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在一眛講究辭藻華麗的魏晉南北朝文壇裡,陶淵明毫無例外是異端般的存在。

這位在中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文人,以如大自然山光水色一般清新雋麗的文字而聲名遠揚,與當時講究鋪陳排比的文人格格不入。

而縱覽其一生,會發現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為自由而生的文人,我想這也是為何他在時代大勢之下逆勢而起,在魏晉文壇闖出一條讓文字歸往自然的通天大道的根本原因所在。這種心無旁騖的追求讓他獨樹一幟,也正是這份淡然從容讓他被後人盛譽為“第一隱士”。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文如其人,其文字純樸自然的風格恰恰反映了其對於自由的嚮往。而在《歸去來兮辭》,這篇被歐陽修盛讚,以至於做出“晉無文章,惟其一篇而已”如此之高評價的文章中,陶淵明便以寥寥數語點明瞭自由的真正含義。

1、隨心之所向,去公事之捆綁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棄官歸田,徹底堵死了自己的從政之路。而為了表達自己再度迴歸田園的欣喜之情,陶淵明在歸途中寫下了《歸去來兮辭》。

在文章的開篇,陶淵明便點明自己棄官歸鄉的根本原因。

“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由此便知陶淵明做官,原本是打算以此謀生,而非真心實意。我猜想老先生也許在年輕時也曾中州北望,立大濟蒼生之壯志。但當時黑暗的政治環境,腐敗糜爛的朝野,一定令這位充滿自然靈性的文人倍感不適。他幾度出仕,幾度歸隱,反覆的嘗試帶來的只有一成不變,廉恥掃地的政壇。此時入仕,對於陶淵明來說,便彷彿一滴清水匯入染墨之池。他終究只是一位文人,又豈能撼動朝野這棵樹心已經快要爛掉的參天大樹呢?

於是最後一次的從政,從開始便已經顯現出了最後歸隱的結局。本非心甘情願的陶淵明,根本難以在單調乏味的縣令生活中得到充實的感受。他感覺自己只是為了飽腹而將自己的靈魂捆綁在這裡,而公職將他的雙腳牢牢束縛在官場這片泥沼中。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經過了長達八十多天的思考,陶淵明幡然醒悟,內心追求的自由這次給他指明瞭方向,他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這些令人身心俱疲的公職,遵從內心的召喚,迴歸嚮往的田園。

除了棄官歸鄉這一明面上的自我解放,陶淵明還在文中設置了藏在暗處的自我解放。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陶淵明第一句話便以對靈魂的深深質問開頭,以反問的方式給出了自己要歸鄉的首要理由。於是一位因離鄉太久而深切思戀鄉村土地的農人形象便躍然紙上。但總覽全篇,這也不過是陶淵明一個小小的藉口罷了。於農民而言,種田便猶如公事一般,而早已明悟自由深意的他又怎麼可能在種田上再費力氣?

於是打著種地幌子的陶淵明,回鄉之後卻幹起了遊山玩水的勾當。在《歸去來兮辭》整篇裡,有關農事的描寫也不過區區三句話,若是心在田野,又豈會在這本就短小的篇幅裡吝惜筆墨?

而這一端倪也可以在他的《歸園田居》中被窺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可謂在種田方面表現的極為積極,但披星戴月的耕作所帶來的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恐怕陶翁在種田的時候望見對面的南山,入了迷而丟掉手中的鋤頭,乾脆欣賞起這大好風光來了吧。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所以,陶淵明實在是率性之人,他在卸下官職的同時,早已抱定也不耗費精力在田地上的打算。他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拋去所有公事,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2、與自然肌膚相親,感受自由的氣息


陶淵明卸下所有的瑣事,只為做內心最想做的一件事,即與大自然肌膚相親。

他的肌膚相親,先從自家庭院中的自然開始。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一壺小酒,一把藤椅,陶翁便這樣欣賞著庭院中的一方小小天地。院子裡的樹木在陶翁為官的日子裡早已長的鬱鬱蔥蔥,如今已成一片翠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倘若在庭院坐的久了,也可透過屋內牆上開出的明窗望望外面的景色,在杜甫的窗子裡含著西嶺千秋美雪,我相信陶淵明的窗子所包涵的風光一定也不賴。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但這一方庭院終究是太小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去走一走。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在山光水色之中,他可以看看天邊絢麗多姿的雲彩,注視著疲倦歸林的飛鳥。越過山丘,踏過河流,他親切地撫摸著參天的松樹,仔細地聆聽著涓涓泉水流動的聲響。他真正做到了與自然肌膚相親,在大自然中,他可以放下一切戒備,一切勞累,只管全身心地去感受這自然的心跳,脈搏,與呼吸。

而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自由,

無論何種物種,唯有置身於蒼莽的自然中,才會感受到最純粹的自我,心中那股被抑制的慾望才可以從頭到尾地得到釋放。平日裡被壓抑地太久,唯有自然可以讓我們放下一切,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餘秋雨曾說:“自由與自然緊緊相連,它們很可能同時躲藏在咫尺之外;當我們不能越過咫尺而向它們親近,那就是囚徒的真正含義。”而陶淵明教會我們,與大自然肌膚相親便可以越過咫尺,找到與大自然緊緊相連的自由。

3、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無為而無不為


在《歸去來兮辭》的最後一段,陶淵明作出了對整個人生的思考,而也正是在這裡,他明悟了自由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不為。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面對著欣欣草木,年近古稀的陶翁也難免會發出人生太短的感嘆。而之所以會覺得人生短暫,光陰易逝,大概是因為自己耗費了幾十載光陰,才明悟自由的真正含義,而自己卻已經是垂暮之年,時日不多。這位老人不自主地陷入對於人生短暫的悲嘆之中,等到清醒過來時或許已經驚出一身冷汗。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以至於讓自己心神不寧,便是仍未獲得自由的表現。心中的這些苦惱讓自己深陷其中,讓感到苦惱困惑,恰恰說明自己仍被這些想法五花大綁,尚沒有獲得思想的真正自由。而陶翁思前想後,認為是自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仍舊抱有一絲幻想,正是這虛無縹緲的想法牽住了自己的鼻子。於是陶翁抱定決心,盡人事,聽天命,樂天安命,就這樣吧。不要那榮華富貴,不奢求羽化成仙,只管在接下來的人生裡隨性而活,

乍一看也許會覺得陶翁的思想太過消極,但細細想來,陶翁反而達到了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口中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陶翁的無為恰恰是對隨心所欲的掩飾,他只遵照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強求,不苛責,順應天命,力盡人事。外人看來可能是胸無大志,但到最後反而成就了自我對自由的追求,

這種順應人生法則行事的做法,又恰好印證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

《歸去來兮辭》|且看陶淵明如何在筆下揭開自由的面紗


於是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逐層推進,

先說拋去瑣事以達到形式自由,再說親近自然以做到精神自由,最後他順應人生規律,力求人生自由。這樣,自由的三種境界便在他的筆下一一展現出來,其結構之嚴謹令人歎服。

時至今日,假如我們覺得身不由己,或許可以回到陶淵明的文章之中,以求得啟發,找尋自我的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