟是太子,未來的國君,因此連商鞅也做了讓步,改為懲罰太子的老師嬴虔。

很多人說商鞅被殺就是因為這件事,得罪了嬴虔,我的意見是這件事有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

嬴虔只是公族勢力的其中一員,商鞅傷害的不僅僅是嬴虔一人的肉體,更多的是所有公族的經濟利益,也就是土地。

秦孝公和商鞅是一對非常完美的CP,正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得以貫徹變法,變法最終取得成功。

等到秦惠文王上臺,變法已經成功,秦國的國力正在上升,但是放眼望去,滿朝都是充滿怒氣的公族權貴。

為了獲得公族勢力的支持,秦惠文王自然會將所有的鍋都甩到商鞅身上,讓商鞅去扛起所有公族的怒氣,秦孝公不會這麼做,是因為秦孝公需要商鞅來掌舵變法之船。而秦惠文王已經站在岸上,只要殺了商鞅,公族勢力的怒氣就會消退,進而團結在秦惠文王身邊。

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破壞變法,便是一個實例。

說明秦惠文王也知道商鞅的政策沒有錯,變法有利於秦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看許多答案裡說,秦惠文王與商鞅之間有過節,即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曾拿不守法的秦惠文王開刀,但筆者認為,作為一代雄主的秦惠文王並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君主的行為邏輯,是基於政治考量的。

新君嗣立下的政治危機

惠文王即位之後的秦國,正是舊時代分封貴族們集合反撲的時期,諸如甘龍、贏虔等,他們代表的是舊制度下封建主的利益,而商鞅變法,不僅剝奪了封君的封地實權,還將其治下之民解放成自由民,這樣的政策能不得罪人麼?

歷來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變法前的政府本身就是舊制度的化身,舊制度被廢除了,那些支撐政權統治的勢力基礎勢必會傾覆這個不再代表其利益的政府。

而新君嗣立,恰好是蟄伏已久的舊勢力反撲的大好時機。比如吳起變法時,楚悼王一死,楚國貴族們在國君靈堂上亂箭就把吳起給射死了。可見奪人衣食,乃是生死大仇,一刻也不能忍啊。

惠文王當時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只是秦國的封君們比較剋制,他們並不強烈反對變法。畢竟十幾年變法的成果,使得秦國中央的權威和公信力空前高漲,秦國臣民們不再是如其他六國那般眼中先有封君,還才輪到國君。

但畢竟這些人,代表的不僅僅是舊時代制度的利益,還有著秦王正統的要義,畢竟你家秦王也周天子的封君而已,秦國大小封君們基本都是嬴氏子弟,如果全然不顧這些人的怒氣,繼續讓商鞅成為這個國家政治的實權人物,那估計什麼時候就發生煽動變亂的事情了。

惠文王當然不會願意看到這種事情的發生,但他本人也是支持新法的,畢竟新法的成效擺在那裡。要堵住這些人的嘴,又能把蛋糕分好,前提也只有犧牲掉商鞅了。商鞅死了,大家也就沒有口實了,然後再來一套這種方案,大家都能繼承新的爵位制度,地位和權力依然還是能保障的,自然也就沒人敢有怨言了。

商鞅成為了秦國當時僅存的實權封君

商鞅變法的時候太狠了,其深得法家之精髓,公子虔都被逼迫得7年閉門不出,大小風封君被一網打盡,而商鞅在南面坐擁15邑稱君,這本身就是對變法最大的諷刺。

既然要將變法貫徹到底,那商鞅這個封君勢必要剷除,不然這樣的變法,又有什麼意義?

同時商鞅的功勞確實足夠大,不僅變法使得積弱的秦國富國強兵,而且帶兵盡收被魏國佔據的西河之地,其政治威望太高了。作為新君的惠文王想要一展抱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商鞅這種老資歷必定會成為掣肘。

所謂功高震主,並不是君主容不下功臣,而是當新嗣之君的政治威望不足以壓服功臣的時候,就會出現極其尷尬的局面,好一點,君弱臣強,君主只能變成一個輔助角色,壞一些的話,君主就會變成個橡皮圖章,這就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難以接受了。

所以當公子虔等告發商鞅謀反的時候,惠文王調查都不做,直接就下令逮捕商鞅。或許惠文王不會幹掉商鞅,大抵會念其功勞定個流放之罪的,可是商鞅似乎心很虛,直接組織封地軍隊造反了,可他也不想想,在其主持變法下的秦國中央對國家的掌控不再是鬆散的分封制度,可以依靠封地之兵,遊刃有餘地等秦國組織各封君軍隊來鎮壓。而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擁有高效組織,嚴密戶籍制度的秦國中央。

所以商鞅的敗亡,從其把“造反之罪”變為實際行動後,就已經註定了。真乃成也變法,亡也變法也!


江畔初見月


君不聞:“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


太史公曰:商君(商鞅),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即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看的出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

天生刻薄寡恩,在秦國“惡名昭著”,觸犯眾怒,不得善終也是理所當然!

這為深層次原因,謂之“性格決定命運”;還有淺層次的“導火索”——禍根:

商鞅變法初期,秦惠文君是為“太子”,犯了法。商鞅說:“法令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源自上層犯法。” 正所謂“上行下效”!
太子為儲君,不可受刑,應讓其師代為受過,
負有“管教不嚴”之罪。於是“公子虔(孝公哥哥)、公孫賈”受“黥刑”(也稱“墨刑”,在犯人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染上墨)。後來,公子虔又犯法,被割掉了鼻子,竟八年閉門不出。猶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憋著勁呢。

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駕鶴西歸,商鞅便失去了靠山,一朝失勢。
太子
順理成章繼位,“公子虔”一幫人馬立馬反撲,誣告商鞅謀反。因為往日的過節,在秦惠文君心裡種下了仇恨。於是藉機復仇,商鞅在劫難逃,慘遭車裂、夷其族。

命運神似的重演,在後來輔佐秦國的李斯身上再版,不免感嘆“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內求安己


為了緩和秦王室和貴族的內部矛盾,是秦國更快更好的走向強國強軍,一統天下的道路,這和漢景帝殺晁錯的原因是一樣的。

一:秦惠文王和商鞅的恩仇

每次談到惠文王殺商鞅之事,總有人會將其歸結為“公報私仇”。但事情真就如此簡單嗎?


秦惠文王,也叫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太子,早在商鞅變法之初。由於反對的聲音比較大,而正在君臣百般艱難之際,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觸犯了律法。圖強心切的秦孝公本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原則,準備拿太子開刀,以此震懾群臣百官,公候貴戚。而在商鞅的斡旋之下,太子的罪責最終落到了太子師傅——公子虔的頭上。而商鞅與太子黨人之間的樑子也就由此而結下了。

也許是殺雞儆猴起了作用,商鞅的新法因此得到了堅決的貫徹,秦國迅速崛起壯大,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初步具備東出中原,以窺天下的實力。

二:被利用的秦國貴族和漁翁得利的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惠文王繼位,當年被商鞅得罪過的貴族利用惠文王和商君之間的仇怨,趁勢反撲。一時間政局動盪、王室不安。而聽聞風聲之後的商鞅出於擔心,不辭而別返回商地,拉起了個人武裝勢力準備反抗。

原本就對商君心有嫌隙的惠文王於是出兵平叛,商鞅反軍被迅速消滅。在秦國律法審判和貴族王公的要求下,商鞅被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

原本以為除掉商鞅就可以安枕無憂的秦國貴族還沒來得及提出廢除新發,惠文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朝局,繼續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貫徹新法。使得原本日益強大的秦國變成西方道路上的猛虎。

就秦惠文王夥同秦貴族階級誅殺商鞅的情況來看,惠文王本該是和貴族階級同一利益集團的,想必在剛剛殺掉商鞅的時候,秦貴族們也是這麼覺得的。但從後期惠文王的執政手段而言,他又應該是和商鞅統一戰線的。

那麼,在整個事件中,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無論是商鞅還是秦貴族,都被老奸巨猾的惠文王給利用了。吃完原告吃被告的惠文王才是此次事件的最大贏家。

三:雄才大略的惠文王

從後來秦惠文王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來看,他絕對算得上秦國曆史上稍有的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拓土開疆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此而言,在對待商鞅的問題上,更多的應該是出於緩和階級矛盾,平定內部情緒的目的,畢竟,攘外必先安內,若想有番大的作為,身為新君的惠文王必須得到公族和貴族的支持,不然,在權力鬥爭極為劇烈的秦國,能否安然久處於君位將是個嚴峻的問題。

此外,就當時商鞅的權勢而言,確實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秦帝國內人皆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王的情況非常嚴重。商鞅集團的勢力的極具膨脹,本就不是秦王所希望的,更不用說剛剛繼位的新君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為了鞏固王位,消弭權臣隱患,倚借貴族和公族對商鞅的怨恨,順水推舟,一舉剿滅,未必沒有可能。

至於誅滅全族,不過是古人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恐懼罷了。

四:帝王無親,帝王無情

在我看來,秦惠文王殺商鞅和漢孝景帝殺晁錯,從本質上而言是一致的。對於身在其位的君王而言,個人的私情是完全可以被消弭的,他們眼中最看中的還是這萬里河山和無上權利。權謀利益才是他們最親密的愛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人,那麼秦惠文王殺商鞅真的是因為聽信了公子虔及甘龍等大臣之言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國曆史上十分有作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可以說,秦惠文王絕對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來,商鞅是必須死的,大臣們的進言,只是為自己殺商鞅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麼,為什麼秦惠文王會認為商鞅必須死呢?

原因很簡單,

其一:

商鞅變法使得商鞅在秦國擁有極高的人氣,人們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這是功高蓋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變法時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的法規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繼位時,商鞅變法已經基本完成,這時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經變得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殺了商鞅後,秦惠文王並沒有廢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從秦孝公去世時,商鞅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