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大明風華》是部大女主戲,講述的是女主角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可在真實的歷史中,孫氏的存在感很微弱,真正的奇女子、大女主是她的婆婆,誠孝張皇后。

為了避免外戚專權亂政,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後宮不可干政”的規矩,但這還不保險,他還下令皇家子弟迎娶沒有根基的小門小戶之女,使後宮和外戚不能互為援手。

這些措施很有效,明朝基本杜絕了外戚干政的狀況。至於後宮,明朝出名的寵妃很多,比如萬貴妃、鄭貴妃等等,但是她們再怎麼稱霸後宮,也無法插手朝堂之事,祖制不許,皇帝不許,大臣們也不許。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太子妃時期的張皇后,溫婉可愛

張皇后:有呂武之能而無呂武之風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後妃們普遍安於後宮,只願做君王的解語花。能夠插手朝政、並且做得不錯的也就兩位:大名鼎鼎的馬皇后和誠孝張皇后。

馬皇后就不說了,和朱元璋是患難夫妻,地位超然,朱元璋敬重她,容許她干涉朝政。但馬皇后很有分寸,很多時候是通過勸諫朱元璋來影響朝政,她本人還是隱於後宮。

而張皇后不一樣,到了後期,她是直接主政了。

丈夫朱高熾在世的時候,張皇后就是個賢內助,政事上給朱高熾一些意見;朱高熾去世後,朱瞻基登基,她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才能,大事小事朱瞻基會跟她商量。

此時的張皇后,雖有喪夫之痛,但兒子孝順孫兒可愛,聊可慰懷。不料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遺詔中說:“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這說明他認可母親的政治能力,至於皇后孫氏,就是個附帶的。

孫氏可以沉浸在悲痛中,張皇后卻不能。夫死、子亡,孫兒年幼,她得為兒孫們守好這江山。從此直到去世,張皇后都是實際上的攝政太皇太后,朝堂大事皆由她來決斷。

大臣們建議她垂簾聽政,被她以祖宗之法拒絕了。無論對於張皇后還是大臣們來說,這都是件很難得的事。

每一代大臣,對於後宮妃嬪們都有著警惕之心,一有干政的苗頭就要打壓下去,免得出現武則天、呂雉那樣的事情,尤其明朝大臣,更是出了名的骨頭硬,他們肯奏請張皇后垂簾聽政,那是真對她放心,相信她不昏庸、不戀權;

而張皇后手握大權多年,肯定也品嚐到了權力的美味。其實名利的誘惑對男人女人都一樣,一旦“垂簾聽政”,必然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張皇后果斷拒絕,這說明她頭腦一直很清醒。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她深深的知道,大臣們欣賞的正是她不貪權的態度,一旦她表現出對權力的重視,必然會被他們聯手壓制,引起朝堂動盪,就算自己暫時取得上風,身後事也難以保證,就如呂家,在呂雉去世後遭到了殘酷的清算。

以其那樣,還不如保持現狀,表面上絕不走到臺前,只在背後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主導一切。這為她獲得了極高的讚譽,大臣們盛讚她有呂武之能而無呂武之風。

明朝史學家何喬遠對她的評價是:“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漢唐女主,指的就是呂后和武則天。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張皇后:一語定君王

張皇后極有大局觀。

朱瞻基突然離世,後宮前朝惶恐不安,不知哪裡傳來一種流言,說太子朱祁鎮才有9歲,年紀幼小不能為君,襄王朱瞻墡將成為下一任皇帝。

張皇后聽說後,立刻召集群臣到乾清宮,指著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群臣山呼萬歲,止住了流言。

可以說張皇后的一句話,確定了朱祁鎮的新君地位。

雖然從禮法上來說,太子必然是皇帝的繼承人。但歷史上的太子很多,順利登上皇位的又有幾人?

其實站在張皇后的角度,朱瞻墡登基對她更有利。朱瞻墡也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朱瞻墡當皇帝,那麼她還是皇帝之母;如果朱祁鎮當皇帝,她就成了皇帝的奶奶,輩分是更高了,但朱祁鎮的親孃孫氏還在呢,孫氏要是有野心,大可和她抗衡,她的權力會被減弱。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張皇后極為聰慧,不可能想不到這些,但她還是支持朱祁鎮。因為這是對大明最有利的,子承父業才是正統,兄終弟及是特例,必然引起骨肉相爭、朝堂震盪。

多年後,《大明風華》的女主原型孫氏面臨類似的選擇。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被俘,在大臣的堅持下,孫氏做了相反的決定,放棄時為太子的孫子朱見深,選擇兒子朱祁鈺(還不是親生的),當時似乎是平穩度過了,卻埋下許多隱患。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離心,反目成仇;大臣們各自投資,互相傾軋,黨爭愈烈;朱見深本應被精心教養,叔叔登基後整日擔驚受怕,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口吃,文化教育也沒跟上,直接長廢了,後來他會愛上年長的萬氏,和幼時缺乏來自女性長輩的關愛很有關係。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不管是從母親的角度,還是從政治家的角度,孫氏似乎都不合格,她沒有自己的立場,隨波逐流。

當時朱瞻墡還活著,知道朱祁鎮被抓後趕緊上書朝廷,請立朱見深為皇帝,郕王朱祁鈺監國,這無疑是最穩妥的辦法。但奏疏送到京城時,朱祁鈺早已當上了皇帝。

如果張皇后還在世,選擇的肯定是朱見深,奪門之變及之後的血腥清洗也就不會有,朱見深也許能成為更好的君王。不,如果她在世,土木堡之變根本就不會發生。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張皇后:識人之能

張皇后最顯著的優點,在於有識人之能。主政期間重用仁、宣朝留下的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這五位有德有才的大臣組成了頂級輔政集團,哪怕天子年少,國家也運行正常,吏治清明。

除此之外,她還看出王振是個禍害。

朱祁鎮之所以御駕親征,一方面是渴望像父祖那樣征戰沙場,另一方面是太監王振的攛掇。

這位王振,志大才疏,總想著干預國政大展身手,又善於揣摩上意,深得朱祁鎮的信任,但張皇后早已看出他是什麼貨色,對他極為嚴厲,時常叫過去斥責。

某天,張皇后召了朱祁鎮和心腹大臣議事,過一會兒又叫來王振,王振戰戰兢兢的跪在地上不敢出聲,張皇后厲聲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話音剛落,她身邊的女官立刻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嚇得全身顫抖。朱祁鎮是真看重王振,趕緊跪下為他求情,皇帝都跪了,大臣們也只能跟著跪下。

張皇后這才饒了王振,又警告道:“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意思是像王振這種人都是禍國殃民的,朱祁鎮年少,看不出他的真面目,大臣們多監督著,以後不可讓他過問國事。否則嚴懲不貸。

這裡就有個問題,既然張皇后已經看出王振是個奸宦,為什麼不殺了呢?如果她下定決心殺王振,朱祁鎮難道還能說個不字?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其實,這正是張皇后的穩妥之處。她固然可以殺王振,卻會讓祖孫之情出現裂痕,也會讓大臣們覺得她太過專權霸道,不能容忍皇帝有自己的心腹。這顯然是很不好的。

所以張皇后留王振一命,卻時刻盯著,只要他出現不妥便馬上叫來嚴詞訓斥。在她活著的時候,王振雖極得朱祁鎮寵信,卻從未真正擅政,也不敢太過囂張。

張皇后沒想到的是,千防萬防還是沒防住。一個有雄心壯志卻天真稚嫩的少年天子,一個想建功立業卻並無能力的掌權太監,加在一起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給大明沉重打擊。

但這不是張皇后的錯,她管得了生前種種,難道還能管身後之事?對於大明,她已經盡力了。

誠孝張皇后,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出色的女性政治家

總之,誠孝張皇后是明朝少見的女性政治家,“仁宣之治”有她一份功勞,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更穩定了朝局,如果當時她沒站出來,對大明絕對是一個災難。

所以著名歷史作家蔡東藩曾說:“明多賢后。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