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廉頗在長平,白起還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嗎?

哆啦咪嚕


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役可謂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這意味著戰國後期兩大強國的決戰,此次戰役的勝負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9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之後,殺神白起坑殺趙兵40萬之多。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據守不出無懈可擊,遂在趙國使用反間計。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秦國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毫無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意義如此重大的長平之戰,倘若廉頗還在長平,白起還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嗎?

筆者認為,倘若廉頗還在長平,白起還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

首先,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趨上升,在賈誼的《過秦論》裡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趙國也通過學習胡服騎射,成了東方六國中軍力最強勁的國家,根據修昔底德陷阱,這兩國必然會發生一場大戰。此時兩國征戰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比拼了,更多的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長平之戰,持續3年,此時秦趙兩國國內存糧消耗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一步。然而此時秦國還有蜀國這個“天府糧倉”,雖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是位於大秦內部的蜀國可以說是源源不斷地給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可是趙國地處北方,土地貧瘠。兩相對比長平之戰的時間仗到最終還是秦國勝利。

另外,兩國國君的胸懷氣度也是決勝的關鍵因素。趙國國君年輕氣盛,經驗終歸不足,在謀臣範睢和秦王面前仍舊顯得稚嫩。在秦國使用的離間計面前,趙國君臣之間已然有了嫌隙,縱然留住廉頗在長平與秦軍對峙,難保其中不會聽信讒言採取其他愚蠢的措施來掣肘廉頗。這對在外征戰的將士來說是非常令人寒心也是一件動搖軍心的大事。而秦國君臣此時彼此信任,給在外征戰的白起以全力支持。這一點看來,秦國已經勝過趙國許多了。

此戰堪稱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但由於最後秦國的糧草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一步,無法養活更多的俘虜,只能採取坑殺的方式解決四十餘萬趙兵,以此為這次戰役畫上一個殘酷無情的句號。

國力、兵力、糧草、君臣等等都是一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因素,然而,在這些方面趙國都遜於秦國。就算廉頗還在長平,白起依然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秦國依然能席捲天下一統中國。


鄧海春


絕對不可能。

很多讀者對長平之戰有一個誤解,認為白起是在廉頗被撤職後,才出任秦軍總司令。其實不然,從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是白起與廉頗對陣了。正因為白起對廉頗的烏龜戰術毫無辦法,秦軍才改換主將。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接收上黨十七郡的投降,大大損害秦國的利益。當是趙孝成王就有一個擔憂,倘若秦國以白起為將,趙國有沒有將領可以應對呢?

對此,平原君趙勝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澠池之會時,我曾經仔細觀察過武安君白起。他的腦袋比較小,稜角分明,這種面相表明此人勇敢、果於決斷;他的眼瞳白黑分明,表明此人判斷洞察力很強;他看東西時目不斜視,目光堅定有神,眼珠子不打轉,說明此人意志力特別強。要與武安君白起對抗,只能以持久戰取勝,難以同他爭鋒相對。但有一個人可以對付他,就是大將廉頗。廉頗勇猛梟鷙,愛護士兵,遇事不避艱難,能忍辱負重。要論野戰,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論持久戰,足以抵擋。”

平原君養士數千,對白起與廉頗的評價,倒頗為恰當。這說明趙國從一開始,就做好與白起交鋒的準備,而能對抗白起的人,只有廉頗。

長平戰役開打後,無論從軍隊的戰鬥力或統帥的指揮水平來看,秦國均佔有優勢。在所有國家中,秦軍的攻擊力是最強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個戰國時代最擅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在鯨吞巴蜀、蠶食韓、魏之後,秦國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資源,足以支撐國家龐大軍事機器的運轉。秦國士兵訓練有素,作戰勇猛,經驗豐富,軍事後勤能力相當強。

趙國前線總司令廉頗將軍到任後,立即下令以長平為中樞,修築漫長的壁壘防禦線。我們從廉頗以往的指揮經驗來看,他是一位攻擊型的將領,自己也曾吹噓有“攻城野戰之功”,他的強項是打硬仗,打野戰、主動進攻敵人。可是在長平前線,他卻一反常態,埋頭修築防禦線,根本就不打算與秦軍硬碰硬。

以廉頗那牛脾氣與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夠守得住寂寞嗎?我必須非常佩服地說,廉頗確實是非凡的將領,因為他能用理智的思維克制自己的衝動。我相信他從藺相如身上學習了許多東西,其中一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個人慾望。說實話,廉大將軍何嘗不想橫戈馬上,酣暢淋漓地與白起幹上一場。可是作為一名統帥,他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豈可率性而為呢?面對天下至強的秦軍,不能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僥倖之上,而是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秦軍縱橫天下,野戰能力天下無雙,趙國兵團若與秦軍在野戰中較量,勝算不大。廉頗深知要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關鍵在於頂住秦軍的三板斧,以堅壁清野的戰術,用防禦代替進攻,只要能守住長平防線,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最終會令秦軍無功而返。廉頗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拖垮秦軍。他的持久戰戰略似拙實巧,因為秦軍在上黨地區作戰,補給運輸線漫長,利於速戰,不利於持久。

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開始攻打長平。


白起想與廉頗一決死戰,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頗對秦軍的叫陣根本不理不睬,堅壁清野,據險控扼,憑藉堅強的防線阻擋秦軍,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是在長平,他卻第一次束手無策了。儘管鋒芒正銳的秦國兵團憑恃著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在局部的攻擊戰中取得若干次小勝利,但對大局無補,根本無法重創趙軍主力。

很快,這場戰役變得十分沉悶。秦軍像一頭猛虎,張牙舞爪,而趙軍形同刺蝟,我龜縮起來,不跟你鬥,你上來我就扎你一下。結果,這頭猛虎在刺蝟身旁來來回回做出撲襲的樣子,卻只是徒勞無功。

只要廉頗能堅守三五年,秦軍再厲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這種烏龜戰術,幾乎令白起的智謀無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長在運動戰中捕捉戰機,可是人家廉頗不玩野戰,只玩陣地戰。看來在長平戰場,白起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軍隊交給王齕指揮。

關於王齕,史料對他記載不詳。以我的判斷,秦昭王與范雎用他代替白起為主帥,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估計他是一位以攻堅戰著稱的將領。你廉頗祭出烏龜戰術,要打破僵局,就只有攻堅一條路。

在廉頗守長平期間,趙軍儘管處於下風,在戰術上處於劣勢,被動挨打,然而在戰略上是處於優勢。經過三年的相持,秦軍實際上已是強弩之末了,只要再咬咬牙堅持,長平的勝利必定屬於趙國。

范雎為了逆轉戰局,以反間計令趙孝成王撤掉廉頗,改用好大喜功、紙上談兵的趙括。當趙軍放棄廉頗堅壁清野的戰略,改為主動進攻時,白起這位運動戰大師就有了用武之地。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惟一能剋制他勝利的人,只有廉頗而已。知道這點,才能明白何以廉頗能躋身於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列。


君山話史


廉頗在守不在攻。白起之長在殲滅戰。趙奢趙括在一鼓作氣。王齕是優秀將領。

廉頗出戰,先打了幾仗,小敗。不敢決戰,只敢困守。

大軍困守,大軍進攻,毫無辦法。白起不能浪費光陰,幹別的去了。王齕跟廉頗玩,廉頗又試探幾次,又小敗。徹底不敢玩了,死守。

趙國撐不住了,要換將,挑來選去,唯有趙括。

趙括說,如果白起不來,我必勝。如果白起來了,是場惡戰,就不好說了。

結果走嘍了風聲,白起連夜來了,誰都不知道。

趙括詳細研究了王齕歷史所有戰例,採用數據庫分析,反覆重演,信心十足上戰場。

大軍對上後,發現不對頭。這就好比王勵勤準備一夜打算跟張繼科打呢,結果來了馬琳。

已經沒有機會了,倉促應戰,互有攻守,月餘,大軍終被圍,又苦戰46天,前後斬敵35萬,可憐身死。

會當其時,趙括軍猶有40萬,僅損失5萬。

45-40=5

秦軍總70萬,已失去一半,還有35萬。

70-35=35

嗚呼,趙括一死,當時軍中,再無可統兵作戰之人,唯投降而已。

李牧當時還未帶過10萬以上大軍,且不曾從北境回來。

廉頗,樂乘,等,都不能給趙括輔助一下嗎?

難怪廉頗後來只能孤老於他國。


天外雲意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 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邯鄲離開長平比咸陽近的多,當天就能到,秦軍探子回報秦王,再派白起為將,趙括早就打敗王齕了。史記記載白起攻略韓國,說明白起在韓國,趙括上任時已經故意放出風,只怕白起,這是連環計,讓秦有心理期待,痛擊王齕後,逼白起為將,入太行徑。這樣白起原先抄長平後路的計劃就破產了。秦王親自去河內,因為河內是人口大郡,曹魏時人口凋零,河內居然還有5萬戶,為人口數第二。

由於邯鄲之戰中,趙軍在燕齊方向尚有20萬左右,所以,長平之戰趙軍最多隻有20萬左右。在趙括接手的時候,趙軍已在廉頗的錯誤指揮下,損失了近一半人。趙括擊敗王齕後,白起不得不從抄趙軍後路,改為趕來支援王齕。

廉頗讓趙軍損失近半,趙括讓秦軍損失大半。

廉頗被王齕輕鬆擊敗,趙括讓白起狼狽不堪。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也是最有名的一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死傷的兵士大概有200多萬人,其中100多萬人都是白起所殺。白起作戰機動、擅出奇兵。

長平之戰本是秦國和韓國的戰爭,因為韓國把答應給秦國上黨郡給了趙國所以有引起了秦國與趙國的戰爭。在當時秦國和趙國幾乎是勢均力敵的,是兩個強國之間決定生死的一場大搏殺。



因為趙國派的是大將廉頗來鎮守,秦國派出的是左庶長王齔。在起初的幾次交鋒中照過,並沒有佔到便宜,而是屢次失敗,損兵折將,廉頗才採取了固守的策略。廉頗認為,如果正面攻擊不能戰勝秦國,那麼就要選擇固守的政策拖垮遠道而來的秦國軍隊。

然而三年過去了,秦國不但沒有被拖垮,卻讓趙國的國內變得異常的空虛。趙孝成王,之所以把廉頗換下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要想打仗戰爭靠的更是經濟基礎。



秦國在收復蜀國後,特別是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已經變成了“天府之國”,成了秦國的大糧倉,為長平之戰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後援保證。

白起,更是秦國預留的一個關鍵棋子,在關鍵時刻給了趙國致命一擊。


如果廉頗不被替下,趙國的經濟實力也是不能跟秦國抗衡的。在國內空虛的情況下,趙孝成王也會逼迫廉頗採取進攻的策略,趙國的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


葉子寫實


雖然上黨是邯鄲門戶,一城一隅之所得並不是秦國戰略重點。看到趙國出兵,秦國才增兵,目的是打以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殲滅戰。

白起去長平之前,雖然廉頗固守,但也已經丟了第一道防線,這說明廉頗連王齕都幹不過,秦昭王又何必殺雞用牛刀換白起?留著白起是為了震懾楚國。

廉藺傳裡寫完璧歸趙後,秦軍拔石城,是年復攻趙,斬兩萬人,如果不是廉頗領軍何故寫在這裡?廉頗雖對齊魏作戰兇猛,但遇見秦軍就成了鵪鶉。當初兵發上黨,趙軍20萬,秦軍前期只有在韓國裡肆虐的10萬多,而且秦軍在對峙時還沒修築工事。前期廉頗如敢挾閼與之威兼兵力強盛而直接開戰,三晉同氣連枝,地利人和都在趙軍一邊,所以趙軍贏面很大。我認為這是趙軍在長平之戰中唯一獲勝的機會。只可惜廉頗把一手好牌打爛,本可以靠一場戰役決勝,結果被他硬生生拖入戰略決勝。

廉頗怯戰到還不如下面的禆將勇猛,雖兵敗千人被殺但勇氣可嘉。不過,這些小打小鬧被廉頗利用,成為應付高層,要求增兵的藉口,他篤定就是固守。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四十萬壯丁不事生產必然影響到經濟基礎。此時趙國要麼進攻爭取決戰,要麼撤軍讓出上黨,反正對峙固守是不可能的,因為再耗下去,動搖國力不說,齊燕若趁亂出兵,那趙國就真的滅了。

撤軍的確可以保存實力,但是邯鄲暴露在秦軍兵鋒之前,如鯁在喉,寢食難安。遷都是唯一選擇,把長平之戰變成另一個鄢郢之戰。那個局面是敗戰後最好的結果,至少趙國還保持與秦軍一戰實力,而秦軍空耗費大量國力沒有取得最佳戰略意圖,顯然是吃虧的。

但遷都選擇,趙國明顯不會選,有辱國體不說,且還有可能放過稱霸天下的機會,所以必然放手一搏。趙國的取勝信心來自一個是楚國牽制白起不能來長平前線,一個就是閼與之戰曾打破秦軍天下無敵的神話,秦軍是役傷亡過半,是數十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廉頗怯戰是戰役發起最大阻礙,所以必定要換掉。

不管換不換廉頗,對於左右戰局都意義不大,關鍵是趙軍戰或不戰。不戰,誰都可以撤軍,地形所限,秦軍追擊也不易;戰,三年前絕佳戰機再難重現,趙軍雖勇悍,但秦軍有白起。孫子兵法謀攻第三說“十則圍之,倍而戰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除了白起,恐怕不會有人能想到秦軍敢用“倍而圍之”的戰術吧,白起封神之舉,實乃千古驚歎!


kuku15


不換廉頗,白起難以在野戰中圍殲趙軍。但是國力上的的差距,趙軍也再無力抵抗秦軍。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巔峰對決,秦軍未能速戰速決,趙軍亦無力擊退秦軍,最終變成長達三年的消耗戰,總得來說是外交謀略與國力的綜合對抗,雙方統帥都比較持重所以反而對戰爭走時影響較小,彼此都不會漏出致命的破綻。

趙國佔據地利,但是國力不濟,土地貧瘠人口相對稀少,而且積累國力時間較短,綜合國力較弱。秦國勞師遠征,但是好在經過了商鞅深徹變法後幾十年的積累國力強橫,而且人口眾多,更坐擁關中、蜀中兩大糧食基地,雖然運輸過程消耗甚巨,但是好歹還能維持,實現了國力上的碾壓。

至於外交方面,趙國完敗,是戰是和態度曖昧,導致連縱失敗。而秦國反而操作的非常完美,齊國子五國伐齊後尚未恢復元氣,燕國被田單反殺迅速衰落回去,楚國郢都被淹偏居陳邑正是君臣昏暗的時候,而三晉的魏韓則是被白起幾次殲滅戰徹底打的沒了脾氣。燕齊與趙多有衝突,不幫是肯定的;韓國徹底打廢了根本無兵可用;楚國、魏國則是通過有效的外交恐嚇來實現的。

可以說,即使廉頗繼續鎮守長平,也解不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進不能勝退無可退的死局。廉頗在不會出城一戰,白起沒有機會誘敵深入打圍殲戰。不過趙軍也沒有獲勝的可能,廉頗要麼如趙括一般出城決一死戰來個魚死網破(前提野戰打得過白起),要麼就繼續耗到趙國耗盡最後一絲國力,讓白起直接滅國。

總的來說,個人觀點趙括出城一戰的決策本身是對的,因為趙不得不戰,不論勝敗都耗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廉頗統兵,可能會讓趙耗盡最後一絲國力後直接亡國。總之感覺廉頗是個坑,下了一步臭棋坑死了趙國。



點綴凡塵


原來是廉頗守城,秦軍攻城一年多沒能攻下,趙軍也不能擊退秦軍,雙方就這樣耗著,浪費了大量的糧草、軍備、兵力(部分士兵戰時為兵,平時務農)。趙國耗不起了,秦國有漢中、巴蜀,情況好一些,如果就這麼耗下去,趙國會虛脫,而秦國修養生息五六年就會恢復元氣。趙國需要破局,而廉頗堅決不出擊,趙王只能換個願意出擊的將領,沒辦法,破釜沉舟,成功了萬世揚名。失敗了遺臭萬年。大家可能會說,其它五國怎麼不支援呢?因為在秦攻趙前不久,發生了六國聯合伐齊,六國有約按戰績分齊,戰況是秦軍與齊軍相持(雙方沒有大傷亡),燕趙楚攻擊,魏韓副攻,齊只剩2城,結果趙多拿多佔,引起其它幾國公憤,秦國不拿不佔,博得其它各國(包括齊)的好感。所以秦攻趙一年,五國未有任何援趙。但是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引起公憤,才有後來的魏無忌竊虎符援趙之事。


7891978255904


白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秦軍將領,在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敗戰績,立下赫赫戰 功,為秦帝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然而,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的決策,使白起成為千 夫所指的歷史罪人,乃至掩蓋了一生功績。



廉頗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



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主動全線出擊,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廉頗和趙括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固守,一個全線出擊。我們再來看一看,當時整個戰局的大體情況,在當時的環境之下,秦國已經佔領了整個中原的許多地方,而且趙國當時已經處於一個極極可危的狀態。都說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在秦國已經佔領了中國大多數地方的情況下,秦國糧草非常充足,而且兵力可以不斷增加。而趙國廉頗,雖然能夠固守城池,但是糧食卻越來越少。這個時候根本看不到戰勝的希望,相信這也是最終趙孝成王為什麼會換掉廉頗的原因?

但是,換掉廉頗並沒有給趙國帶來轉機,反而加快了趙國的滅亡。我們把時間再往前調,如果沒有換掉廉頗,那麼絕世又會怎麼發展呢?

如果沒有換掉廉頗廉頗,廉頗也沒有改變固有的戰略,那麼廉頗還是會跟以前一樣固守城池。固守城池或許能夠牽制秦軍很多兵力,但是很難改寫歷史,因為這時秦軍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被圍困在這裡的40多萬軍人就是趙國的主要力量。雖然秦軍啃不下這塊硬骨頭,但是趙國別的城池在秦國的鐵蹄下卻是不堪一擊的,所以如果趙國不換掉廉頗,那麼秦國有可能做出兩種反應。

第一種:繼續圍困趙國這40萬精銳,等到這40萬精銳,因為糧草不足或者是出。建一些意外,最終戰敗之後就可以大大方方的佔領趙國。

第二種:先去佔領趙國的其他城池,等到趙國的城池都佔領的差不多了,那麼圍困在這裡面的幾十萬精銳也就無家可歸了,自然就兵不血刃的勝利了。

在秦國已經佔領大半個中國的情況下,老將廉頗也沒有能力挽救趙國。雖然有他的存在,趙國能夠堅持的久一些,更久一些,但終究還是無能為力。對於沒有撤換廉頗之後會發生什麼,以上的結論只是小編個人的推測,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討論。大家覺得如果沒有撤換廉頗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替鯨照顧海


這題目問得有意思!得說一件事,廉頗在的話他肯定不會在長平出擊,然後如果趙軍被包圍之後用他來代替趙括指揮趙軍突圍的話,他不會比趙括來得更強。因為廉頗是步軍主帥,善守不善攻,趙軍最強大的突擊力量是騎兵,廉頗沒指揮過,不確定會不會用。而最關鍵的是,長平之戰當中秦軍已經完成了包圍,秦軍只要靜待趙軍糧草斷絕,光守而不突圍是不行的。

廉頗就是因為拒絕出擊才被擼帥的。當時長平的趙軍雖然有45萬人,可是實際上作戰部隊只有大約12萬人左右,其中2萬人是趙括從代郡帶來的騎兵。也就是說,趙國的後勤部隊佔到了33萬人,後勤與戰鬥比是3比1。按著當時的人口來推算,趙國的總人口大約是在150~180萬之間。也就是說趙國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已經參與到戰爭中來了,結合長平之戰後趙國的成年男丁不足23000人,可以推測長平之戰時期,趙國的生產幾乎已經停止了,所有勞動力全部去給長平趙軍做後勤了。長平之戰打了三年,趙國的生產停滯了三年,這40萬人(趙括換帥廉頗以前的兵力與後期是10萬作戰部隊,30萬後勤人員)每天消耗糧草2萬擔,然後吃了三年把趙國40年的存糧全部吃光了,所以趙王換帥廉頗確實是不得已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