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1881年3月1日,俄國聖彼得堡大街上駛來了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的車隊,突然有人從路邊向皇帝的馬車扔出了一枚炸彈,幸好炸彈只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衛兵和車伕。已經屢遭刺殺的亞歷山大早已習以為常,他不顧左右勸阻,執意下車查看衛兵傷勢。哪知道人群中又投擲出了第二枚炸彈,在皇帝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最終醫治無效於當日去世。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是俄國曆史上的“好皇帝”,他畢生致力於通過改革讓俄國追上西歐諸強,所以後世給他的都是“好評”。為何這樣一位好皇帝卻屢遭刺殺最後橫死街頭呢?讓我們回到羅馬諾夫王朝的開創初期,從那時開始尋找答案。

每位皇帝都很努力

在歐洲,俄國的形象一直和“野蠻”有著某種關係。這種看法是可以理解的,當時西歐和普魯士工廠裡的工程師熱心於設計各種能取代人力的機械,校園裡的學者和教授專注於天體之間的作用力、熱量傳導的各種狀態。在他們眼裡,俄國人還是生活在歐洲邊緣的一群最後擺脫蒙古人統治的、留著大鬍子的、穿著中世紀袍子的奇怪部落。事實上俄國人沒有“文明社會”想象得那麼不堪,卻也相差不遠。他們還熱衷於把農民束縛再自己的土地上,用鞭子個棍子強迫他們日復一日像奴隸一樣幹農活。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彼得一世


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創者彼得一世曾竭力推進國家的近代化運動。這位俄國曆史上功勳赫赫的君主不但親手剪掉了權貴們的鬍子和袍子,還在晚年把“沙皇”這一尊號改成了西歐流行的“皇帝”。這些看似文明的改革更像是作秀,最不文明的“農奴制度”由於是俄國統治的基石,不但沒動搖,反而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為了維護權貴們的利益,彼得一世下詔嚴懲窩藏逃亡農民的人,對違反者處以死刑並沒收財產。為了追捕逃亡農民,官方甚至專門設立了偵緝隊。

進入19世紀後,相比西歐各國開始改用“哄和騙”的方式,結合契約、法律手段來代替對農民的人身限制,俄國這種赤裸裸的奴役就顯得極其野蠻。由於掙脫枷鎖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以農奴暴動貫穿了整個羅曼諾夫王朝。即便是最鼎盛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也有普加喬夫這樣的起義者。

藉著對拿破崙帝國不屈不撓的抵抗,躊躇滿志的

亞歷山大一世藉著“神聖同盟”的確立,把俄國的威望推上了巔峰。但是亞歷山大並不長壽,1825年他三弟尼古拉成為新沙皇。

尼古拉似乎對君士坦丁堡有種特殊的情結,這也難怪,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奔向地中海,是每位心向大海的俄國統治者的夙願。於是從1853年開始,俄國同奧斯曼帝國及其背後的英、法,爆發了長達三年的克里木戰爭。巨大的科技差距使俄軍損失慘重,權貴們這才意識到他們再次自彼得一世以來的改革並沒追上歐洲的腳步。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克里木戰爭

亞歷山大二世繼位

1855年俄國戰敗的前夜,尼古拉一世辭世,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接管了矛盾重重的俄國。他明白是時候終結農奴制度,讓俄國重新煥發活力了,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成為他推行改革的導火索。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亞歷山大二世在紅場加冕


西歐近代化的本質,乃是資本力量的快速發展,而城市化是資本發展的必要條件。當西歐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之後,俄國成為這些國家的糧食供應大戶。需求刺激了生產,就需要通過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力。但是俄國地主們發現這麼做的成本遠比壓榨農奴要高,糧食產量增加了,農奴的生活卻每況愈下,這就促使他們借錢向東家繳納一筆高昂的代役租,來換取暫時的自由,然後去城市的工廠打工爭取更好的生活。

與此同時,茁壯成長的俄國資本力量發現勞動力價格太過昂貴,絕大多數勞動力正被束縛在他們世代居住的土地上。俄國本土資本的發展和需求也在推動農奴制度的變革。

不成功的改革

1861年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了《二月十九日法令》,宣佈徹底廢除農奴制度。同時還頒佈了《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該法令規定農奴獲得自由後,可以用贖買的方式在地主那裡得到一塊份地使用權,產權依然是地主的。

這兩項法令雖然還不夠完美,但畢竟給了農奴“新農民”的自由身份,並且有土地可以維持生計。

然而,任何自上而下旨在彌合社會矛盾的改革,都必須以自上而下的利益釋放為基礎。但是站在既得利益者們,哪個又能看到真正的危機而願意主動釋出自己的資源?更何況俄國最大的地主其實就是沙皇本人!屬於皇家的農奴多達百萬,土地更是不計其數。

歐洲最大帝國的皇帝,為何會遭遇刺客扔炸彈悲慘地橫死街頭

農奴向亞歷山大二世獻上面包和鹽


農奴們經過短暫的興奮之後,才發現他們根本拿不出一大筆購買土地使用權的贖金來享受皇帝陛下的恩典,只能繼續向地主出賣勞動力。雖然現在叫佃戶,有了基本人身自由和政治權利(例如司法平等選舉權),但是對於連餬口都困難的人,這些權利對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除了解開了腳上的鐐銬,其它幾乎什麼都沒改變,於是絕望中的農民紛紛湧向城市,去謀求生存的希望。

伴隨著蜂擁而至的農民,城市勞動力很快就超過了需求,失業率不斷攀升,流民問題自然就產生了。四處遊蕩的無業者在俄國各大城市聚集成貧民窟,他們逐漸變成流民、暴徒,進而畸變為無政府主義者,成為社會上各種不安定因素。單在1871年,俄國境內發生的暴動就有近400起,這已經超過了《二月十九日法令》頒佈前的任何時期。俄國社會正日趨混亂。

到了1874年之後,激進主義者們開始秘密結社,開始熱衷於採用襲擊甚至暗殺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皇帝作為超越所有達官顯貴、社會名流的統治者,成為了他們的終極標靶。

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當天正準備簽署法令,宣佈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卻在聖彼得堡橫死於人民意志黨的炸彈之下。

皇帝的職責

客觀地講,從亞歷山大二世的一系列改革不難看出,他還是傾向於自由化的。無論是他開創的俄國地方自治,還是延續到今天的國家杜馬,都體現出了皇帝的政治傾向。然而君主的意志難以對抗帝國的整個利益集團,對皇室和權貴利益的保留無法令底層人民信服

他對農奴制度的改革也是懷著善意,希望通過折中的辦法,讓改革雙方都感到滿意。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對於農奴來說,不能直接獲得土地他們不滿意,對於地主而言則更不滿意。想讓所有人滿意的結局就是所有人都不會滿意。

但是用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痛痛快快地進行財富再分配,那是起義者們才能做的事。維持住建立在各階層之上的帝國,才是皇帝們真正的職責。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