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詩詞出自宋代大文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從字面上,詩人焦急地在千萬人中尋找愛慕的女子,卻左顧右盼不見其蹤影;在詩人感到失望時,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殘燈旁惻分明看見了她。深層含義是可能自己一直在大千世界中苦苦追尋的人或物,實際上已經在自己身邊,只是自己一直未曾留意。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詩,出自一位修行問道的尼姑,與辛棄疾的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詩名《悟道詩》:

《悟道詩》

宋代尼姑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對於此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詩人費勁了時間精力四處尋找春天的足跡,卻不見春的行蹤。腳上穿的芒鞋已經踏遍了,雲霧繚繞的山頭,卻依舊沒找到。

詩人失望著回到家中,卻發現梅花已經開遍枝頭,摘下梅花拿在手指間輕輕轉動,嗅到了暗暗花香。詩人禁不住暗笑自己:自己家中滿園春色,何須四處找尋。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前兩句詩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盡日”表達了其歷時之久,“踏遍”言其行程之廣。描述了自己尋找春意的艱辛和不放棄。這首詩寫一個尼姑四處尋春,卻找不到春的蹤跡。訪春歸來後,她從樹枝上綻放的梅花,悟出了春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

作者意在通過此詩表達這樣一個道理:道法自在人心之上,只是未曾發掘,所以,一切努力的求索都是枉然,甚至是南轅北轍。這位宋代尼姑久久不能悟道,訪遍名山大川,卻在發現自家廟門前的春梅後頓悟,她也因此成為我國第一位女禪師。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這讓我想起《空谷幽蘭》一書,這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記錄他在中國尋找隱士的書籍。在作品中,比爾波特提到尋訪隱士之前,以為他們的處所“在雲中。在松下,在塵世外”,然而現實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他們有的隱於鬧市,有的隱於寺廟,有的隱於深山過著原始的生活。這也說明道法在於心,無關乎場所。

我想不僅是道法如此,世間事物大都如此。時逢假期,許多人外出旅遊,目的地大都是些山水園林。當今社會很多人追求詩和遠方,彷彿走得越遠,景色越怡人。其實不然,殊不知你的遠方是他人的近處。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著名雕塑大師羅丹說過:“其實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美在於心,很多時候,任何文字描述在自然風光前,都顯得無力蒼白,因此,美不是去空談的,而是去體驗和感受的。

我想欣賞美需要一雙發現真諦的眼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表達的正是這個道理。當你苦於追尋一些事物時,可能求而不得,變換角度之後反而可能會豁然開朗,你們說是不是呢?


宋代尼姑訪遍名山大川,頓悟時寫下一詩,只有20字卻道盡人生真諦


參考資料:《空谷幽蘭》、《鶴林玉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