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三次結集。大家好,我是文忠,歡迎繼續我們的佛教史。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阿育王護持佛法出現了哪些情況

上次說到阿育王信奉佛教,為了護教弘法,做了四件大事,我們還列舉了咱們國家現在確認的,有佛舍利的幾個寺廟,您家附近有嗎?您去朝拜和頂禮了嗎?有什麼感受?可以分享一下。

阿育王皈依之後,做事真是不遺餘力,可以看出這位大哥真是做事的人。能把所有的事都幹到極端。殺人越貨的時候,毫不手軟,現在呢?同樣的做到前無古人,傳法傳到空前遠的地方。在國內廣建寺院和佛塔,同時還做了更重大的一件事,這就是佛教的第三次經典結集。這次結集的原因是什麼呢?用佛教用語就是機緣是什麼呢?

打著佛教的旗號騙吃騙喝的人太多,阿育王不是尊崇佛教嗎?不是給佛教很多優待嗎?很多人聞著味兒就來了。好多外道,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人都到裝模作樣、假模假式地來了,來騙待遇。糊弄點好吃好喝倒也罷了,你倒是正經的學佛法呀!他們可不是,他們打著佛教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向信眾的宣傳的,還是他們自己原來的那一套,甚至把自己的理論說成是佛陀所說的正法。這樣僧團就變成魚龍混雜了,信眾們也莫衷一是。心說比丘們說的法前前後後都不挨著,我該聽誰的?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魚龍混雜

而且這些人按照典籍記載到6萬人之多,比真正的佛弟子的數量還多。直接喧賓奪主了。而真正的僧人們也不願意跟這些外道為伍。這就導致了僧團連續7年時間都沒能舉行布撒儀式。阿育王一看,這可不行,現在成了阿貓阿狗自己剃個頭就敢說是和尚,這還了得!雖然阿育王現在是皈依我佛了,但是你也不看看人家之前是幹嘛的,那可不是吃素的主啊!他的眼睛裡可不揉沙子,由不得你們這些人放肆。

阿育王心想:僧團的事情,我一個君主不好直接出面,我請一個大神通、大成就的高僧出來,讓他來解決這個問題。選來選去,最後就選到了一位當時極負盛名,而且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的大高僧目犍連子帝須,由他來結集經典結集的工作。目犍連子帝須,也是一位婆羅門。大家看到這個名字和目犍連差不多以為是親戚,其實沒有一毛錢關係。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佛經第三次結集

阿育王見到目犍連子帝須之後向他頂禮,並且請它顯示神通,證明自己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這位高僧也答應了阿育王的請求,就在會面現場引發了一場地震,證明了自己的修為。阿育王對目犍連子帝須更加恭敬,也進一步相信目犍連子帝須肯定能夠解決好僧團的問題。

接下來目犍連子帝須就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大概在佛陀涅槃後四百年,在華氏城擔任主持人,召集了1000名阿羅漢,進行了佛教經典的第三次結集,除了這經律兩大部分更加完備之外,還專門寫成了《論事》一書,則是專門針對那些外道,夾雜在佛教裡邊的歪理邪說進行了批駁,讓信眾瞭解到了佛教的本來面目。

從這裡開始,佛教中的經律論中的論藏部分也出具規模了。佛教的三藏也更加齊整。除了佛法之外,在組織上,也對那6萬多名外道,進行了甄別和清理,這些人全部趕出了僧團,不允許他們騙吃騙喝了。

不過這次結集,在北傳佛教很少有記載,一般來說,這次結集都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一次結集,產生了很多的說法和規定,比如國王要極大的供養佛法,再有,佛教中剎帝利種姓,也就是國王和武士階層,出家的人多,那就是佛法昌隆的標誌。此外,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生兒子必須出家一段時間這樣的規定,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南傳佛教的典型特點。到今天泰國還是這樣,家裡的男孩子不論你什麼出身,都要先出家修行一段時間。這屬於特別具體的特別明顯的南傳佛教的要求。可見這種影響到現在依然存在。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佛教的繼續分裂

每一次結集,其實初衷都是想統一思想,但是每一次結集,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爭議和討論,這一次也不例外。在這次結集中,同樣也有更多的對於佛經的不同理解湧現了出來,僧團內部分裂的傾向進一步擴大。漢語裡邊分裂這個詞是貶義的,而我們中國的文化底色之一,就是更加傾向於統一而不喜歡分裂。

我們在說到佛教分裂的時候,大家往往容易覺得這是個壞事。但思想可不太一樣,所謂的統一,反而容代表著停滯和分化。所謂的分裂是包蘊著生機和活力,很可能會促進整個體系的發展,因為大家基本的理念都是一樣的,四諦和十二因緣的理念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延伸的表述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思考,這種思考本身,就是對整個佛教思想的一種錘鍊和促進,我們講所有的思想體系,都是在這種爭論和碰撞中才會變得更加完善,更加的能經得起推敲,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人們的需求。正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為什麼說分裂不一定是壞事

佛教的歷史或許大家感到有點遠,我們經常看近代史,看清朝的腐朽無能,大家都是痛罵和嘆息,感到他們自大封閉,即使在遭到外敵凌辱的時候,還像阿Q一樣的自我安慰。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據此看看自己,我們是不是也和清朝一樣,不去延展的學習,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放到佛教裡,如果佛教到如今還是佛陀在世時的樣子,那麼它就無法適應世界不同地區的各種各樣的情形,而且同一地區的人們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分裂這個詞用傳統的理解,我認為是不太合適的,將其稱之為佛教思想的迭代和淨化,是佛教對於客觀世界,對於不同信眾的一種革新,倒是貼切一點兒。

也正是在這次結集之後,佛教從最早期佛教階段,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部派佛教時期。這個階段裡,也就是在阿育王之後的幾百年間,原來的大眾部和上座部進行了大量的分裂。大家還記得這兩個部派分裂的原因嗎?就是是否接受佈施金銀。上座部分裂出了說一切有部,雪山部。說一切有部又分裂犢子部、法藏部等等。大眾部同樣也分出來很多,易說部,說出是部,多聞部等等。

分裂總是有原因的,要把所有的都說清楚,那時間就長了。正是這些不同意見之間的碰撞才慢慢地催生了大乘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稍微普及一點佛教知識,什麼是小乘佛教?是指以求自我解脫為目的佛教宗派,主要流傳路線是從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南亞地區,因此稱為南傳佛教。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因為南傳佛教強調自我解脫,所以稱為小乘,即解脫的交通工具比較小,只承載一個人解脫。
什麼是大乘佛教呢?與小乘佛教相對,其傳播路線主要是印度-中亞地區-新疆-內地,所以稱為北傳佛教或漢傳佛教。強調智慧,眾生解脫,所以稱為大乘,意思是解脫的工具比較大可以承載更多眾生一起解脫。

世事無常,盛極必衰,佛教也是如此,孔雀王朝的極盛時期即將結束,那麼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呢?

佛教第三次結集,解決了哪些問題,為啥說是又一次大分裂的開始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