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疫先鋒」在鄉村抗疫一線踐行初心使命

「戰疫先鋒」在鄉村抗疫一線踐行初心使命

工作中的張理南。通訊員 田曉峰 攝

“共產黨員張理南,身先士卒是典範;他日夜奔波太勞累,倒在抗擊疫情征途上。英雄足跡遍蒼洱,英雄事蹟傳四方,英雄精神激勵我,打贏疫情阻擊戰……”連日來,大理白族自治州音樂人原創白族大本曲作品《萬眾一心抗疫情》,在蒼洱大地上廣泛流傳、為戰疫加油。

2月3日傍晚,57歲的大理市銀橋鎮鶴陽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張理南,在連續奮戰13天后倒在防疫崗位上,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2月12日,大理市委追授他“大理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在全市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向張理南同志學習活動。

紅心向黨甘奉獻

“13天連軸轉,張理南副主任確實太累了。”鶴陽村村民楊偉創說話哽咽。想不到,2月3日19時,張理南巡查村口值勤卡點時叮囑他“風大天冷,多穿衣服”,竟然是永遠的告別。

1月22日開始,張理南和村組幹部一起,對全村775戶、3341人進行挨家訪、逐個問,在除夕之夜摸清了447名返鄉人員、147名外來流動人員狀況。面對疫情防控形勢,張理南每天從早忙到晚,既要巡查進村路口12個卡點,又要做好村內人員聚集地消毒工作,還要勸導近20戶村民取消客事。1月30日是張理南的生日,他忙得沒有時間回家吃飯。2月3日,張理南在村委會忙到下午,又前往一戶村民家回訪延期辦理高壽老人喪事,隨後到村口各個值勤卡點巡查值班情況。19時許,在回家途中突感身體不適,送醫院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張理南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走後大家都掉眼淚了。”今年62歲的鶴陽鄉原鄉長楊現社是張理南的入黨介紹人之一。他說,1992年1月,張理南擔任鶴陽村團支部書記。當時,每個月只有60元報酬,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92年8月,張理南光榮入黨。28年來,他始終把對黨絕對忠誠、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無論在什麼崗位上,幹一行、愛一行,做人民群眾信任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張理南是村裡的‘老資格’幹部,無論是村民選舉還是工作能力,他都能擔任村委會主任,可是他主動提出要培養年輕幹部,自己當助手。”64歲的鶴陽村黨總支書記董餘香,與張理南共事24年。他介紹,從2000年10月起,張理南就擔任鶴陽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主任;2007年,大理市試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張理南“由正轉副”,擔任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2013年,原本可以競選村委會主任的張理南,為了村“兩委”班子後繼有人,甘當“人梯”,對工作一如既往,苦幹實幹,不降半點標準。

張理南家原來有兩間草房,1992年和2004年,分別建了兩廂新房,如今在村裡顯得已經陳舊。他去世後,家人遵照遺願,喪事一切從簡,沒有花圈,沒有哀樂,家人還壓抑悲痛——不讓癱瘓在床的老母親知曉兒子去世。

“張理南一心撲在工作上,顧大家而舍小家。”董餘香說,他家的生活,前期主要靠父親在企業的退休工資和家裡養的一頭奶牛,後期主要靠自己的工資和子女打工收入。村裡一位長輩,送了一副輓聯貼在張理南家門上:“終身任勞任怨留典範,一世克勤克儉傳家風”。

公心辦事勇擔責

“張理南辦事有公心,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特別是在推進農村殯葬改革中,不愧是全市的帶頭人。”董餘香介紹,白族群眾自古有土葬習俗,要改變傳統觀念困難重重。2012年,大理市推行農村火葬,銀橋鎮率先創建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當時,張理南的父親重病在床,他做通了父親及家人的思想工作,要做殯葬改革的帶頭人。他的父親去世後火化,骨灰盒存放在家中,等到2014年5月銀橋鎮首個骨灰堂建成,他率先把父親的骨灰盒送進骨灰堂,為全村幹部群眾樹立了榜樣。8年來,鶴陽村及鄰村先後有280人去世,火化及骨灰盒放置在骨灰堂達到100%。

“擔任村幹部28年來,張理南為老百姓辦事真是巴心巴肝呢。”76歲的村民張利選說,鄰里有點糾紛,大家都願找張理南協調解決,因為他不偏心,大家信得過他。前幾年,村裡有人在大保高速公路發生車禍,親友們群情激憤。張理南和村支書一起奔波7天,妥善解決了善後問題。

近幾年,大理市農村建設快速發展。鶴陽村投資上千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家家戶戶利益,也面臨許多矛盾。作為一名副主任,張理南總是“我帶頭,我先上”。全村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沒有出現過一次群眾上訪。張理南管大事,也管“小事”。有一戶村民獲得政府補助後,反映沒有地方建衛生廁所。他實地查勘後,指導村民改造牛廄,解決了“如廁難”。他對全村各家各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瞭如指掌,遇到問題總能第一時間找到癥結,提出解決辦法。

“張理南副主任說,如果我們不能按期完成截汙管網鋪設任務,那就是洱海保護治理的罪人。”鶴陽村第八村民小組組長楊同社回憶,2018年3月,全村截汙管網建設進入收尾階段,有20戶村民涉及鄰里糾紛而無法施工。張理南就帶著3個村民小組長一戶一戶走訪,耐心細緻調解,讓大家都同意了施工方案,全村提前一個月完成12000米主管、9000米支管的鋪設任務。

“作為大理市人大代表,張理南從去年以來就一直在思考,結合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他準備在今年的市人代會上,建議落實農村垃圾分類。”鶴陽村委會主任楊棟說,張理南“走”得急,我們將完成張理南的遺願,繼續把這項工作做細做實做好。

愛心待人樹楷模

“張理南是一個沒有一點官架子的村幹部。”在68歲的鶴陽村老年協會會長李仕雄記憶中,逢年過節,他總不忘去看望村裡的長輩,特別是對村裡的孤寡老人,對他們噓寒問暖,就像是兒子對待長輩一樣。

對待年輕人,張理南同樣有一顆愛心。2001年7月,鶴陽村大學畢業生楊國偉急得發愁:因為助學貸款沒還清,拿不到畢業證原件。然而,參加工作須考試,報名必須有畢業證原件。張理南在村委會偶然聽到這件事,馬上將相當於自己半年工資的2000元送去,讓他還清貸款拿到畢業證,順利參加考試並有了工作。

張理南去世後,鶴陽村在大理市區工作的年輕人,有的專程回家作最後的道別,有的在網上發文寄託哀思。“張大哥,雖然我幾年沒回家,但自小我就以你為榮,聽到這消息我心碎了,為了疫情咱們都在一線,願天堂裡沒有病痛,春暖花開,一路走好!”“理南哥哥是我老家的鄰居,性情溫和,孝敬長輩,與人為善,勤勞樸實,熱心為民。每每回家偶遇路口,我們總會聊幾句,願哥哥一路走好!”

在鶴陽村,張理南的同事都知道他是一個孝子。他的妻子平時要到市區幫兒子接送孫子讀書。78歲的母親癱瘓在床,多數靠張理南照顧。“母親躺在床上快4年了,大哥每天給她餵飯和更換紙尿片,老人身上清爽乾淨,沒有出現一塊褥瘡。”張理南的妹妹張理平說,大哥孝敬老人,關愛兄妹,有一種“長兄為父”的親和力。

如今,張理南的母親還不知道兒子已去世。每天由張理南的妻子王美花給她餵飯和更換紙尿片。“我騙她說,現在全國都在防控疫情,他要出差幾個月。”王美花說,張理南去世前,最牽掛他的母親,叮囑要照顧好老人。

“我父親對長輩很孝順,對我們兄妹要求很嚴厲,但也很慈愛。”張理南的兒子張四軍,在部隊服役5年後回鄉,在大理大學、大理機場打工。他說,“父親總是教育我們,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碰到困難要設法自己解決。憑父親的社會關係和個人威望,他可以為子女找到一份清閒工作,但他卻希望我們憑本事立身,靠能力做事。”

“張理南是一位優秀共產黨員、深受群眾認可。”大理市銀橋鎮黨委書記李學忠說,我們要以張理南為榜樣,做到“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心繫群眾、為民務實。”

雲南網記者 莊俊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