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352—427),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參軍、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陶淵明詩云: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詩以言志,少年陶淵明的抱負是志在四海,兼濟天下的。

東晉末年,政治黑暗,有才能有學識的人為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不願意與權貴同流合汙,紛紛隱居求志,老莊思想盛行。陶淵明本性恬淡率真,原本又喜歡自然,後受到老莊思想的薰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不為五斗米折腰,過悠閒清淡的田園生活,也是必然的選擇了。

陶淵明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這也是中國大多數讀書人的秉性,隱下身來,苦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典著作,鑽研老莊之道,養生練性,吞吐自然,追求個體獨立,倡導和諧相處。待到滿腹經綸,通達古今之時,便想通過各種方式實現理想抱負,或縱橫捭闔,或著書授徒,都是一種顯現的狀態。由此可見,隱或顯,僅是一種權態,都是為追求大同理想不斷地進行各種不同方式的實踐或摸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生存、發展、探索、追求,孜孜不倦,生生不息。

陶淵明20歲便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從他出仕、辭官、再度為官、最終辭官隱退的經歷揣摩他的心路歷程,不難看出,他一方面想為官一展宏圖,另一方面適應不了官場虛假偽善、爾虞我詐的環境,秉性又眷念田園,厭倦官宦生活。為了生計,為了抱負,陶淵明一直煎熬在這種矛盾的痛苦掙扎之中。直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因其妹妹喪亡,陶淵明才解印辭官,並作《歸去來兮辭》,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上下求索於官場30多年,一無所成,既因當時黑暗官場環境所致,也因他志不在此。在陶淵明正式歸隱直至生命結束的20年裡,他不僅獲得生命價值的豐盈,而且在詩文辭賦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創了田園詩派,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時候精神上的豐益與收穫來自內心的平靜,物質上的追求與富足則束縛了自由思考。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請身心隱居休息

讓思想恣意飛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