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廉颇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

哆啦咪噜


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这意味着战国后期两大强国的决战,此次战役的胜负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之后,杀神白起坑杀赵兵40万之多。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据守不出无懈可击,遂在赵国使用反间计。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秦国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毫无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意义如此重大的长平之战,倘若廉颇还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

笔者认为,倘若廉颇还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趋上升,在贾谊的《过秦论》里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赵国也通过学习胡服骑射,成了东方六国中军力最强劲的国家,根据修昔底德陷阱,这两国必然会发生一场大战。此时两国征战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比拼了,更多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持续3年,此时秦赵两国国内存粮消耗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一步。然而此时秦国还有蜀国这个“天府粮仓”,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位于大秦内部的蜀国可以说是源源不断地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可是赵国地处北方,土地贫瘠。两相对比长平之战的时间仗到最终还是秦国胜利。

另外,两国国君的胸怀气度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赵国国君年轻气盛,经验终归不足,在谋臣范睢和秦王面前仍旧显得稚嫩。在秦国使用的离间计面前,赵国君臣之间已然有了嫌隙,纵然留住廉颇在长平与秦军对峙,难保其中不会听信谗言采取其他愚蠢的措施来掣肘廉颇。这对在外征战的将士来说是非常令人寒心也是一件动摇军心的大事。而秦国君臣此时彼此信任,给在外征战的白起以全力支持。这一点看来,秦国已经胜过赵国许多了。

此战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但由于最后秦国的粮草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一步,无法养活更多的俘虏,只能采取坑杀的方式解决四十余万赵兵,以此为这次战役画上一个残酷无情的句号。

国力、兵力、粮草、君臣等等都是一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因素,然而,在这些方面赵国都逊于秦国。就算廉颇还在长平,白起依然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秦国依然能席卷天下一统中国。


邓海春


绝对不可能。

很多读者对长平之战有一个误解,认为白起是在廉颇被撤职后,才出任秦军总司令。其实不然,从长平之战一开始,就是白起与廉颇对阵了。正因为白起对廉颇的乌龟战术毫无办法,秦军才改换主将。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接收上党十七郡的投降,大大损害秦国的利益。当是赵孝成王就有一个担忧,倘若秦国以白起为将,赵国有没有将领可以应对呢?

对此,平原君赵胜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渑池之会时,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武安君白起。他的脑袋比较小,棱角分明,这种面相表明此人勇敢、果于决断;他的眼瞳白黑分明,表明此人判断洞察力很强;他看东西时目不斜视,目光坚定有神,眼珠子不打转,说明此人意志力特别强。要与武安君白起对抗,只能以持久战取胜,难以同他争锋相对。但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平原君养士数千,对白起与廉颇的评价,倒颇为恰当。这说明赵国从一开始,就做好与白起交锋的准备,而能对抗白起的人,只有廉颇。

长平战役开打后,无论从军队的战斗力或统帅的指挥水平来看,秦国均占有优势。在所有国家中,秦军的攻击力是最强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个战国时代最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在鲸吞巴蜀、蚕食韩、魏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资源,足以支撑国家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秦国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军事后勤能力相当强。

赵国前线总司令廉颇将军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筑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以廉颇那牛脾气与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够守得住寂寞吗?我必须非常佩服地说,廉颇确实是非凡的将领,因为他能用理智的思维克制自己的冲动。我相信他从蔺相如身上学习了许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欲望。说实话,廉大将军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用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漫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开始攻打长平。


白起想与廉颇一决死战,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颇对秦军的叫阵根本不理不睬,坚壁清野,据险控扼,凭借坚强的防线阻挡秦军,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在长平,他却第一次束手无策了。尽管锋芒正锐的秦国兵团凭恃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若干次小胜利,但对大局无补,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很快,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沉闷。秦军像一头猛虎,张牙舞爪,而赵军形同刺猬,我龟缩起来,不跟你斗,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在刺猬身旁来来回回做出扑袭的样子,却只是徒劳无功。

只要廉颇能坚守三五年,秦军再厉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这种乌龟战术,几乎令白起的智谋无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长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可是人家廉颇不玩野战,只玩阵地战。看来在长平战场,白起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军队交给王龁指挥。

关于王龁,史料对他记载不详。以我的判断,秦昭王与范雎用他代替白起为主帅,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估计他是一位以攻坚战著称的将领。你廉颇祭出乌龟战术,要打破僵局,就只有攻坚一条路。

在廉颇守长平期间,赵军尽管处于下风,在战术上处于劣势,被动挨打,然而在战略上是处于优势。经过三年的相持,秦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了,只要再咬咬牙坚持,长平的胜利必定属于赵国。

范雎为了逆转战局,以反间计令赵孝成王撤掉廉颇,改用好大喜功、纸上谈兵的赵括。当赵军放弃廉颇坚壁清野的战略,改为主动进攻时,白起这位运动战大师就有了用武之地。白起一生战无不胜,惟一能克制他胜利的人,只有廉颇而已。知道这点,才能明白何以廉颇能跻身于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列。


君山话史


廉颇在守不在攻。白起之长在歼灭战。赵奢赵括在一鼓作气。王龁是优秀将领。

廉颇出战,先打了几仗,小败。不敢决战,只敢困守。

大军困守,大军进攻,毫无办法。白起不能浪费光阴,干别的去了。王龁跟廉颇玩,廉颇又试探几次,又小败。彻底不敢玩了,死守。

赵国撑不住了,要换将,挑来选去,唯有赵括。

赵括说,如果白起不来,我必胜。如果白起来了,是场恶战,就不好说了。

结果走喽了风声,白起连夜来了,谁都不知道。

赵括详细研究了王龁历史所有战例,采用数据库分析,反复重演,信心十足上战场。

大军对上后,发现不对头。这就好比王励勤准备一夜打算跟张继科打呢,结果来了马琳。

已经没有机会了,仓促应战,互有攻守,月余,大军终被围,又苦战46天,前后斩敌35万,可怜身死。

会当其时,赵括军犹有40万,仅损失5万。

45-40=5

秦军总70万,已失去一半,还有35万。

70-35=35

呜呼,赵括一死,当时军中,再无可统兵作战之人,唯投降而已。

李牧当时还未带过10万以上大军,且不曾从北境回来。

廉颇,乐乘,等,都不能给赵括辅助一下吗?

难怪廉颇后来只能孤老于他国。


天外云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 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邯郸离开长平比咸阳近的多,当天就能到,秦军探子回报秦王,再派白起为将,赵括早就打败王龁了。史记记载白起攻略韩国,说明白起在韩国,赵括上任时已经故意放出风,只怕白起,这是连环计,让秦有心理期待,痛击王龁后,逼白起为将,入太行径。这样白起原先抄长平后路的计划就破产了。秦王亲自去河内,因为河内是人口大郡,曹魏时人口凋零,河内居然还有5万户,为人口数第二。

由于邯郸之战中,赵军在燕齐方向尚有20万左右,所以,长平之战赵军最多只有20万左右。在赵括接手的时候,赵军已在廉颇的错误指挥下,损失了近一半人。赵括击败王龁后,白起不得不从抄赵军后路,改为赶来支援王龁。

廉颇让赵军损失近半,赵括让秦军损失大半。

廉颇被王龁轻松击败,赵括让白起狼狈不堪。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战国时期,因为战争死伤的兵士大概有200多万人,其中100多万人都是白起所杀。白起作战机动、擅出奇兵。

长平之战本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因为韩国把答应给秦国上党郡给了赵国所以有引起了秦国与赵国的战争。在当时秦国和赵国几乎是势均力敌的,是两个强国之间决定生死的一场大搏杀。



因为赵国派的是大将廉颇来镇守,秦国派出的是左庶长王龀。在起初的几次交锋中照过,并没有占到便宜,而是屡次失败,损兵折将,廉颇才采取了固守的策略。廉颇认为,如果正面攻击不能战胜秦国,那么就要选择固守的政策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国军队。

然而三年过去了,秦国不但没有被拖垮,却让赵国的国内变得异常的空虚。赵孝成王,之所以把廉颇换下来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要想打仗战争靠的更是经济基础。



秦国在收复蜀国后,特别是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已经变成了“天府之国”,成了秦国的大粮仓,为长平之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援保证。

白起,更是秦国预留的一个关键棋子,在关键时刻给了赵国致命一击。


如果廉颇不被替下,赵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不能跟秦国抗衡的。在国内空虚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也会逼迫廉颇采取进攻的策略,赵国的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有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


叶子写实


虽然上党是邯郸门户,一城一隅之所得并不是秦国战略重点。看到赵国出兵,秦国才增兵,目的是打以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歼灭战。

白起去长平之前,虽然廉颇固守,但也已经丢了第一道防线,这说明廉颇连王龁都干不过,秦昭王又何必杀鸡用牛刀换白起?留着白起是为了震慑楚国。

廉蔺传里写完璧归赵后,秦军拔石城,是年复攻赵,斩两万人,如果不是廉颇领军何故写在这里?廉颇虽对齐魏作战凶猛,但遇见秦军就成了鹌鹑。当初兵发上党,赵军20万,秦军前期只有在韩国里肆虐的10万多,而且秦军在对峙时还没修筑工事。前期廉颇如敢挟阏与之威兼兵力强盛而直接开战,三晋同气连枝,地利人和都在赵军一边,所以赵军赢面很大。我认为这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唯一获胜的机会。只可惜廉颇把一手好牌打烂,本可以靠一场战役决胜,结果被他硬生生拖入战略决胜。

廉颇怯战到还不如下面的禆将勇猛,虽兵败千人被杀但勇气可嘉。不过,这些小打小闹被廉颇利用,成为应付高层,要求增兵的借口,他笃定就是固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四十万壮丁不事生产必然影响到经济基础。此时赵国要么进攻争取决战,要么撤军让出上党,反正对峙固守是不可能的,因为再耗下去,动摇国力不说,齐燕若趁乱出兵,那赵国就真的灭了。

撤军的确可以保存实力,但是邯郸暴露在秦军兵锋之前,如鲠在喉,寝食难安。迁都是唯一选择,把长平之战变成另一个鄢郢之战。那个局面是败战后最好的结果,至少赵国还保持与秦军一战实力,而秦军空耗费大量国力没有取得最佳战略意图,显然是吃亏的。

但迁都选择,赵国明显不会选,有辱国体不说,且还有可能放过称霸天下的机会,所以必然放手一搏。赵国的取胜信心来自一个是楚国牵制白起不能来长平前线,一个就是阏与之战曾打破秦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秦军是役伤亡过半,是数十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廉颇怯战是战役发起最大阻碍,所以必定要换掉。

不管换不换廉颇,对于左右战局都意义不大,关键是赵军战或不战。不战,谁都可以撤军,地形所限,秦军追击也不易;战,三年前绝佳战机再难重现,赵军虽勇悍,但秦军有白起。孙子兵法谋攻第三说“十则围之,倍而战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除了白起,恐怕不会有人能想到秦军敢用“倍而围之”的战术吧,白起封神之举,实乃千古惊叹!


kuku15


不换廉颇,白起难以在野战中围歼赵军。但是国力上的的差距,赵军也再无力抵抗秦军。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巅峰对决,秦军未能速战速决,赵军亦无力击退秦军,最终变成长达三年的消耗战,总得来说是外交谋略与国力的综合对抗,双方统帅都比较持重所以反而对战争走时影响较小,彼此都不会漏出致命的破绽。

赵国占据地利,但是国力不济,土地贫瘠人口相对稀少,而且积累国力时间较短,综合国力较弱。秦国劳师远征,但是好在经过了商鞅深彻变法后几十年的积累国力强横,而且人口众多,更坐拥关中、蜀中两大粮食基地,虽然运输过程消耗甚巨,但是好歹还能维持,实现了国力上的碾压。

至于外交方面,赵国完败,是战是和态度暧昧,导致连纵失败。而秦国反而操作的非常完美,齐国子五国伐齐后尚未恢复元气,燕国被田单反杀迅速衰落回去,楚国郢都被淹偏居陈邑正是君臣昏暗的时候,而三晋的魏韩则是被白起几次歼灭战彻底打的没了脾气。燕齐与赵多有冲突,不帮是肯定的;韩国彻底打废了根本无兵可用;楚国、魏国则是通过有效的外交恐吓来实现的。

可以说,即使廉颇继续镇守长平,也解不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进不能胜退无可退的死局。廉颇在不会出城一战,白起没有机会诱敌深入打围歼战。不过赵军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廉颇要么如赵括一般出城决一死战来个鱼死网破(前提野战打得过白起),要么就继续耗到赵国耗尽最后一丝国力,让白起直接灭国。

总的来说,个人观点赵括出城一战的决策本身是对的,因为赵不得不战,不论胜败都耗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廉颇统兵,可能会让赵耗尽最后一丝国力后直接亡国。总之感觉廉颇是个坑,下了一步臭棋坑死了赵国。



点缀凡尘


原来是廉颇守城,秦军攻城一年多没能攻下,赵军也不能击退秦军,双方就这样耗着,浪费了大量的粮草、军备、兵力(部分士兵战时为兵,平时务农)。赵国耗不起了,秦国有汉中、巴蜀,情况好一些,如果就这么耗下去,赵国会虚脱,而秦国修养生息五六年就会恢复元气。赵国需要破局,而廉颇坚决不出击,赵王只能换个愿意出击的将领,没办法,破釜沉舟,成功了万世扬名。失败了遗臭万年。大家可能会说,其它五国怎么不支援呢?因为在秦攻赵前不久,发生了六国联合伐齐,六国有约按战绩分齐,战况是秦军与齐军相持(双方没有大伤亡),燕赵楚攻击,魏韩副攻,齐只剩2城,结果赵多拿多占,引起其它几国公愤,秦国不拿不占,博得其它各国(包括齐)的好感。所以秦攻赵一年,五国未有任何援赵。但是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引起公愤,才有后来的魏无忌窃虎符援赵之事。


7891978255904


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秦军将领,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败战绩,立下赫赫战 功,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决策,使白起成为千 夫所指的历史罪人,乃至掩盖了一生功绩。



廉颇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

对比一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廉颇和赵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固守,一个全线出击。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整个战局的大体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之下,秦国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原的许多地方,而且赵国当时已经处于一个极极可危的状态。都说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在秦国已经占领了中国大多数地方的情况下,秦国粮草非常充足,而且兵力可以不断增加。而赵国廉颇,虽然能够固守城池,但是粮食却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根本看不到战胜的希望,相信这也是最终赵孝成王为什么会换掉廉颇的原因?

但是,换掉廉颇并没有给赵国带来转机,反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我们把时间再往前调,如果没有换掉廉颇,那么绝世又会怎么发展呢?

如果没有换掉廉颇廉颇,廉颇也没有改变固有的战略,那么廉颇还是会跟以前一样固守城池。固守城池或许能够牵制秦军很多兵力,但是很难改写历史,因为这时秦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被围困在这里的40多万军人就是赵国的主要力量。虽然秦军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但是赵国别的城池在秦国的铁蹄下却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如果赵国不换掉廉颇,那么秦国有可能做出两种反应。

第一种:继续围困赵国这40万精锐,等到这40万精锐,因为粮草不足或者是出。建一些意外,最终战败之后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占领赵国。

第二种:先去占领赵国的其他城池,等到赵国的城池都占领的差不多了,那么围困在这里面的几十万精锐也就无家可归了,自然就兵不血刃的胜利了。

在秦国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情况下,老将廉颇也没有能力挽救赵国。虽然有他的存在,赵国能够坚持的久一些,更久一些,但终究还是无能为力。对于没有撤换廉颇之后会发生什么,以上的结论只是小编个人的推测,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讨论。大家觉得如果没有撤换廉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替鲸照顾海


这题目问得有意思!得说一件事,廉颇在的话他肯定不会在长平出击,然后如果赵军被包围之后用他来代替赵括指挥赵军突围的话,他不会比赵括来得更强。因为廉颇是步军主帅,善守不善攻,赵军最强大的突击力量是骑兵,廉颇没指挥过,不确定会不会用。而最关键的是,长平之战当中秦军已经完成了包围,秦军只要静待赵军粮草断绝,光守而不突围是不行的。

廉颇就是因为拒绝出击才被撸帅的。当时长平的赵军虽然有45万人,可是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大约12万人左右,其中2万人是赵括从代郡带来的骑兵。也就是说,赵国的后勤部队占到了33万人,后勤与战斗比是3比1。按着当时的人口来推算,赵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在150~180万之间。也就是说赵国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已经参与到战争中来了,结合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成年男丁不足23000人,可以推测长平之战时期,赵国的生产几乎已经停止了,所有劳动力全部去给长平赵军做后勤了。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的生产停滞了三年,这40万人(赵括换帅廉颇以前的兵力与后期是10万作战部队,30万后勤人员)每天消耗粮草2万担,然后吃了三年把赵国40年的存粮全部吃光了,所以赵王换帅廉颇确实是不得已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