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西漢統一戰爭只打了三年,東漢統一戰爭打了十年?

軍統60


這個題目是指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在秦朝滅亡後,只進了三年逐鹿中原的戰爭,就取得了統一天下建立西漢王朝的勝利。而劉秀為什麼需要用十餘年的時間,才得以建立東漢王朝。

漢王劉邦

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形勢的順逆所致,而另一個則是實力的強弱導致的。首先來看楚漢爭天下時的形勢,楚漢雖然只進行了三年多的爭霸戰,然而各方勢力的角逐,早在秦未天下大亂之時便已經展開了!

因此無論是劉邦的勢力集團,還是項羽的勢力集團,早就藉助於有利的形勢構建起了完善地領導團隊,以及可靠的根據地。而其他勢力集團都是無法同他們二人對抗的。所以才會遊離於楚漢之間,他們先依附於楚霸王項羽。隨後卻因項羽的失策以及暴虐和猜忌,導致逐漸失去了諸侯的支持,使其轉而又歸附於漢王劉邦。

最後劉邦集合了天下諸侯之力,一齊向項羽發難,終於在垓下之圍中徹底消滅了楚國的力量,並迫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從而大致底定了天下,為漢朝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障。故而劉邦得以建立西漢王朝,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兒,是有天時(秦未大亂)、地利(富饒的關中、漢中及蜀地)人和(蕭何、韓信、張良的效忠,以及各地諸侯的支持)的加持的。正所謂順天理、應人心,必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西楚霸王項羽)

反觀劉秀建立東漢王朝時,需要面對的形勢卻要複雜得多:王莽雖然在歷史上留下了纂漢之名,然而在事實上他卻是依靠類似“和平演變”的方式,兵不血刃地一步步竊取了西漢的最高統治權,最終建立了“新”朝,因此王莽對天下的統治是存在著所謂“名正言順”的成份的,所以他的統治也就比較穩固,否則他的新朝也不可能存在十幾年!

假如不是王莽胡思亂想,濫搞復古改制以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和天災降臨的話,可能王莽的統治還會更久些。而那也就不可能有劉秀崛起的機會了,更不要說推倒王莽建立東漢王朝了!然而王莽卻是個假仁假義沐猴而冠的傢伙,在他的折騰下天災人禍並起,從而敲響了新朝滅亡的喪鐘!

(光武帝)

於是便先有綠林軍起義,並吸引到了劉秀兄弟等漢室後裔的加入。後有赤眉軍以及其他義軍的揭杆而起,正是在這些人的共同打擊下,才動搖了新朝勢力的統治基礎!隨後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攻克長安殺死了王莽並取代了王莽的統治。而此時的劉秀只不過是更始帝派往河北的一名招撫代表而己,他的實力不強、勢力也不大,所以還需要成長的時間才能夠崛起。

故而夾在綠林軍、赤眉軍和王郎軍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割據勢力之間的劉秀,其處境其實是很困難的!只是後來他成功了,人們才驚呼他為所謂的“位面之子”!其實哪兒有什麼位面之子啊?劉秀也是通過不餒的意志與堅韌的精神,再兼以善於用人的能力,以及能夠吸引人才的個人魅力,才得以用了十餘年的時間陸續掃平群雄,重新統一了天下啊!

(東漢疆域圖)


北疆同心侃歷史


這是因為戰爭雙方對手多少及實力等情況決定的。西漢統一戰爭基本是楚漢之爭,而東漢統一戰爭對手較多,實力較強。劉邦起義早,豐沛集團形成早,實力強。劉秀是到河北以後才逐漸組建自己團隊的,此時已經形成了多股勢力。劉秀建囯後消滅各股勢力需要的時間長。

秦朝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7年秦亡,而楚漢戰爭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項梁、項羽、劉邦等也陸續在各地起義。207年秦亡,同年項羽分封18路諸侯,項羽西楚霸王實力強,然後就屬劉邦實力強,由於項羽政治經驗不足,導致分封諸侯工作不成功,多處造反,項羽又殺天下共主義帝,劉邦抓住機會也反叛項羽。項羽去齊國平叛時,劉邦聯合諸侯攻入楚都彭城,項羽又突襲彭城擊敗劉邦,劉邦在京索之間阻止住項羽進攻,然後讓韓信等人北上開闢第二戰場,劉邦和項羽正面對峙,韓信、曹叄、灌嬰等北上攻魏、代、趙、齊等國,降服燕國,這些國家也是初創,實力一般,再加上韓信等人水平高,到202年劉邦、韓信、彭越等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經過秦滅六國之戰,和秦末農民起義及六國復國活動,各地實力都較弱,只有項羽恢復的楚國實力強些,但劉邦集團人才濟濟,實際只剩這兩大集團有能力交手了,再加上項羽用人及政治經驗不足,最終,劉邦經過4年時間打敗了項羽集團,統一全國。

王莽簒漢建立新朝,由於當時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王莽改制又不成功,導致各種矛盾激化。公元17年和公元18年爆發了綠林和赤眉農民起義,原來的劉氏宗室和一些豪強也紛紛起義,反抗王莽統治。公元22年,南陽劉氏宗室豪強劉縯、劉秀也發動起義,劉秀是歷史上皇帝學歷最高之人,公元23年,建立更始政權,劉玄當皇帝,劉縯當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後來內部矛盾爭鬥,劉縯被殺。劉玄進駐洛陽後,派劉秀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的名義出使河北,劉秀到河北後與佔據邯鄲稱帝王郎展開鬥爭,利用信陽、上谷、漁陽等地地主豪強勢力打敗了王郞,在河北站穩腳跟,遂漸脫離更始政權。

公元25年劉秀在諸將勸進下,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當時有赤眉擁立劉盆子為皇帝的政權,劉玄更始政權也存在,大的割據勢力有東方劉永、北方有彭寵、西北有盧芳、西方有隗囂,西南有公孫述。東有青州的張步,東海的董憲都支持劉永。南有南郡的秦豐。夷陵的田戎。河西的竇融。九原的盧芳。 劉秀政權四面強敵,處於被包圍狀態。劉秀和諸將根據形勢,採取了“先關東,後隴蜀”,先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武裝勢力,再揮師西向的戰略決策,並針對割據勢力眾多而分散的特點,採取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公元26年派蓋延用整整一年時間消滅劉永,又先後派遣耿弇、馬成、吳漢率軍分別擊敗張步、董憲等,基本蕭清劉永勢力。

公元27年劉秀消滅了劉盆子、樊崇等赤眉農民起義軍。在這之前,赤眉軍消滅了劉玄的更始政權。

公元29年,彭寵勢力被消滅。秦豐勢力被消滅。田戎被擊敗,投奔公孫述,公元36年被俘殺。

公元31年,隗囂病死,公元32年,隗純投降。

公元31年,劉秀收降竇融。

公元36年,公孫述政權被消滅。

割據九原的盧芳看大勢已去,投奔匈奴,時叛時降,終沒有形成氣候。

劉秀用了十二年時間消滅群雄,重建漢朝。

由此可見,西漢統一戰爭對手少,時間短。東漢統一戰爭對手多,時間長。


大白白野


首先,西漢統一戰爭,實際上說的就是楚漢戰爭,也就是劉邦的漢軍與項羽的楚軍之間的爭霸戰,誰贏了誰就統一了中國。這場統一戰爭,自漢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打了五年,並不是三年。東漢統一打了十二年。

為什麼西漢統一隻用五年,東漢統一用了十二年,這和二者所處的歷史階段、力量對比等天下大勢的變化有關。

我們先看看楚漢爭霸的情況:

漢元年,西楚霸王項羽強勢進入關中,殺子嬰及秦宗室等,然後強制分封18路諸侯王,把首入關中的劉邦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和遙遠的蜀地,而不是楚懷王承諾的關中王,楚漢之間的矛盾便日趨於公開化。待後項羽殺了義帝楚懷王,劉邦以為楚懷王報仇為名,開啟了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

雙方力量的對比變化

自從開啟楚漢之爭,隨著戰爭的進行以及民心向背的變化,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在逐漸變化之中。劉邦由於施政方針正確,經過漢中韜晦、還定三秦、下邑畫謀、京索之戰、井陘之戰等等一系列的謀劃與爭奪,從最開始的弱小、勢單力薄逐漸發展壯大,跟隨著眾,慢慢的主導了戰爭的形勢與走向,對項羽的勢力形成了痛擊與追打之勢;項羽則由於暴虐失去民心,在一系列與劉邦的戰爭中一步步失利,從強大慢慢的變成孤家寡人,一步步的從強勢、相持到被漢軍追著打,垓下之圍後最終在烏江自刎,以失敗告終。

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那些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從開始都圍著項羽轉,在看清了項羽的本質與形勢的變化以後,除了被消滅的,其他那些有戰略眼光的,基本上都投入了漢軍的懷抱。力量此消彼長,劉邦也從開始僅有趙歇、陳餘追隨,基本上是和項羽單打獨鬥,發展到項羽的追隨勢力反叛到漢營,只剩下士氣不振的楚軍被劉邦帶領的群狼圍攻,項羽在短短五年時間內被劉邦滅掉也就可以理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是楚漢戰爭,而不是其它的,是因為除了項羽與劉邦的勢力可以一較長短外,其它那些諸侯王的勢力和二者不是一個數量級,根本沒有資格爭霸天下。

總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就是例子。

我們再看看東漢統一時期的情況:

劉秀之所以用了長達12年的戰爭,才統一天下,和當時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滅亡後的複雜局勢有關。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起義此起彼伏,而且各種勢力紛紛登場。建武元年(25年)六月,劉秀在鄗南(今河北柏鄉)即帝位。此時劉秀面臨是什麼樣的形勢哪?

劉秀稱帝后,僅據有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地區,地盤可謂小的可憐,我們再看看他的四周,東有張步、董憲、劉永、李憲等,南有鄧奉、秦豐、田戎等,西有公孫述,西北有隗囂、竇融、盧芳,北有彭寵,及活動於黃河南北的赤眉軍等,一個個勢力都不弱,虎視眈眈的盯著劉秀,都想打敗對手當皇帝,可以說劉秀真的是亞歷山大。

但劉秀就是劉秀,位面之子的榮譽並不是浪得虛名。審時度勢,劉秀根據形勢,確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政策。根據這個策略,劉秀大軍一步步的打開的局面。

先是消滅劉永集團、張步集團,董憲集團和李憲集團,穩定了洛陽東部局勢。

接著平定了南部鄧奉、董沂、秦豐和田戎等割據群雄。

接著消滅了消滅赤眉軍以及燕薊彭寵集團、隴西隗囂集團,直到最後消滅割據蜀地的公孫述集團,至此,歷時十二年的鐵血統一戰爭落下了帷幕。

在戰爭的過程中,劉秀身邊也集聚了大批文臣武將,最有名的就是“雲臺二十八將”。

劉秀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從開始的在更始帝手下混,到決裂單幹,一步步走的都很艱難,但他就是憑著強大的意志力和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了那些比他強大得多的起義軍和軍閥割據勢力,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


飛花逐月大帝


這個問題非常好涉及到了兩漢建國之間的不同。這個問題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劉邦統一戰爭確定為三年主要是從劉邦受封漢王開始算起。

如果要從斬蛇起義開始算起,前後時間也有八年左右。實際上,劉邦面對的問題要比劉秀簡單很多,劉邦當漢王時期,天下一共有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多達十八個諸侯,加上項羽,天下的勢力被分割成為了十九份,劉邦可以逐個擊破,最後再來圍攻項羽。

可劉秀面對的是劉玄,劉盆子,王郎、劉永、張步、李憲、彭寵、盧芳,隗囂、公孫述等十位地方勢力,敵人的減少意味著力量的增加,而且這些割據勢力有一些不是同時存在,而是前後相替。這就導致劉秀面對的敵人每一個都有相當強大的實力,想要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非常困難。

第二,劉邦成為漢王之前就已經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完備的文臣武將集團,但是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集團的真正完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史書上記載:“及至王莽篡位,頻起刀兵、亂興古制。禮崩樂壞,士失其德;朝令夕改,民苦於政。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荊州起綠林、齊魯畫赤眉。光武帝劉秀與其兄劉縯亦舉事南陽。秀之為人智深勇沉、胸懷韜略;開心見誠,知人善任。後戰昆陽、破蒲陽;清隴右,平巴蜀。蕭王之名威揚四海,而漢室中興。當是時,名臣雲集,驍將雨聚。君臣同心,始艱危,終克定。永平中,漢明帝劉莊圖畫開國諸勳於南宮雲臺。計二十八人,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值得注意的是,在劉秀的成名之戰“昆陽大戰”中劉秀的身邊根本就沒有上述的雲臺二十八將,劉秀可以說是完全依靠一己之力打下了昆陽之戰。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一的鄧禹是在劉秀平定河北之後才跟隨在他身邊的。而且,劉秀早期一直是和兄長劉演在一起,兄長被冤殺後才真正獨立,所以,劉秀的成功要比劉邦用時更長。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

由於王莽推行的新政,這一新政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更加嚴重,民不聊生,為了生存下去,各地的百姓都紛紛起義,劉秀當時也率眾起義,並在昆陽之戰中狠狠打敗了王莽主力部隊。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是劉秀統一全國戰爭。我們都知道統治者失去民心之後,天下就要易主了。

王莽的暴政讓各路的起義軍都發起反抗,經過戰鬥,王莽統治王朝逐漸毀滅,劉秀在對王莽的反抗戰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受將士和老百姓的愛護與擁戴。並勸說他自立稱王。劉秀為了統一全國發起了戰爭。下面我們先從王莽敗亡講起:

王莽敗亡後,原來反對王莽的各支勢力開始走向分裂,各地的豪強大族都紛紛自立為王,割據一方。公元25年,劉秀在眾將的擁戴和極力,再加上當地老百姓的支持下,便在鄗城自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劉秀即為光武帝。

更始政權定都長安後日益腐敗,這給赤眉軍極好機會,因此赤眉軍便想乘機攻佔長安,推翻更始政權。戰爭大家都知道,軍糧是打戰的必需品,當赤眉軍幾十萬將士聲勢浩大地進入長安,卻無法解決軍糧問題。而當地的富商和地主趁機囤積糧食,使長安局面非常混亂,到了無法收拾地步,因此赤眉軍被迫離開長安向西流亡,此時仍無法解決糧食問題。後來到了天水(今屬甘肅)一帶又遭到地主豪強的攔擊,只好轉向東進。

趁著赤眉軍進攻長安的時機,漢光武帝很快佔領了洛陽,又聽到赤眉軍向東轉移的消息,漢光武帝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便親自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埋伏在那裡。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在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附近全殲了赤眉軍,奪取了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洛陽和長安都落到漢光武帝的手中。經過多次的戰鬥,漢軍越戰越強,士氣極為旺盛。這也給漢光武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時漢光武帝不僅擁有了廣大的地盤,還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全國的條件日益成熟。

但此時光武帝還面臨著多支割據勢力的侵擾,阻礙了漢光武帝統一全國的道路,這些勢力在東面有劉永、董憲、張步和李憲,北面有彭寵、盧芳,西邊有隗囂,竇融和公孫述:南方有佔據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的秦豐。這也讓漢光武帝很頭疼,其實漢光武帝在河北初定、關中將定之時,就已開始著手做消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部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廣泛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並根據當時各支割據勢力的分佈情況,制定了由近及遠、先東後西、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這一明確的方針是非常正確的,也讓他統一全國目標更近一步。

為保證西線的安全,光武帝先派遣來歙出使隴西,說服了隗囂避免了兩線戰爭局面,使光武帝沒有後顧之憂。之後光武帝派遣大軍以洛陽等中原地帶為中心,對關東各割據勢力展開攻勢,經過一段時間的征戰,關東各豪強相繼被平定。還好當時說服了隗囂,才可以放手去征戰,不然後背受敵,軍心會不穩定,會給整個征戰帶來不利局面。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光武帝向西進攻隗囂,由於隗囂沒有了增援,強大的漢軍很快殲滅了隗器主力,次年十月又將其殘部全部消滅,終於勝利結束了平隴的戰事。

消滅了隗囂後,全國的割據勢力就只剩下公孫述了,漢軍征戰多年有點疲勞,漢光武帝就讓軍隊休整,休整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對益州的公孫述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進攻,經過長達兩年的戰爭,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一月,公孫述被打成重傷,不治身亡,他的部將延岑見大勢已去,便獻城投降,征戰終於結束了。

光武帝經過長達十一年的艱苦作戰,先後殲滅了關東、隴蜀等各路割據勢力,建立了統一的東漢王朝,最終又使華夏大地歸於一統。這得之不易的勝利是多少將士用生命與鮮血換來的,統一全國平息戰事,這也讓人民百姓少遭罪。總體來說光武帝統一了全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發起很多戰爭,戰火連綿讓百姓受苦,但沒有統一的話戰爭永遠不會平息。光武帝也是征戰比較多的皇帝。




歷史的影子


要說西漢統一和東漢統一兩次戰爭,不得不談兩個人物,一個是劉邦,還有一個是劉秀。他們一個是西漢建立者,一個是東漢建立者。

前者經歷了長達5年的楚漢爭霸之後,開始逐漸鞏固自己的地位,發動了統一的戰爭,而後者是處在一個亂世當中,被迫起義,逐漸開始統一。

為何同樣是統一戰爭,他們兩人所用的時間卻差別較大呢?這其中有不少原因,筆者在此歸納為兩大點。

他們起步不同

劉邦在進行統一戰爭之前,中原地帶中項羽對他的威脅是最大的。那時候有很多的諸侯王,但沒有任何一個諸侯王的實力能超過項羽。

雖然項羽有著巨大的優勢,但他卻長期孤單一人。而劉邦呢?他不僅拉攏各個諸侯王,還將項羽旗下的韓信以及英布都找過來,並且使用計謀,讓項羽對亞父范增產生了猜忌,最終逼走了范增。

依靠後期的發展,劉邦的實力已經十分龐大,而且在他消滅了項羽之後,選擇同項羽的做法一樣,對將領進行分封。

實際上,那時候的天下已經是劉邦的天下了,只是他分封的諸侯王有些發生反叛,有些是他顧忌太深而進行除掉,劉邦當時清除異姓諸侯王,就是題主所說的西漢統一了。

劉邦仗著自己是老大,擁有一個龐大的集團勢力,清理些類似英布和彭越等諸侯王的反叛,根本就不需要多長時間,畢竟他消滅這些諸侯王,完全就是進行實力的碾壓。

而劉秀的處境就完全沒有那麼好。劉秀起義的年代已經十分混亂,就同劉邦在沛縣起義的情形差不多,根本就是白手起家。

前期劉秀還是跟隨自己的族兄劉玄幹活,為劉玄陷陣殺敵,而後才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實力。而且劉玄也猜忌劉秀和他的哥哥劉縯,甚至在他們打敗了王莽之後,還殺死了劉縯。

此時的劉秀逐漸在外地培養自己的親信,而後才開始稱王,同劉玄在內的各個號稱漢室正統的政權鬥爭。

畢竟劉秀是白手起家之人,而且當時的天下已經大亂,他能在這種逆境中脫穎而出,並且統一中原,建立東漢,10年的時間已經是很厲害了。換做其他人,估計得像努爾哈赤一樣,得花上幾十年才征服各個地區。

他們的征討對象有不同的心態

前面筆者也講述了: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將那些幫助過他的優秀將領都封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多數都沒有爭霸的心態,他們很多都只想安心當一個諸侯王,享受地方財政,但又同時不希望受制於西漢王朝。

這就是劉邦同他們的矛盾所在,這也是為什麼劉邦要征討這些楚漢爭霸中幫助過他的人。

這些諸侯王當中,沒有幾人是真的想取代劉邦,畢竟他們大多數沒有這個實力,而且劉邦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聽從呂后的建議,將韓信和彭越騙到長安,並殺死他們。

韓信和彭越就是對劉邦等人還存在一定的信任,覺得只要不同他作對了,就能赦免自己,但他們都想錯了。

要是韓信等八個異姓諸侯王都想逐鹿中原,不但劉邦不能在三年之內統一西漢,還極有可能失去西漢。

劉秀在選擇自己稱王的時候,他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老上司更始帝劉玄,還有當時赤眉軍擁護的劉盆子,以及梁王劉永等政權。

大家雖然都是劉邦的子孫後代,但為了皇位,必定不會手下留情,可見當時劉秀的處境是何其艱難。

王莽專政時期的天下,實際上同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一樣混亂,劉秀能在各方政權中勝出,已經證明他是一個極其有軍事天賦的將領。畢竟當時天下人人都想統一天下,而劉秀僅花十年時間統一,可見已經是很快的時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