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1

前言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當三國演義開篇唱起這首詞時,多少人心情彭拜,神遊於那縱橫捭闔的時代。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諸葛亮,從小就開始仰望著他的羽扇綸巾和足智多謀。如果你想掌握像諸葛亮一樣的謀略之道,不讀《孫子兵法》實在是一種難以說入門。那麼,《孫子兵法》是是否真有這種謀略之道?又如何讀《孫子兵法》?且看本文分解。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一本《孫子兵法》傳承兩千餘年,被尊為兵家聖典,後人評註無數,享譽古今中外。雖然戰爭頻發的時代已經過去,和平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孫子兵法》是否因過時也沒有了用武之地?答案是否定的。《孫子兵法》十三篇雖然都在論述軍事,卻沒有隻侷限於浩如煙海的具體軍事細節,而上升到了抽象的博弈哲學層面,並一氣呵成,讀來琅琅上口,正如它的英文譯名:The Art of War(戰爭的藝術),已然成為了一種探討如何贏的藝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種種博弈,比如打遊戲、踢足球、炒股、商業談判等。如果能將《孫子兵法》中的哲學運用其中,那麼就能更好地掌握謀略之道,成為各種博弈中最終贏家。

解讀《孫子兵法》的文章書籍數不勝數,但真正領悟其中精髓的卻寥寥無幾,甚至曲解了孫子的本來意思。這也是很多讀者誤解《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因。為了讓更多人真正理解《孫子兵法》的奧妙,我將在下文中採用系統論(何為系統論?請點擊此處)的方法,嘗試用現代視角,更有邏輯地解釋一番。

2

基礎案例:田忌賽馬

要想更好地讀懂《孫子兵法》,首先得從田忌賽馬這一故事入手,因為它體現了最簡化的博弈場景和主要的博弈精髓。值得一提的是,該故事中的主人翁孫臏恰好是孫子的後人,著有《孫臏兵法》,深得兵法謀略精髓。
戰國時期,齊國將軍田忌和人賽馬,雙方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同一級別的馬實力差距並不明顯。為增加勝算,孫臏建議田忌用己方的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用己方的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用己方的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最終,以三局兩勝的戰果贏得了全場比賽。

田忌賽馬是博弈中的經典案例,它反映了博弈中的三個重要特點:

  1. 博弈由很多局(或者說很多輪)組成;
  2. 博弈的目的是全局取勝,而非每局取勝;
  3. 博弈取勝的關鍵之一在於採取優勢策略。

在田忌賽馬中,整場比賽由三局組成,往往在時間上具有先後順序。如果田忌直接用對等級別的馬比賽策略,那麼田忌很可能勝算不大或者對於勝算沒有把握,取勝的希望完全寄託於馬的身上。這和孫子所主張的把握博弈的主動權相矛盾。

採用孫臏的策略,雖然在第一局必輸無疑,但卻能贏得後兩局;雖然喪失了每局必勝的可能,但卻對全局勝券在握。總之,孫臏用第一場的主動失敗來換取最終的勝利,這正是孫子所提倡的全勝而並不是常勝。顯然,孫臏策略就是這場博弈的優勢策略。在博弈參與者實力相近情況下,能否贏得一場博弈關鍵在於策略,正所謂孫子所說:上戰伐謀。明白以上三點並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博弈中,那麼就能掌握《孫子兵法》中最基礎的謀略之道。

田忌賽馬雖然可以為我們建立對博弈對《孫子兵法》的初步認識,但由於它是過於簡化的場景,也只能反映《孫子兵法》哲學的冰山一角。下面我將首先介紹《孫子兵法》的內核——指導哲學,其次為《孫子兵法》中的博弈場景建模,嘗試由內而外,以整體到局部,全方位地解讀。

3

指導哲學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

前文我們提到《孫子兵法》雖然是一本探討軍事的著作,但它沒有為侷限於軍事之中。它實際上是一本辯證哲學在軍事方面的應用書籍——以辯證哲學之道來駕馭軍事博弈之術。所謂的辯證哲學,就是承認

一切都是相對的,陰陽既對立又是統一,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轉化。對我方有利的事情,就是對敵方有害的事情;之所以有強大的一方,那是和弱小的一方做比較得到的。在《孫子兵法》中,陰陽是虛實真假;在現代唯物辯證法中,陰陽是矛盾的雙方;在計算機信息科學領域,陰陽是0和1;在日常生活中,陰陽是我們常見的有和無、大和小、多和少、美和醜、便宜和昂貴等。可見,陰陽並非虛幻縹緲,反而是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孫子兵法》中辯證哲學來源自《易經》,欲知對《易經》的解讀請移步此處《解讀易經原理》。

一個身高170釐米的女生算是高個子,但如果放在排球隊中比較則變成了矮個子,這是陰陽在空間上的轉化;在田忌賽馬中,孫臏第一局的主動失敗轉化為後兩局的勝利,這是陰陽在時間上的轉化。

在《孫子兵法》中,戰始於不戰,戰爭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在戰與不戰之間做一個選擇。戰為陽,不戰為陰,而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與《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的目標理想可謂殊途同歸。孫子以戰與不戰出發,以勝與不勝結束,其中貫穿種種陰陽變化,比如:利害、虛實、奇正、分合、強弱、攻守、有備和無備、眾寡、迂直、久速、死生、亂治等,就像一曲美妙的樂曲。而孫子就是一位技藝高超的作曲家,他懂得何時選陰,何時選陽,並能夠通過主動的陰陽轉化達到在整體上的和諧。

孫子強調要掌握戰場的主動性,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在陰陽轉化上也是如此。塞翁失馬中的陰陽轉化是典型的被動轉化,塞翁的兒子在禍福不斷轉化中像是牽線木偶一般。孫子提倡的是主動的陰陽轉化,通過施加一定條件將陰陽像自己期望的方向轉化。比如,孫子強調博弈追求的無非是以強勝弱。而強弱是相對的,就算對方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完全強於我方,但如果我方通過故意示弱甚至主動失敗一局,抓住對方麻痺輕敵的時機,集中兵力打擊對方的弱點,我方就會在這一時間點上強於對方,從而取得勝利。這與田忌賽馬中的方法一致,都是將通過上一局的失敗或示弱,來設定下一局基本面,從而完成以弱變強的陰陽轉化。

這裡要值得注意的是,辯證哲學中的陰陽對立並非是非黑即白的過於簡化。舉例來說,辯證哲學中的陰陽既可以對應0和1,又可以是1(陰)和2(陽),還可以是2.1(陰)和2.2(陽);而非黑即白則是認為世界上只有0和1。也就是說,前者是相對的陰陽,後者是絕對的陰陽;前者承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後者只承認黑和白。當前很多國人一提到國內的問題時就認為是國外敵對勢力的陰謀,就是一種典型的非黑即白過度簡化的表現。

4

博弈模型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甲乙雙方

任何一場博弈中的參與者都可以簡化為甲乙兩方。它們一方為陰,另一方為陽,既相互競爭對立剋制,又合作相生,統一於同一場博弈中(如果一方消失,那麼博弈也隨之消失)。正是由於甲乙雙方在博弈中的對立互生關係,從而放大了辯證哲學的運用效果。對於一方有利,則對於另一方則有害;對於一方是勝利,則對於另一方就是失敗。

甲乙雙方都是趨利避害的,比如會去搶戰利品、喜歡接受他人的稱讚而躲避他人的指責;甲乙雙方都具有各種屬性特點,比如脾氣火爆、謹小慎微、身體強壯、動作遲緩等。就像經濟學中對於人的預先設定是理性人一樣,博弈中對於人的也有預先設定,不過這一設定遠比經濟學要複雜的多——不僅是理性人,更是心理人和物理人。甲乙雙方的屬性特點可以來自於這些設定的任何一方面。

這些屬性特點也是陰陽對立統一的,既可能成為我方的優勢,又有可能成為被對方所利用的弱點,比如仁義愛民這種美德在戰場上既可以幫助我們吸引人才,又可以被敵方的擾民策略所累而失敗。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就因此而遭遇敗仗。在《孫子兵法》中,甲乙雙方都是軍隊形式參與博弈的。每一方可分為:君、將和兵。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君,代表皇帝,是軍隊的所有者,就好比是股東;將,代表將軍,是軍隊的決策者,好比是職業經理,他是在三者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孫子主張良將應該具有五方面優秀品質:智、信、仁、勇、嚴;兵,代表士兵,是軍隊的執行者,好比是基層員工。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他們三者是由道和法有機連接成一個整體。道,代表的是內部凝聚力,具體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比如我國的馬,列主義;法,代表的是制度,具體可以是賞罰規則、後勤管理、士兵分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法是內法,是用來約束管理內部的,是孫子所推崇的,但孫子主張打破外法(外法在模型圖中對應最外面的圓環,指的是整個博弈的規則)。孫子認為,“兵者詭道也”(戰爭就詭詐之道),不應該遵守各種外部法律等規則的約束,這與他主張對內講究仁義誠信和法制形成鮮明對比,比如《用間篇》中指出“非仁義不能使間”。在這點上,我們需要明確孫子這種觀點的時代侷限性——參與現代博弈的首要條件就是要遵守博弈的規則,不論是內部規則還是外部規則。

時間和空間

甲乙雙方都處於在同一個環境之下。這裡的環境既包含時間上的環境,即圖中的“天時”;又包含空間上的環境,即圖中的“地形”。甲乙雙方為人,時間為天,空間為地,組成了天地人三才。無論對於甲乙任何一方,勝敗與否皆在於我方能做到天時地利人和且敵方不能。

時間和空間相互交織形成了博弈中的局。每場博弈可以由很多局小博弈組成。在田忌賽馬中,整場賽馬博弈就分成了三場比賽,而這三場比賽同屬於一個空間,僅僅是在時間上不同。正是博弈中的局普遍存在,為我們進行主動的陰陽轉化提供了基礎。

古代兵家常以此局之小敗求下局之大勝,以此局之小害求下局之大利。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也可以利用局中的陰陽轉化達到我們的目的。比如,當我們想約關係不是很親密的意中人出來。我們可以先提出和意中人週末一起郊遊一天,而意中人會覺得一天時間太長而拒絕。我們可以再接著提出一起出來喝杯咖啡。因為喝咖啡相對於郊遊一天時間顯得很短,多數情況下意中人都會同意。這裡,郊遊一天為陽,喝咖啡為陰,我們實際上就運用了以第一局的陽而對應的拒絕而促成了第二局陰對應的答應。

目的導向

任何博弈中的雙方都是以己方勝利為目的。在零和博弈中,一方勝利則另一方失敗;在非零和博弈中,一方勝利的多而另一方勝利的少。不管是哪種博弈類型,都是以目的為導向。而以目的為導向正是一個合格的博弈者首先要明確的態度。與目的為導向相對的是以原因為導向,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就兩個人都要首次發表演講為例。這兩人都有成為演講家的夢想。第一個人時常告誡自己,要想成為演講家必須勇敢面對第一次演講,克服自己的膽怯;第二個人時常在想自己從來沒有演講過,想臨陣退縮。第一個人是典型的目的導向,而第二個人則是典型的原因導向。目的為導向和原因為導向之間的異同在於以下兩點:

  1. 目的導向具有全局視角,並將目的至於全局中的最高優先級,其他都是服務於目的手段或者是要克服的對象;原因導向則側重分析原因以及原因對目的的影響;
  2. 目的導向是著眼未來的收益,而原因導向則著眼過去的成本和障礙。

當我們樹立了目的導向後,在博弈中自然有了一個根本的衡量評價的標準——所有的策略和行為是否有利於取勝?如果牢牢把握這一點,劉備和張飛就不會因為關羽被殺的憤恨而發起攻打吳國的戰爭,最終身死兵敗;宋襄公不會因為禮義,不攻擊半渡的楚軍而最終導致失敗;很多談判就不會因為成員的過激行為而不歡而散。而古往今來的博弈者能做到這一點的少之又少,能做到的人一定是高度理性和自律的,這真是孫子提出的為將五德中的“智”和“嚴”。

5

博弈流程

上述模型是站在全局視角對博弈的靜態分析,以下的博弈流程則是站在博弈參與雙方的視角對博弈的動態分析。

誰人可超越?精解《孫子兵法》核心思想與謀略之道

博弈流程分為四步:

  1. 觀察對手和環境,獲得儘可能多的真實信息;
  2. 根據觀察進行決策,尋找優勢策略;
  3. 將決策付諸行動,具體分為三步:先練形以增強自身實力,再借助各種內外力量(即順勢),最後設局來打敗對手獲得勝利;
  4. 對行動結果進行評價,並結合觀察,實時更新決策和行動,從而讓整個流程循環往復。

《孫子兵法》中的觀察叫做“知”。孫子主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是否勝利的最初條件就是要了解敵我雙方和天時地形等環境,並且做到《用間篇》中所提倡的先知。

因為敵我雙方處於陰陽對立的位置,所以一方知道的信息越詳實則對另一方越是有威脅;對我方追求的是“知”,對敵方追求的則是“不知”,這正是辯證哲學在觀察中的運用。也因此,為了削弱對方,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讓對方觀察乃至迷惑誤導對方,進而達到孫子所說的“無形”狀態。孫子在《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就強調“兵者,詭道也”,並在詭道十二法中提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誤導對方觀察的原則以及在《行軍篇》中表述瞭如何通過觀察瞭解各種行軍狀態。

實際上,觀察得到信息歸根結底就是陰陽的排列分佈,這正是現代以計算機信息行業為代表的信息科學的根本(前文我們提到,陰陽反映在信息科學中就是0和1)。

決策是對觀察結果的處理,而決策的結果是得到優勢策略或者說形成一個能夠被執行的優秀作戰(博弈)計劃。決策環節中首先要通過分析綜合明確所觀察信息的真假和重要性的主次,並能夠在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戰場靈活使用。這就要求決策者不僅要有極高的智謀,更要有充分的勇氣,從而才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孫子在《計篇》中的用“廟算”來代指決策,並指出只有更充分周全的決策才能獲得更大的勝算。歸根到底,決策其實就是選擇,而選擇範圍無非是在陰陽之間,正如莎士比亞所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與不是,才是問題所在)。

從最開始的該不該打仗到最終的能不能勝利,博弈中存在著一系列等待做選擇的問題,而辯證哲學始終是用來破解這些問題的利刃。比如就該不該打仗,孫子在《作戰篇》中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列舉了種種戰爭的成本和弊端,並總結出“不盡知兵之害者,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告誡打不打仗能不能達到打仗的作用要先知道打仗的害處。

決策的目的就是為了行動,也只有行動才能將決策付諸實際。在博弈中,行動分為三個部分:練形、順勢和設局。

,指的是博弈參與者的博弈素質,比如戰爭中的軍形,體育比賽中的體型。練形就是練習和提高博弈的素質。孫子在《形篇》中提倡“勝兵若以鎰稱銖”(勝利的一方的優勢就像是拿鎰和銖比較一樣突出。其中,1鎰等於576銖),明確了軍隊素質建設對取勝的重要性。

,指的是博弈中存在的能量。能量既存在於博弈參與者身上,又存在於博弈環境之中,比如戰爭中的地勢就是一種重力的能量,氣勢指的是參與者博弈精神和體力能量。順勢就是順應能量自然發出的方向從而充分利用能量,正如《勢篇》中的“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就是充分利用了高山上的重力勢能。形和勢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形是勢的載體,勢是形的能量體現。

,指的是博弈中的場景回合,是博弈中參與者和環境在時空上的分佈。這種分佈是以博弈規則為基礎,以及參與者的主動創造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比如在田忌賽馬中,賽馬規則決定了總共有三局比賽,而決定了每一局具體場景的則是孫臏通過運用優勢策略主導的。簡言之,設局就是通過對形和勢的利用,做到所有參與者和環境的排布向有利於己方勝利而發展。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優勢策略體現為如何設局之上。雖然《孫子兵法》中並沒有直接提出局的概念,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中的邏輯很容易地推導出。

設局的精髓在於避實擊虛、因勢利導、變化多端而掌握博弈的主動權,《虛實篇》主要就是從辯證哲學角度來論述設局的方法,做到“為敵之司名”(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評價既是對觀察、決策和行動三個環節的總結,又是對其糾正,併為以後的博弈提供了經驗參考。所有的評價都是圍繞著一箇中心——是否更有利於贏得博弈。所謂的更有利於其實就是一種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孫子據此提出很多評價標準,比如五事七計是對勝負的整體評價標準;“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用功”是對善戰者的最高標準;“善戰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對博弈中各種手段重要性的評價。這些標準都是從經濟角度出發,由此可見孫子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步都是圍繞博弈的最終目的展開的——有目的的觀察,為目的而決策和行動,圍繞目的而評價。上述博弈中的四個環節循環往復,但又不是按照上述嚴格的時間順序,比如觀察時可以做出預測並根據實際結果來評價。其中的順序主要看博弈的參與者靈活運用的程度,做到孫子所提倡的兵無常勢,水無定形。

6

日常謀略案例:說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在自覺或不自覺之中運用或經歷上述四個環節以及博弈場景。我在最近就主動運用過兩次博弈模型和流程。第一次是我在公司的樓梯遇到幾個正在吸菸的人,我想制止他們,但如果直接當面說,可能會發生口角。我看到樓梯口天花板上有個煙霧報警器,於是就指著煙霧報警器對那幾個人說,他們在這裡抽菸很可能會觸發煙霧報警器發出非常刺耳的警報聲。他們抬頭看看天花板後立刻熄滅了菸頭,並連聲向我道謝。

在這裡我首先明確我的目的是讓人不吸菸,原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儘可能有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我通過觀察發現煙霧報警器的存在,利用了它能發出刺耳警報聲的勢,並把那群人和煙霧報警器放在博弈的甲乙雙方對立位置之上,達成設局。從而既避免了我針鋒相對,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又達到了我的目的,還收穫了些感謝。那群人比較多,相對於我來說是強。但當我借用了煙霧報警器以及背後的整個公司的勢後,那群人相對於我則變成了弱。這就是其中的陰陽轉化。

另有一次,我在早飯攤子前排隊,看到後面一個人正在隨便吐瓜子殼,氣焰囂張。我就告訴那人,他這麼隨便吐瓜子殼,早餐老闆一會還要特意為他打掃乾淨。那人聽了後看了看早餐老闆和我,便不再亂吐了。在這個經歷中,我主要抓住了早餐老闆對附近環境衛生負有一定責任的屬性特點,並借了早餐老闆的勢,設了一個早餐老闆和吐瓜子殼人對立的局,以多勝少(我和早餐老闆兩人對吐瓜子殼人一人),從而最終制止了亂吐瓜子殼。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隻有一局的簡單博弈。在我讀懂《孫子兵法》之後,還沒有經歷過具有很多局的複雜博弈。所以關於生活中複雜博弈的案例還需等待後續補充。

7

總結反思

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武備志》

這一句話是對《孫子兵法》在中國軍事乃至整個文化中重要地位的高度肯定。《孫子兵法》十三篇確實極其精妙,尤其是其中的辯證哲學之道和博弈方法之術。但世界上並沒有完美存在,《孫子兵法》也不能避免。由於《孫子兵法》成書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孫子主張打破軍事博弈規則的主張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創新,但在當今的法治社會則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違規甚至違法,是不可取的。在這點上,我更贊同孔子的那句話——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應有創新的心態但也要有遵守規則的意識。

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孫子兵法》也是如此。獨立思考,用現代價值觀繼承和重構《孫子兵法》中的精華,循著巨人的腳印繼往開來,這才是孫子所著幾千言兵法的千年後的目的和意義。由此,我們才能掌握謀略之道。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未來看現在,以信仰看理性,獨立精神,自由思想。頭條只記錄理性一面,更多精華或聯繫作者請見個人獨立公'眾'號:三十二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