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唐李陽冰篆書《城隍廟碑》臨寫要點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代,行草書也很輝煌。而篆隸書式微,幾乎絕跡。好在有李陽冰等人力挽狂瀾,獨闢蹊徑,才將其時岌岌可危的篆書推向一個歷史的高度。

唐李陽冰篆書《城隍廟碑》臨寫要點

李陽冰《城隍廟碑》拓片(局部)

李陽冰所書《城隍廟碑》,又名《城隍廟記》《唐城隍廟神祀記》或《縉雲城隍廟碑》。唐乾元二年(759年)刻。碑高190cm,寬102cm,為李陽冰任縉雲縣令時撰文並書。北宋歐陽修曾在《集古錄》中記載訪此碑之事。原石毀於戰火,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縉雲縣令吳延年根據拓片重刻。

《城隍廟碑》全文86字,共8行,前7行每行11字,末行為9字。玉箸篆。李陽冰篆書雖號稱師承李斯,卻與之不同,風格上有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字形誇張,體勢多樣;二是用筆纖細,線如玉箸。他寫的所謂“玉箸篆”筆畫光滑圓潤,如同玉箸(筷子),今人稱“等線”,即粗細一致。李斯之後雖有《袁安碑》《袁敞碑》《天發神讖碑》等存世,但未能構成影響力。而李陽冰成為自漢至唐以來的“小篆第一人”。

我們在臨寫《城隍廟碑》時,要了解李陽冰傳世作品之間的差別。《城隍廟碑》結體修長,重心上移,用筆纖細。既不像《三墳記》那樣具有古拙之趣,也不像《千字文》那樣彰顯方正之姿,又不似《謙卦碑》那樣盡顯精工之極。

當代展覽中常見工穩小篆作品總以為越細越好,這是個誤區。工穩一路小篆還是要在倡導“圓勁”“流美”“精準”的同時,強調注重線條的質量和質感。玉箸如筷子必然是有分量的,它不是髮絲,而是“鋼絲”。越是工穩,越要強調點畫的質感,這種質感會表現在用筆的生動性、豐富性和書寫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