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

院线周刊


在古代,与皇权专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四分五裂的国家经过战争兼并,实现了大一统,这个时候,保证家国天下永远传续下去,皇权至高无尚,才是政权的核心利益,什么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为这个利益让步。皇权之下要的是听话像工具一样的民众,如果放任民间思潮泛滥,民间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政府的种种司政措施在民间各路大神的质疑思辨下常常千疮百孔,长久下去则会动摇政府权威,影响统治基础。中国古人很聪明,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臣相李斯就说得透彻,“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皇权哪有至高无上的存在感!站在统治者的视角,这些话说得太有道理了!我是始皇帝我也必然采纳李斯的意见,只是这样一来,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文化史上百家争艳的盛景就再也看不到了。


茫野无名草


安民的本质就是培养民智,让老百姓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愚民呢,就是让老百姓失去自己的智慧,啥事都听从统治者的。那么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愚民就省事多了,老百姓只要乖乖听自己的话,这个国家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了;

假如采用安民的措施的话,统治者就要说服老百姓归顺自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贤明圣达啥的,好好过日子。很明显,采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老百姓,就是太危险了,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思想,看你皇帝做的不行,各个都起来造反当皇帝,那这皇帝还怎么安全呢?

安民措施,会让老百姓开启民智,有思想的老百姓,是统治者最为害怕的。许多人说起“忠君思想”,都会觉得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愚蠢之至。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会判定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才不会要独裁者,要人人平等,要民主。

在古代,老百姓假如有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意识的话,那么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是所有老百姓、官员都绝对服从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容忍、服从。然后,当一个老百姓有了自我判断的能力之后,老百姓对于统治者的残忍行径就会直接反抗。自然起义之类的就是天天发生了,而皇帝每天也就要提心吊胆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秦二世天天在皇宫锦衣玉食,住着华丽的咸阳宫,对天下的事情定着自己的规矩,不服从规矩的人,就直接干掉。底层的老百姓,陈胜、吴广冒雨前进着,陈胜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艰难前行,只希望雨小一点,自己能走快点,不要延误到达渔阳的期限。

最后,大雨太大了,陈胜吴广一行人无法如期到达渔阳。按照大秦律令,延期未到的人是要一律处死的。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情况,陈胜、吴广毫不犹豫的决定起义,因为无论起义,还是服从秦律都是要死,所以不如拼一把,成功了,陈胜也是皇帝。

这就是民智的结果。面对统治者的种种不良行径,老百姓是时刻想要反抗的。

假如采取愚民措施,面对统治者的种种剥削,老百姓只会顺从、容忍,认为这是自己必须承受的。这就是愚民的效果,统治者面对下层人士,随意剥削,根本不用在乎他们的感受、利益,因为他们都是服从统治者的,一生都要忠于君王,一生都要忍受君王的所有行径。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假如陈胜被愚民政策侵扰了。面对延期的事情,陈胜可能就会直接接受了:作为大秦的子民,要忠于秦王,绝不造反;如今自己延期了,这是自己的责任,那么我就必须接受秦律的处罚。如此一来,历史上就不会存在陈胜吴广的起义了,忠君的愚民思想就已经把他们干掉了。

作为君王统治,天下就是自己的,所以愚民就是最好的武器,所有人都是为自己服务,那么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巩固,私欲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岁七夸父


安民就要给民众大量的好处,统治者获得的好处就少了一些,统治者都是要最大限度的压榨民众的财富,让统治者把压榨的财富拿出一部分来还给民众,绝大多数统治者是不愿意的。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杀豪俊。

豪俊是什么人?

所谓豪俊,就是强民,体格健壮,性格暴亢,不大容易服从的。

这些人都要集中起来杀掉。

留下的都是弱小之民,再以奸民统治良民。

“百代犹行秦政治”,这里面的“秦政治”,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制度器物层面的,也就是郡县制;

另一层则是思想理念层面的,这就是帝王统治术,对老百姓采取“愚民”“弱民”两个主要国策,使得老百姓世代被拴在地里乖乖种地。

       其实,我们的国家原来是很尚武的,汉唐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只有挨揍的份。

      然而,皇帝从取得皇位那天起,最重要的事情:

想尽一切办法保住皇位,为了保住皇位,牺牲了一切都无所谓,凡是能威胁他皇位的人都得死。

皇帝都是“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帝制就是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白了,这块土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属于他一家子的,地上的所有一切也包括老百姓。

那么,皇帝心中百姓是什么?

百姓是收税的户头,

种田的劳力,

修宫殿的苦力,

打仗时的炮灰。

在赵家皇帝们看来,攘外必先安内,防民尤甚于防夷,内患永远是大于外患的!


风华


一个人养羊养猪养牛,为了吃它们的肉把它们卖钱,而绝不会希望牲畜可以有智慧的吧。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者从就没把“人”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是分为天子,王卿,大臣,权贵,百姓,草民下人,仆人,奴隶等等,只是满足的了自己欲望的叫做人的东西而已,统治者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品工具而已。只是到了近现代15.6世纪时候西方的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心智,而后产生了工业革命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现代文明


白金之星13


要说愚民就必须弄清楚何为愚。

愚,笨,蠢。三字意相近,所以很容易混淆。也有人故意混淆,企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笨是硬件问题,运算能力不够,不足以支撑高级思考运算,就像你不能用低级CPU运行AI程序一样,算力不行,一切都是白搭。体现在人就是弱智。

蠢是软件问题,软件不好,不能正确分析数据,或者数据库数据储备不足,不能提供分析所需的完整数据。由于人的软件是根据数据库积累自己生成的(思辨能力),所以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无知。

愚是网络问题,软件不能更新,不能正确处理局域网、U盘等小范围内获得的新数据;数据库无法接收到广域网大环境的数据,从而造成数据分析结果不准确。近年兴起的大数据概念相信大家都懂得其先进意义。所以愚体现在人身上就是见识短。

愚民不是笨也不是蠢,而是被封闭。

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愚民民是统治者最喜欢的。能知而能劳作,惜命而能忍耐,自私而不结义,一群有智商的、散养的羊,可以自己给自己修圈,自己放牧自己,自己抵御狼群,自己剪毛,必要时候还能自己跳下锅,这样的羊那个牧主不喜欢呢。

再说再说为何要愚民,而不是安民。其实很简单,因为欲望。

我们知道,封建制度来自于奴隶制度,而之前还有更原始的制度。统治者的欲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原始社会按能力分配生存资源,能力强者得到更多,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后来族群扩大,生产力提高,生存资源比以前丰富,能力强者就慢慢进化成主动掠夺一部分资源的初级统治者。因为生产力提高和个体增加,一个个体哪里掠夺一些,不会过于影响其生存,甚至比之前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还好生存,个体也不会太反感,而统治者却可以积少成多,得到丰富的生存资源,甚至开始了享受人生,而不是生存。如此好处下,怎么能不想扩大族群,于是有了部落战争,这一过程中,统治者掌控生杀,资源分配,和一呼百应的快感,进一步加强了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于是慢慢发展出了奴隶制度。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发展成了统治阶级,形成了初级的国家机器组织结构。可见,原始的国家机器本就是为了欲望,为了财富资源,为了权力,为了享受而建立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被统治的劳动者在与劳动者的交流和对统治阶级活动的观察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对统治阶级没什么会活的更好的思考,对社会结构的思考。然后有了不甘,有了不平衡,有了零星的反抗。统治阶级自然是要压迫反抗的,这一下原本没有反抗的劳动者也看到了危机,同是也看到了上位的希望,冲突进一步升级,统治者也开始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缓和这种矛盾:平分显然是不可能的,换谁都不愿意的,于是统治者让出一部分财富,权力给统治阶级,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稳固;开放上升缺口转移矛盾焦点,阶级斗争力量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被统治阶级为挣上进之路的内部斗争;同是限制劳动者思考,诱导思考方向,进一步将思想锁定在被统治者内部斗争。于是封建制度就此形成,统治者内部斗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斗争,被统治者内部斗争,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平衡机制。随着时代发展,封建制度的内容也越来越完善,转移矛盾的上位之路,诱导思考的教化之法。与此同时,原本赤裸裸的剥削也变得更加隐蔽,或者说不是隐蔽,而是思想被教化,思考方式和内容被诱导,产生盲点效应。统治方式由赤裸裸的压迫变成了复杂的套路。这就是愚民。

统治者选择愚民而不是安民,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愿意已经到手的财富和权力再分出来,然后试着骗,这一骗发现有效果,于是就继续骗下去了,并恰好形成了一种平衡制约关系,所以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若不是外力打破,这个拥有矛盾平衡机制的制度应该可以继续下去。而西方封建制度时期比我们短就是因为骗术还没有发展成完善而复杂的套路就被劳动者看穿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地位不会被别的统治者夺走,就不得拉拢更多劳动者,这就势必更多的顺应民意而不能欺骗民意。社会矛盾焦点也成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在东方,被统治阶级为了上升之路而忙于内部斗争,统治阶级有了空暇来思考。而在西方,统治阶级为更多的支持率而内部斗争,被统治阶级有闲暇思考。于是此消彼长之下,西方很快完成民智开发,民智开启下,以骗术为核心的愚民制度自然成不了主流,而以论辩为核心,权力分置、武力分置而形成平衡制约机制的民主制度自然更适合。

一切都是运气,社会产生矛盾,如何解决矛盾?人心自私,让利是不可能的,于是靠谋。阴谋得以成功,自然发展阴谋,阴谋失败则发展阳谋。咱们运气不好,阴谋成功了。就是这样🙃



用户60114283938


孔子: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皇帝的后代可能是个弱智 如果民众都知道了 谁愿意让一个弱智统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皇帝也是会下达错误命令的 如果民众都聪明了 岂不是天天骂皇帝sb?

养猪人从来不担心猪造反 因为猪的智商不够,所以把民众训练成猪一样 当猪养是每一个皇帝都要学会的技能 如果皇帝不会 起码大臣也要会。因为大臣跟皇帝的利益是一体的。

至于如何愚民 不在乎那么几个方面。例如灌输式 填鸭式 洗脑式的教育 什么一切皇帝说的就是对的 ,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皇帝说谁是敌人谁就是敌人,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皇帝是国家唯一的代表,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国家,就是反对人民,反对皇帝就是不爱国甚至是叛国,人民要全心全意维护皇帝,没有皇帝就没有国家,没有皇帝人民就会被外人欺负甚至是奴役,皇帝是全国人民的衣食父母,为了皇帝哪怕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做了不忠于皇帝的事也要勇于大义灭亲,举报他们,人民要坚决向不忠于皇帝的人做斗争。此外,就算是这种教育下还会出来某些聪明人,那就以叛国罪的名字抓捕杀掉,这样时间长了,剩下的国民自然就都变成愚民了。


心明眼亮01


所谓愚民政策,就是让百姓绝圣弃智,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统治者再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百姓,老百姓只需跟着统治阶级的制定道路继续走也就可以了。

古代实行愚民政策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固统治,执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将愚民政策实行到巅峰的是满清王朝。

满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相较于汉人那庞大的人口基数,满人并不多。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入关初期他们实行铁血政策,坐稳江山后又改为了思想禁锢,大行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抄家灭族。

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号称10全老人的家伙似乎对搞文字狱情有独钟,终乾隆一朝爆发了100多起文字狱事件。在乾隆的纵容下,酷吏横行天下,读书人写诗作句均不得出现朱明重明等字,否则会被视为怀念前朝。酷吏甚至摘字罗句编织罪名,整个社会一片死寂万马齐谙。

那么古代的统治者为何如此钟情于愚民之术?

一,蛋糕就这么大

要做大蛋糕往往并不容易,所以统治者往往会在如何分蛋糕上动心思,那么如何才能在切蛋糕上占便宜呢?

实行愚民之术就成了所谓的灵丹妙药,只要保证百姓基本的生存权利,统治者可以索求无度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而一旦实行安民之术,就要还利于民,统治者反而要受到百姓的监督,日子就不会那么爽了。

二,民智未开,有实行愚民之术的基础条件

古代人识字率并不高,很多人是个文盲斗大字不识一筐,道理也不懂多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民智未开,就让统治者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三,少数民族入关,为了统治需要

不管是蒙元南下还是满清入关,虽然他们的铁骑在当时战力的确无人能及,但毕竟人口数量对于汉族来说不占任何优势。

所以为了征服和统治入关初期他们大开杀戒,稳定统治后也实行压制政策。蒙元时期汉人四等,据说汉人新婚新娘要交给当地蒙古先享用;满清就更加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龙武骁卫


阴暗的~皇权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都是以加强皇权为目标,越来越专制。

   自唐代以来,直到近代,皇权的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不断加强,基本杜绝了体制内被篡权的可能。

   虽然宦官,外戚和大臣的专权擅政还有发生,但这种擅权其实完全处于皇帝的掌控之中。

   地方的官员权势虽重,但迫于上级官员对其的绝对权力管理之内,也没有了可以专权的基础。

   皇权开始了一枝独大的历史。

   在宋之前,自秦汉到五代十国,近1200年的时间里,完全分裂的时间大约400年,半分裂时期也有近200年,秦,汉,隋,唐的大一统并没有给天下百姓以安宁。

   到了宋统一天下时,赵匡胤彻底撕掉了大一统的神圣光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赤裸裸的道出了大一统与皇权专制的关系~大一统不需要专制,但专制需要大一统。

    宋朝开始,皇权专制在制度,经验,理论上已经完成整体性的一套切实可行的体系。在宋代,军政,财政,司法,监察和言路都独立于相权之外,宰相由非一人担任,轮流掌印,还设了副相予以牵制。

   从地方到中央,除了最基层的县城,其它级别的权力被细分并完全由直接皇帝控制的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复杂官僚体系。

   在官员的选拔上,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彻底断绝了地方豪强掘起的基础。

   宋之后的,元,明,清基本是照搬了宋的官僚体系建构。

但这种体系虽然由皇帝牢牢把握各种权力,但对皇帝勤政,掌政的能力也是个巨大考验,不是所有皇帝都称职。

皇帝稍有疏忽,专制的权力就可能落入臣下之手。

在两宋时期,权相擅权的问题趋于严重,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蔡京,南宋的秦桧,韩侘胄,史弥远等。

有鉴于此,明朝彻底废除了宰相的职位,把相权并入皇权,用司礼监和内阁共同辅政,并使司礼监和内阁互相监督制约,而中央各部成了纯粹的执行机构,不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讨论。

为了加强皇权,明代又设立了各级专职的监察机构监督各级官员,并且设立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厂,卫军的特务组织。

明朝自仁、宣致政之后,内乱外患不断,宦官当权,党争不断,国势迅速衰颓。

但这些问题对于皇帝来说,对于一枝独大的专制皇权没有挑战,和皇帝没有关系,所以对于像张居正这样的对政权改革的人物,在改革中触动了为专制皇权设立的复杂的官僚体系,最后被清算,是必然的结果。

到了清朝,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宦官再没有了干政的权力,内阁的权力也被架空,只能处理一般事务。

清朝的皇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处的权力高于内阁,成员和职权由皇帝随时指派,整个清朝的官僚体系牢牢的抓在皇帝一人手里,皇权到了清朝走到了专制的极点。

为了保护皇权的专制,皇帝的心理阴暗到了极点,对于对皇权有可能挑战或者潜在挑战的任何人和事都存猜疑和防备之心。

宋朝开国以始,对于武将的猜防就形成惯例,北宋朝廷应可拿岁币与敌国议和,也不愿意自己的臣子立下军功。

皇帝的性情在变得阴晴不定,比如,北宋的寇准因立下澶渊之功,得到真宗皇帝的宠爱,但当真宗皇帝想到被人评论把澶渊之盟说成是城下之辱后,把功臣寇准一贬再贬。

对于皇家内部人的防范历代皇帝都加着十二分的小心,达到变态性格的皇帝比比皆是。

明初,朱元璋在长城以北设东胜,大宁,开平三卫,构成抵御蒙古的第一道防线。

明成祖朱棣在打败侄子朱允文后篡位成功,当上了皇帝,为了防备自己的兄弟~帮过自己篡位的宁王,不惜把投靠明朝的蒙古三卫放在大宁,隔断了东胜卫和开平卫的联系。

两卫不得不先后内迁,使得大同,宣府,蓟州三座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与辽东阻绝,使北京处于蒙古,满州的铁骑逼迫之下。

朱棣对内敌的防范到了可以调整国家战略的层面。

   而“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俘虏,英宗的弟弟继皇位称景泰皇帝,景泰皇帝拒绝和瓦剌议和,导致英宗被瓦剌送回,英宗几年后发动南宫之变废掉了景泰皇帝。

所以皇帝的做事准则是“与友邦”可偷安,“与家奴”则添了变生肘腋的危险。

   清雍正皇帝在夺嫡胜出后,规定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阴暗处,更像是对正大光明的反讽,正是这种心态。

   明清两朝的文字狱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因为一个字的猜疑被灭门的人不可胜数,拍皇帝马屁拍错地方被灭门挖祖坟的比比皆是。

   所谓公与私,善与恶,利与弊在皇权面前不断的变换概念,哪个对专制皇权有利便改变其解释,说是皇权的“阴”暗,不如说皇权霸道的~明目张胆的把阴暗摆到明处。

   皇帝的心理有多阴暗,臣民也得学着皇帝阴暗,所谓“揣摩上意”,阴暗心理是皇权至上的根本。


长江一口


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培养人民血性,共同抵御外敌,而是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尽毁之?安民,培养人民血性国家岂不是更强大吗?为什么他们却要反其道而行。

我们常说历史人物的活动要受历史时代的制约和自身的制约(阶级属性、地位、利益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意识到与否,承认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谓时代的局限性,是指一种与时代历史条件相关的欠缺或不足,而不是泛指任何时代背景或条件,它蕴含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之中的……

比如,我们身处于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设想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使许多行业职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当下,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未来智能时代发展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时代局限性……(但这可能是一种预测、展望)

所谓的自身局限性,(自身条件的制约或阶级局限性),是指由于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所谓历史人物的自身局限性有三个层面:其一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即阶级阶层的属性、利益;(决定了)其二自身的认识、思想、理论;(决定了)其三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比如,社会现实中的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其利益诉求等是不一样的,……工人,农民,学生,教师等,其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你属于或是站在哪个阶层来看问题,认识看法也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阶级根本利益诉求是一致的,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其具体利益诉求是不同的……

常常有人会说,我不站在任何一边,我不带有任何立场、观点来看问题,这纯属标榜(或影射或别有用心),试想一下,你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还是什么?你的评判是非的标准是什么?……(也许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看问题更客观罢了)……

关于时代局限性和自身局限性的区别,相对而言,就是(由于条件制约),某些事情问题,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这就是时代局限性……

(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些事情问题,看到了、也想到了、就是不去做,这就是自身局限性了……

因此,本问题之——为什么古代封建统治者不实行安民政策,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呢?

这是由于古代封建统治者的自身局限性即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古代封建统治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安民政策会培养人民的血性,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有利于国家强大,……

但是,由于其地位、利益使然,为了便于统治百姓,防止百姓造反,威胁其统治地位……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百姓,巩固自身统治,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安民政策而实行愚民政策,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阶级属性、地位和利益……正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样……



逛一逛3


1.愚民就是弱民,民弱则君强。古代统治者大都选择愚民,垄断文化,教育,不让民众拥有知识和才智,本质上是掏空民众的头脑,失去与皇家抗争的可能性,所以愚民就是从根本上减损民众的力量。秦始皇完成统一后,“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是从武器上减少民众的武力,实际上对民众的杀伤力并不大,因为没了刀剑铜铁,陈胜吴广还可以,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而始皇帝焚书坑儒,就是从头脑上控制民众,比起销毁兵器更加彻底。到了明清,愚民政策收到效果,君主专制到顶峰,民众彻底失去斗志八股取士,文字狱,闭关锁国,彻底消磨掉民众智慧,只能任人宰割。


2.安民就是强民,民强则内忧。民间反抗力量弱小,君主权力就回相应膨胀扩大,这当然是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结局,权力可以肆意扩张,而且遭受不到抵抗威胁。如果采取安民政策,民众成长起来,就回形成力量。甚至形成一定的利益阶级,像欧洲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皇权。这样,皇帝的天下就会坐不安稳,皇帝当然不许这样的局面存在。统治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就是天下定于一尊,百姓俯首,四海臣服,如果本国民众因为实力上升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安全,什么政治清明,安居乐业,业和邦兴都会通通放弃。哪怕天天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只要皇权在手,都会在所不惜。3.内忧威胁性命,外患动筋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如果可以选择内忧或者外患,统治者一定会选择外患而非内忧。因为外患更多的只是伤筋动骨。而没有动辄顾及性命。从历史上看,古代大一统王朝多是因内忧而亡,少有因外患而灭国。所以,无论金国威胁多大,宋高宗都是一心求和,保护秦桧的和谈派,除掉岳飞的北伐派。因为赵构深知,金国攻势再猛,只是短暂劫掠,逼迫宋室俯首称臣,并不会彻底消灭宋,哪怕占领宋朝的中原故地。但是如果将领兵变谋反,黄袍加身,收复汴梁又如何?新的王朝又不姓赵。所以,基于外患一般轻伤,内忧往往致命的经验,统治者宁愿让国家因为弱民而国弱受到外敌侵蚀,也不愿因为安民强民导致朝廷变了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