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國時,劉禪為何能穩坐皇位四十多年?你怎麼看?

劉賢齊


三國時期,世家大族林立,而又經常出現君主幼年繼位的情況,所以各國都出現了主弱臣強的情況,一些軍閥勢力也出現了這種局面,君主經常被權臣架空成為傀儡。從漢獻帝開始,一直到三分歸一,這種情況始終沒有消失,是三國時期在政治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這種時代裡,劉禪從一個十六歲的青年登基,始終穩坐皇位,一直到滅國,而且權力在不斷向他手裡集中,就成了三國時期的君主中的一個例外情況。反而是曹魏和孫吳的皇權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危機,權臣專政,廢立皇帝,每次權臣內鬥都弄得雞飛狗跳。而每一次這樣的折騰,都是對皇權權威的動搖,直至最後完全蕩然無存,被別人取代。

在曹魏一邊,曹丕和曹叡時期皇權還是比較穩定的,但這個時期總共只有16年。曹叡死後,皇帝曹芳幼年登基,沒有能力理政,曹叡指定的兩個輔政大臣曹爽與司馬懿很快就發生了鬥爭。先是曹爽迫使司馬懿稱病不朝,不參與處理朝政,獨攬大權,之後又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消滅了曹爽,完全了控制曹魏政權。之後司馬師廢黜了曹叡指定的接班人曹芳,另立曹髦,曹髦又被司馬昭殺死,最後的曹奐就是用來宛城禪讓程序的傀儡。所以,雖然曹魏在曹叡死後仍然延續了近三十年,但前面有曹爽,後面有司馬懿父子,皇帝完全就已經被架空了。

孫吳一方,孫權時期皇權非常穩定,但孫權死後,繼位的是尚未成年的皇帝孫亮,也沒有能力獨立理政,所以孫權也指定了輔政大臣。幾個輔政大臣很快就內鬥了起來,先是孫綝支持諸葛恪殺死了孫弘,諸葛恪大權獨攬。之後,孫綝又在皇帝孫亮的支持下,殺了諸葛恪,成為權臣。孫綝死後,他的弟弟孫峻又繼承了孫綝的權力,仍然是權力壓倒皇帝的權臣。從諸葛恪到孫綝,孫峻兄弟,連孫權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孫亮都被廢了。一直到孫皓登基後,才通過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逐步重新控制了皇權。

反觀蜀漢,劉禪的皇權卻一直都非常穩定,成為三國時期唯一一個。諸葛亮時期,雖然“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但諸葛亮始終如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從未對劉禪的皇權有過任何威脅。臨終之前,諸葛亮又為蜀漢培養了蔣琬、費禕兩個接班人,在諸葛亮身後輔政,但他們和諸葛亮一樣,盡忠職守,從未威脅到皇權。費禕死後,劉禪已經四十歲了,才正式親政,之後逐步形成了外朝、內朝和中朝相互制衡的局面,任何一方都無力威脅到皇權的安全。這也是蜀漢後期,劉禪寵信黃皓的一個重要原因,黃皓作為皇權的附庸,在蜀漢政治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結構性作用。雖然黃皓也壞了一些事,但總的來說,他始終是忠於劉禪的,從未危及皇權的安全,而且,黃皓操縱蜀漢朝廷時,並未做什麼特別壞的決策,只是迎合劉禪貪圖安逸享樂的訴求而已。

蜀漢之所以能夠形成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生前對蜀漢政治格局進行了改造,並且先打倒了有個人野心和私心的李嚴,在臨終前又安排除去了有個人野心的魏延,預先排除了這兩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為蜀漢之後的政治穩定奠定了基礎。

李嚴被廢黜一直被認為是諸葛亮為了加強個人權力,但實際上如果看李嚴在諸葛亮秉政時期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李嚴用心並不簡單,可以說是典型的口蜜腹劍的政治兩面人。一方面攛掇諸葛亮加九錫,試圖把諸葛亮變成蜀漢的政治公敵,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大力經營和培植個人勢力,積累政治資本。比如李嚴在江州的軍隊就被李嚴視為個人的政治資本,諸葛亮在北伐時以戰爭需要的名義徵調,李嚴也企圖以各種理由阻止,這顯然就是把個人政治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了。所以,諸葛亮很快就識破了李嚴用心險惡,並未接受李嚴在政治上的獻媚,拒絕了加九錫的提議,並迫使李嚴把已經培植起來的軍隊交出來,用於北伐。

魏延的情況與此相似。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顧諸葛亮之死可能對蜀漢內部穩定帶來的風險,反而企圖將諸葛亮所率領的北伐軍隊控制在個人手裡,充當自己的政治資本。而諸葛亮臨終前安排楊儀率軍撤退,以魏延斷後,並預先叮囑楊儀、姜維等人,如果魏延不肯服從命令,則楊儀直接率軍撤退,不必等待魏延。魏延的反應果然是不顧國家利益,企圖強行把軍隊留在北伐前線,由他掌握,最終演變成了蜀漢內部的一次小規模內戰,魏延本人則因為提前暴露而未能成為董卓、司馬懿那樣的權臣。

諸葛亮比較滿意的北伐事業的接班人實際上是姜維,這一點毫無問題。但諸葛亮在生前並未對姜維進行火箭式提拔,而是循序漸進的。到諸葛亮去世時,姜維不僅地位和職位遠比資歷更老的姜維低得多,比楊儀、蔣琬、費禕等人都要低,甚至比王平等老將也要低。而且,姜維始終跟隨諸葛亮北伐,也未能從容經營自己的勢力,到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都能對姜維進行有效制約。到蔣琬、費禕去世之後,姜維的地位已經比較高了,但仍然不具備成為權臣的能力,劉禪甚至刻意扶植了董允、陳袛、閆宇、黃皓、諸葛瞻等人來對姜維形成制衡,軍權也始終沒有完全集中到姜維手裡。甚至在姜維與黃皓髮生衝突時,姜維也只能屯田沓中以避禍,而沒有能力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那樣直接在成都發動兵變誅殺黃皓等人,以完全控制蜀漢朝廷。

此外,蜀漢並未形成比較明顯的具有比較大的政治影響力的世家大族,益州當地的世家大族雖然也出仕蜀漢,但始終在可控範圍之內,並未在政治上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跟隨劉備創業的元老集團中,關羽、張飛都意外身亡,兒子也都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比較大的政治勢力集團。諸葛亮生前也並未刻意為自己經營政治勢力,他臨終時諸葛瞻才只有八歲,也不具備成為皇權之外的權力核心的能力。所以,蜀漢相對而言,皇權始終處於政治核心地位,沒有出現過動搖。

當然,劉禪本人比較長壽,在位長達42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十幾位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之一。因為他長壽,所以蜀漢自從劉禪親政之後,並未出現曹魏、孫吳那種幼主臨朝、必須由輔政大臣代理皇權的局面,也避免了皇權轉移。不僅他本人長壽,而且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比較長壽,到蜀漢滅亡時,劉禪的五個兒子全部在世,如果蜀漢當時沒有滅亡,劉禪去世之後,繼承人也都是成年人,無需藉助於輔政大臣就能夠獨立掌握蜀漢的政治權力。

反觀曹魏和孫吳,無論曹丕、曹叡還是孫權,生前都費盡心機、機關算盡,以加強皇權,避免權柄下移。為此,曹丕和曹叡長期堅持對宗室進行嚴密防範和控制的政策,到曹叡去世時,雖然曹叡想讓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擔任輔政大臣,但曹宇卻主動放棄了,曹叡只能改為由血緣上比較疏遠的宗室曹爽和元老功臣司馬懿輔政。但曹叡屍骨未寒、陵土未乾,曹芳就被曹爽完全架空了,十二年後,司馬懿更是通過高平陵之變一舉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曹氏的皇權變成了和漢獻帝一樣的傀儡。

概言之,劉禪之所以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皇權最為穩固的皇帝,前期得益於諸葛亮的忠誠不二,後期則得益於劉禪對蜀漢內部政治結構進行的調整和改造,讓權力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手中,避免形成大臣獨攬大權、強臣壓主的局面,尤其是後期對姜維的制約,雖然讓姜維的北伐未能取得太大的成績,但也避免了權力過分集中。而且,從諸葛瞻、諸葛尚臨死前的感慨也可以知道,作為劉禪比較信任的人,諸葛瞻和諸葛尚是負有內除黃皓、外製姜維的責任的,而這顯然也是來自劉禪自己的安排。


蕭武


在三國十一帝中,劉禪在位時間最久,逍遙自在時間最長,而且不得不說劉禪的制衡之術用得比諸葛亮還要好,這也是他能坐穩蜀漢江山的重要原因。

劉禪能做四十年皇帝主要有兩個原因:自身的能力因素和外部的運氣因素。


劉禪絕不是庸君,自身深諳制衡之道

劉禪逍遙快活地做了十六年皇帝之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失去一根頂樑柱,外部又有曹魏壓迫,東吳那邊也虎視眈眈的,蜀漢這座大廈又再次搖搖欲墜的。

幸好的是諸葛亮在死前已經安排了身後事,讓蔣琬和費禕接任丞相一職,給劉禪留下了兩代宰輔。這本是一件好事,可劉禪卻不願意再出一個大權獨攬的“諸葛亮”,所以他開始重用外戚,讓吳壹掌領漢中軍務。又分割了諸葛亮原來擁有的權力,讓蔣琬和費禕共同負責,不再設置丞相一職。以蔣琬為大司馬,總督軍事,以費禕為尚書令,總攬政務,雙方又互相鉗制,直到蔣琬死後,軍事又交給費禕,政務交給心腹董允,劉禪自攝國事。

也是因為劉禪的制衡之術,蜀漢是三國之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權臣亂政的國家。


外部局勢也給了劉禪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諸葛亮死後,曹魏的司馬家也開始冒頭,期間經過了高平陵之變,曹魏大權被司馬家奪取。又有了曹芳,曹髦奪權,淮南三叛的動亂。直到公元260年,曹髦死於甘露之變,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司馬家的奪權之路才算是走到了終點。

而且自曹丕以來,曹魏內部的軍事政策都是依照先滅東吳,蜀漢自降的方針來的,所以東吳一直都在頂住曹魏的重壓,根本不能空出手來對付蜀漢,還是隻能以聯盟為主。而且東吳內部也混亂非常,蜀漢東線相對來說比較平穩,沒有大的憂患。

可姜維“九伐中原”後,才迫使曹魏把“先吳後蜀”的方針臨時改為“先蜀後吳”。曹魏從公元263年八月,三路大軍進攻蜀漢,到十月劉禪投降,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滅亡了割據益州,南中四十餘年的蜀漢。歸根結底還是蜀漢內部的派系對立和姜維北伐勞民傷財。


劉禪雖然懂得制衡,懂御下,可他卻偏重於朝廷內部,放任著姜維不管。“九伐中原”耗盡了蔣琬,費禕,董允三代留下的家底,後期還寵幸黃皓和陳祗等人,給了益州派系可趁之機。

劉禪在三國十一帝中,對上比不上劉備,孫權,曹丕,對下又比曹芳,曹髦,曹奐,孫亮要厲害的多。劉禪大概在曹叡之下,但高於孫皓,和孫休不分伯仲吧!


一貳一橙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劉禪憑什麼能安然在位四十年?且聽小哥一一分析。

關於這個問題,小哥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分析,即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先講內部因素,分諸葛亮掌權時期和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人才結構。

內部因素一:諸葛亮時期。

諸葛亮是劉備的託孤之臣,更是被劉備視為生命本源的存在,他對蜀漢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的完成先主劉備的託付。

所以在諸葛亮掌權時期,全民一心,劉禪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他的蜀國皇帝。



內部因素二: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時期。

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內有蔣琬,費禕,董允三位賢臣主政,繼續發揚諸葛亮丞相留下來的屯田,種槡項目,使得蜀國內部人們安居樂業。在外,有大將軍姜維督軍,北據魏國,萬眾一心。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也不用操心什麼他只負責安安樂樂的坐好自己的皇位,其他的自然有人給他安排。

所以說,劉禪能夠安安穩穩的在位四十一年,得益於父親劉備積攢下來的賢德恩情,得益於古人對於“忠義”二字的無比重視。




外部因素一:劉、吳交好。

雖然關羽失荊州,劉備舉全國國力伐吳,飲恨東吳,慘敗而歸,最終悲憤無奈的去世。而在劉禪登基,諸葛亮掌權後,蜀漢和東吳交好,東吳也曾經響應蜀漢起兵北伐。

因此在國際方面,蜀漢和東吳聯盟對於蜀國的政治穩定意義重大。



外部因素二:魏國內亂。

魏國在諸葛亮時期,由曹爽,司馬懿督軍,但是基本上是蜀漢諸葛亮主導了戰爭的趨勢。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國內部爭權奪勢日益嚴重,曹氏和司馬氏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最終司馬氏先下手為強,奪取了曹魏大權。

因此,在這樣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劉禪毫無壓力的執政蜀漢四十一年。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劉禪平庸毋庸置疑,能坐皇位四十年是當時的條件決定的。

天下三分之局形成後,魏國的地盤雖然大,但也破壞的最嚴重所以大力發展內政勢在必行,便決定在軍事上的防禦方針,以便於恢復生產和鞏固建設根據地。

而孫權除去能擴充地盤以外總是保存實力從不主動進攻,內政上生產較落後人口也較少,為了鞏固江東首先要發展農業,因此一面想法招攬境外人口,一面將荒地分給無地人民。為鞏固後方設法去征服山越等族。

這一時期魏吳兩國都在大力發展內政,雖然偶有接觸,但都不是戰略進攻。而此時蜀國的諸葛亮通過南征北伐把軍權牢牢地抓在手中,一方面是阻止曹魏的發展,一方面是為了打擊益州派系穩住蜀國內部穩定。

曹魏隨著曹丕、曹叡的早逝,其後的子孫曹芳到曹奐都是生在深宮,沒有經過任何鬥爭的磨練,對當時複雜局面中的內政、軍事、政治、民情及外交一概不知,只顧生活的享受,實際工作和計劃佈置都靠臣子去做,加上曹爽之流的囂張跋扈在朝內引起了政變,司馬懿成了曹魏實際上的獨裁者。這一時期曹魏自顧不暇何談戰略上的進攻。而蜀國的姜維根本不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既沒有吳蜀聯盟協同作戰又不瞭解蜀國內部關係只顧北伐,不但把國家拖的疲弊不堪,朝內也一片反對者,導致後期不得不自給自足,再加上劉禪昏庸重用黃皓,已經離滅亡不遠了!


種地的秀才


劉禪穩坐帝位四十年,沒有出現曹魏、東吳那樣的內亂,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一、諸葛亮留下的臣子秉性忠良

諸葛亮深諳用人之道,又有“道德潔癖”,所以他選的人既重才,更重德。蔣琬、費禕、姜維、董允等,都以國家大事為己任,個人私德較好。蔣琬能聽進不同的意見,費禕不追求奢華的生活設施,董允在世時宦官黃皓始終不得晉升,姜維為免矛盾避禍沓中,等等。

二、劉禪善用帝王之術平衡內部

諸葛亮死後,劉禪就不再設丞相一職,適當分散某一位大臣的權力。蔣琬和費禕,費禕和姜維,姜維和諸葛瞻、閻宇,雖然有主有次,但互相之間又都有牽制,使得劉禪能夠牢牢的控制帝王權力。

三、曹真、曹爽兩次失利使曹魏對攻蜀發怵

諸葛亮死後,蜀魏之間還是以蜀漢進攻、曹魏防守為主。甚至到263年魏滅蜀之戰前,曹魏內部還對攻蜀有不少反對聲音,鄧艾就是其中之一。在曹魏軍方人士心目中,進攻蜀漢道路難行,漢中易守難攻,打蜀漢還不如先打東吳。

歷史上曹魏兩次大規模攻蜀,都是人都沒到漢中,就以失敗告終了。一次曹真,一次曹爽。這可能也給曹魏留下了“攻蜀恐懼症”。





一斗書生說歷史


劉禪穩坐蜀國40年,是有諸葛亮受劉備臨終拜託輔助劉禪,囑,如能輔助,拜託相助,實在不堪任用,就請軍師廢之自立吧。諸葛亮明白其意推辭,並決心輔助劉禪治理蜀國。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公而忘私,幫助劉禪昏君。國內領導人民發展生產,開墾勞作,發明利用農耕工具,開發勞力,努力耕種,讓蜀國成為天府之國,人民安居樂業。

國無憂患,成為強大之國,並與魏國形成了抗衡的一股強大的對立局勢。

在軍事上,諸葛亮亮協助劉禪領導軍隊不忘戰爭,合理用人,訓練出一支北伐能戰的軍隊,他研製應用機械,用在武器上,駑弓就是諸葛亮發明的,駑之前是弓,弓只能一弓一箭,駑問世後一弓十駑,射上力很強。

當時交通運輸諸葛亮釆取了更先進的機械設備,發明製造了木牛流馬,這種木牛流馬在裝運糧食上能在山間崎嶇山路極快地搬運糧食,為軍健們減輕了很多勞力。

所以,劉禪能在蜀國為君,全靠諸葛亮輔助,才統治了40年之久。

在諸葛亮死去後,蜀國漸漸衰弱,直到魏國將其滅亡,這就為無忠誠輔之,必而滅亡,諸葛亮系一個忠心的軍師。

但,從整局而覌是扶不起的阿斗,讓他治國管理,國必亡矣。


楊保苟284


劉禪能穩做四十多年皇帝,跟他的聰明才短無關。論才智吳主孫亮魏主曹芳就比他差嗎?還不是一樣讓權臣趕下臺。劉禪能做四十年皇帝完全是蜀漢官員報答劉備、諸葛亮恩而已。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他們的父輩都得到劉備厚恩。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

三國志後主傳的內容都是記錄他人的事,並沒有什麼阿斗採納諫言。可以說阿斗當皇帝四十年是毫無作為的。阿斗就幹三件事:1頻遊觀2增廣聲樂3廣選美女

公元223劉備去世,留下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蜀漢給諸葛亮。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說不定早亡了。諸葛亮死後蜀漢歷任內閣幾乎都是諸葛亮所培養的人才。1公元234—246年:蔣琬任尚書令、益州刺史、大司馬、開府。費禕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將軍。董允任尚書令。2公元246年—253年費禕任大將軍、開府。呂乂任尚書令。陳祗任侍中兼尚書令。3公元253年—公元258年陳祗尚書令、姜維大將軍。4最後一任內閣軍政公元258年—263年。內閣:董厥任尚書令、平尚書事(諸葛亮丞相府令史。諸葛亮稱:董令史,良士也。諸葛亮升他為主簿。)諸葛瞻任平尚書事。樊建任尚書令(諸葛亮時的官員,曾隨諸葛亮北伐)姜維(諸葛亮稱讚: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馬良等人都比不上)除了諸葛瞻,其餘的都是諸葛亮時代留下的人才。諸葛亮已死二十多年了,蜀漢還是在吃諸葛亮的老本。姜維最年輕都已經年近六十了。(軍事將領:鄧芝、吳壹、王平、胡濟、馬忠、張翼、張裔、張嶷、句扶等不都是諸葛亮提拔重用的。)

公元263年魏國伐蜀,阿斗決定投降。消息傳回姜維軍中,將軍怒而拔刀砍石。南中收到消息後部下勸霍弋速降。霍講:未知主上安危,魏以禮待主上降之不遲。若主上危辱,吾將死戰不降。一直到阿斗到了洛陽,魏國封阿斗為安樂公女吃好住。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可就是這樣一個忠心的人,在魏國伐蜀時他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勤王。阿斗去拒絕讓他來。(霍弋的父親霍峻死時,劉備率眾人到墓前祭拜並留宿)



公元264年魏國召阿斗去洛陽。據三國志:後主東遷洛陽,時擾攘倉卒,蜀之大臣無翼從者,惟正(卻正)及殿中督汝南張通,舍妻子單身隨侍。也就是說只有兩個人願意陪阿斗去洛陽,也說明阿斗失了人心。卻正就是教阿斗跟司馬昭講:先人墳墓在蜀,無日不思。卻正為官三十年,既不為黃皓(太監)所喜歡也不討厭。所以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阿斗嘆息認識卻正太遲了。

自諸葛亮董允相繼去世沒有人鎮的住,阿斗就亂來了。據三國志:允(董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黃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董允死後黃皓亂政,蜀人無不懷念董允。三國志: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而造成這一切的是阿斗。

阿斗的內心是非常討厭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禕這些人的。(主要還是諸葛亮董允。但蔣琬費禕在時阿斗、黃皓都不敢亂來)而對陳祗、黃皓喜歡的不得了。據三國志:自祗(陳祗)之有寵,後主追怨允(董允)日深,謂為自輕,由祗媚茲一人,皓(黃皓)構間浸潤故耳。據華陽國志: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維要阿斗處死黃皓)

在阿斗內心裡陳祗黃皓這樣的才是忠臣。陳祗死時阿斗為之流淚,諡忠候。還封他的兒子為候。我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禕死時阿斗肯定沒有流淚。(龐統、法正死時劉備流淚了)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雖然諸葛亮諡忠武侯,但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

阿斗是個沒有心肝的人,只要能吃喝玩樂就行。公元260年蜀漢追諡已故大臣,關、張、黃、馬、龐就是沒有趙雲。還是大將軍姜維打抱不平才追諡了趙雲。阿斗詔: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指趙雲在當陽保護阿斗的事,但為啥要姜維他們打抱不平你才想起來。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據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有人講是阿斗裝傻自保。國都亡如此惜命嗎?九泉之下如何面對劉備。之前阿斗決定投降劉諶就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當天劉諶帶上妻兒女在昭烈廟自殺)就算是阿斗表現的思蜀又如何?國都亡了,人在洛陽。難道還能復國?再者司馬昭肯定會好好待阿斗以收蜀人心。南中霍弋、巴東羅憲等各保一方,就是在看魏國怎麼待阿斗。

公元280年東吳亡,孫皓也遷到洛陽。司馬炎講:朕在裡設座等你很久了。孫皓回:我在南方也設了座以等待陛下。相比人家更有骨氣一點。

正是由了阿斗寵信黃皓終至亡國。譙周勸阿斗投降,有人認識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集團不支援蜀漢政權。這是不對的。譙周可是跟一幫益州人勸劉備稱帝的。而且譙周勸阿斗投降後,魏國晉國給他的賞賜都不要。這就可以說明譙周並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勸降阿斗。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在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時。譙城就上書諫言: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


小鴻哥


劉禪為什不能穩坐皇位四十多年?許多人都認為劉禪無能,真是這樣的嗎?或許劉禪少時只知享樂貪玩,但自劉備託孤後,劉禪的表現呢?劉備死前讓劉禪對待諸葛亮,要想對待自己一樣,說白了就是讓劉禪認諸葛亮當乾爹,這樣諸葛亮還好意思的奪劉禪的皇位嗎?還不得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自此以後,劉禪事事都要徵詢諸葛亮的意見,凡是都已諸葛亮的方案執行.像極了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大多數人看到這,都會認為劉禪無能,蜀漢都是靠諸葛亮的.但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能繼續維持蜀漢多年,最後也是自然死亡,這又怎麼解釋?劉禪在諸葛亮身邊從小耳聽目染,身邊的賢臣良將一大堆,想學不會都難.待在一個大佬身邊,多多少少的都能學些東西,更何況事事都徵詢大佬的建議.所以說劉禪比我們想象中的聰明.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大智若愚.都是亡國君主,東吳的孫氏被司馬昭殺了,而劉禪卻當了富家翁安穩度過晚年,憑藉的就是自己的大智若愚,讓對方認為他沒有志向只知享樂.(同樣是享樂,當君主時享樂和當富翁時享樂,劉禪心情能一樣嗎?估計司馬昭也沒有深想)劉禪的能力絕對有,雖然比不上諸葛亮劉備孫權曹操的,但有一大堆文臣武將輔佐,治理國家還算說得過(諸葛亮死後,劉禪也不事事詢問了,大多都是自己做主).


貪吃的粑粑巖


可以說,如果不是姜維,劉禪活多久,蜀漢政權就能維繫多久。

三國故事到了諸葛亮死後,基本乏善可陳。

此時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關羽死後,巴蜀政權再也沒有攻打荊州的能力,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其目的並不在於統一全國,而在於把勢力從巴蜀地區向西延伸,也就是打天水等地,拓展蜀漢政權在甘肅的勢力。

東吳政權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如果要問鼎天下,就必須攻下合肥。從此大部隊水陸兩棲自由而任意的切換,總有後路。相當於在DOTA裡,隨便一個英雄開BKB打女王,即便殺不掉對方,但tp逃跑,問題總是不大。然而,東吳政權到死都沒打下來合肥,甚至我們熟知的張遼,不那麼熟悉的滿寵,都是靠刷孫權副本升官發財。

曹魏政權則微妙一些。曹丕死後,文官系統並沒有培養出來,所以凡事只能仰仗司馬懿,基本上三國後期魏國的故事,就是圍繞:用司馬懿、免司馬懿、用司馬懿這個循環中進行的。

在這個狀態下:魏蜀吳三國彼此之間任意兩國聯手,都滅不掉第三國。

而劉禪呢?我們不管他能力如何,其實對蜀國來說,劉禪越是不管事情,蜀漢政權存活的時間越久。一路維持現狀,搞不好東吳、魏國都因為內亂,還被蜀國一鍋端了。

相反,蜀國滅亡本質上是一場意外。

姜維戰敗後,讓司馬昭忽然意識到了蜀國的虛實,然後採取了一場試探性的進攻……蜀國就滅了。

這個結果,說真的,搞不好連羅貫中都不敢這麼寫。在當時,三國所有勢力對這個結果都是懵逼狀態,於是還產生了好多么蛾子,我們不妨以後再說。

但可以說,如果不是姜維,魏國到死都無法探聽到蜀國的虛實,劉禪的皇帝位置穩的很呢。


酒騎風


其一,劉禪的福氣。福氣有時候也是實力的一種,阿斗在小時候,劉備在新野聽從諸葛亮的“戰略撤退”時,被曹操軍隊打敗,劉備可謂是“妻離子散”。而在混亂中的阿斗,卻沒有在戰亂中受傷,被趙雲所救。而要說他受傷,恐怕就只有劉備的那一摔了。

而在劉禪繼承帝位時,又有劉備留下的諸多賢臣;在諸葛亮去世後,又有蔣琬等人。

可以說,劉禪是一個有福之人。

其二,劉禪的識趣。作為帝位,沒有一個是簡單的,儘管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他過人之處。

劉禪初登帝位,根本沒有實權,大權在一定程度上被諸葛亮所掌握。所以,劉禪能大度的把權利讓給諸葛亮,做到君臣相悅,這是很難得的。

另外,對於劉禪不懂的東西,劉禪不會去關注,而懂得,都在諸葛亮確定後才下旨。這不一定說劉禪無能,而是劉禪能看懂形勢。

其三,劉禪聽爸爸的話。劉禪聽從劉備的遺言,所以對諸葛亮沒有過多的疑慮,使得諸葛亮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才幹;劉禪聽從諸葛亮的話(諸葛亮相當於亞父),所以任用諸葛亮留下來的一大批人才,穩固了蜀國的統治。

其四,蜀國的有利地形。蜀國背靠西川等險峻地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魏國的強攻。而東吳佔據了荊州,離蜀國的國都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因為地形的因素,使得蜀國能夠安穩的發展幾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