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1881年3月1日,俄国圣彼得堡大街上驶来了皇帝亚历山大二世的车队,突然有人从路边向皇帝的马车扔出了一枚炸弹,幸好炸弹只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已经屡遭刺杀的亚历山大早已习以为常,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哪知道人群中又投掷出了第二枚炸弹,在皇帝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最终医治无效于当日去世。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他毕生致力于通过改革让俄国追上西欧诸强,所以后世给他的都是“好评”。为何这样一位好皇帝却屡遭刺杀最后横死街头呢?让我们回到罗马诺夫王朝的开创初期,从那时开始寻找答案。

每位皇帝都很努力

在欧洲,俄国的形象一直和“野蛮”有着某种关系。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当时西欧和普鲁士工厂里的工程师热心于设计各种能取代人力的机械,校园里的学者和教授专注于天体之间的作用力、热量传导的各种状态。在他们眼里,俄国人还是生活在欧洲边缘的一群最后摆脱蒙古人统治的、留着大胡子的、穿着中世纪袍子的奇怪部落。事实上俄国人没有“文明社会”想象得那么不堪,却也相差不远。他们还热衷于把农民束缚再自己的土地上,用鞭子个棍子强迫他们日复一日像奴隶一样干农活。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彼得一世


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创者彼得一世曾竭力推进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这位俄国历史上功勋赫赫的君主不但亲手剪掉了权贵们的胡子和袍子,还在晚年把“沙皇”这一尊号改成了西欧流行的“皇帝”。这些看似文明的改革更像是作秀,最不文明的“农奴制度”由于是俄国统治的基石,不但没动摇,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为了维护权贵们的利益,彼得一世下诏严惩窝藏逃亡农民的人,对违反者处以死刑并没收财产。为了追捕逃亡农民,官方甚至专门设立了侦缉队。

进入19世纪后,相比西欧各国开始改用“哄和骗”的方式,结合契约、法律手段来代替对农民的人身限制,俄国这种赤裸裸的奴役就显得极其野蛮。由于挣脱枷锁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以农奴暴动贯穿了整个罗曼诺夫王朝。即便是最鼎盛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也有普加乔夫这样的起义者。

借着对拿破仑帝国不屈不挠的抵抗,踌躇满志的

亚历山大一世借着“神圣同盟”的确立,把俄国的威望推上了巅峰。但是亚历山大并不长寿,1825年他三弟尼古拉成为新沙皇。

尼古拉似乎对君士坦丁堡有种特殊的情结,这也难怪,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奔向地中海,是每位心向大海的俄国统治者的夙愿。于是从1853年开始,俄国同奥斯曼帝国及其背后的英、法,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克里木战争。巨大的科技差距使俄军损失惨重,权贵们这才意识到他们再次自彼得一世以来的改革并没追上欧洲的脚步。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克里木战争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1855年俄国战败的前夜,尼古拉一世辞世,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接管了矛盾重重的俄国。他明白是时候终结农奴制度,让俄国重新焕发活力了,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成为他推行改革的导火索。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亚历山大二世在红场加冕


西欧近代化的本质,乃是资本力量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化是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当西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之后,俄国成为这些国家的粮食供应大户。需求刺激了生产,就需要通过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力。但是俄国地主们发现这么做的成本远比压榨农奴要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农奴的生活却每况愈下,这就促使他们借钱向东家缴纳一笔高昂的代役租,来换取暂时的自由,然后去城市的工厂打工争取更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茁壮成长的俄国资本力量发现劳动力价格太过昂贵,绝大多数劳动力正被束缚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俄国本土资本的发展和需求也在推动农奴制度的变革。

不成功的改革

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二月十九日法令》,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度。同时还颁布了《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该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后,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在地主那里得到一块份地使用权,产权依然是地主的。

这两项法令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毕竟给了农奴“新农民”的自由身份,并且有土地可以维持生计。

然而,任何自上而下旨在弥合社会矛盾的改革,都必须以自上而下的利益释放为基础。但是站在既得利益者们,哪个又能看到真正的危机而愿意主动释出自己的资源?更何况俄国最大的地主其实就是沙皇本人!属于皇家的农奴多达百万,土地更是不计其数。

欧洲最大帝国的皇帝,为何会遭遇刺客扔炸弹悲惨地横死街头

农奴向亚历山大二世献上面包和盐


农奴们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才发现他们根本拿不出一大笔购买土地使用权的赎金来享受皇帝陛下的恩典,只能继续向地主出卖劳动力。虽然现在叫佃户,有了基本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例如司法平等选举权),但是对于连糊口都困难的人,这些权利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除了解开了脚上的镣铐,其它几乎什么都没改变,于是绝望中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去谋求生存的希望。

伴随着蜂拥而至的农民,城市劳动力很快就超过了需求,失业率不断攀升,流民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四处游荡的无业者在俄国各大城市聚集成贫民窟,他们逐渐变成流民、暴徒,进而畸变为无政府主义者,成为社会上各种不安定因素。单在1871年,俄国境内发生的暴动就有近400起,这已经超过了《二月十九日法令》颁布前的任何时期。俄国社会正日趋混乱。

到了1874年之后,激进主义者们开始秘密结社,开始热衷于采用袭击甚至暗杀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皇帝作为超越所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统治者,成为了他们的终极标靶。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当天正准备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却在圣彼得堡横死于人民意志党的炸弹之下。

皇帝的职责

客观地讲,从亚历山大二世的一系列改革不难看出,他还是倾向于自由化的。无论是他开创的俄国地方自治,还是延续到今天的国家杜马,都体现出了皇帝的政治倾向。然而君主的意志难以对抗帝国的整个利益集团,对皇室和权贵利益的保留无法令底层人民信服

他对农奴制度的改革也是怀着善意,希望通过折中的办法,让改革双方都感到满意。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对于农奴来说,不能直接获得土地他们不满意,对于地主而言则更不满意。想让所有人满意的结局就是所有人都不会满意。

但是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痛痛快快地进行财富再分配,那是起义者们才能做的事。维持住建立在各阶层之上的帝国,才是皇帝们真正的职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