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国时,刘禅为何能稳坐皇位四十多年?你怎么看?

刘贤齐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林立,而又经常出现君主幼年继位的情况,所以各国都出现了主弱臣强的情况,一些军阀势力也出现了这种局面,君主经常被权臣架空成为傀儡。从汉献帝开始,一直到三分归一,这种情况始终没有消失,是三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种时代里,刘禅从一个十六岁的青年登基,始终稳坐皇位,一直到灭国,而且权力在不断向他手里集中,就成了三国时期的君主中的一个例外情况。反而是曹魏和孙吴的皇权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危机,权臣专政,废立皇帝,每次权臣内斗都弄得鸡飞狗跳。而每一次这样的折腾,都是对皇权权威的动摇,直至最后完全荡然无存,被别人取代。

在曹魏一边,曹丕和曹叡时期皇权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这个时期总共只有16年。曹叡死后,皇帝曹芳幼年登基,没有能力理政,曹叡指定的两个辅政大臣曹爽与司马懿很快就发生了斗争。先是曹爽迫使司马懿称病不朝,不参与处理朝政,独揽大权,之后又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消灭了曹爽,完全了控制曹魏政权。之后司马师废黜了曹叡指定的接班人曹芳,另立曹髦,曹髦又被司马昭杀死,最后的曹奂就是用来宛城禅让程序的傀儡。所以,虽然曹魏在曹叡死后仍然延续了近三十年,但前面有曹爽,后面有司马懿父子,皇帝完全就已经被架空了。

孙吴一方,孙权时期皇权非常稳定,但孙权死后,继位的是尚未成年的皇帝孙亮,也没有能力独立理政,所以孙权也指定了辅政大臣。几个辅政大臣很快就内斗了起来,先是孙綝支持诸葛恪杀死了孙弘,诸葛恪大权独揽。之后,孙綝又在皇帝孙亮的支持下,杀了诸葛恪,成为权臣。孙綝死后,他的弟弟孙峻又继承了孙綝的权力,仍然是权力压倒皇帝的权臣。从诸葛恪到孙綝,孙峻兄弟,连孙权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孙亮都被废了。一直到孙皓登基后,才通过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逐步重新控制了皇权。

反观蜀汉,刘禅的皇权却一直都非常稳定,成为三国时期唯一一个。诸葛亮时期,虽然“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但诸葛亮始终如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从未对刘禅的皇权有过任何威胁。临终之前,诸葛亮又为蜀汉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个接班人,在诸葛亮身后辅政,但他们和诸葛亮一样,尽忠职守,从未威胁到皇权。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正式亲政,之后逐步形成了外朝、内朝和中朝相互制衡的局面,任何一方都无力威胁到皇权的安全。这也是蜀汉后期,刘禅宠信黄皓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皓作为皇权的附庸,在蜀汉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虽然黄皓也坏了一些事,但总的来说,他始终是忠于刘禅的,从未危及皇权的安全,而且,黄皓操纵蜀汉朝廷时,并未做什么特别坏的决策,只是迎合刘禅贪图安逸享乐的诉求而已。

蜀汉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生前对蜀汉政治格局进行了改造,并且先打倒了有个人野心和私心的李严,在临终前又安排除去了有个人野心的魏延,预先排除了这两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为蜀汉之后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李严被废黜一直被认为是诸葛亮为了加强个人权力,但实际上如果看李严在诸葛亮秉政时期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李严用心并不简单,可以说是典型的口蜜腹剑的政治两面人。一方面撺掇诸葛亮加九锡,试图把诸葛亮变成蜀汉的政治公敌,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力经营和培植个人势力,积累政治资本。比如李严在江州的军队就被李严视为个人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在北伐时以战争需要的名义征调,李严也企图以各种理由阻止,这显然就是把个人政治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了。所以,诸葛亮很快就识破了李严用心险恶,并未接受李严在政治上的献媚,拒绝了加九锡的提议,并迫使李严把已经培植起来的军队交出来,用于北伐。

魏延的情况与此相似。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不顾诸葛亮之死可能对蜀汉内部稳定带来的风险,反而企图将诸葛亮所率领的北伐军队控制在个人手里,充当自己的政治资本。而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杨仪率军撤退,以魏延断后,并预先叮嘱杨仪、姜维等人,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则杨仪直接率军撤退,不必等待魏延。魏延的反应果然是不顾国家利益,企图强行把军队留在北伐前线,由他掌握,最终演变成了蜀汉内部的一次小规模内战,魏延本人则因为提前暴露而未能成为董卓、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诸葛亮比较满意的北伐事业的接班人实际上是姜维,这一点毫无问题。但诸葛亮在生前并未对姜维进行火箭式提拔,而是循序渐进的。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不仅地位和职位远比资历更老的姜维低得多,比杨仪、蒋琬、费祎等人都要低,甚至比王平等老将也要低。而且,姜维始终跟随诸葛亮北伐,也未能从容经营自己的势力,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都能对姜维进行有效制约。到蒋琬、费祎去世之后,姜维的地位已经比较高了,但仍然不具备成为权臣的能力,刘禅甚至刻意扶植了董允、陈袛、闫宇、黄皓、诸葛瞻等人来对姜维形成制衡,军权也始终没有完全集中到姜维手里。甚至在姜维与黄皓发生冲突时,姜维也只能屯田沓中以避祸,而没有能力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那样直接在成都发动兵变诛杀黄皓等人,以完全控制蜀汉朝廷。

此外,蜀汉并未形成比较明显的具有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虽然也出仕蜀汉,但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在政治上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集团中,关羽、张飞都意外身亡,儿子也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比较大的政治势力集团。诸葛亮生前也并未刻意为自己经营政治势力,他临终时诸葛瞻才只有八岁,也不具备成为皇权之外的权力核心的能力。所以,蜀汉相对而言,皇权始终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没有出现过动摇。

当然,刘禅本人比较长寿,在位长达42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十几位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之一。因为他长寿,所以蜀汉自从刘禅亲政之后,并未出现曹魏、孙吴那种幼主临朝、必须由辅政大臣代理皇权的局面,也避免了皇权转移。不仅他本人长寿,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比较长寿,到蜀汉灭亡时,刘禅的五个儿子全部在世,如果蜀汉当时没有灭亡,刘禅去世之后,继承人也都是成年人,无需借助于辅政大臣就能够独立掌握蜀汉的政治权力。

反观曹魏和孙吴,无论曹丕、曹叡还是孙权,生前都费尽心机、机关算尽,以加强皇权,避免权柄下移。为此,曹丕和曹叡长期坚持对宗室进行严密防范和控制的政策,到曹叡去世时,虽然曹叡想让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担任辅政大臣,但曹宇却主动放弃了,曹叡只能改为由血缘上比较疏远的宗室曹爽和元老功臣司马懿辅政。但曹叡尸骨未寒、陵土未干,曹芳就被曹爽完全架空了,十二年后,司马懿更是通过高平陵之变一举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曹氏的皇权变成了和汉献帝一样的傀儡。

概言之,刘禅之所以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皇权最为稳固的皇帝,前期得益于诸葛亮的忠诚不二,后期则得益于刘禅对蜀汉内部政治结构进行的调整和改造,让权力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手中,避免形成大臣独揽大权、强臣压主的局面,尤其是后期对姜维的制约,虽然让姜维的北伐未能取得太大的成绩,但也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而且,从诸葛瞻、诸葛尚临死前的感慨也可以知道,作为刘禅比较信任的人,诸葛瞻和诸葛尚是负有内除黄皓、外制姜维的责任的,而这显然也是来自刘禅自己的安排。


萧武


在三国十一帝中,刘禅在位时间最久,逍遥自在时间最长,而且不得不说刘禅的制衡之术用得比诸葛亮还要好,这也是他能坐稳蜀汉江山的重要原因。

刘禅能做四十年皇帝主要有两个原因:自身的能力因素和外部的运气因素。


刘禅绝不是庸君,自身深谙制衡之道

刘禅逍遥快活地做了十六年皇帝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失去一根顶梁柱,外部又有曹魏压迫,东吴那边也虎视眈眈的,蜀汉这座大厦又再次摇摇欲坠的。

幸好的是诸葛亮在死前已经安排了身后事,让蒋琬和费祎接任丞相一职,给刘禅留下了两代宰辅。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刘禅却不愿意再出一个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所以他开始重用外戚,让吴壹掌领汉中军务。又分割了诸葛亮原来拥有的权力,让蒋琬和费祎共同负责,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以蒋琬为大司马,总督军事,以费祎为尚书令,总揽政务,双方又互相钳制,直到蒋琬死后,军事又交给费祎,政务交给心腹董允,刘禅自摄国事。

也是因为刘禅的制衡之术,蜀汉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权臣乱政的国家。


外部局势也给了刘禅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诸葛亮死后,曹魏的司马家也开始冒头,期间经过了高平陵之变,曹魏大权被司马家夺取。又有了曹芳,曹髦夺权,淮南三叛的动乱。直到公元260年,曹髦死于甘露之变,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司马家的夺权之路才算是走到了终点。

而且自曹丕以来,曹魏内部的军事政策都是依照先灭东吴,蜀汉自降的方针来的,所以东吴一直都在顶住曹魏的重压,根本不能空出手来对付蜀汉,还是只能以联盟为主。而且东吴内部也混乱非常,蜀汉东线相对来说比较平稳,没有大的忧患。

可姜维“九伐中原”后,才迫使曹魏把“先吴后蜀”的方针临时改为“先蜀后吴”。曹魏从公元263年八月,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到十月刘禅投降,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割据益州,南中四十余年的蜀汉。归根结底还是蜀汉内部的派系对立和姜维北伐劳民伤财。


刘禅虽然懂得制衡,懂御下,可他却偏重于朝廷内部,放任着姜维不管。“九伐中原”耗尽了蒋琬,费祎,董允三代留下的家底,后期还宠幸黄皓和陈祗等人,给了益州派系可趁之机。

刘禅在三国十一帝中,对上比不上刘备,孙权,曹丕,对下又比曹芳,曹髦,曹奂,孙亮要厉害的多。刘禅大概在曹叡之下,但高于孙皓,和孙休不分伯仲吧!


一贰一橙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刘禅凭什么能安然在位四十年?且听小哥一一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小哥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先讲内部因素,分诸葛亮掌权时期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人才结构。

内部因素一: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之臣,更是被刘备视为生命本源的存在,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完成先主刘备的托付。

所以在诸葛亮掌权时期,全民一心,刘禅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他的蜀国皇帝。



内部因素二:蒋琬,费祎,董允,姜维时期。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内有蒋琬,费祎,董允三位贤臣主政,继续发扬诸葛亮丞相留下来的屯田,种槡项目,使得蜀国内部人们安居乐业。在外,有大将军姜维督军,北据魏国,万众一心。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也不用操心什么他只负责安安乐乐的坐好自己的皇位,其他的自然有人给他安排。

所以说,刘禅能够安安稳稳的在位四十一年,得益于父亲刘备积攒下来的贤德恩情,得益于古人对于“忠义”二字的无比重视。




外部因素一:刘、吴交好。

虽然关羽失荆州,刘备举全国国力伐吴,饮恨东吴,惨败而归,最终悲愤无奈的去世。而在刘禅登基,诸葛亮掌权后,蜀汉和东吴交好,东吴也曾经响应蜀汉起兵北伐。

因此在国际方面,蜀汉和东吴联盟对于蜀国的政治稳定意义重大。



外部因素二:魏国内乱。

魏国在诸葛亮时期,由曹爽,司马懿督军,但是基本上是蜀汉诸葛亮主导了战争的趋势。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国内部争权夺势日益严重,曹氏和司马氏的冲突越来越严重,最终司马氏先下手为强,夺取了曹魏大权。

因此,在这样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刘禅毫无压力的执政蜀汉四十一年。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刘禅平庸毋庸置疑,能坐皇位四十年是当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下三分之局形成后,魏国的地盘虽然大,但也破坏的最严重所以大力发展内政势在必行,便决定在军事上的防御方针,以便于恢复生产和巩固建设根据地。

而孙权除去能扩充地盘以外总是保存实力从不主动进攻,内政上生产较落后人口也较少,为了巩固江东首先要发展农业,因此一面想法招揽境外人口,一面将荒地分给无地人民。为巩固后方设法去征服山越等族。

这一时期魏吴两国都在大力发展内政,虽然偶有接触,但都不是战略进攻。而此时蜀国的诸葛亮通过南征北伐把军权牢牢地抓在手中,一方面是阻止曹魏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打击益州派系稳住蜀国内部稳定。

曹魏随着曹丕、曹叡的早逝,其后的子孙曹芳到曹奂都是生在深宫,没有经过任何斗争的磨练,对当时复杂局面中的内政、军事、政治、民情及外交一概不知,只顾生活的享受,实际工作和计划布置都靠臣子去做,加上曹爽之流的嚣张跋扈在朝内引起了政变,司马懿成了曹魏实际上的独裁者。这一时期曹魏自顾不暇何谈战略上的进攻。而蜀国的姜维根本不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既没有吴蜀联盟协同作战又不了解蜀国内部关系只顾北伐,不但把国家拖的疲弊不堪,朝内也一片反对者,导致后期不得不自给自足,再加上刘禅昏庸重用黄皓,已经离灭亡不远了!


种地的秀才


刘禅稳坐帝位四十年,没有出现曹魏、东吴那样的内乱,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一、诸葛亮留下的臣子秉性忠良

诸葛亮深谙用人之道,又有“道德洁癖”,所以他选的人既重才,更重德。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等,都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个人私德较好。蒋琬能听进不同的意见,费祎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设施,董允在世时宦官黄皓始终不得晋升,姜维为免矛盾避祸沓中,等等。

二、刘禅善用帝王之术平衡内部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不再设丞相一职,适当分散某一位大臣的权力。蒋琬和费祎,费祎和姜维,姜维和诸葛瞻、阎宇,虽然有主有次,但互相之间又都有牵制,使得刘禅能够牢牢的控制帝王权力。

三、曹真、曹爽两次失利使曹魏对攻蜀发怵

诸葛亮死后,蜀魏之间还是以蜀汉进攻、曹魏防守为主。甚至到263年魏灭蜀之战前,曹魏内部还对攻蜀有不少反对声音,邓艾就是其中之一。在曹魏军方人士心目中,进攻蜀汉道路难行,汉中易守难攻,打蜀汉还不如先打东吴。

历史上曹魏两次大规模攻蜀,都是人都没到汉中,就以失败告终了。一次曹真,一次曹爽。这可能也给曹魏留下了“攻蜀恐惧症”。





一斗书生说历史


刘禅稳坐蜀国40年,是有诸葛亮受刘备临终拜托辅助刘禅,嘱,如能辅助,拜托相助,实在不堪任用,就请军师废之自立吧。诸葛亮明白其意推辞,並决心辅助刘禅治理蜀国。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公而忘私,帮助刘禅昏君。国内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开垦劳作,发明利用农耕工具,开发劳力,努力耕种,让蜀国成为天府之国,人民安居乐业。

国无忧患,成为强大之国,並与魏国形成了抗衡的一股强大的对立局势。

在军事上,诸葛亮亮协助刘禅领导军队不忘战争,合理用人,训练出一支北伐能战的军队,他研制应用机械,用在武器上,驽弓就是诸葛亮发明的,驽之前是弓,弓只能一弓一箭,驽问世后一弓十驽,射上力很强。

当時交通运输诸葛亮釆取了更先进的机械设备,发明制造了木牛流马,这种木牛流马在装运粮食上能在山间崎岖山路极快地搬运粮食,为军健们减轻了很多劳力。

所以,刘禅能在蜀国为君,全靠诸葛亮辅助,才统治了40年之久。

在诸葛亮死去后,蜀国渐渐衰弱,直到魏国将其灭亡,这就为无忠诚辅之,必而灭亡,诸葛亮系一个忠心的军师。

但,从整局而覌是扶不起的阿斗,让他治国管理,国必亡矣。


杨保苟284


刘禅能稳做四十多年皇帝,跟他的聪明才短无关。论才智吴主孙亮魏主曹芳就比他差吗?还不是一样让权臣赶下台。刘禅能做四十年皇帝完全是蜀汉官员报答刘备、诸葛亮恩而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魏伐蜀之战,保卫蜀汉的都是官二代。诸葛瞻(诸葛亮儿子)、黄崇(黄权儿子)、李球(李恢侄子)、张遵(张飞孙子)、赵广(赵云儿子)、霍弋(霍峻儿子)、蒋斌(蒋琬儿子)、傅佥(傅彤儿子)等。他们的父辈都得到刘备厚恩。其余姜维、董厥、张翼、廖化等皆是诸葛亮时期任用的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为了阿斗,而是为了报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

三国志后主传的内容都是记录他人的事,并没有什么阿斗采纳谏言。可以说阿斗当皇帝四十年是毫无作为的。阿斗就干三件事:1频游观2增广声乐3广选美女

公元223刘备去世,留下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蜀汉给诸葛亮。如果没有诸葛亮蜀汉说不定早亡了。诸葛亮死后蜀汉历任内阁几乎都是诸葛亮所培养的人才。1公元234—246年:蒋琬任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司马、开府。费祎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将军。董允任尚书令。2公元246年—253年费祎任大将军、开府。吕乂任尚书令。陈祗任侍中兼尚书令。3公元253年—公元258年陈祗尚书令、姜维大将军。4最后一任内阁军政公元258年—263年。内阁:董厥任尚书令、平尚书事(诸葛亮丞相府令史。诸葛亮称:董令史,良士也。诸葛亮升他为主簿。)诸葛瞻任平尚书事。樊建任尚书令(诸葛亮时的官员,曾随诸葛亮北伐)姜维(诸葛亮称赞: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马良等人都比不上)除了诸葛瞻,其余的都是诸葛亮时代留下的人才。诸葛亮已死二十多年了,蜀汉还是在吃诸葛亮的老本。姜维最年轻都已经年近六十了。(军事将领:邓芝、吴壹、王平、胡济、马忠、张翼、张裔、张嶷、句扶等不都是诸葛亮提拔重用的。)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阿斗决定投降。消息传回姜维军中,将军怒而拔刀砍石。南中收到消息后部下劝霍弋速降。霍讲:未知主上安危,魏以礼待主上降之不迟。若主上危辱,吾将死战不降。一直到阿斗到了洛阳,魏国封阿斗为安乐公女吃好住。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可就是这样一个忠心的人,在魏国伐蜀时他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勤王。阿斗去拒绝让他来。(霍弋的父亲霍峻死时,刘备率众人到墓前祭拜并留宿)



公元264年魏国召阿斗去洛阳。据三国志: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正(卻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也就是说只有两个人愿意陪阿斗去洛阳,也说明阿斗失了人心。卻正就是教阿斗跟司马昭讲:先人坟墓在蜀,无日不思。卻正为官三十年,既不为黄皓(太监)所喜欢也不讨厌。所以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阿斗叹息认识卻正太迟了。

自诸葛亮董允相继去世没有人镇的住,阿斗就乱来了。据三国志:允(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黄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死后黄皓乱政,蜀人无不怀念董允。三国志: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而造成这一切的是阿斗。

阿斗的内心是非常讨厌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这些人的。(主要还是诸葛亮董允。但蒋琬费祎在时阿斗、黄皓都不敢乱来)而对陈祗、黄皓喜欢的不得了。据三国志:自祗(陈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董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黄皓)构间浸润故耳。据华阳国志: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要阿斗处死黄皓)

在阿斗内心里陈祗黄皓这样的才是忠臣。陈祗死时阿斗为之流泪,谥忠候。还封他的儿子为候。我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死时阿斗肯定没有流泪。(庞统、法正死时刘备流泪了)

阿斗对陈祗、黄皓宠信的程度:1永(刘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黄皓,皓(黄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阿斗不见弟弟十余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陈祗死了),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虽然诸葛亮谥忠武侯,但在阿斗眼里陈祗才是忠臣。

阿斗是个没有心肝的人,只要能吃喝玩乐就行。公元260年蜀汉追谥已故大臣,关、张、黄、马、庞就是没有赵云。还是大将军姜维打抱不平才追谥了赵云。阿斗诏: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指赵云在当阳保护阿斗的事,但为啥要姜维他们打抱不平你才想起来。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阳。据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有人讲是阿斗装傻自保。国都亡如此惜命吗?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刘备。之前阿斗决定投降刘谌就讲: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当天刘谌带上妻儿女在昭烈庙自杀)就算是阿斗表现的思蜀又如何?国都亡了,人在洛阳。难道还能复国?再者司马昭肯定会好好待阿斗以收蜀人心。南中霍弋、巴东罗宪等各保一方,就是在看魏国怎么待阿斗。

公元280年东吴亡,孙皓也迁到洛阳。司马炎讲:朕在里设座等你很久了。孙皓回:我在南方也设了座以等待陛下。相比人家更有骨气一点。

正是由了阿斗宠信黄皓终至亡国。谯周劝阿斗投降,有人认识是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不支援蜀汉政权。这是不对的。谯周可是跟一帮益州人劝刘备称帝的。而且谯周劝阿斗投降后,魏国晋国给他的赏赐都不要。这就可以说明谯周并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劝降阿斗。据晋阳秋:周临终属熙(儿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

在阿斗频游观、增广声乐时。谯城就上书谏言: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小鸿哥


刘禅为什不能稳坐皇位四十多年?许多人都认为刘禅无能,真是这样的吗?或许刘禅少时只知享乐贪玩,但自刘备托孤后,刘禅的表现呢?刘备死前让刘禅对待诸葛亮,要想对待自己一样,说白了就是让刘禅认诸葛亮当干爹,这样诸葛亮还好意思的夺刘禅的皇位吗?还不得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自此以后,刘禅事事都要征询诸葛亮的意见,凡是都已诸葛亮的方案执行.像极了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大多数人看到这,都会认为刘禅无能,蜀汉都是靠诸葛亮的.但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继续维持蜀汉多年,最后也是自然死亡,这又怎么解释?刘禅在诸葛亮身边从小耳听目染,身边的贤臣良将一大堆,想学不会都难.待在一个大佬身边,多多少少的都能学些东西,更何况事事都征询大佬的建议.所以说刘禅比我们想象中的聪明.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大智若愚.都是亡国君主,东吴的孙氏被司马昭杀了,而刘禅却当了富家翁安稳度过晚年,凭借的就是自己的大智若愚,让对方认为他没有志向只知享乐.(同样是享乐,当君主时享乐和当富翁时享乐,刘禅心情能一样吗?估计司马昭也没有深想)刘禅的能力绝对有,虽然比不上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的,但有一大堆文臣武将辅佐,治理国家还算说得过(诸葛亮死后,刘禅也不事事询问了,大多都是自己做主).


贪吃的粑粑岩


可以说,如果不是姜维,刘禅活多久,蜀汉政权就能维系多久。

三国故事到了诸葛亮死后,基本乏善可陈。

此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关羽死后,巴蜀政权再也没有攻打荆州的能力,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其目的并不在于统一全国,而在于把势力从巴蜀地区向西延伸,也就是打天水等地,拓展蜀汉政权在甘肃的势力。

东吴政权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问鼎天下,就必须攻下合肥。从此大部队水陆两栖自由而任意的切换,总有后路。相当于在DOTA里,随便一个英雄开BKB打女王,即便杀不掉对方,但tp逃跑,问题总是不大。然而,东吴政权到死都没打下来合肥,甚至我们熟知的张辽,不那么熟悉的满宠,都是靠刷孙权副本升官发财。

曹魏政权则微妙一些。曹丕死后,文官系统并没有培养出来,所以凡事只能仰仗司马懿,基本上三国后期魏国的故事,就是围绕:用司马懿、免司马懿、用司马懿这个循环中进行的。

在这个状态下:魏蜀吴三国彼此之间任意两国联手,都灭不掉第三国。

而刘禅呢?我们不管他能力如何,其实对蜀国来说,刘禅越是不管事情,蜀汉政权存活的时间越久。一路维持现状,搞不好东吴、魏国都因为内乱,还被蜀国一锅端了。

相反,蜀国灭亡本质上是一场意外。

姜维战败后,让司马昭忽然意识到了蜀国的虚实,然后采取了一场试探性的进攻……蜀国就灭了。

这个结果,说真的,搞不好连罗贯中都不敢这么写。在当时,三国所有势力对这个结果都是懵逼状态,于是还产生了好多幺蛾子,我们不妨以后再说。

但可以说,如果不是姜维,魏国到死都无法探听到蜀国的虚实,刘禅的皇帝位置稳的很呢。


酒骑风


其一,刘禅的福气。福气有时候也是实力的一种,阿斗在小时候,刘备在新野听从诸葛亮的“战略撤退”时,被曹操军队打败,刘备可谓是“妻离子散”。而在混乱中的阿斗,却没有在战乱中受伤,被赵云所救。而要说他受伤,恐怕就只有刘备的那一摔了。

而在刘禅继承帝位时,又有刘备留下的诸多贤臣;在诸葛亮去世后,又有蒋琬等人。

可以说,刘禅是一个有福之人。

其二,刘禅的识趣。作为帝位,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尽管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他过人之处。

刘禅初登帝位,根本没有实权,大权在一定程度上被诸葛亮所掌握。所以,刘禅能大度的把权利让给诸葛亮,做到君臣相悦,这是很难得的。

另外,对于刘禅不懂的东西,刘禅不会去关注,而懂得,都在诸葛亮确定后才下旨。这不一定说刘禅无能,而是刘禅能看懂形势。

其三,刘禅听爸爸的话。刘禅听从刘备的遗言,所以对诸葛亮没有过多的疑虑,使得诸葛亮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干;刘禅听从诸葛亮的话(诸葛亮相当于亚父),所以任用诸葛亮留下来的一大批人才,稳固了蜀国的统治。

其四,蜀国的有利地形。蜀国背靠西川等险峻地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魏国的强攻。而东吴占据了荆州,离蜀国的国都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因为地形的因素,使得蜀国能够安稳的发展几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