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古代封建統治者不實行安民政策,而是實行愚民政策呢?

院線週刊


在古代,與皇權專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統治。四分五裂的國家經過戰爭兼併,實現了大一統,這個時候,保證家國天下永遠傳續下去,皇權至高無尚,才是政權的核心利益,什麼文化昌明,科技發達,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為這個利益讓步。皇權之下要的是聽話像工具一樣的民眾,如果放任民間思潮氾濫,民間思想活躍,人才輩出,政府的種種司政措施在民間各路大神的質疑思辨下常常千瘡百孔,長久下去則會動搖政府權威,影響統治基礎。中國古人很聰明,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臣相李斯就說得透徹,“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皇權哪有至高無上的存在感!站在統治者的視角,這些話說得太有道理了!我是始皇帝我也必然採納李斯的意見,只是這樣一來,春秋戰國時期那種思想文化史上百家爭豔的盛景就再也看不到了。


茫野無名草


安民的本質就是培養民智,讓老百姓能夠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而愚民呢,就是讓老百姓失去自己的智慧,啥事都聽從統治者的。那麼從統治者的角度而言,愚民就省事多了,老百姓只要乖乖聽自己的話,這個國家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了;

假如採用安民的措施的話,統治者就要說服老百姓歸順自己,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賢明聖達啥的,好好過日子。很明顯,採用這種方法來管理老百姓,就是太危險了,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思想,看你皇帝做的不行,各個都起來造反當皇帝,那這皇帝還怎麼安全呢?

安民措施,會讓老百姓開啟民智,有思想的老百姓,是統治者最為害怕的。許多人說起“忠君思想”,都會覺得抱有這種想法的人,簡直愚蠢之至。那是因為我們現代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會判定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現代人才不會要獨裁者,要人人平等,要民主。

在古代,老百姓假如有了這種自我判斷的意識的話,那麼統治者的統治基礎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就是所有老百姓、官員都絕對服從於統治者,對於統治者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容忍、服從。然後,當一個老百姓有了自我判斷的能力之後,老百姓對於統治者的殘忍行徑就會直接反抗。自然起義之類的就是天天發生了,而皇帝每天也就要提心吊膽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二世天天在皇宮錦衣玉食,住著華麗的咸陽宮,對天下的事情定著自己的規矩,不服從規矩的人,就直接幹掉。底層的老百姓,陳勝、吳廣冒雨前進著,陳勝帶領著自己的隊伍艱難前行,只希望雨小一點,自己能走快點,不要延誤到達漁陽的期限。

最後,大雨太大了,陳勝吳廣一行人無法如期到達漁陽。按照大秦律令,延期未到的人是要一律處死的。面對這種生死抉擇的情況,陳勝、吳廣毫不猶豫的決定起義,因為無論起義,還是服從秦律都是要死,所以不如拼一把,成功了,陳勝也是皇帝。

這就是民智的結果。面對統治者的種種不良行徑,老百姓是時刻想要反抗的。

假如採取愚民措施,面對統治者的種種剝削,老百姓只會順從、容忍,認為這是自己必須承受的。這就是愚民的效果,統治者面對下層人士,隨意剝削,根本不用在乎他們的感受、利益,因為他們都是服從統治者的,一生都要忠於君王,一生都要忍受君王的所有行徑。

還是接著上面的例子。假如陳勝被愚民政策侵擾了。面對延期的事情,陳勝可能就會直接接受了:作為大秦的子民,要忠於秦王,絕不造反;如今自己延期了,這是自己的責任,那麼我就必須接受秦律的處罰。如此一來,歷史上就不會存在陳勝吳廣的起義了,忠君的愚民思想就已經把他們幹掉了。

作為君王統治,天下就是自己的,所以愚民就是最好的武器,所有人都是為自己服務,那麼統治者的獨裁統治、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鞏固,私慾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保護。


歲七夸父


安民就要給民眾大量的好處,統治者獲得的好處就少了一些,統治者都是要最大限度的壓榨民眾的財富,讓統治者把壓榨的財富拿出一部分來還給民眾,絕大多數統治者是不願意的。

   始皇帝統一中國後,焚書坑儒,殺豪俊。

豪俊是什麼人?

所謂豪俊,就是強民,體格健壯,性格暴亢,不大容易服從的。

這些人都要集中起來殺掉。

留下的都是弱小之民,再以奸民統治良民。

“百代猶行秦政治”,這裡面的“秦政治”,有兩層含義:

一層是制度器物層面的,也就是郡縣制;

另一層則是思想理念層面的,這就是帝王統治術,對老百姓採取“愚民”“弱民”兩個主要國策,使得老百姓世代被拴在地裡乖乖種地。

       其實,我們的國家原來是很尚武的,漢唐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只有捱揍的份。

      然而,皇帝從取得皇位那天起,最重要的事情:

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皇位,為了保住皇位,犧牲了一切都無所謂,凡是能威脅他皇位的人都得死。

皇帝都是“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帝制就是家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白了,這塊土地上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他一家子的,地上的所有一切也包括老百姓。

那麼,皇帝心中百姓是什麼?

百姓是收稅的戶頭,

種田的勞力,

修宮殿的苦力,

打仗時的炮灰。

在趙家皇帝們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防民尤甚於防夷,內患永遠是大於外患的!


風華


一個人養羊養豬養牛,為了吃它們的肉把它們賣錢,而絕不會希望牲畜可以有智慧的吧。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者從就沒把“人”當做平等的人來看待,只是分為天子,王卿,大臣,權貴,百姓,草民下人,僕人,奴隸等等,只是滿足的了自己慾望的叫做人的東西而已,統治者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附屬品工具而已。只是到了近現代15.6世紀時候西方的啟蒙運動開啟了人類的心智,而後產生了工業革命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和現代文明


白金之星13


要說愚民就必須弄清楚何為愚。

愚,笨,蠢。三字意相近,所以很容易混淆。也有人故意混淆,企圖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笨是硬件問題,運算能力不夠,不足以支撐高級思考運算,就像你不能用低級CPU運行AI程序一樣,算力不行,一切都是白搭。體現在人就是弱智。

蠢是軟件問題,軟件不好,不能正確分析數據,或者數據庫數據儲備不足,不能提供分析所需的完整數據。由於人的軟件是根據數據庫積累自己生成的(思辨能力),所以體現在人身上就是無知。

愚是網絡問題,軟件不能更新,不能正確處理局域網、U盤等小範圍內獲得的新數據;數據庫無法接收到廣域網大環境的數據,從而造成數據分析結果不準確。近年興起的大數據概念相信大家都懂得其先進意義。所以愚體現在人身上就是見識短。

愚民不是笨也不是蠢,而是被封閉。

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的愚民民是統治者最喜歡的。能知而能勞作,惜命而能忍耐,自私而不結義,一群有智商的、散養的羊,可以自己給自己修圈,自己放牧自己,自己抵禦狼群,自己剪毛,必要時候還能自己跳下鍋,這樣的羊那個牧主不喜歡呢。

再說再說為何要愚民,而不是安民。其實很簡單,因為慾望。

我們知道,封建制度來自於奴隸制度,而之前還有更原始的制度。統治者的慾望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原始社會按能力分配生存資源,能力強者得到更多,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後來族群擴大,生產力提高,生存資源比以前豐富,能力強者就慢慢進化成主動掠奪一部分資源的初級統治者。因為生產力提高和個體增加,一個個體哪裡掠奪一些,不會過於影響其生存,甚至比之前生產力低下的時候還好生存,個體也不會太反感,而統治者卻可以積少成多,得到豐富的生存資源,甚至開始了享受人生,而不是生存。如此好處下,怎麼能不想擴大族群,於是有了部落戰爭,這一過程中,統治者掌控生殺,資源分配,和一呼百應的快感,進一步加強了統治者對權力的渴望。於是慢慢發展出了奴隸制度。與此同時,統治者也發展成了統治階級,形成了初級的國家機器組織結構。可見,原始的國家機器本就是為了慾望,為了財富資源,為了權力,為了享受而建立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被統治的勞動者在與勞動者的交流和對統治階級活動的觀察中,慢慢學會了思考,對統治階級沒什麼會活的更好的思考,對社會結構的思考。然後有了不甘,有了不平衡,有了零星的反抗。統治階級自然是要壓迫反抗的,這一下原本沒有反抗的勞動者也看到了危機,同是也看到了上位的希望,衝突進一步升級,統治者也開始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緩和這種矛盾:平分顯然是不可能的,換誰都不願意的,於是統治者讓出一部分財富,權力給統治階級,加強統治階級內部穩固;開放上升缺口轉移矛盾焦點,階級鬥爭力量的一部分被轉移到了被統治階級為掙上進之路的內部鬥爭;同是限制勞動者思考,誘導思考方向,進一步將思想鎖定在被統治者內部鬥爭。於是封建制度就此形成,統治者內部鬥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階級鬥爭,被統治者內部鬥爭,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平衡機制。隨著時代發展,封建制度的內容也越來越完善,轉移矛盾的上位之路,誘導思考的教化之法。與此同時,原本赤裸裸的剝削也變得更加隱蔽,或者說不是隱蔽,而是思想被教化,思考方式和內容被誘導,產生盲點效應。統治方式由赤裸裸的壓迫變成了複雜的套路。這就是愚民。

統治者選擇愚民而不是安民,原因很簡單,就是不願意已經到手的財富和權力再分出來,然後試著騙,這一騙發現有效果,於是就繼續騙下去了,並恰好形成了一種平衡制約關係,所以中國有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若不是外力打破,這個擁有矛盾平衡機制的制度應該可以繼續下去。而西方封建制度時期比我們短就是因為騙術還沒有發展成完善而複雜的套路就被勞動者看穿了,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地位不會被別的統治者奪走,就不得拉攏更多勞動者,這就勢必更多的順應民意而不能欺騙民意。社會矛盾焦點也成了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在東方,被統治階級為了上升之路而忙於內部鬥爭,統治階級有了空暇來思考。而在西方,統治階級為更多的支持率而內部鬥爭,被統治階級有閒暇思考。於是此消彼長之下,西方很快完成民智開發,民智開啟下,以騙術為核心的愚民制度自然成不了主流,而以論辯為核心,權力分置、武力分置而形成平衡制約機制的民主制度自然更適合。

一切都是運氣,社會產生矛盾,如何解決矛盾?人心自私,讓利是不可能的,於是靠謀。陰謀得以成功,自然發展陰謀,陰謀失敗則發展陽謀。咱們運氣不好,陰謀成功了。就是這樣🙃



用戶60114283938


孔子: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皇帝的後代可能是個弱智 如果民眾都知道了 誰願意讓一個弱智統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皇帝也是會下達錯誤命令的 如果民眾都聰明瞭 豈不是天天罵皇帝sb?

養豬人從來不擔心豬造反 因為豬的智商不夠,所以把民眾訓練成豬一樣 當豬養是每一個皇帝都要學會的技能 如果皇帝不會 起碼大臣也要會。因為大臣跟皇帝的利益是一體的。

至於如何愚民 不在乎那麼幾個方面。例如灌輸式 填鴨式 洗腦式的教育 什麼一切皇帝說的就是對的 ,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皇帝說誰是敵人誰就是敵人,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皇帝是國家唯一的代表,反對皇帝就是反對國家,就是反對人民,反對皇帝就是不愛國甚至是叛國,人民要全心全意維護皇帝,沒有皇帝就沒有國家,沒有皇帝人民就會被外人欺負甚至是奴役,皇帝是全國人民的衣食父母,為了皇帝哪怕親生父母兄弟姐妹做了不忠於皇帝的事也要勇於大義滅親,舉報他們,人民要堅決向不忠於皇帝的人做鬥爭。此外,就算是這種教育下還會出來某些聰明人,那就以叛國罪的名字抓捕殺掉,這樣時間長了,剩下的國民自然就都變成愚民了。


心明眼亮01


所謂愚民政策,就是讓百姓絕聖棄智,喪失獨立的思考能力,統治者再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百姓,老百姓只需跟著統治階級的制定道路繼續走也就可以了。

古代實行愚民政策代表人物秦始皇、漢武帝等。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加固統治,執行焚書坑儒;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將愚民政策實行到巔峰的是滿清王朝。

滿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相較於漢人那龐大的人口基數,滿人並不多。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意識,入關初期他們實行鐵血政策,坐穩江山後又改為了思想禁錮,大行文字獄,讀書人動輒以隻言片語抄家滅族。

尤其是到了乾隆時期,這個號稱10全老人的傢伙似乎對搞文字獄情有獨鍾,終乾隆一朝爆發了100多起文字獄事件。在乾隆的縱容下,酷吏橫行天下,讀書人寫詩作句均不得出現朱明重明等字,否則會被視為懷念前朝。酷吏甚至摘字羅句編織罪名,整個社會一片死寂萬馬齊諳。

那麼古代的統治者為何如此鍾情於愚民之術?

一,蛋糕就這麼大

要做大蛋糕往往並不容易,所以統治者往往會在如何分蛋糕上動心思,那麼如何才能在切蛋糕上佔便宜呢?

實行愚民之術就成了所謂的靈丹妙藥,只要保證百姓基本的生存權利,統治者可以索求無度驕奢淫逸鋪張浪費。而一旦實行安民之術,就要還利於民,統治者反而要受到百姓的監督,日子就不會那麼爽了。

二,民智未開,有實行愚民之術的基礎條件

古代人識字率並不高,很多人是個文盲斗大字不識一筐,道理也不懂多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民智未開,就讓統治者就有了操作的空間。

三,少數民族入關,為了統治需要

不管是蒙元南下還是滿清入關,雖然他們的鐵騎在當時戰力的確無人能及,但畢竟人口數量對於漢族來說不佔任何優勢。

所以為了征服和統治入關初期他們大開殺戒,穩定統治後也實行壓制政策。蒙元時期漢人四等,據說漢人新婚新娘要交給當地蒙古先享用;滿清就更加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龍武驍衛


陰暗的~皇權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都是以加強皇權為目標,越來越專制。

   自唐代以來,直到近代,皇權的專制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不斷加強,基本杜絕了體制內被篡權的可能。

   雖然宦官,外戚和大臣的專權擅政還有發生,但這種擅權其實完全處於皇帝的掌控之中。

   地方的官員權勢雖重,但迫於上級官員對其的絕對權力管理之內,也沒有了可以專權的基礎。

   皇權開始了一枝獨大的歷史。

   在宋之前,自秦漢到五代十國,近1200年的時間裡,完全分裂的時間大約400年,半分裂時期也有近200年,秦,漢,隋,唐的大一統並沒有給天下百姓以安寧。

   到了宋統一天下時,趙匡胤徹底撕掉了大一統的神聖光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赤裸裸的道出了大一統與皇權專制的關係~大一統不需要專制,但專制需要大一統。

    宋朝開始,皇權專制在制度,經驗,理論上已經完成整體性的一套切實可行的體系。在宋代,軍政,財政,司法,監察和言路都獨立於相權之外,宰相由非一人擔任,輪流掌印,還設了副相予以牽制。

   從地方到中央,除了最基層的縣城,其它級別的權力被細分並完全由直接皇帝控制的相互制約和監督的複雜官僚體系。

   在官員的選拔上,由於科舉制度的推廣,徹底斷絕了地方豪強掘起的基礎。

   宋之後的,元,明,清基本是照搬了宋的官僚體系建構。

但這種體系雖然由皇帝牢牢把握各種權力,但對皇帝勤政,掌政的能力也是個巨大考驗,不是所有皇帝都稱職。

皇帝稍有疏忽,專制的權力就可能落入臣下之手。

在兩宋時期,權相擅權的問題趨於嚴重,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蔡京,南宋的秦檜,韓侘胄,史彌遠等。

有鑑於此,明朝徹底廢除了宰相的職位,把相權併入皇權,用司禮監和內閣共同輔政,並使司禮監和內閣互相監督制約,而中央各部成了純粹的執行機構,不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與討論。

為了加強皇權,明代又設立了各級專職的監察機構監督各級官員,並且設立了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廠,衛軍的特務組織。

明朝自仁、宣致政之後,內亂外患不斷,宦官當權,黨爭不斷,國勢迅速衰頹。

但這些問題對於皇帝來說,對於一枝獨大的專制皇權沒有挑戰,和皇帝沒有關係,所以對於像張居正這樣的對政權改革的人物,在改革中觸動了為專制皇權設立的複雜的官僚體系,最後被清算,是必然的結果。

到了清朝,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加強,宦官再沒有了干政的權力,內閣的權力也被架空,只能處理一般事務。

清朝的皇帝另設軍機處,軍機處的權力高於內閣,成員和職權由皇帝隨時指派,整個清朝的官僚體系牢牢的抓在皇帝一人手裡,皇權到了清朝走到了專制的極點。

為了保護皇權的專制,皇帝的心理陰暗到了極點,對於對皇權有可能挑戰或者潛在挑戰的任何人和事都存猜疑和防備之心。

宋朝開國以始,對於武將的猜防就形成慣例,北宋朝廷應可拿歲幣與敵國議和,也不願意自己的臣子立下軍功。

皇帝的性情在變得陰晴不定,比如,北宋的寇準因立下澶淵之功,得到真宗皇帝的寵愛,但當真宗皇帝想到被人評論把澶淵之盟說成是城下之辱後,把功臣寇準一貶再貶。

對於皇家內部人的防範歷代皇帝都加著十二分的小心,達到變態性格的皇帝比比皆是。

明初,朱元璋在長城以北設東勝,大寧,開平三衛,構成抵禦蒙古的第一道防線。

明成祖朱棣在打敗侄子朱允文後篡位成功,當上了皇帝,為了防備自己的兄弟~幫過自己篡位的寧王,不惜把投靠明朝的蒙古三衛放在大寧,隔斷了東勝衛和開平衛的聯繫。

兩衛不得不先後內遷,使得大同,宣府,薊州三座拱衛京師的軍事重鎮與遼東阻絕,使北京處於蒙古,滿州的鐵騎逼迫之下。

朱棣對內敵的防範到了可以調整國家戰略的層面。

   而“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俘虜,英宗的弟弟繼皇位稱景泰皇帝,景泰皇帝拒絕和瓦剌議和,導致英宗被瓦剌送回,英宗幾年後發動南宮之變廢掉了景泰皇帝。

所以皇帝的做事準則是“與友邦”可偷安,“與家奴”則添了變生肘腋的危險。

   清雍正皇帝在奪嫡勝出後,規定把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陰暗處,更像是對正大光明的反諷,正是這種心態。

   明清兩朝的文字獄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因為一個字的猜疑被滅門的人不可勝數,拍皇帝馬屁拍錯地方被滅門挖祖墳的比比皆是。

   所謂公與私,善與惡,利與弊在皇權面前不斷的變換概念,哪個對專制皇權有利便改變其解釋,說是皇權的“陰”暗,不如說皇權霸道的~明目張膽的把陰暗擺到明處。

   皇帝的心理有多陰暗,臣民也得學著皇帝陰暗,所謂“揣摩上意”,陰暗心理是皇權至上的根本。


長江一口


為什麼古代封建統治者不實行安民政策,培養人民血性,共同抵禦外敵,而是實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盡毀之?安民,培養人民血性國家豈不是更強大嗎?為什麼他們卻要反其道而行。

我們常說歷史人物的活動要受歷史時代的制約和自身的制約(階級屬性、地位、利益的制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意識到與否,承認與否,它都是客觀存在的……

所謂時代的侷限性,是指一種與時代歷史條件相關的欠缺或不足,而不是泛指任何時代背景或條件,它蘊含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條件之中的……

比如,我們身處於互聯網+的時代,有人設想智能機器人可以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使許多行業職業的人處於失業狀態,這是當下,不可能實現的,這是未來智能時代發展才可能出現的,這就是時代侷限性……(但這可能是一種預測、展望)

所謂的自身侷限性,(自身條件的制約或階級侷限性),是指由於自身的階級屬性所決定的,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都有自身的歷史侷限性……

所謂歷史人物的自身侷限性有三個層面:其一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即階級階層的屬性、利益;(決定了)其二自身的認識、思想、理論;(決定了)其三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但不是所有的社會實踐活動都屬於自身侷限性所決定的)……

比如,社會現實中的不同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其利益訴求等是不一樣的,……工人,農民,學生,教師等,其利益訴求是不同的,你屬於或是站在哪個階層來看問題,認識看法也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階級根本利益訴求是一致的,同一階級的不同階層,其具體利益訴求是不同的……

常常有人會說,我不站在任何一邊,我不帶有任何立場、觀點來看問題,這純屬標榜(或影射或別有用心),試想一下,你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還是什麼?你的評判是非的標準是什麼?……(也許這樣說,只是為了表明看問題更客觀罷了)……

關於時代侷限性和自身侷限性的區別,相對而言,就是(由於條件制約),某些事情問題,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這就是時代侷限性……

(由於自身因素的影響),有些事情問題,看到了、也想到了、就是不去做,這就是自身侷限性了……

因此,本問題之——為什麼古代封建統治者不實行安民政策,而是實行愚民政策呢?

這是由於古代封建統治者的自身侷限性即階級屬性所決定的!

古代封建統治者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安民政策會培養人民的血性,有利於抵禦外敵入侵,有利於國家強大,……

但是,由於其地位、利益使然,為了便於統治百姓,防止百姓造反,威脅其統治地位……

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便於統治百姓,鞏固自身統治,反其道而行之,放棄安民政策而實行愚民政策,取決於統治者自身的階級屬性、地位和利益……正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樣……



逛一逛3


1.愚民就是弱民,民弱則君強。古代統治者大都選擇愚民,壟斷文化,教育,不讓民眾擁有知識和才智,本質上是掏空民眾的頭腦,失去與皇家抗爭的可能性,所以愚民就是從根本上減損民眾的力量。秦始皇完成統一後,“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是從武器上減少民眾的武力,實際上對民眾的殺傷力並不大,因為沒了刀劍銅鐵,陳勝吳廣還可以,斬木為兵,揭竿而起。而始皇帝焚書坑儒,就是從頭腦上控制民眾,比起銷燬兵器更加徹底。到了明清,愚民政策收到效果,君主專制到頂峰,民眾徹底失去鬥志八股取士,文字獄,閉關鎖國,徹底消磨掉民眾智慧,只能任人宰割。


2.安民就是強民,民強則內憂。民間反抗力量弱小,君主權力就回相應膨脹擴大,這當然是統治者最願意看到的結局,權力可以肆意擴張,而且遭受不到抵抗威脅。如果採取安民政策,民眾成長起來,就回形成力量。甚至形成一定的利益階級,像歐洲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結成同盟,共同對抗皇權。這樣,皇帝的天下就會坐不安穩,皇帝當然不許這樣的局面存在。統治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就是天下定於一尊,百姓俯首,四海臣服,如果本國民眾因為實力上升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安全,什麼政治清明,安居樂業,業和邦興都會通通放棄。哪怕天天自然災害,地震洪水,只要皇權在手,都會在所不惜。3.內憂威脅性命,外患動筋骨。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如果可以選擇內憂或者外患,統治者一定會選擇外患而非內憂。因為外患更多的只是傷筋動骨。而沒有動輒顧及性命。從歷史上看,古代大一統王朝多是因內憂而亡,少有因外患而滅國。所以,無論金國威脅多大,宋高宗都是一心求和,保護秦檜的和談派,除掉岳飛的北伐派。因為趙構深知,金國攻勢再猛,只是短暫劫掠,逼迫宋室俯首稱臣,並不會徹底消滅宋,哪怕佔領宋朝的中原故地。但是如果將領兵變謀反,黃袍加身,收復汴梁又如何?新的王朝又不姓趙。所以,基於外患一般輕傷,內憂往往致命的經驗,統治者寧願讓國家因為弱民而國弱受到外敵侵蝕,也不願因為安民強民導致朝廷變了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