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在想當年,唐朝出了一位粗魯人……"一段《八扇屏》,臺上的演員妙語連珠,說的正是我們這位敬德門神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神話小說裡,尉遲恭因與秦瓊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傳統門神之一。然而與旁側劍眉鳳目的秦瓊不同,尉遲恭的門神像往往黎面豹眼,相貌猙獰,人們希望通過神人兇惡的形象驅逐鬼魅於門外。我國古代常將嫉惡如仇魯莽剛直之人劃入黑臉門下,尉遲恭的色彩符號,令其性格特徵昭然若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尉遲恭生在西北朔方漢民族與遊牧民族交界之處,此處盛行尚武之風,天地間滿眼所見皆是狂風捲石,黃土飛沙,這黃沙的顏色也就隨著年歲增長漸漸滲進他的骨子裡,鑄就他剛烈的性格。少年時期敬德曾從事打鐵,也因此被後世鐵匠奉為守護者。隋煬帝大業末,敬德參軍高陽討伐暴亂兵眾,以勇聞名,提至朝散大夫。

武德二年,尉遲恭隨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下進兵。三月出徵,九月佔領太原,十月攻佔澮州。十一月,李世民率軍乘堅冰過黃河,進逼宋金剛;十二月,尉遲恭與呂崇茂外合裡應夾擊,大敗唐軍,俘獲多員將領;同月,呂崇茂被高祖招降,尉遲恭聞訊將其殺死,李世民趁其毫無準備,即派兵截擊尉遲恭軍,敬德大敗,損失二千有餘。尋日,救援王行本之行又遭李世民截擊,尉遲恭與尋相敗得只得孤身逃脫,餘眾盡被唐軍所俘。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尉遲恭助唐儉報信李淵誅殺獨孤懷恩,其歸唐之心已存。武德三年,尉遲恭與尋相降唐,李世民大喜,不顧眾將對自己過分信任尉遲恭的反對,授予其右一府統軍的高位。

而尉遲恭作為唐初大將的生涯也就就此展開——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破鄭軍,俘千騎;統玄甲,滅夏國;殺元吉,擊破突厥。他是武藝高超,拿掉刀刃奪得李劼手中長矛的上將;他是騎馬衝入敵營活捉王琬,奪青驄馬的猛士;他是玄武事變中,果敢決斷,極力勸說君主先下手以保全國家力挽狂瀾的諫臣;他是在事變後主張饒過太子黨羽緩和內部矛盾的遠見者。由於他的存在,大唐內外遂定,魏徵等大批棟樑才得以保留。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他也是那個拒絕迎娶公主、不願易妻的質樸之夫。歸順李唐後,尋相與一些劉門舊將曾相繼叛逃,敬德也屢遭諸將懷疑,甚至一度被押軍中,然而尉遲恭憑一腔忠心,為李世民赴湯蹈火,出生入死而在所不惜,不負其"忠武之名",名列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

門神像上的敬德手持竹節鞭,坐下烏騅馬,黑麵森嚴,不怒自威,頗顯其武將風範。在大唐盛世的時代幕布將落之初,李世民擁有這樣一批良將,可謂有了立國之本,不能說不是幸運的;然而功臣如敬德之屬,能遇到高宗這樣的明主又是何其幸運!不疑其忠,盡用其才,而也正是尉遲恭粗中有細,兼有儒家知尊卑、懂收斂的品質和智慧,才讓他雖時而居功自傲,有"冒上"之過,卻能及時知過而改,避免了韓信的悲劇命運。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槍挑單雄信於馬下,救李世民於重圍

"……那尉遲恭,因救白袍,在午門外拳打皇叔李道宗,打掉門牙二齒。唐王大怒,貶至田莊。到後來,白袍訪敬德,那尉遲恭獨坐船頭垂釣,忽聽得,身背後人又喊,馬又叫。我乃徵東薛平遼,特地前來訪故交,你我金殿去交旨,保你為官永在朝。敬德言道,將軍不要錯認,我乃山野村夫,耕種鋤刨,一粗魯人也。"

敬德晚年退養家中,尋仙丹,建樓臺,學奏樂,十六年不與外人交往。多年之後,《隋唐演義》又讓他濃墨重彩的故事再次連接上煙火人間,成為百姓心中的一份希冀。其中幾番傳改,主客敬拜笑談,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